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龍青,男,教授,博士(後),博士生導師,1964年1月出生,江蘇揚州人,1989年7月參加工作,1986年6月畢業於山東礦業學院(現山東科技大學大學)地質系煤田地質與勘探專業,現擔任山東科技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施龍青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江蘇揚州
- 出生日期:1964.01
- 職業:教授,博導,礦井水防治專家、山東科技大學特聘教授
- 畢業院校:山東科技大學
- 主要成就:采場底板“四帶”劃分理論
- 代表作品:《底板突水機理及預測預報》
人物簡介,研究成果,研究領域,主要論文,科研項目,主要獲獎情況,主要研究方向,
人物簡介
山東科技大學“礦產普查與勘探”博士點學科帶頭人,山東科技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山東大學特聘教授,俄羅斯自然科學院西西佰利亞分院中國科學中心專家,國際科技合作計畫評價專家,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分會地下工程分會理事,山東省地球物理學會理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評審專家,山東省礦井水害防治專家,中國煤礦水害防治專家,《煤炭學報》審稿專家。1999年于山東礦業學院獲博士學位,2001—2002年於澳大利亞Wollongong大學做博士後。
1989年畢業留校以來,主要從事地質專業、環境工程專業、採礦工程專業的研究生、本科生和專科生的教學工作,完成了大量的科研工作,承擔著研究生培養管理工作,同國外高等院校有著較廣泛的聯繫和合作,具有良好的外語水平和文學修養,是一個“複合型”人才。在礦井水害防治研究領域取得了系統性的研究成果,並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創造性地提出了采場底板“四帶”劃分理論,豐富和發展了煤礦安全開採理論。為人師表、平易近人、言傳身教、體貼學生、重視合作。
研究成果
出版著作《底板突水規律與突水優勢面》、《底板突水機理及預測預報》、《星體撞擊構造形跡研究》、《基於信息融合的底板突水預測》。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76篇,其中EI收錄18篇。主持和參與的各類科研項目72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主持省部級項目6項,其中教育部重點項目1項。獲省部級科研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廳局級科研成果獎6項。博士論文《薄隔水層底板突水機理及預測預報研究》於2000年獲山東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2004年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結合礦山壓力控制理論和現代力學理論提出了采場底板“四帶”劃分理論,即將采場底板劃分為:Ⅰ礦壓破壞帶、Ⅱ新增損傷帶、Ⅲ原始損傷帶和Ⅳ原始導高帶,豐富和發展了礦井水害防治理論。在礦井水害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創新性的研究成果。
研究領域
1、 地質工程環境評價。主要包括區域地質構造、滑動構造、地質環境分析、工程地質;
2、 水文地質及地質災害防治。主要包括礦井水害防治、岩溶水防治、地下水網路、氣液二相流在裂隙中運移;
3、 礦山岩土工程。主要包括采場岩體破壞與控制、采場頂板破壞高度、損傷底板破壞深度、采場底板注漿改造工程
4、環境工程。主要包括礦井水處理、煤矸石綜合利用。
著作:
1、《底板突水規律與突水優勢面》,1999.6,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高延法、施龍青、牛學良、婁華君著。
2、《底板突水機理及預測預報》,2004.6,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施龍青、韓進著。
主要論文
1、《滑動構造對小斷層及岩石裂隙的控制作用》,1996.9,《第二屆中日地層環境力學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5人第1位;
2、《綜采放頂煤覆岩導水裂縫帶探測》,1997.6,《岩石力學理論與工程實踐》,4人第1位;
3、《套用矸石改良土壤》,1997.4,《煤礦環境保護》(核心刊物),2人第1位;
4、《利用揮發分判別斷裂構造形成次序》,1998.3,《中國煤田地質》,2人第1位;
5、《肥城煤田突水機理分析》,1998.2,《煤田地質與勘探》(《EI》源刊),5人第1位;
6、《肥城煤田下組煤底板隔水能力影響因素分析》,(《EI》收錄),1998.4 ,《煤田地質與勘探》(《EI》源刊),2人第1位;
