《她們的自由歷險》
基本介紹
- 書名:她們的自由歷險
-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 頁數:258頁
- 開本:16
- 作者:方向真
- 出版日期:2012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2143214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她們的自由歷險》介紹如果說,創造是一種歷險,那么對心智、對情感、甚至對體能都極具挑戰的寫作,無疑是最具自由空間的精神歷險。文字,更是為女性提供了自由的創造空間。那些豐盈的心靈涌動著創造渴望的女性用她們的文字去歷險,不停地尋求又不停地否定,在無限的文字中展開她們的欲求。她們的人生也在其歷險中放射出炫目的光彩。
是文藝批評家、心理諮詢師方向真女士對二十世紀西方女性作家作品深入研究的成果。耶利內克、波伏娃、杜拉斯、阿倫特、麥卡勒斯……在本書作者的筆下,成為一道道炫目感人的創造景觀。“創作,無疑是最具自由空間的精神歷險。而女性作家的生命形態與她們的講述帶著天然的魔性——單純的詩意,美的芬芳,激情,毀滅……以及那被壓抑的渴望而散放的抑鬱之風,幽暗之火。”本書的宗旨是通過她們來探尋女性(人類)的精神創舉——女性從原始幽深的處所、從昏懵的意識中超拔而出所顯現的生命之光、理性之光、藝術之光。
作者簡介
方向真,河南南陽市人。文藝評論家,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1984年畢業於河南大學歷史系,1988年華東師大中文系文藝學助教班結業。多年工作於鄭州,早期在高校任職,後做雜誌社編輯;同時,兼河南省藝術理論委員會委員等職。自80年代後期至今發表文藝評論、詩歌及隨筆幾十萬字。現居上海,為自由撰稿人。
圖書目錄
自序
黑暗的大陸——探秘艾爾弗里德·耶利內克的世界
欲望的變奏:喧囂而隱秘的語言探險
誹謗的快活:黑色的太陽光芒
迷亂靈魂的多重奏——多麗絲·萊辛筆下分崩離析時代的女性
《金色筆記》:失重的自由女性
《又來了,愛情》:情慾的洶湧暗流
《影中漫步》:以女性經驗審視這個世界
殘酷的自救——牙買加·琴凱德《我母親的自傳》
“唯美”與道德考量——蘇珊·桑塔格和她的現代審美觀
“反對闡釋”:藝術審美的正本清源
揭示真相:審美中的倫理
文學創作:是激情,醒來
不可複製的智慧人生
朝著自我的行走——納丁·戈迪默的發現之索
《無人伴隨我》:從自我到自我的行走
《伯格的女兒》:被拋入的命運
《自然變異》:生命的原欲一旦捲入
其他:身份的迷失與追問
孤獨的獵手——卡森·麥卡勒斯及她的人物情結
《心是孤獨的措手》:宿命的寓言
《婚禮的成員》:夏季里的渴望
《傷心咖啡館之歌》:孤獨沒有出口
戲劇人生,抑或心靈的黑洞
三重世界的杜拉斯——尋找進人杜拉斯世界的眾妙之門
神秘空間的杜拉斯:源於內界的寫作
社會空間的杜拉斯:睿智、客觀、公正的發言人
私人空間的杜拉斯:從慾念展開的個人存在
自由的波伏娃——波伏娃必然的愛情和她的創作
契約愛情:自由之路的必然選擇
創作:年輕、自由的生命歷險
這樣一種愛——政治思想家漢娜·阿倫特的生命軌跡
愛情:因思而生,與思同在
講述:生命價值的不捨追問
一瞬的痛,無盡的痛——天才詩人茨維塔耶娃
把賭注押在俄羅斯
用身體的顫音去感受
拒絕——對於瘋狂的世界
夢想與渴望——薇拉·凱瑟創作主題溯源
拓荒:生存與夢想的先驅
成長:生命那原初的一切
激情:無處不在的人性之魔
敘事:多向的統籌與提煉
偉大男人們的女神——魅力的思者露·安德烈亞斯·薩樂美
“我們是從哪顆星球上一起掉到這裡的?”
