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奧數)

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

奧數一般指本詞條

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是匈牙利數學界為紀念數理學家厄特沃什·羅蘭於1894年組織的數學競賽。而把數學競賽與體育競賽相提並論,與科學的發源地--古希臘聯繫在一起的是前蘇聯,她把數學競賽稱為數學奧林匹克。20世紀上半葉,不同國家相繼組織了各級各類的數學競賽,先在學校,繼之在地區,後來在全國進行,逐步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競賽系統。從各國的競賽進一步發展,自然為形成最高一層的國際競賽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
  • 外文名: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
  • 簡稱:IMO
  • 首屆時間:1959年
  • 參賽選手:中學生
  • 舉辦時間:每年舉辦一屆,時間定於7月
歷史起源,競賽介紹,目的,時間,主辦,對象,試題,考試,獎勵,主試委員會,歷屆賽事,歷屆冠軍,

歷史起源

1956年羅馬尼亞數學家羅曼教授提出了倡議,並於1959年7月在羅馬尼亞舉行了第一次國際奧林匹克數學(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 簡稱IMO),當時只有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和蘇聯參加。以後每年舉行(中間只在1980年斷過一次),參加的國家和地區逐漸增多,目前參加這項賽事的代表隊有80餘支。我國第一次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是在1985年。
經過40多年的發展,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的運轉逐步制度化、規範化,有了一整套約定俗成的常規,並為歷屆東道主所遵循。

競賽介紹

目的

激發青年人的數學才能;引起青年對數學的興趣;發現科技人才的後備軍;促進各國數學教育的交流與發展。

時間

每年舉辦一屆,時間定於7月

主辦

由參賽國輪流主辦,經費由東道國提供。

對象

參賽選手為中學生,每支代表隊有學生6人,另派2名數學家為領隊。

試題

試題由各參賽國提供,然後由東道國精選後提交給主試委員會表決,產生6道試題。東道國不提供試題。試題確定之後,寫成英、法、德、俄文等工作語言,由領隊譯成本國文字。

考試

考試分兩天進行,每天連續進行4.5小時,考3道題目。同一代表隊的6名選手被分配到6個不同的考場,獨立答題。答卷由本國領隊評判,然後與組織者指定的協調員協商,如有分歧,再請主試委員會仲裁。每道題7分,滿分為42分。

獎勵

競賽設一等獎(金牌)、二等獎(銀牌)、三等獎(銅牌),比例大致為1:2:3;約有一半的選手獲獎。各屆獲獎的標準與當屆考試的成績有關。
IMO不是隊與隊之間的比賽,所以沒有團體獎,但各代表隊都非常重視團體總分所處的名次,從近年來的情況看,實力較強的是中、俄、美、德、羅等國家。

主試委員會

主試委員會由各國的領隊及主辦國指定的主席組成。這個主席通常是該國的數學權威。主試委員會的職責有6條:
1)、選定試題;
2)、確定評分標準;
3)、用工作語言準確表達試題,並翻譯、核准譯成各參加國文字的試題;
4)、比賽期間,確定如何回答學生用書面提出的關於試題的疑問;
5)、解決個別領隊與協調員之間在評分上的不同意見;
6)、決定獎牌的個數與分數線。

歷屆賽事

羅馬尼亞的Brasov和布加勒斯特(1959),7個國家參賽
羅馬尼亞Sinaia(1960)
匈牙利Veszprem(1961)
捷克斯洛伐克Ceske Budejovice(1962)
波蘭的華沙和Wroclaw(1963)
蘇聯莫斯科(1964)
東德柏林(1965)
保加利亞索菲亞(1966)
南斯拉夫Cetinje(1967)
蘇聯莫斯科(1968)
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1969)
匈牙利Keszthely(1970)
捷克斯洛伐克Zilina(1971)
波蘭Torun(1972)
蘇聯莫斯科(1973)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Erfurt和東柏林(1974)
保加利亞的Burgas和索菲亞(1975)
奧地利Linz(1976)
南斯拉夫貝爾格勒(1977)
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1978)
英國倫敦(1979)
美國華盛頓(1981)
匈牙利布達佩斯(1982)
法國巴黎(1983)
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1984)
芬蘭Joutsa(1985)
波蘭華沙(1986)
古巴哈瓦那(1987)
澳洲坎培拉(1988)
西德Brunswick(1989)
中國北京(1990),54個國家參賽
瑞典Sigtuna(1991年7月12-23日),55個國家參賽
俄羅斯莫斯科(1992年7月10-21日),56個國家參賽
土耳其伊斯坦堡(1993年7月13-24日),73個國家參賽
香港(1994年7月8-20日),69個國家參賽
加拿大多倫多(1995年7月13-25日),73個國家參賽 LINK
印度孟買(1996年7月5-17日) LINK,75個國家參賽
阿根廷馬德普拉塔(1997年18-31日) LINK,82個國家參賽
中國台灣台北(1998年7月10-21日),76個國家參賽(中國隊沒有參加)LINK
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1999年7月10-22日),81個國家參賽 LINK
大韓民國大田(2000年7月13-25日),82個國家參賽 LINK
美國華盛頓(2001年7月1-14日),83個國家參賽 LINK
英國格拉斯哥,84個國家參賽(2002年19-30日)
日本東京(2003年7-19日),82個國家參賽 LINK
希臘雅典(2004年6-18日),85個國家參賽 LINK
墨西哥坎昆(2005年7月8-19日),98個國家參賽LINK
斯洛維尼亞盧布爾雅那(2006)
越南(2007)
西班牙(2008)
德國不萊梅(2009)
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2010),95個國家的522名選手參賽
荷蘭阿姆斯特丹(2011)
阿根廷馬德普拉塔(2012)
哥倫比亞聖瑪塔(2013)
南非開普敦(2014)
泰國清邁(2015)
中國香港(2016)
巴西里約熱內盧(2017)
羅馬尼亞克魯日納波卡(2018)
英國巴斯(2019)

歷屆冠軍

(1977-2019)
1977:美國
1982:西德
1983:西德
1987:羅馬尼亞
1988:蘇聯
1989:中國
1990:中國
1991:蘇聯
1992:中國
1993:中國
1995:中國
1996:羅馬尼亞
1997:中國
1998:伊朗
1999:中國/俄羅斯
2000:中國
2001:中國
2002:中國
2004:中國
2005:中國
2006:中國
2008:中國
2009:中國
2010:中國
2011:中國
2012:韓國
2013:中國
2014:中國
2015:美國
2016:美國
2017:韓國
2018:美國
2019:中國/美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