7、《采場底板突水力學分析》,(《EI》收錄),1998.10,《煤田地質與勘探》(《EI》源刊);
8、《滑動構造對頂板的影響》,1998.9,《礦山壓力與頂板管理》(核心刊物),2人第1位;
9、《煤矸石改良土壤的套用研究》,1998.5,《中國煤炭》(核心刊物),4人第1位;
10、《煤礦底板損傷突水模型》,1998.11,《焦作工學院學報》,3人第1位;
11、《滕縣煤田煤矸石可作肥料》,1998.12,《煤》,2人第1位;
12、The forming mechanism of induction height in Feicheng coal field,1998.7,Journal of Geosciencntific Research in Northeast Asia,4人第1位;
13、《肥城煤田滑動構造在礦井水害中的作用》,《EI》、《CSCD》收錄,1998.12,《中國礦業大學學報》(《EI》源刊),5人第1位;
14、《論煤田滑動構造與底板突水的關係》,《CSCD》收錄,1999.10,《煤田地質與勘探》, (《EI》源刊),3人第3位;
15、《隔水底板應力溶蝕機理》,1999.1,《焦作工學院學報》,3人第1位;
16、《裂隙對底板高峰應力線影響》,1999.6,《礦山壓力與頂板管理》(核心刊物),3人第1位;
17、《用突水機率指數法預測采場底板突水》,《EI》收錄,1999.9,《中國礦業大學學報》, (《EI》源刊),6人第1位;
18、《采場突水條件及位置分析》,《EI》、《CSCD》收錄,1999.10,《煤田地質與勘探》(《EI》源刊),2人第1位;
19、《肥城煤田深部開採突水評價》,《EI》、《CSCD》收錄,2000.6,《煤炭學報》(《EI》源刊),2人第1位;
20、《采場底板斷層突水判別方法》,2000.6,《礦山壓力與頂板管理》(核心刊物),3人第1位;
21、Chaotic features simulation for rock block slip process by DEM,《EI》收錄,2001.4 Computer Application in the Minerals Industries(《EI》源刊),3人第2位;
22、Study of Mine Water Inrush from Floor Strata through Faults,2001.10,Mine Water and the Environment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Mine Water Association)(德國),2人第1位;
23、Application of new geophysical technology in coalmine safety monitoring,《EI》收錄,2002.10,Progress i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EI》源刊),5人第3位;
24、Mine Water Inrush Prediction Using the Probability Index Method,2003.1,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Tunnelling Technology(印度),2人第1位;
25、《新汶煤田汶南井田滑動構造發育規律》,2003.4,《煤田地質與勘探》(《EI》源刊),6人第2位;
26、《采場損傷底板破壞深度研究》,2004.10,《煤炭學報》(《EI》源刊),3人第1位;
27、Influence of Gravitational Gliding Structure on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eicheng Coalfield,《EI》收錄,定於2004年10月刊登,2004安全科學與技術國際會議論文(《EI》源刊),3人第1位;
28、《礦山壓力對底板破壞深度監測研究》,定於2004年12月刊登,《煤田地質與勘探》(《EI》源刊),8人第1位;
29、《開採煤層底板“四帶”劃分理論與實踐》,定於2005年1月刊登,《中國礦業大學學報》(《EI》源刊),2人第1位;
30、《采場底板斷層防水煤柱留設研究》,定於2005年15期刊登,《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EI》源刊),4人第1位。
2、《綜采放頂煤覆岩導水裂縫帶探測》,1997.6,《岩石力學理論與工程實踐》,4人第1位;
3、《套用矸石改良土壤》,1997.4,《煤礦環境保護》(核心刊物),2人第1位;
4、《利用揮發分判別斷裂構造形成次序》,1998.3,《中國煤田地質》,2人第1位;
5、《肥城煤田突水機理分析》,1998.2,《煤田地質與勘探》(《EI》源刊),5人第1位;
6、《肥城煤田下組煤底板隔水能力影響因素分析》,(《EI》收錄),1998.4 ,《煤田地質與勘探》(《EI》源刊),2人第1位;
7、《采場底板突水力學分析》,(《EI》收錄),1998.10,《煤田地質與勘探》(《EI》源刊);