“這個花園如此親切,似乎就是我成長的地方。”
“用我的全部身心,向你走去
“她具有超凡的謙虛的品質
參考書目
後記
黑暗的大陸——探秘艾爾弗里德·耶利內克的世界
欲望的變奏:喧囂而隱秘的語言探險
誹謗的快活:黑色的太陽光芒
迷亂靈魂的多重奏——多麗絲·萊辛筆下分崩離析時代的女性
《金色筆記》:失重的自由女性
《又來了,愛情》:情慾的洶湧暗流
《影中漫步》:以女性經驗審視這個世界
殘酷的自救——牙買加·琴凱德《我母親的自傳》
“唯美”與道德考量——蘇珊·桑塔格和她的現代審美觀
“反對闡釋”:藝術審美的正本清源
揭示真相:審美中的倫理
文學創作:是激情,醒來
不可複製的智慧人生
朝著自我的行走——納丁·戈迪默的發現之索
《無人伴隨我》:從自我到自我的行走
《伯格的女兒》:被拋入的命運
《自然變異》:生命的原欲一旦捲入
其他:身份的迷失與追問
孤獨的獵手——卡森·麥卡勒斯及她的人物情結
《心是孤獨的措手》:宿命的寓言
《婚禮的成員》:夏季里的渴望
《傷心咖啡館之歌》:孤獨沒有出口
戲劇人生,抑或心靈的黑洞
三重世界的杜拉斯——尋找進人杜拉斯世界的眾妙之門
神秘空間的杜拉斯:源於內界的寫作
社會空間的杜拉斯:睿智、客觀、公正的發言人
私人空間的杜拉斯:從慾念展開的個人存在
自由的波伏娃——波伏娃必然的愛情和她的創作
契約愛情:自由之路的必然選擇
創作:年輕、自由的生命歷險
這樣一種愛——政治思想家漢娜·阿倫特的生命軌跡
愛情:因思而生,與思同在
講述:生命價值的不捨追問
一瞬的痛,無盡的痛——天才詩人茨維塔耶娃
把賭注押在俄羅斯
用身體的顫音去感受
拒絕——對於瘋狂的世界
夢想與渴望——薇拉·凱瑟創作主題溯源
拓荒:生存與夢想的先驅
成長:生命那原初的一切
激情:無處不在的人性之魔
敘事:多向的統籌與提煉
偉大男人們的女神——魅力的思者露·安德烈亞斯·薩樂美
“我們是從哪顆星球上一起掉到這裡的?”
“這個花園如此親切,似乎就是我成長的地方。”
“用我的全部身心,向你走去
“她具有超凡的謙虛的品質
參考書目
後記
後記
是偶然,還是冥冥的諭示?兒時最初映入我記憶的是夏夜黑幕般的天空。瘦小的母親抱著我,我仰躺在母親的懷裡(父母那時工作都很忙,我一出生就被母親交給了奶媽,然後是保姆。我的記憶里,那是母親唯一抱我的一次),遠處緩慢的咚咚搗衣聲與母親沙沙的腳步聲一遠一近地呼應。頭上的天空是灰黑色的,沒有星星和月亮。穹窿似的天空渾茫遙遠,天幕的背後似乎襯著微弱的亮光,是白天的遺光嗎?我不知那么大的天幕背後會藏著些什麼。當然,這些是我現在的回憶描述。
沒多久,我就被母親帶到了保姆家。那是個停電的夜晚,身著黑色大襟衣服的兩位老太太在房間裡,她們中的一個點燃起煤油燈,燈的火苗一閃一閃的,在牆上映出搖曳的人影和燈影。我不喜歡保姆蒼老弛緩的身影及那與她一樣蒼老斑駁的牆壁,我也好像始終沒有看清過保姆的面孔。那一刻,我又懷想外面的夜,想讓母親抱我回到清涼遼闊的夜空下。
我不知道這初始的關於夜的記憶在我是否有一種必然的徵兆。一生中,夜空的影像一次次地映現在我的腦海中,成為我思索的背景,我精神啟程的源頭。1980年代在河南大學讀書期間,許多個夜晚我徘徊於校園那臨著城牆的大操場,獨自仰望夜空。夜空的顏色是變幻的,有墨蘭、深灰、銀灰、橙黃……每一個夜晚的調子也不一樣,有冷峻、溫潤、迷茫、神秘、獰礪等,它們每一天都在變化,有時候是明顯的變化,有時候是微妙變化。神秘的夜空吸引我無數次地凝視,令我對它生出莫名的恐懼與嚮往。面對深廣無垠的夜空,即便是凡夫俗子,也會偶生偉人之念的。我想,我能否從夜空打撈出深邃、浩瀚的意象,來表現一個人的精神歷程?我能否寫出一部長詩《夜》,如同歌德《浮士德》那樣的巨著?
