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埠老街

女埠老街

女埠老街全長1400餘米,由上街和下街組成,是蘭溪現有古街中保存風貌最好、體量最大的老街。2013年晉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別致的牌樓矗立眼前,牌樓上的對聯格外引人注目,上聯是“平川平和平安安居樂業”,下聯是“門樓人流車流川流不息”,橫批是“下街平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女埠老街
  • 位置:浙江蘭溪
  • 文保:浙江省級
  • 全長:1400餘米
歷史沿革,人文古蹟,今後建設,

歷史沿革

女埠位處錢塘江上游,蘭谿市中西部。
女埠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有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5處;有女兒灘和焦石等沿江風景及黃店接壤的白露山風景區;是唐代宰相舒元輿、明代學者章懋和詩人方太古的家鄉。自唐以來,歷代詩人對此地多有吟詠,近代名人朱自清、鐘敬文等人亦有楹聯詩話描述。
女埠也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其上街五龍廟為大革命時期中共浙西特委成立大會的會址,焦石村為抗日根據地之一。金華人所熟知的“穆塢枇杷”、“大麻子”酥餅,就來自於女埠。
女埠,一個歷史悠久,風光秀麗的江南水鄉古鎮。上世紀70年代初,距鎮南2公里的下陳趙村下陳山出土石刀、石斧等古物,由此推測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就有先民棲居在此。
《女埠鎮志》上寫道:據傳三國吳寶鼎年間(266—269年),東陽郡新守丁潭(會稽山陰人),乘舟經過此地時,見江邊有一群浣紗的少女,遂名之為“女兒浦”,後來人也跟著如此稱呼。
到了明朝朱元璋巡遊江南時,其乘坐的御駕渡蘭江,突然遭遇狂風巨浪,過一會便平安登岸,由此賜此地為“平渡鎮”。清代對此地的呼名不一,因為街道像雙龍臥於江面,有人稱之為“雙龍鎮”。同時又相傳乾隆帝在此地下船時,浣紗女用搗衣板為其接上岸,乾隆帝賜名“女兒埠”。直到民國初期,此地才廣泛地被稱為女埠鎮。

人文古蹟

老街古物與故事多多。村口聳立著一棵古老的大樟樹,枝繁葉茂,蒼翠碧綠,像是一位千年老壽星,守望著子子孫孫,捍衛著這一方故土。
嵌滿光潔鵝卵石的老街蜿蜒曲折,迤迤邐邐,一時看不到街尾。白牆黑瓦的“王氏家廟”人氣頗盛,幾經改造,而今變成了居家養老的場所。
老街的古老不只是年代的久遠,更是一種文化的經久傳承。老街里的“古董店”、“茶館店”、“早點鋪”,是曾經繁榮的縮影。時過境遷,居民生活節奏變快了,追求不同了,卻也無法替代當年“慢生活”的舒適愜意。
難能可貴的是傳統手藝的堅守。在一家半掩半開的狹小屋子裡,一位年逾古稀的木匠嫻熟地箍著木桶,一隻只嶄新的木桶擺滿了古樸的庭院。隔著沒幾步,一家修鎖的鋪子裡,一位老鎖匠正在專心致志地修鎖,希圖喚醒美好的記憶。
唐代文人權德輿,有迴路過女埠,寫下了《自桐廬如蘭溪》的詩篇,當中有“新婦山頭雲半斂,女兒灘上月初明”的名句,印證了女埠老街的千年風情與風韻。
在老街的下街段時,有一處古蹟很特別,三根石柱成“門”字型立在老街上,立著的兩根石柱旁還有對稱的石板做裝飾物,當地人都知道這曾是一座牌坊,因為年代久遠,牌坊已經坍塌了。
在牌坊附近,就是王氏家廟,也是蘭谿市市級文保單位。《女埠鎮志》上記載,王氏家廟建於清嘉慶十年(1805年),毀於鹹豐辛酉兵燹,後經過光緒十一年(1885年)和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兩次重修,祠宇初具規模,分上、中、下三進,中庭的雕樑畫棟尤其宏麗。
在家廟的天井處,植有金桂花、銀桂花各一棵,這兩棵桂花樹都超百歲了,到如今仍然綠葉花旺。每年的迎春時節,王氏家廟十分熱鬧,會舉辦迎春活動以求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在王氏人眼裡,家廟和桂花樹都會佑護他們幸福安康。

今後建設

下街村黨支部書表示,要與上街聯手開發老街,挖掘老街古香古色的文化元素,促使老街文化與商業煥發生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