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海洋地質學家。1902年 7月22日生於蘇格蘭東部的鄧迪,1976年12月去世。早年在荷蘭萊頓大學學習,畢業後留校任教,1926年任該校副教授,1934年後在葛羅寧根大學任教,1946年任教授。以開創20世紀50~60年代海洋地質研究的新局面而聞名,在沉積構造、鹽丘、火山錐和地層褶皺的模擬實驗方面做了開拓性的工作,在珊瑚礁、海底峽谷和海底火山活動的研究中也有貢獻。最突出的貢獻是在海底濁流沉積方面。濁流說創立於20世紀30年代,但直到50年代初期,才由他用實驗模擬高密度濁流的流動特點,再現了濁流沉積物的主要結構特徵,證實了遞度層理的濁流成因。而後又聯繫海底峽谷的成因,論證了深海的濁流活動和濁積岩的分布規律,並在此基礎上,對阿爾卑斯山的巨厚復理石沉積提出了深海濁流成因的解釋,動搖了“大陸上無深海沉積”的傳統觀點。奎年著述很多,以1950年出版的《海洋地質學》為著名。這部著作與F.P.謝潑德的《海底地質學》及M.B.克列諾娃的《海洋地質學》,標誌著海洋地質學的建立。
正文,
正文
荷蘭海洋地質學家。1902年 7月22日生於蘇格蘭東部的鄧迪,1976年12月去世。早年在荷蘭萊頓大學學習,畢業後留校任教,1926年任該校副教授,1934年後在葛羅寧根大學任教,1946年任教授。以開創20世紀50~60年代海洋地質研究的新局面而聞名,在沉積構造、鹽丘、火山錐和地層褶皺的模擬實驗方面做了開拓性的工作,在珊瑚礁、海底峽谷和海底火山活動的研究中也有貢獻。最突出的貢獻是在海底濁流沉積方面。濁流說創立於20世紀30年代,但直到50年代初期,才由他用實驗模擬高密度濁流的流動特點,再現了濁流沉積物的主要結構特徵,證實了遞度層理的濁流成因。而後又聯繫海底峽谷的成因,論證了深海的濁流活動和濁積岩的分布規律,並在此基礎上,對阿爾卑斯山的巨厚復理石沉積提出了深海濁流成因的解釋,動搖了“大陸上無深海沉積”的傳統觀點。奎年著述很多,以1950年出版的《海洋地質學》為著名。這部著作與F.P.謝潑德的《海底地質學》及M.B.克列諾娃的《海洋地質學》,標誌著海洋地質學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