似乎說遠了。至此,表明我的心跡以及前言所論皆與這部書的命名有著必然的聯繫。最初我是打算以“黑暗的大陸”來做書名的,考慮到這個書名有些滯重和陰晦,而將其改為“她們的自由歷險”。
動意將自己近年來關於西方女性寫作的思考和感悟完整記錄下來並完成此書,緣自劉思謙教授的鞭策和激勵;我還要感謝我的摯友李露亮、劉海燕教授,他們淡定的天性里保持著學人的敏銳和審美的直覺。有他們的不斷交流和鼓勵,我寂寞的寫作日子葆有蔥綠的生機;我還感激關心我支持我的張秀華、安國梁老師等諸多同仁們,他們的情意已經化育於我的文字之中。由於上海文藝出版社的信任、支持,以及與本書編輯李珊珊小姐的愉快合作,此書得以理想面世。在此,我一併致以誠摯的感謝。
沒多久,我就被母親帶到了保姆家。那是個停電的夜晚,身著黑色大襟衣服的兩位老太太在房間裡,她們中的一個點燃起煤油燈,燈的火苗一閃一閃的,在牆上映出搖曳的人影和燈影。我不喜歡保姆蒼老弛緩的身影及那與她一樣蒼老斑駁的牆壁,我也好像始終沒有看清過保姆的面孔。那一刻,我又懷想外面的夜,想讓母親抱我回到清涼遼闊的夜空下。
我不知道這初始的關於夜的記憶在我是否有一種必然的徵兆。一生中,夜空的影像一次次地映現在我的腦海中,成為我思索的背景,我精神啟程的源頭。1980年代在河南大學讀書期間,許多個夜晚我徘徊於校園那臨著城牆的大操場,獨自仰望夜空。夜空的顏色是變幻的,有墨蘭、深灰、銀灰、橙黃……每一個夜晚的調子也不一樣,有冷峻、溫潤、迷茫、神秘、獰礪等,它們每一天都在變化,有時候是明顯的變化,有時候是微妙變化。神秘的夜空吸引我無數次地凝視,令我對它生出莫名的恐懼與嚮往。面對深廣無垠的夜空,即便是凡夫俗子,也會偶生偉人之念的。我想,我能否從夜空打撈出深邃、浩瀚的意象,來表現一個人的精神歷程?我能否寫出一部長詩《夜》,如同歌德《浮士德》那樣的巨著?
似乎說遠了。至此,表明我的心跡以及前言所論皆與這部書的命名有著必然的聯繫。最初我是打算以“黑暗的大陸”來做書名的,考慮到這個書名有些滯重和陰晦,而將其改為“她們的自由歷險”。
動意將自己近年來關於西方女性寫作的思考和感悟完整記錄下來並完成此書,緣自劉思謙教授的鞭策和激勵;我還要感謝我的摯友李露亮、劉海燕教授,他們淡定的天性里保持著學人的敏銳和審美的直覺。有他們的不斷交流和鼓勵,我寂寞的寫作日子葆有蔥綠的生機;我還感激關心我支持我的張秀華、安國梁老師等諸多同仁們,他們的情意已經化育於我的文字之中。由於上海文藝出版社的信任、支持,以及與本書編輯李珊珊小姐的愉快合作,此書得以理想面世。在此,我一併致以誠摯的感謝。
序言
如果說,創造是一種歷險,那么對心智、對情感、甚至對體能都極具挑戰的寫作,無疑是最具自由空間的精神歷險。文字,更是為女性提供了自由的創造空間。那些豐盈的心靈涌動著創造渴望的女性用她們的文字去歷險,不停地尋求又不停地否定,在無限的文字中展開她們的欲求。她們的人生也在其歷險中放射出炫目的光彩。
那些偉大的女性作家們,以她們更敏慧的生命直覺,引領我們進入一個神秘的大陸——賦予生命、孕育生命的領地,人類的愛欲與理性從這裡閃耀出最初的亮光,這裡也是所有的文化形態得以展開的根系所在。這神秘的大陸里洋溢著天然的芬芳和激情。猶如大地上的樹木和花朵,女性作家的生命與天上的日月,地上的萬物更為親密地融為一體,甚至本來就是完整的一體。女性作家的生命形態與她們的講述帶著天然的魔性——單純的詩意,美的芬芳,激情,毀滅……以及那被壓抑的渴望而散放的抑鬱之風,幽暗之火。
神秘的大陸隱喻著生命的起始、意識的起始——女性孕育生命的所在及女性原初的意識形態,且也是女性理性的探尋之陸,愛情的探尋之陸。孕育生命的女性與象徵著人類之初的混沌荒蠻的意象(它們也是創世的意象):“土地”、“黑暗大陸”、“大水”、“洪荒”、“黑夜”等,有著更加密切的心理聯繫。這些意象既預示著女性隱匿而敏感的、趨向自身的感受世界的方式,預示著女性對自我的發現及深入開掘,也預示著探尋的代價——痛苦,迷茫,恐怖,焦灼,絕望。黑暗的大陸是神秘、幽暗、壓抑之境,是痛苦、焦灼、衝突的策源地和中心,是激情、欲望、幻想的自足的世界,又是誕生之境,死亡之境,是人的一切魔性之力——創造之力、破壞之力的居所。