8、《滑動構造對頂板的影響》,1998.9,《礦山壓力與頂板管理》(核心刊物),2人第1位;
9、《煤矸石改良土壤的套用研究》,1998.5,《中國煤炭》(核心刊物),4人第1位;
10、《煤礦底板損傷突水模型》,1998.11,《焦作工學院學報》,3人第1位;
11、《滕縣煤田煤矸石可作肥料》,1998.12,《煤》,2人第1位;
12、The forming mechanism of induction height in Feicheng coal field,1998.7,Journal of Geosciencntific Research in Northeast Asia,4人第1位;
13、《肥城煤田滑動構造在礦井水害中的作用》,《EI》、《CSCD》收錄,1998.12,《中國礦業大學學報》(《EI》源刊),5人第1位;
14、《論煤田滑動構造與底板突水的關係》,《CSCD》收錄,1999.10,《煤田地質與勘探》, (《EI》源刊),3人第3位;
15、《隔水底板應力溶蝕機理》,1999.1,《焦作工學院學報》,3人第1位;
16、《裂隙對底板高峰應力線影響》,1999.6,《礦山壓力與頂板管理》(核心刊物),3人第1位;
17、《用突水機率指數法預測采場底板突水》,《EI》收錄,1999.9,《中國礦業大學學報》, (《EI》源刊),6人第1位;
18、《采場突水條件及位置分析》,《EI》、《CSCD》收錄,1999.10,《煤田地質與勘探》(《EI》源刊),2人第1位;
19、《肥城煤田深部開採突水評價》,《EI》、《CSCD》收錄,2000.6,《煤炭學報》(《EI》源刊),2人第1位;
20、《采場底板斷層突水判別方法》,2000.6,《礦山壓力與頂板管理》(核心刊物),3人第1位;
21、Chaotic features simulation for rock block slip process by DEM,《EI》收錄,2001.4 Computer Application in the Minerals Industries(《EI》源刊),3人第2位;
22、Study of Mine Water Inrush from Floor Strata through Faults,2001.10,Mine Water and the Environment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Mine Water Association)(德國),2人第1位;
23、Application of new geophysical technology in coalmine safety monitoring,《EI》收錄,2002.10,Progress i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EI》源刊),5人第3位;
24、Mine Water Inrush Prediction Using the Probability Index Method,2003.1,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Tunnelling Technology(印度),2人第1位;
25、《新汶煤田汶南井田滑動構造發育規律》,2003.4,《煤田地質與勘探》(《EI》源刊),6人第2位;
26、《采場損傷底板破壞深度研究》,2004.10,《煤炭學報》(《EI》源刊),3人第1位;
27、Influence of Gravitational Gliding Structure on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eicheng Coalfield,《EI》收錄,定於2004年10月刊登,2004安全科學與技術國際會議論文(《EI》源刊),3人第1位;
28、《礦山壓力對底板破壞深度監測研究》,定於2004年12月刊登,《煤田地質與勘探》(《EI》源刊),8人第1位;
29、《開採煤層底板“四帶”劃分理論與實踐》,定於2005年1月刊登,《中國礦業大學學報》(《EI》源刊),2人第1位;
30、《采場底板斷層防水煤柱留設研究》,定於2005年15期刊登,《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EI》源刊),4人第1位。
科研項目
已完成的科研項目:
1、“山東滕縣煤田晚古生代沉積環境及聚煤規律研究”(煤炭科學基金,碩士論文從事的課題);
2、“楊村煤礦16、17薄煤層開採覆岩破壞規律及二採區開採上限研究”(兗州礦業集團);
3、“三峽庫區巫山滑坡相似材料模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子課題);
4、“肥城煤田地層環境及聚煤規律”(煤炭科學基金);
5、“華豐煤礦礦井工程地質研究”(華豐煤礦);
6、“菜園生建煤礦生產礦井工程地質報告”(菜園煤礦);
7、“肥城礦務局白莊煤礦水文地質研究”(白莊煤礦);
8、“煤矸石綜合利用研究”(校基金);
9、“淄博酸性礦井水處理研究”(淄博礦務局);
10、“鮑店煤礦厚煤層綜采放頂煤覆岩破壞動態規律探測研究”(兗州礦業集團);
