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氏體

奧氏體

奧氏體(Austenite)是鋼鐵的一種層片狀的顯微組織,通常是ɣ-Fe中固溶少量碳的無磁性固溶體,也稱為沃斯田鐵或ɣ-Fe。奧氏體的名稱是來自英國的冶金學家羅伯茨·奧斯汀(William Chandler Roberts-Austen)。

奧氏體塑性很好,強度較低,具有一定韌性,不具有鐵磁性。奧氏體因為是面心立方,八面體間隙較大,可以容納更多的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奧氏體
  • 外文名:Austenite
  • 定義:C在γ-Fe中的固溶體
  • 最大碳含量:2.11%
  • 導熱係數:14.6W/m·K
  • 字母代號:A、γ
  • 晶體結構:面心立方(fcc)
組成成分,晶體結構,主要性能,形成機理,奧氏體形核,奧氏體晶核的長大,剩餘碳化物溶解,奧氏體成分均勻化,影響因素,套用領域,

組成成分

奧氏體一般由等軸狀的多邊形晶粒組成,晶粒內有孿晶。在加熱轉變剛剛結束時的奧氏體晶粒比較細小,晶粒邊界呈不規則的弧形。經過一段時間加熱或保溫,晶粒將長大,晶粒邊界可趨向平直化。鐵碳相圖中奧氏體是高溫相,存在於臨界點A1溫度以上,是珠光體逆共析轉變而成。當鋼中加入足夠多的擴大奧氏體相區的化學元素時,Ni、Mn等,則可使奧氏體穩定在室溫,如奧氏體鋼。
鐵素體在912°C至1394°C時會相變成奧氏體,由體心立方的結構變成面心立方。奧氏體強度較低,但其溶碳能力較大(1146°C時可以溶進2.04%的碳)。奧氏體系列的不鏽鋼常用於食品工業和外科手術器材。

晶體結構

奧氏體為面心立方結構,碳氮等間隙原子均位於奧氏體晶胞八面體間隙中心,及面心立方晶胞的中心和棱邊的中點。假如每一個八面體的中心各容納一個碳原子,則碳的最大溶解度應為50%(摩爾分數),相當於質量分數約20%。實際上碳在奧氏體中的最大溶解度為2.11%(質量分數),這是由於ˠ-Fe的八面體間隙的半徑僅為0.052nm,比碳原子的半徑0.086nm小。碳原子溶入將使八面體發生較大的膨脹,產生畸變,溶入越多,畸變越大,晶格將不穩定,因此不是所有的八面體間隙中心都能溶入一個碳原子,溶解度是有限的。碳原子溶入奧氏體中,使奧氏體晶格點陣發生均勻對等的膨脹,點陣常數隨著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大多數合金元素如Mn.Cr.Ni.Co.Si等,在ˠ-Fe中取代Fe原子的位置而形成置換固溶體。替換原子在奧氏體中的溶解度各不相同,有的可無限溶解,有的溶解度甚微。少數元素,如硼僅存在於浸提缺陷處,如晶界、位錯等。

主要性能

奧氏體是最密排的點陣結構,緻密度高,故奧氏體的體積質量比鋼中鐵素體、馬氏體等相的體積質量小。因此,鋼被加熱到奧氏體相區時,體積收縮,冷卻時,奧氏體轉變為鐵素體—珠光體等組織時,體積膨脹,容易引起內應力和變形。
奧氏體的點陣滑移系多,故奧氏體的塑性好,屈服強度低,易於加工塑性成形。因此,鋼錠,鋼坯,鋼材一般被加熱到1100˚C以上奧氏體化,然後進行鍛軋,塑性加工成材或加工成零部件。
一般鋼中的奧氏體具有順磁性,因此奧氏體鋼可以作為無磁性鋼。然而特殊成分的Fe—Ni軟磁合金,也具有奧氏體組織,卻具有鐵磁性。
奧氏體導熱性差,線膨脹係數大,比鐵素體和滲碳體的平均線性膨脹係數高約一倍。故奧氏體鋼可以用來製造熱膨脹靈敏的儀表元件。在碳素鋼中,鐵素體,珠光體,馬氏體,奧氏體和滲碳體的導熱係數分別為77.1,51.9,29.3,14.6和4.2。可見,除滲碳體外,奧氏體的導熱性最差,尤其是合金度較高的奧氏體鋼更差,所以,厚鋼件在熱處理過程中應當緩慢冷卻和加熱,以減少溫差熱應力,避免開裂。

形成機理

共析鋼奧氏體冷卻到臨界點A1以下溫度時,存在共析反應:A---F+Fe3C。加熱時發生逆共析反應:F+Fe3C----A。逆共析轉變是高溫下進行的擴散性相變,轉變的全過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即:奧氏體形核,奧氏體晶核長大,剩餘滲碳體溶解,奧氏體成分相對均勻化。各種鋼的奧氏體形核形成過程有一些區別,亞共析鋼,過共析鋼,合金鋼的奧氏體化過程中除了奧氏體形成的基本過程外,還有先共析相的溶解,合金碳化物的溶解等過程。
奧氏體形成的熱力學條件:必須存在過冷度或過熱度∆T。
奧氏體

