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安那纖維

奎安那纖維

一種新型聚醯胺纖維。系雙 (對氨基環己 基) 甲烷和二羧酸的共聚物。成品纖 維的密度1.03,強力0.33牛/特, 伸長率30%,吸水率2.5%。與尼龍 -6或尼龍-66相比,強力、伸長及 吸水率稍低。但楊氏模量較高(3牛/ 特),耐光性較好,光澤良好有絲綢 感,織成織物後具有 “洗可穿” 特 點。但易玷污。高強力長絲可作帘子 線等工業材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奎安那纖維
  • 外文名:Qlanafibre
  • 類型:聚醯胺纖維
  • 密度:1.03
  • 強力:0.33牛/特
  • 伸長率:30%
性質,化學式,生產方法,聚醯胺纖維發展歷史,

性質

密度:1.03;強力0.33牛/特,伸長率30%,楊氏模量3牛/特,吸水率2.5%。與尼龍-6和尼龍66比較,強力、伸長率及吸水率稍低,但模氏模量較高,耐光性比尼龍好,光澤良好有絲綢感。

化學式

奎安那纖維

生產方法

除個別品種外,多數聚醯胺纖維品種採用熔體紡絲生產。所用聚醯胺的相對粘度為 2.25~3.3。(數均分子量約為14 000~22 000),聚醯胺6的熱分解溫度為300~500℃,聚醯胺66更高一些。聚醯胺纖維有聚合-紡絲連續法和聚合-紡絲間斷法兩種工藝。連續法是將聚合所得的聚合物熔體直接送到紡絲機上進行紡絲,以避免熔體與空氣接觸及切片再熔時的氧化降解,有利於節省能源耗用量。間斷法是將聚合物熔體經鑄帶、切粒、萃取(聚醯胺66無此工序)、烘乾後製成切片,再送去紡絲。此法適用於需更換品種、添加助劑或用於特殊產品的生產。

聚醯胺纖維發展歷史

聚醯胺纖維是最早工業化的合成纖維品種。1937年,美國杜邦公司開發了聚醯胺66纖維,並於1939年在德拉瓦州的錫福德建成工業裝置。1941年,德國法本公司在蘭茨貝格開始生產聚醯胺 6纖維。40年代後期,生產聚醯胺纖維的國家迅速增加,品種也有發展,其中包括有聚醯胺610纖維。50年代,蘇聯開發的聚醯胺7纖維,法國開發的聚醯胺11纖維先後投產,中國則生產了聚醯胺1010纖維,但這些品種產量甚少。70年代,杜邦公司生產了含脂肪環的聚醯胺纖維奎阿娜,美國通用苯胺和膠片公司開發的聚醯胺 4纖維也有少量生產。在此期間,還開發了含芳香族聚醯胺纖維。80年代,荷蘭國家礦業公司開發了由1,4-丁二胺和己二酸為起始原料製得的聚醯胺46纖維。此外,還出現了各種改性型產品,如假捻紗、抗污性、抗靜電性、多染色性纖維等。1984年,世界聚醯胺纖維產量為3.3Mt。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