“我要建立起我的詩歌世界……它來自於黑夜,又超越於黑夜……”中國女詩人翟永明《女人》中的詩句,可謂寫作女性的深切自白。詩人唐亞平的《黑色沼澤》里“我披散長發飛揚黑夜的征服欲望/我的欲望是無邊無際的漆黑……/恐怖由此產生/夜一樣無處逃脫……”則描繪出了置於欲望與恐懼混合的、無邊延伸境地的女性生命直覺。而對欲望和恐懼的體驗,正是理性之光創造之光閃現的端倪。創造的、超越的力量何在?來自生命混朦的欲望、自我的審視,來自理想與情感的渴求,來自思與詩的追尋。
人正是經由了心靈的痛苦,才感知到自身的存在,感知到自我精神的存在。痛苦,幾乎是所有作家寫作的動力和出發點。杜拉斯說:在絕望中感知存在,一切從絕望開始;茨維塔耶娃在拒絕與孤獨中確證自我;萊辛、耶利內克在凜冽的痛中顯現自身;阿倫特在流亡中發現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赫爾塔·米勒①的寫作源於她對現實的恐懼——“我怕故我寫”(她一首詩的題目)……如果身體沒有被痛苦深深浸透,心靈沒有體驗到被痛苦緊緊攫住的緊張和恐懼,人就可能在懵懂中度過,就也許永遠不會省察自身及省察自我的心靈。海德格爾的“虛無”,薩特的“噁心”,魯迅的“黑暗與虛空”,帕慕汗的“呼愁”等,都是與虛無——靈魂無所歸依的痛苦相關的體驗。對於那些不斷要求尋找人生坐標,不斷要求驗證和校正自身價值觀的求索者,恐懼與“虛無”是向新的存在過渡的臨界狀態。我想起魯迅說的“絕望之於虛無,正與希望相同”。從生命的痛苦體驗之於發現的意義上講,男女作家是相同的,儘管在體驗的方式上會有個體的差異和性別的差異。而對存在的關注和領悟,表現出一個大家的稟賦,不是所有的作家和評論家能進入這個領域的。
當我懷著虔敬的努力,一遍遍悉心於這本書稿選取的西方女性作家們的著述,循著她們提供的人文地圖,去領悟她們講述的那個時代及人物的精神風貌,以及作為講述者的她們的生命歷程、她們的思想脈絡和內心情感,展現在我面前的是人性的高貴、豐富、神秘。一旦深入這片大陸,我們就會發現任何的理論或者主義在這個神秘的、充滿魅力的世界面前都變得蒼白乏力,它們無法在這片大陸找到可以施展的空間。我想起掛一漏萬、言不盡意、盲人摸象這些中國成語,它們可用來形容拿理論和主義(諸如女權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解構主義等)來解析文學作品或藝術作品的尷尬情狀。雖然,本書論及的這些女性作家的創作多為女權主義所推崇或詮釋。然而,任何一部有深度、有涵蓋力的經典作品,豈能是某個主義或者流派的理論所能概括和詮釋?富有深意的作品需要調動全部的智慧和心性去深入理解,去感悟。我擔心自己無法駕馭紛雜的理論,而稍有不慎會因理念上的簡化而使作品豐富的內涵和精髓縮水。豐滿生動、散發著神秘氣質的作品如被主義們的標籤縮水瘦身,無疑是可悲的命運。或許這也就是蘇珊·桑塔格“反對闡釋”的理由。
在這裡,我嘗試這樣一種方式:以直覺的、感性的、體驗的、描述的方式進入文本,來談論作家的作品以及她們的人生帶給我們的啟示,以超越理性與非理性的對立(只有當閱讀者和評論者首先放棄了對理論及其系統的搬用,把後生的理論與流派暫且擱置起來,用心傾聽,文學作品才有可能顯露出真實生動的面目來,才有可能真正敞開向你言說)。多年來,我一直心儀這樣一種對文學藝術的思考與這種思相對應的評論語言。我認為,此思此言更能貼近作品,是洞察、體味和深入傳達作品精神的最佳方式。能真正傳達文學藝術精神的評論語言(感性的、直覺的、理性的結合)與那些非獨立於此領域的語言也必然有著明顯的分野,如同1980年代我國崛起的“朦朧詩”之於上個世紀我國新文學運動產生的白話詩和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居於中國大陸的主流詩歌之分野。