奧氏體形核

奧氏體的形核位置通常在鐵素體和滲碳體兩相界面上,此外,珠光體領域的邊界,鐵素體嵌鑲塊邊界都可以成為奧氏體的形核地點。奧氏體的形成是不均勻形核,複合固態相變的一般規律。
一般認為奧氏體在鐵素體和滲碳體交界面上形核。這是由於鐵素體碳含量極低(0.02%以下),而滲碳體的碳含量又很高(6.67%),奧氏體的碳含量介於兩者之間。在相界面上碳原子有吸附,含量較高,界面擴散速度又較快,容易形成較大的濃度漲落,使相界面某一區域達到形成奧氏體晶核所需的碳含量;此外在界面上能量也較高,容易造成能量漲落,以便滿足形核功的要求;在兩相界面處原子排列不規則,容易滿足結構漲落的要求。所有漲落在相界面處的優勢,造成奧氏體晶核最容易在此處形成。
奧氏體的形核是擴散型相變,可在鐵素體與滲碳體上形核,也可在珠光體領域的交界面上形核,還可以在原奧氏體晶核上形核。這些界面易於滿足形核的能量,結構和濃度3個漲落條件。

奧氏體晶核的長大

加熱到奧氏體相區,在高溫下,碳原子擴散速度很快,鐵原子和替換原子均能夠充分擴散,既能夠進行界面擴散,也能夠進行體擴散,因此奧氏體的形成是擴散型相變。

剩餘碳化物溶解

鐵素體消失後,在t1溫度下繼續保持或繼續加熱時,隨著碳在奧氏體中繼續擴散,剩餘滲碳體不斷向奧氏體中溶解。

奧氏體成分均勻化

當滲碳體剛剛全部融入奧氏體後,奧氏體內碳濃度仍是不均勻的,只有經歷長時間的保溫或繼續加熱,讓碳原子急性充分的擴散才能獲得成分均勻的奧氏體。

影響因素

影響奧氏體形成速度的因素
1. 加熱溫度
隨加熱溫度的提高,原子擴散速率急劇加快,使得奧氏體化速度大大增加,形成所需時間縮短。
2. 加熱速度
加熱速度越快,孕育期縮短,奧氏體開始轉變的溫度和轉變終了的溫度越高,轉變終了所需的時間越短。
3. 合金元素
鈷、鎳等加快奧氏體化過程;
鉻、鉬、釩等減慢奧氏體化過程;
矽、鋁、錳等不影響奧氏體化過程。由於合金元素的擴散速度比碳慢得多,所以合金鋼的熱處理加熱溫度一般較高,保溫時間更長。
4. 原始組織
原始組織中滲碳體為片狀時奧氏體形成速度快,且滲碳體間距越小,轉變速度越快,同時奧氏體晶粒中碳濃度梯度也大,所以長大速度更快。球化退火態的粒狀珠光體,其相界面較少,因此奧氏體化最慢。
影響奧氏體晶粒長大的因素
1. 加熱溫度和保溫時間
由於奧氏體晶粒長大與原子擴散有密切關係,所以隨著溫度愈高,或在一定溫度下,保溫時間越長,奧氏體晶粒也越粗大。
2.加熱速度
加熱溫度相同時,加熱速度越快,過熱度越大,奧氏體的實際形成溫度越高,形核率的增加大於長大速度,使奧氏體晶粒越細小。生產上常採用快速加熱短時保溫工藝來獲得超細化晶粒。
3.鋼的化學成分
在一定的含碳量範圍內,奧氏體中碳含量增高,晶粒長大傾向增大。C%高,C在奧氏體中的擴散速度以及Fe的自擴散速度均增加,奧氏體晶粒長大傾向增加,但C%超過一定量時,由於形成Fe3CⅡ,阻礙奧氏體晶粒長大。
鋼中加入鈦、釩、鈮、鋯、鋁等元素,有利於得到本質細晶粒鋼,因為碳化物、氧化物和氮化物彌散分布在晶界上,能阻礙晶粒長大。
錳和磷促進晶粒長大。
強碳化物形成元素Ti、Zr、V、W、Nb等熔點較高,它們彌散分布在奧氏體中阻礙奧氏體晶粒長大;非碳化物形成元素Si、Ni等對奧氏體晶粒長大影響很小。
4.原始組織
一般來說,鋼的原始組織越細,碳化物彌散度越大,則奧氏體晶粒越細小。

套用領域

奧氏體不鏽鋼是不鏽鋼類中鋼種最多、使用量最大的一種(約占整個不鏽鋼產量的 65~70%)。最常用的奧氏體不鏽鋼是 Fe-Cr-Ni 系合金(即美國的 AISI300 系);Fe-Cr-Ni-Mn 系(即美國 AISI200 系);特殊奧氏體不鏽鋼等三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