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原理稱為“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Entities should not be multiplied unnecessarily),有時為了顯示其權威性,人們也使用它原始的拉丁文形式:
Numquam ponenda est pluralitas sine necessitate.(避重趨輕)
Pluralitas non est ponenda sine necessitate.(避繁逐簡)
Frustra fit per plura quod potest fieri per pauciora.(以簡御繁)
Entia non sunt multiplicanda praeter necessitatem.(避虛就實)
社會影響
公元 14 世紀,來自奧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kham)對當時無休無止的關於“共相”、“本質”之類的爭吵感到厭倦,於是著書立說,宣傳只承認確實存在的東西,認為那些空洞無物的普遍性要領都是無用的累贅,應當被無情地“剃除”。他所主張的“思維經濟原則”,概括起來就是“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因為他叫威廉,來自奧卡姆,人們為了紀念他就把這句話稱為“奧卡姆剃刀”。這把剃刀出鞘後,剃禿了幾百年間爭論不休的經院哲學和基督神學,使科學、哲學從宗教中徹底分離出來,引發了始於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科學革命,最終使宗教世俗化,形成宗教哲學,完成世界性政教分離,成果表明無神論更為現實。同時,這把剃刀曾經使很多人感到威脅,也被認為是異端邪說,威廉本人也受到傷害。然而,這並未損害這把刀的鋒利,相反,經過數百年越來越快,並早已超越了本來狹窄的領域而具有廣泛的、豐富的、深刻的意義。
對於科學家,奧卡姆剃刀原理還有一種更為常見的表述形式:當你有兩個或多個處於競爭地位的理論能得出同樣的結論,那么簡單或可證偽的那個更好。這一表述也有一種更為常見的強形式:如果你有兩個或多個原理,它們都能解釋觀測到的事實,那么你應該使用簡單或可證偽的那個,直到發現更多的證據。對於現象最簡單的解釋往往比較複雜的解釋更正確。如果你有兩個或多個類似的解決方案,選擇最簡單的。需要最少假設的解釋最有可能是正確的(或者以這種自我肯定的形式出現:讓事情保持簡單!)。注意這個原理是如何在上述形式中被加強的。嚴格的說,它們應該被稱為吝嗇定律(Law of parsimony),或者稱為樸素原則。最開始的時候我們使用奧卡姆剃刀區分能夠做出相似結論的理論。我們試圖選擇做出不同結論的理論。這不是奧卡 姆剃刀的本意。我們不用檢驗這些結論嗎?顯然最終不是這樣,除非我們處於理論的早期階段,並且還沒有為實驗做好準備。我們只是為理論的發展尋求一種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