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洛埃教堂是拉丁美洲獨特的木結構宗教建築中的典範,是起源於17到18世紀,19世紀由聖方濟修會發揚光大並延續至今的徒步傳教行為的一種衍生物。這些教堂證實了奇洛埃群島曾經的富饒,表現了當地的精神面貌,是歐洲文化和當地土著文化成功交融的典範。這些木製建築和周圍景致、自然環境組合在一起,成為完美、和諧的統一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奇洛埃教堂
- 起源:17到18世紀
- 屬性:傳教行為的一種衍生物
- 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基本介紹,地理氣候,教堂構造,建築特點,文化內涵,
基本介紹
2000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
i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被列入世界遺產的理由:
標準(ii):歐洲文化和奇洛埃群島傳統文化的相互交融成功地創造出了結構獨特的木製建築。
標準(iii):17到18世紀時,歐洲的基督宗教文化和奇洛埃群島土著文化相互交融,表現出一種“混血”文化,這種“混血”文化得到了完好的延續,奇洛埃的木製教堂是這種“混血”文化的最高表現形式。
奇洛埃是智利最大的島嶼,位於聖地亞哥南部1000公里的地方。島嶼的居民來自於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民族。奇洛埃周圍地區和城市的居民多是西班牙北部加里西亞地區移民的後代。這裡的氣候類似歐洲南部沿海地區的巴斯克地區,溫和而濕潤,每年有充足的降雨量和涼爽的夏季。在殖民地時代,奇洛埃廣袤的森林和肥沃的土地吸引了無數的殖民者。這裡的原始森林在西方人眼裡,代表著財富。
大量、用途廣泛的使用木頭是奇洛埃島嶼獨特的傳統,而距離不遠的聖地亞哥則沒有這種傳統。木頭文化在奇洛埃以自己的方式不斷發展。奇洛埃處處可見這種以木頭為主要原材料的傳統建築。進化論的創始人達爾文曾經在1834年倒過這裡,儘管他並不很關注建築物,但他把這些木製教堂描述為“看上去像盒子一樣”。
由於只有400年的殖民歷史,這裡傳統建築的歷史當然不可能象歐洲的歷史建築那樣年代久遠,但是在智利人眼中,這些木製教堂是智利建築發展史的開始,也代表了這個國家現代歷史的早期文明。18和19世紀的建築成為國家值得保護的珍貴財富,其中許多教堂,包括一些哥德式教堂,代表了當時歐洲殖民者帶來的西方文明和價值觀。對於殖民者來說,教堂是必不可少的。當地的也有大量的石頭建築材料,但殖民者並不滿意其質地。而在智利沒有戰爭,沒有防禦工事的需要,又盛產優質木材,因此殖民者用木頭代替石頭,建築教堂,而風格依舊是歐洲的風格。
地理氣候
奇洛埃教堂位於智利南部太平洋上島嶼。東部隔科爾科瓦多灣距大陸48公里,屬湖區奇洛埃省。智利最大的島嶼,面積8,394平方公里。人口6.9萬(1982)。丘陵地形,西部較高
,最高山峰海拔892米。氣候冷濕,遍布常綠針葉林。島民多居住在安庫德和首府卡斯楚等城鎮。經濟以木材採伐及漁業為主。農業集中於南部沿岸,主要種植小麥、馬鈴薯。飼養牛、羊等。城鎮間有公路相連。1960年遭地震破壞。
智利南部洛斯拉戈斯(LosLagos)地區奇洛埃省的最大島嶼,面積8394平方公里(3,241平方哩)。為智利海岸山脈的延伸部分,島與山脈之間有查考(Chacao)海峽隔開,南面有眾多島嶼與島群,最近者為瓜伊特卡斯(Guaitecas)群島;東隔科爾科瓦多灣(GolfoCorcovado48公里〔30哩〕寬)與大陸巴勒那省相望;西瀕太平洋。降雨量大,內地常綠樹林茂密,但未經開發。1567年西班牙人從印第安人手中奪取並占有至1826年,這裡成為智利王室在爭取獨立的戰爭的最後據點。本省居民大多住在該島,集中於安庫德(Ancud)和省會卡斯楚(Castro建於1567年),以務農(馬鈴薯、糧食)、飼養牛、羊、捕魚和伐木為業。安庫德和卡斯楚均為港口,有公路相通。人口約67821(1982)。
教堂構造
奇洛埃教堂由三部分組成:聖墓教堂、骷髏地教堂和尋獲聖架教堂。
奇洛埃教堂外觀像一個十字架,教堂內的小教堂實際上只是整座建築的大殿:和羅馬的萬神殿一樣呈環形,只能通過聖墓上方的圓頂採光,16根大理石柱環繞圓頂,勾勒出17個