如何把經典的文學理論融化在自己的血液中,化育在自己對作品的感悟中,而不使理論的生硬劃傷作品?這些年我在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一種接近文學本體的評論語言該是怎樣的語言?目前的這部書稿於我而言是一次探索性的嘗試:力圖打破自己過去的線性思維,置身於作品的“場在”中,讓智性的、才情的、感覺的甚至是邊緣狀態的意識調動起來,而後慢慢梳理這個“我”的感覺和思維。我在努力擺脫昔日的那個追求邏輯表象和所謂明晰學術姿態的我。現在想來,那個曾經將某種理論或某個觀點拿來對應於所論文學作品的我,多少有些膚淺和急進功利。與其說那時的我進入了作品,不如說首先進入了評論,這樣構成的視域不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也不是作品與讀者之間的,而是讀者與理論之間的。而文學文本一旦喪失了自身的目的性存在,就可悲地淪為了評論的道具。
本書所論的作家學人,她們激情的、創作的人生使得研究者如同置身於五彩繽紛的田園,你如何採集它們,如何開闢出認識它們的通道,在於你採集素材的眼光和方法。面對同一個作家,十個評論家會寫出十篇不同的文章或者十部不同的書稿來。暫且不論她們豐富的作品,僅就她們的人生,敘述的順序和方式的不同,就足以使她們的精神風貌顯現出相當的差異。在這裡,我嘗試去除概念的遮蔽和流派的紛爭,而直接進入她們獨特的文本之中。回到閱讀和寫作本身,以沉潛的、謙卑的心態來面對她們的作品和她們的人生,如實地記下自己進入這塊神秘大陸的所思所感,在我可能是最好的選擇了。鑒於這種考慮,本書採用作家論的方式,由作家的作品和她們的人生展開敘寫。目錄的編排依據所論作家的出生年份,由近及遠。比如,將至今活躍在當代文壇的出生於1946年的艾爾弗麗德·耶利內克排在目錄之首。
本書還涉獵了這些女性作家的愛情和婚姻生活,因為愛與欲體現出一個女性重要的生命特質,攜帶著女性的精神密碼。劉思謙教授在她的論著《娜拉言說——中國現代女作家的心路紀程》的再版《後記》中講到:“進入愛情婚姻的兩性關係的創傷性記憶,是人類各種關係中最複雜最難破解的奧秘,也是我女性文學研究中最初乃至最後的難題”。與男性相比,情感生活在女性的整個生命中占有更大的比重,女性的愛情體驗也就更為深刻和銘心。愛情之於女性,也許是具體而微的、喧譁騷動的存在,也許是機遇、奇遇、偶然、散亂、衝突、尋覓、失落、嫉妒、痴迷,是充滿著難以言說甚至難以歸納的情感。因此,我避免讓自己去做刻意的梳理,寧可採用探討的、假設的方式,而儘量不做結論性的判斷。人的愛情永遠流動著衝擊既定一切的欲望,它不存在表象/本質、卑微/高貴、原因/結果等分壘,對於愛情的認識,我寧可回到表面哲學。如同波光、潮汐、洶湧的浪就是大海本身(沒有必要把大海的暗礁當作大海的真實面目,硬要從大海的深處尋找到一個海的本質來),愛情就是愛情本身。對於她們的愛情,我希望根據我所獲得的資料,儘可能簡潔地呈現出其本來形態,甚至是片段的、零碎的形態。如果能讓讀者從這些創造型的、充滿激情的女性的情感生活里獲得對人類的激情及其方式新的體認或者領悟些什麼來,於我來講,也就達到了目的。
海德格爾說過,時間是存在的地平線,語言是存在的家園。活躍在20世紀或者當下,用語言創造著的女性作家們,她們的寫作和愛情皆趨向於新時代的倫理目標——將精神和身體從各種各樣的依附中解放出來。寫作與愛情,成為她們人生的根本支點和存在方式,同時也顯示了在20世紀女性生命新的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講,她們之於我們還富有先鋒的意義。
