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內容
套用地形學的研究內容十分廣泛,涉及環境研究、資源調查、農業、
水土保持、水利、水電、海港和交通建設,以及某些礦產的開採和利用等。這其中最主要的有農業地形、工程地形和礦業地形。套用地形學是研究如何套用地形學原理和方法解決生產實踐的學科。
如研究地貌形態與
沉積物的分布規律,進行地形區劃、
農業區劃;套用
沉積相的理論和方法,了解石油、地下水和一些砂礦的富集和貯存規律;根據地形的變形揭示新
構造運動,找出地震危險區,作地震長期預報,衡量大型建築的地基穩定性;研究某些災變性地貌過程,如
山崩、
滑坡、
土石流等,進行預測,提出防護措施;研究河流和波浪的侵蝕、搬運、
堆積作用,對水土保持、航道整治、海港選址、護岸護坡等工程建設提出依據;研究風沙運動規律,採取
防風固沙措施,保護農田、草場和道路;許多以自然風光為特色的旅遊點、區的選擇和建設,也需要地形學知識。
研究領域
套用地形學的研究方法很多,在不同領域、不同項目上各不相同,一般是在研究地形類型、成因及演變規律的基礎上,按特定的要求進行地形條件的評價災害性地形過程的預測,然後擬訂治理規劃和措施等。
農業地形
主要研究適於
農墾的地形類型並進行評價。在水土資源嚴重不平衡的地方,進行區域調水線路、區域地形和水系變遷的研究,為水系改造提出經濟可行的方案。在
農業區的建設和改造中,除上述研究內容外,還要進行微地形研究,在
丘陵、山地農業地形研究中,策重坡地地形和
水土流失的研究;在以土狀
堆積物為主的黃土地形區,要研究切割深度和密度,侵蝕強度分區和分帶,為合理安排農業工程措施和農作物提供依據。
工程地形
指為工礦、交通和水利等工程建設而進行的地形研究。如從
沉積物厚度的變化、剝蝕強度的差異、階地的特徵、河谷下切的程度和各種構造地形形跡等,揭示新構造運動的特點和強度,提出鐵路、工廠和水庫大壩等大型建設工程最適宜的地點;研究山崩、滑坡和土石流的分布及其發生規律,預防對交通線、廠礦、村寨的嚴重破壞;通過室內模擬實驗,研究河床邊界條件和水動力過程,探索河道與岸坡的沖淤規律,為航道及岸坡的治理提供依據和措施;研究
海岸帶波浪、潮流的沖淤規律,對港口與航運設施,提出設計或整治方案;研究沙丘移動規律和沙丘植被的生長條件,控制流沙,保護交通、廠礦和農田、村莊,進而改善環境。
礦業地形
礦業地形,主要指為開採砂礦和石油、
天然氣等所進行的地形研究。
研究流水的運動規律,搬運物的沉積規律和砂礦的沉積條件,有益於尋找砂礦,圈定砂礦的富集地域;研究水繫結構、
河流縱剖面變化和沉積物的分布規律,研究構造地貌的形態與成因,可為勘探石油和天然氣提供依據。地形學中的沉積環境和沉積相的研究的迅速發展,就是因為在尋找和開採石油、天然氣礦藏工作中得到了套用。
研究概況
19世紀末,美國爾伯特研究河流泥沙後,最先提出將其研究套用到水利工程設計中去。
但直到20世紀上半葉,套用地形學的研究還是比較零星、分散,偏重於災害性地形的防治。
20世紀50年代以後研究不斷深入,
國際地理聯合會中也開始設有套用地形委員會,很多國家出版了套用地形的專著。中國套用地形學研究也在這個階段得到迅速發展,在農業地形、滑坡、土石流和沙漠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顯著成績。
地形學分類
動力地形學
地形之成因理論與地質史或氣候史直接發生關係,不過是最近二十年之事,而
地形學之分科自屬必然趨勢。其中,有專門研究
全新世(Holocene)營力之特質及其對現世地形之作用者,稱為
動力地形學(dynamic geomorphology)。
氣候地形學
因營力及其產生之地形具有分布上之差異,而此種差異常與外在之氣候因素息息相關,於是發展為另一專門之研究,即氣候地形學(climatic geomorphology)。
氣候地形學是研究不同氣候條件下的地形形成過程及其演變規律的學科,是地形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氣候對地形的影響早為人們所注意。但直到20世紀初,隨著
冰川地形、荒漠地形、
喀斯特地貌等部分地形的發展,學者們才注重研究一些特殊的氣候地形現象。
構造地形學
此外,學者亦多就
地殼構造與地形發育關係,加以探討,乃建立
構造地形學(structural geomorphology)。
構造地形學也稱構造地貌學,是研究
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關係的學科,是地形學的重要分支。
20世紀50年代中期,A·L·韋格納於1912年提出的
大陸漂移說的復活,以及60年代
海底擴張說和
板塊構造說的提出,極大地推動了全球性地形的研究,使構造地形學研究與
地球動力學的研究結合起來,構造地形學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了新發展。
氣候成因地形學
至於地形每非純為現世氣候及構造因素所致,務須究明先期氣候及構造與其形成之原地形,對此方面之研究即屬於強調時間要素之氣候成因地形學(climato-genetic geomorphology)之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