拱廊,形成一條空中飛拱,飛拱同樣飾有16根柱子和17個拱廊,只是比承托的柱子和拱廊要小些。飛拱中楣的上方鑿有龕,與諸拱廊相對,圓頂便依著壁龕的弧度搭起。昔日壁龕均以馬賽克裝飾,描繪了十二門徒、聖海倫娜和君士坦丁大帝的形象,另外還有3幅不知名的肖像。奇洛埃教堂共有上下兩層,由苦路進入,直接就會踏入教堂的二樓,這裡是苦路的第十站和第十一站,分別展示著兩件巨幅油畫:猶太先知亞伯拉罕祭獻兒子以撒和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第十二站是耶穌殉難的地點,這裡矗立著著名的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雕塑。第十三站在聖墓教堂的正門大廳,一塊帶著血紅色斑的大理石散發有異香。從這裡往左,大廳中央是小教堂狀的聖墓所在地,這裡是苦路的終點第十四站。聖墓其實就是一個石洞,極為狹小,不足2米寬。據傳,這裡原本是貴族約瑟夫購買的墓地,當年他因敬仰耶穌而把自己的墓地捐獻出來埋葬耶穌。但下葬3天后,人們在距這裡不遠的大衛王衣冠冢上面的“最後的晚餐”樓兩次見到了耶穌顯靈,於是便打開聖墓查看,發現裡面竟是空的,人們便就此認定耶穌復活了。
被認為是耶穌殉難和復活處的聖墓教堂現由6個教派共同掌管,是教中有堂、堂中有教的典型。其實,關於耶穌的出生與復活各教派在說法上存在不少差異,不過好在如今,各個教派已經擱置爭論,安然共處。
建築特點
在宗教建築的歷史上,古代的石頭教堂是原始木頭教堂的替代品,石頭一塊一塊的被堆砌起來,像原來的一根根木柱一樣。而在奇洛埃,這種情況倒過來了。地中海風格教堂的
石頭材料被木材所代替。
奇洛埃的教堂多是長方形結構,外牆和內部兩排木柱支撐著天花板的木椽。類似歐洲的教堂,這些教堂擁有鞍形屋頂,從教堂內部可以看見穹頂,只不過材料取自木頭。整座教堂都是木頭建造的,只有地基是石頭的,外部裝飾精美的一面總是面對街道,這也是歐洲教堂的一個特點。教堂外部的牆和屋頂都用小松樹塊或者木屑裝飾,有的也用掛有噴繪了各種顏色的金屬盤的木板做裝飾。是否木製教堂都要油漆現在還不得而知。但是卡斯楚城的一座木製教堂的顏色依舊清晰,這個教堂有兩座塔,都已開始腐爛並且像比薩斜塔一樣開始傾斜。
奇洛埃的教堂是拉丁美洲獨特的木結構宗教建築中的典範,是歐洲文化和當地土著文化成功交融的典範。對這些木製建築的保護是對奇洛埃傳統奇洛埃的教堂是拉丁美洲獨特的木結構宗教建築中的典範,是起源於17到18世紀,19世紀由聖方濟修會發揚光大並延續至今的徒步傳教行為的一種衍生物。這14座奇洛埃教堂證實了奇洛埃群島曾經的富饒,表現了當地的精神面貌,是歐洲文化和當地土著文化成功交融的典範。這些木製建築和周圍景致、自然環境組合在一起,成為完美、和諧的統一體。文化的保護和發掘。
文化內涵
麥克斯·繆勒認為宗教是領悟無限的主觀才能,他說:“宗教是一種內心的本能,或氣質,它獨立地,不藉助感覺和理性,能使人們領悟在不同名稱和各種偽裝下的無限。沒有這種才能,也就
沒有宗教,甚至連最低的偶像崇拜和物神崇拜也沒有。” 他認為無限觀念是整個人類信仰歷史發展的根基,是全部宗教觀念的基礎,是人類的感覺提供給人們它最原始的形式。但是,人們不僅需要在心靈感悟這種無限的存在,還需要在現實活動中證實這種存在。因此,神需要有可以感性地,直觀地把握的現實象徵,對於基督教來說,這就是教會和教堂。在教徒們看來,教堂是建立在現實的世界之上的神聖空間,是神在人間的宅第,應該象天國一樣盡善盡美,儘可能地神聖和富於超靈驗性。因此信徒們不惜在教堂上花費大量的精力和財富。
奇洛埃教堂是時代精神的焦點,而對於歐洲的基督教世界國家來說,教堂無疑是一個時代最好的建築,所以教堂便集中體現了這個時代人們的精神與追求。建築作為一種藝術,基督教作為一種宗教,都十分注重人的內心世界的情感體驗,離開人的情感體驗便無所謂對世界的藝術的掌握和對世界的宗教的態度。所以,教堂建築更是如此,它體現了人們對上帝的理解與感受,以及人們對心靈的追求。正是由於人們的理解及追求的不同,所以形成了教堂建築的不同風格。
眾所周知,早期基督教藝術受到古希臘文明的十分顯著的影響。但是,在教堂建築上由於教堂與古希臘神殿在功能上的區別,因此形成了完全不同於神殿的結構與風格,古希臘神殿重視的是外部裝飾和宏偉風格,而基督教教堂最重視的卻是內部裝飾。
同時,四世紀以前,基督教受到羅馬帝國的壓迫,而在地窟來進行傳教和祈禱,這種原始時期的地下活動決定了教堂外部的含而不露,而所有的藝術裝飾只能表現在內部。即使到了“米蘭敕令”公開後,但是地窟時代的“巴西利卡式”建築特色仍然被保留了下來。
所以,在早期教堂建築中,內部空間的精心安排與裝飾仍然是藝術家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唯一場所。對教堂內部著意修飾的主要用意就是要創造一個神聖空間,作為通往天國的“中介”,當信徒踏入教堂,就能在心靈上感受到上帝及天國的存在,從而與外面的現實世界分離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