我將這部論述20世紀西方女性作家的創作和她們愛情生活的書稿定名為《她們的自由歷險》,旨在從對寫作女性的研究來探尋女性(人類)的精神創舉——女性從原始的幽深處所,從混朦的意識中超拔而出顯現的生命之光和理性之光。
本書所選論的女作家和學人都是西方20世紀公認的重要大家,還有一些大家我尚未論及。比如英國作家維吉尼亞-伍爾夫,法蘭西學院第一位女院士瑪格麗特-尤瑟納爾,比如我很喜愛的德語作家內莉·薩克斯,以及我還未及深入閱讀的於199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托尼·莫里森等。相遇,需要一定的時機和心境。更多的作家作品,需要我在以後的時日來潛心面對。
每一部偉大的作品,每一個創作者的生命,都顯現出奇異的精神紋理和獨特的精神氣質。一旦進入這個世界,你會看到奇麗的風光在前方無限延展,只要你還有發現的渴望,你就不忍懈怠止步。我常想,如果上帝賦我三倍的生命時光,我將全身心地流連於這方天地,將神秘大陸的風光儘可能地收入眼底,並由此繼續前行,進入一個朦朧渴望的新世界。
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那些偉大的女性作家們,以她們更敏慧的生命直覺,引領我們進入一個神秘的大陸——賦予生命、孕育生命的領地,人類的愛欲與理性從這裡閃耀出最初的亮光,這裡也是所有的文化形態得以展開的根系所在。這神秘的大陸里洋溢著天然的芬芳和激情。猶如大地上的樹木和花朵,女性作家的生命與天上的日月,地上的萬物更為親密地融為一體,甚至本來就是完整的一體。女性作家的生命形態與她們的講述帶著天然的魔性——單純的詩意,美的芬芳,激情,毀滅……以及那被壓抑的渴望而散放的抑鬱之風,幽暗之火。
神秘的大陸隱喻著生命的起始、意識的起始——女性孕育生命的所在及女性原初的意識形態,且也是女性理性的探尋之陸,愛情的探尋之陸。孕育生命的女性與象徵著人類之初的混沌荒蠻的意象(它們也是創世的意象):“土地”、“黑暗大陸”、“大水”、“洪荒”、“黑夜”等,有著更加密切的心理聯繫。這些意象既預示著女性隱匿而敏感的、趨向自身的感受世界的方式,預示著女性對自我的發現及深入開掘,也預示著探尋的代價——痛苦,迷茫,恐怖,焦灼,絕望。黑暗的大陸是神秘、幽暗、壓抑之境,是痛苦、焦灼、衝突的策源地和中心,是激情、欲望、幻想的自足的世界,又是誕生之境,死亡之境,是人的一切魔性之力——創造之力、破壞之力的居所。
“我要建立起我的詩歌世界……它來自於黑夜,又超越於黑夜……”中國女詩人翟永明《女人》中的詩句,可謂寫作女性的深切自白。詩人唐亞平的《黑色沼澤》里“我披散長發飛揚黑夜的征服欲望/我的欲望是無邊無際的漆黑……/恐怖由此產生/夜一樣無處逃脫……”則描繪出了置於欲望與恐懼混合的、無邊延伸境地的女性生命直覺。而對欲望和恐懼的體驗,正是理性之光創造之光閃現的端倪。創造的、超越的力量何在?來自生命混朦的欲望、自我的審視,來自理想與情感的渴求,來自思與詩的追尋。
人正是經由了心靈的痛苦,才感知到自身的存在,感知到自我精神的存在。痛苦,幾乎是所有作家寫作的動力和出發點。杜拉斯說:在絕望中感知存在,一切從絕望開始;茨維塔耶娃在拒絕與孤獨中確證自我;萊辛、耶利內克在凜冽的痛中顯現自身;阿倫特在流亡中發現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赫爾塔·米勒①的寫作源於她對現實的恐懼——“我怕故我寫”(她一首詩的題目)……如果身體沒有被痛苦深深浸透,心靈沒有體驗到被痛苦緊緊攫住的緊張和恐懼,人就可能在懵懂中度過,就也許永遠不會省察自身及省察自我的心靈。