11、“山東省滕州黃莊煤礦2400、2500採區村莊下壓煤開採設計”(黃莊煤礦);
12、“新汶礦業集團公司良莊煤礦4505工作面開採方案論證”(良莊煤礦);
13、“濟寧三號井上覆岩層破壞‘三帶’觀測及水文地質研究”(兗州礦業集團);
14、“鮑店煤礦岩層破壞上覆岩層破壞‘兩帶’動態觀測”(兗州礦業集團);
15、《肥城煤田采場底板突水機理研究》(肥城礦業集團);
16、“采場底板突水機理及預測預報方法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博士論文完成的課題);
17、“新汶汶南井田滑動構造研究”(汶南煤礦) ;
18、“氣—液二相流在裂隙岩體中運移特徵實驗研究”(澳洲臥龍崗大學博士後研究課題);
19、“煤層底板突水非線性預測預報理論研究與套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0、“堅硬頂板條件下損傷底板破壞深度研究”(肥城礦業集團);
21、“新汶礦業集團汶南煤礦下組煤開採突水可能性評價”(新汶礦業集團);
22、“翟鎮井田地質構造統計岩體力學規律研究”(新汶礦業集團)。
從事的科研項目
1、“良莊井田損傷底板突水機理及構造分布規律研究”(新汶礦業集團,負責人);
2、“煤層底板注漿滲流規律及注漿效果評價方法研究” (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基金,負責人);
3、“礦井水氣二相流突出理論研究與套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負責人);
4、“萊新鐵礦開採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評價”(新汶礦業集團,負責人);
5、“潘西煤礦采場底板徐奧灰水突水機理及防治技術研究” (新汶礦業集團重大科研項目,負責人之一);
6、“華豐煤礦-1100水平綜放開採水害評價及防治水技術研究” (新汶礦業集團重大科研項目,負責人之一);
7、良莊煤礦51302工作面網路電法動態監測系統(新汶礦業集團重大科研項目,負責人之一)。
主要獲獎情況
1、《薄隔水層底板突水機理及預測預報研究》,山東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山東省學位委員會,2001.12;
2、《肥城煤田突水機理及其防治方法研究》,山東省科技成果進步二等獎。山東省科學技術委員會,2002.9;
3、《肥城煤田突水機理及其防治方法研究》,山東省煤炭科學技術進步成果一等獎。山東省煤炭工業局,2001;
4、《堅硬頂板條件下損傷底板破壞深度研究》,山東省科技成果進步三等獎。山東省科學技術委員會,2004.7。
2、《肥城煤田突水機理及其防治方法研究》,山東省科技成果進步二等獎。山東省科學技術委員會,2002.9;
3、《肥城煤田突水機理及其防治方法研究》,山東省煤炭科學技術進步成果一等獎。山東省煤炭工業局,2001;
4、《堅硬頂板條件下損傷底板破壞深度研究》,山東省科技成果進步三等獎。山東省科學技術委員會,2004.7。
主要研究方向
為地質災害預測與防治;水害防治與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礦產資源勘查、評價與開發;盆地構造、資源與環境保護等,現為山東科技大學地質工程學科帶頭人。俄羅斯自然科學院西西佰利亞分院中國科學中心專家,國際科技合作計畫評價專家,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評審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議專家,中國煤礦防治水專家,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地下工程分會理事,《煤炭學報》審稿專家,山東省地球物理學會理事,青島市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專家,山東新巨龍能源有限責任公司特聘專家,山東科技大學“礦山水害防治理論與技術”創新團隊帶頭人。先後完成和承擔國家“863”子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省部級項目10項;出版相關學術著作6部,申請授權專利8項,在國內外刊物及會議發表學術論文142篇,其中被SCI、EI收錄檢索55篇, 結合礦山壓力控制理論和現代力學理論提出了采場底板“下四帶”理論,博士論文《薄隔水層底板突水機理及預測預報研究》於2001年獲山東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2004年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2009年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2年、2009年、2014年分別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