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灰水

奧陶紀(Ordovician Period,Ordovician),地質年代名稱,(原始的脊椎動物出現)是古生代的第二個紀,開始於距今5億年,延續了6500萬年。 奧陶紀是地史上海侵最廣泛的時期之一。在板塊內部的地台區,海水廣布,表現為濱海淺海相碳酸鹽岩的普遍發育,在板塊邊緣的活動地槽區,為較深水環境,形成厚度很大的淺海、深海碎屑沉積和火山噴發沉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奧灰水
  • 外文名:Ordovician Period,Ordovician
  • 含義:地質年代名稱
  • 時間:古生代的第二個紀
簡介,災害,事故源頭,危害煤礦,

簡介

“奧陶紀”是地質年代名稱,是古生代的第二紀。奧陶紀灰岩層形成於4億至5億年前,當時的地質層基本屬於淺海環境,是地質史上海侵蝕最廣泛的時期之一,含水量非常豐富。奧灰水為奧陶紀形成的灰岩中所含的水。奧陶紀開始於距今5億年,延續了6500萬年。奧陶紀是地史上海侵最廣泛的時期之一。在板塊內部的地台區,海水廣布,表現為濱海淺海相碳酸鹽岩的普遍發育,在板塊邊緣的活動地槽區,為較深水環境,形成厚度很大的淺海、深海碎屑沉積和火山噴發沉積。
研究認為,中國西北地區的新疆、青海、甘肅西部以及寧夏和內蒙古西部地區,主要開採的煤層形成於1.4億至1.9億年前的采侏羅紀,這些地區氣候乾燥、降水量小,礦區地下水補給能力差,礦坑湧水量小。因此,人們預防煤礦瓦斯危害的意識,遠遠強於對煤礦水害的防範。

災害

內蒙古自治區煤礦安全監察局局長曹安雅說,他們對烏海市和其相鄰的鄂爾多斯市境內的調查顯示,兩市受奧陶紀灰岩水害威脅和影響的煤礦有32處,其中烏海市有21處,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有11處。這些煤礦井下巷道距奧陶紀灰岩含水層已很近。
為汲取“駱駝山煤礦奧灰水災害透水事故”的教訓,內蒙古煤礦安全監察局日前提出“四個重新”的決定,以預防煤礦水害。一是重新審查設計,對礦井設計存在缺陷的一律要重新補充設計;二是重新審查《安全專篇》,對缺乏防水措施或措施不細不全的一律要重新補充;三是重新檢查防治水工程,對工程不到位或存在缺陷的一律要重新進行施工;四是重新檢查防治水措施,凡措施不健全、不落實的一律重新修訂完善。

事故源頭

在神華駱駝山煤礦透水事故封堵井下水源工程中,一台鑽機打通地面與井下巷道的鑽孔後抽取鑽桿時,鑽孔噴起八九米高的水柱。水壓極大的“奧灰水”,再次顯示了它的威力。
實施井底水源封堵工程的施工人員,利用最先打通的一個鑽孔於2010年3月14日凌晨開始往井下巷道輸送速凝水泥、石子、石岩、水玻璃等原料混合而成的灌漿,截至2010年3月28日已累計投料2003立方米。但是,對於是否能夠很快實現堵截水源的問題,技術人員表示“不好說”。
神華駱駝山煤礦透水事故搶險救援指揮部新聞發言人蘭毅說,封堵井下水源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國內缺乏相應的經驗。當年范各莊煤礦堵漏工程就用了近1年時間。此次堵漏工程計畫要向井下投送大約5000立方米的材料,預計4月4日竣工,但是誰也不敢保證能夠如期完成堵水任務。
據專家分析,隨著煤炭開採層次“向下”發展,開採深度逐漸加大,深藏地下的“奧灰水”突水幾率也在增加。而相關的科研體系,越來越顯得跟不上形勢的需要。
受訪的業內人士表示,奧陶紀灰岩層在全國的分布,學術界掌握得還不太全面。一些地方的煤礦沒有發生過“奧灰水”災害,不等於說沒有此種隱患,特別是已經開採到16號煤層的煤礦,一定要提高警惕。
虎維岳說,我國亟須建立針對不同地質條件的礦山“奧灰水”防治科研體系,使今後防治“奧灰水”災害不再“懊悔”。否則,西北乾旱地區的“地下暗河”可能會成為新的煤礦事故源頭。

危害煤礦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境內在建的神華集團駱駝山煤礦,2010年3月1日7時29分發生透水事故。事發時,31人被困井下。 儘管大規模的礦難營救工作隨即展開,但井下瘋狂的湧水將31名工人兄弟吞噬得不見了蹤影,也將一個生僻的名詞“沖”在世人面前——“奧灰水”。它讓2萬多人次救援力量在14天奮戰之後,無奈地宣告結束。
接受《瞭望》新聞周刊採訪的專家提醒,中國須警惕西北旱區煤礦“奧灰水”災害。否則,在煤炭資源富集的西北,“地下暗河”可能會成為新的煤礦事故發生的源頭。
抽不完的“奧灰水”,透水事故發生後,在2萬多人次14天的營救之後,未發現井下受困人員及生命跡象。經國家礦山醫療中心和搶險救援指揮部醫療組專家反覆研究認為,井下被困人員已無生還可能,於2010年3月14日停止了搜救工作。隨之,為早日入井尋找失蹤人員,搶險救援指揮部將井下水源封堵工程列為第一要務。
記者連日來在現場看到,通風豎井口的兩台每小時抽水上千立方米的水泵晝夜不停地排水,所排之水在地面上緊急挖開的導流渠中形成十多米寬、數米深的“清水河”,彎彎曲曲地在曠野中流向遠方。
“我搬到這兒已經40多年了,從來沒聽說地下還有這么多的水。”2010年67歲的當地羊倌張侯栓說,在他的記憶中,這裡常年乾旱無雨,人們請鑽井隊打水井時,往往得鑽上百米深,有時還尋找不到水脈。
張侯栓老人怎么也想不到,就在這個年降水量只有100毫米、蒸發量達300多毫米的乾旱地區,地下400多米處的奧陶紀灰岩層中卻潛藏著巨大的水源。正是這“奧灰水”,使得此次礦難營救中總是有抽不完的水。
“這么大的湧水量,在西北乾旱地區的煤礦透水事故中是第一次。”中國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煤礦水害防治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虎維岳在事故現場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說,這次透水事故是奧陶紀灰岩水害,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地下暗河”惹的禍。
逃生出來的楊學林等7名礦工說,當時他們往通風豎井方向跑,身後轟隆隆的水聲像打悶雷般地席捲而來,很恐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