海德格爾的“虛無”,薩特的“噁心”,魯迅的“黑暗與虛空”,帕慕汗的“呼愁”等,都是與虛無——靈魂無所歸依的痛苦相關的體驗。對於那些不斷要求尋找人生坐標,不斷要求驗證和校正自身價值觀的求索者,恐懼與“虛無”是向新的存在過渡的臨界狀態。我想起魯迅說的“絕望之於虛無,正與希望相同”。從生命的痛苦體驗之於發現的意義上講,男女作家是相同的,儘管在體驗的方式上會有個體的差異和性別的差異。而對存在的關注和領悟,表現出一個大家的稟賦,不是所有的作家和評論家能進入這個領域的。
當我懷著虔敬的努力,一遍遍悉心於這本書稿選取的西方女性作家們的著述,循著她們提供的人文地圖,去領悟她們講述的那個時代及人物的精神風貌,以及作為講述者的她們的生命歷程、她們的思想脈絡和內心情感,展現在我面前的是人性的高貴、豐富、神秘。一旦深入這片大陸,我們就會發現任何的理論或者主義在這個神秘的、充滿魅力的世界面前都變得蒼白乏力,它們無法在這片大陸找到可以施展的空間。我想起掛一漏萬、言不盡意、盲人摸象這些中國成語,它們可用來形容拿理論和主義(諸如女權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解構主義等)來解析文學作品或藝術作品的尷尬情狀。雖然,本書論及的這些女性作家的創作多為女權主義所推崇或詮釋。然而,任何一部有深度、有涵蓋力的經典作品,豈能是某個主義或者流派的理論所能概括和詮釋?富有深意的作品需要調動全部的智慧和心性去深入理解,去感悟。我擔心自己無法駕馭紛雜的理論,而稍有不慎會因理念上的簡化而使作品豐富的內涵和精髓縮水。豐滿生動、散發著神秘氣質的作品如被主義們的標籤縮水瘦身,無疑是可悲的命運。或許這也就是蘇珊·桑塔格“反對闡釋”的理由。
在這裡,我嘗試這樣一種方式:以直覺的、感性的、體驗的、描述的方式進入文本,來談論作家的作品以及她們的人生帶給我們的啟示,以超越理性與非理性的對立(只有當閱讀者和評論者首先放棄了對理論及其系統的搬用,把後生的理論與流派暫且擱置起來,用心傾聽,文學作品才有可能顯露出真實生動的面目來,才有可能真正敞開向你言說)。多年來,我一直心儀這樣一種對文學藝術的思考與這種思相對應的評論語言。我認為,此思此言更能貼近作品,是洞察、體味和深入傳達作品精神的最佳方式。能真正傳達文學藝術精神的評論語言(感性的、直覺的、理性的結合)與那些非獨立於此領域的語言也必然有著明顯的分野,如同1980年代我國崛起的“朦朧詩”之於上個世紀我國新文學運動產生的白話詩和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居於中國大陸的主流詩歌之分野。
如何把經典的文學理論融化在自己的血液中,化育在自己對作品的感悟中,而不使理論的生硬劃傷作品?這些年我在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一種接近文學本體的評論語言該是怎樣的語言?目前的這部書稿於我而言是一次探索性的嘗試:力圖打破自己過去的線性思維,置身於作品的“場在”中,讓智性的、才情的、感覺的甚至是邊緣狀態的意識調動起來,而後慢慢梳理這個“我”的感覺和思維。我在努力擺脫昔日的那個追求邏輯表象和所謂明晰學術姿態的我。現在想來,那個曾經將某種理論或某個觀點拿來對應於所論文學作品的我,多少有些膚淺和急進功利。與其說那時的我進入了作品,不如說首先進入了評論,這樣構成的視域不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也不是作品與讀者之間的,而是讀者與理論之間的。而文學文本一旦喪失了自身的目的性存在,就可悲地淪為了評論的道具。
