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拽

奶奶拽

奶奶拽是中國很多地方,尤其是北方流傳的一種習俗。有很多人把剃毛頭和剪“奶奶拽”誤以為是一俗兩稱,其實不然,剃毛頭和剪“奶奶拽”是兩種不同意義的人生禮俗。不過,這兩種民間習俗的發生對象都是男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奶奶拽
  • 性質:北方流傳的一種習俗
  • 對象:男孩
  • 寓意:有驅邪之意
  • 地區安徽、河南
剃毛頭,歷史傳說,傳承與發展,

剃毛頭

“剃毛頭”,也叫“剃喜頭”、“剃龍頭”,普遍盛行於安徽、河南等地一帶,是一項頗具地域特色的傳統民俗。懷遠舊時習俗,孩子出生後,稀稀黃黃的頭髮不能剃,稱為“留毛頭”。只有等到6歲時,根基扎穩了才能理,叫“剃毛頭”。
有些地方小孩第一次剪頭髮的時候,要認乾親。然後主要過程有貼對聯、花轎接乾親、鬧乾親、編花辮、剃頭、下河撈盆、送花辮、宴請賓客等,表達加強友誼、祝福孩子健康成長、成才之意。在所有的活動中都要燃放鞭炮、吹奏嗩吶,還要放一種用鋼筋和鋼管焊制的自裝火藥的鐵炮(俗稱“銃”)。
剃毛頭的日子,一般放在農曆二月初二,故有“二月二龍抬頭,家家小孩剃光頭”一說。

歷史傳說

舊時,由於生活和醫療條件差,嬰兒容易夭折。人們受封建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認為女孩子好養活,有數代單傳家庭或富貴人家么子出生後,為了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就在男孩子的腦後留一根馬尾辮子,把男孩當作女孩來撫養,這根馬尾辮子俗稱“奶奶拽”。
奶奶拽
奶奶拽
皖北一帶城鄉,一般在孩子十二歲時,給孩子剪“奶奶拽”,蘇北一帶也有六歲、九歲給孩子剪“奶奶拽”的習俗。剪“奶奶拽”在蚌埠是個十分重要的人生禮俗,其隆重程度不亞於婚喪嫁娶,而且其中禮儀繁雜。按習俗,整個儀式過程和一切費用,都由孩子的舅舅操辦。
日期大都定在農曆六月初六,少數也有放在正月初六的,到那天,大擺宴席,親朋都要前來祝賀。整個過程中最主要的儀式就是“剪”,在開剪之前須燃放鞭炮,並備兩盒糕點,用紅紙包好,孩子剃頭的時候要腳踩著糕,寓意步步高升。
然後,由舅舅司儀呼喊所有前來的親友,先由孩子的奶奶開始,依次上前拽辮子,故稱“奶奶拽”。凡是拽辮子的親友,同時要拿出紅包賀禮,有的扎在孩子的辮子上,有的則交給孩子的父母。最後,辮子由舅舅剪去,剪下的毛頭髮要用紅布包好掛在房門的框上,有驅邪之意。

傳承與發展

剃毛頭與剪“奶奶拽”的習俗淵源產生在民國前期,封建迷信色彩濃厚,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除在農村少數人家還保留這個習俗外,基本不再流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