本書所論的作家學人,她們激情的、創作的人生使得研究者如同置身於五彩繽紛的田園,你如何採集它們,如何開闢出認識它們的通道,在於你採集素材的眼光和方法。面對同一個作家,十個評論家會寫出十篇不同的文章或者十部不同的書稿來。暫且不論她們豐富的作品,僅就她們的人生,敘述的順序和方式的不同,就足以使她們的精神風貌顯現出相當的差異。在這裡,我嘗試去除概念的遮蔽和流派的紛爭,而直接進入她們獨特的文本之中。回到閱讀和寫作本身,以沉潛的、謙卑的心態來面對她們的作品和她們的人生,如實地記下自己進入這塊神秘大陸的所思所感,在我可能是最好的選擇了。鑒於這種考慮,本書採用作家論的方式,由作家的作品和她們的人生展開敘寫。目錄的編排依據所論作家的出生年份,由近及遠。比如,將至今活躍在當代文壇的出生於1946年的艾爾弗麗德·耶利內克排在目錄之首。
本書還涉獵了這些女性作家的愛情和婚姻生活,因為愛與欲體現出一個女性重要的生命特質,攜帶著女性的精神密碼。劉思謙教授在她的論著《娜拉言說——中國現代女作家的心路紀程》的再版《後記》中講到:“進入愛情婚姻的兩性關係的創傷性記憶,是人類各種關係中最複雜最難破解的奧秘,也是我女性文學研究中最初乃至最後的難題”。與男性相比,情感生活在女性的整個生命中占有更大的比重,女性的愛情體驗也就更為深刻和銘心。愛情之於女性,也許是具體而微的、喧譁騷動的存在,也許是機遇、奇遇、偶然、散亂、衝突、尋覓、失落、嫉妒、痴迷,是充滿著難以言說甚至難以歸納的情感。因此,我避免讓自己去做刻意的梳理,寧可採用探討的、假設的方式,而儘量不做結論性的判斷。人的愛情永遠流動著衝擊既定一切的欲望,它不存在表象/本質、卑微/高貴、原因/結果等分壘,對於愛情的認識,我寧可回到表面哲學。如同波光、潮汐、洶湧的浪就是大海本身(沒有必要把大海的暗礁當作大海的真實面目,硬要從大海的深處尋找到一個海的本質來),愛情就是愛情本身。對於她們的愛情,我希望根據我所獲得的資料,儘可能簡潔地呈現出其本來形態,甚至是片段的、零碎的形態。如果能讓讀者從這些創造型的、充滿激情的女性的情感生活里獲得對人類的激情及其方式新的體認或者領悟些什麼來,於我來講,也就達到了目的。
海德格爾說過,時間是存在的地平線,語言是存在的家園。活躍在20世紀或者當下,用語言創造著的女性作家們,她們的寫作和愛情皆趨向於新時代的倫理目標——將精神和身體從各種各樣的依附中解放出來。寫作與愛情,成為她們人生的根本支點和存在方式,同時也顯示了在20世紀女性生命新的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講,她們之於我們還富有先鋒的意義。
我將這部論述20世紀西方女性作家的創作和她們愛情生活的書稿定名為《她們的自由歷險》,旨在從對寫作女性的研究來探尋女性(人類)的精神創舉——女性從原始的幽深處所,從混朦的意識中超拔而出顯現的生命之光和理性之光。
本書所選論的女作家和學人都是西方20世紀公認的重要大家,還有一些大家我尚未論及。比如英國作家維吉尼亞-伍爾夫,法蘭西學院第一位女院士瑪格麗特-尤瑟納爾,比如我很喜愛的德語作家內莉·薩克斯,以及我還未及深入閱讀的於199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托尼·莫里森等。相遇,需要一定的時機和心境。更多的作家作品,需要我在以後的時日來潛心面對。
每一部偉大的作品,每一個創作者的生命,都顯現出奇異的精神紋理和獨特的精神氣質。一旦進入這個世界,你會看到奇麗的風光在前方無限延展,只要你還有發現的渴望,你就不忍懈怠止步。我常想,如果上帝賦我三倍的生命時光,我將全身心地流連於這方天地,將神秘大陸的風光儘可能地收入眼底,並由此繼續前行,進入一個朦朧渴望的新世界。
二○—○年十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