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夷維
- 外文名:YiWei
- 選自:《史記·管晏列傳》
- 位於:今高密城
- 具體確指:闕疑俟考
- 名人:晏嬰
淵源,考證,東夷 夷維 夷安,
淵源
司馬遷《史記·管晏列傳》:“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此為史籍首次提到夷維這一地名。
考證
夷維在哪裡?《漢書·地理志》高密國轄夷安縣下。唐顏師古注曰:“應劭曰,故贏夷維邑。”唐代張守節《史記正義》曰:“晏子齊記云:(距)齊城300里有夷安,即晏平仲之邑。漢為夷安縣,屬高密國。”《水經注·膠水》:“又北過夷安縣東……應劭曰:故贏夷維邑也。”這就明確說明漢代的夷安縣城即“贏之夷維邑”。在史籍中,北齊後夷安縣消失,此後夷安一名即成歷史。
夷安縣撤銷之後,原高密縣城,即位於今井溝鎮俗稱城陰城者,又約在北周毀於戰火,隋初,將高密縣城遷移今柏城鎮故獻。唐初,徙治原夷安城,即今市區。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曰:“今高密縣理東南外城即夷安城。夷維城在哪裡?宋代鄭樵撰之《通志》云:“(高密)縣(治)西北一里,即義城堡。”顯然是指今市區西北部稱之為“古城”的地方。夷安城既向原夷維城東南方伸去一點,人們稱夷維老城“夷維城堡”,簡為“夷城堡”是很順理的事,可是《通志》里用了“義”字,便將研究者引入迷陣。“義”與“夷”同音,古籍里的假借字,並不鮮見。假借字,實際即古人寫之錯別字,釋疑不難。火上加油的是元代於欽撰之《齊乘》,又說“義城堡”為“宋縣”。這就將學者們向迷陣里又推了一把。所以,古代的學者們對夷維城的確指,一直含糊不清。
倒是《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說得肯定:“夷維,春秋齊邑,今山東高密縣治。”事實上,毋庸置疑,歷史上流傳的“古城”即夷維城的具體確指,應該無須“闕疑俟考”。
在春秋以前,夷是東方各族的泛稱,亦稱東夷,地域很廣,指南至淮揚,東至海濱一帶。《後漢書·東夷傳》:“《禮記·王制》曰:東方曰夷……夷有九種,曰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故孔子欲居九夷也。昔堯命羲仲宅山禺夷,曰谷,蓋日之所出也。”《尚書·夏書·禹勛:“海岱惟青州,山禺夷既略,濰淄其道……萊夷作牧。”這裡又提到一個萊夷。還有淮夷、徐夷、西夷等,可見夷不只9種,或者說“九”是個概數。有好多部落,各自有名。夷人並不落後,伏羲氏、舜和禹都是夷人。以上引文已提到萊夷,即是“萊之夷維”的“萊”。
鄭玄在《周禮·地官·縣師》里注曰:“休不耕者,郊內謂之易,郊外謂之萊。”他是說,萊者,有土地生滿雜草的意思。萊夷,後稱萊國,為商代以前封國。統治中心在今山東省昌樂、臨朐一帶,其地域向東直到今煙臺市等地。周朝初年,姜尚以功封於齊國,建都營丘。此營丘,一說在今昌樂縣荊山東麓,一說在今壽光境,總之,營丘距萊都頗近,萊與齊不斷爭奪。及春秋時,齊國強大起來,萊人屢敗,迫使遷都今龍口市境內,今平度市以西的領土盡為齊所有:這時的萊國便稱東瀛了。
東夷 夷維 夷安
姜祖幼 據考古發現,距今1萬年前,今山東東部地區即有人類活動。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時代初期,在此定居之部落被統稱為東夷族,是古代中華文明發展最早的地區之一。在高密,今已發現的數處新石器時代遺址證明,東夷族部落呈興旺之勢。 東夷,是古代華夏族對東方諸民族之稱。在中國的典籍中,最早提到“夷”的為相傳由孔子編選而成的《尚書》。《尚書》亦稱“書經”,簡稱“書”,為儒家經典之一。“東夷”之稱較早見於《孟子》一書,云:“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 對“夷”字的解釋,東漢《說文解字》中說:“夷,平也,從大,從弓,東方之人也。”清代段玉裁云:“惟東夷從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壽,有君子不死之國。”夷由“大”和“弓”組成,大,即人的正面形象。人負弓,表明東夷人最初以射獵為生,有尚武習俗。 傳說中東夷族最早的領袖名太昊,最古老的部落活動區域自今豫東、魯西一帶,沿古濟水由西而東發展。 夷維,史籍對夷維城所在地的記載有,北魏《水經注·膠水》,云:“膠水,北過夷安縣東……應劭曰:故萊夷維邑也。”又《路史》云:“夷安,古維國,有維水。”以上典籍所言極是,夷維邑遺址即今市區西北部被稱為“古城”的地方。可是,作舊《高密縣誌》的先賢們徵引南宋鄭樵的《通志》云:今人稱古城者,名“義城堡,唐武德初置縣如此。”又引元於欽《齊乘》云:“宋縣。”此一“義城堡”,一“宋縣”,使他們困惑不解。筆者以為,拘泥於字義,勢必不可思議。義城堡本應是“夷維城堡”的簡稱,只是將“夷”用了“義”。至於“宋縣”,蓋因宋代縣城曾在此,故記之。“唐武德初置縣如此”,那是指唐初曾將高密縣城由今柏城故獻遷至此的記載。 略作推究,“夷維”一名不通。今所見對東夷各部落的稱謂,多為偏正式構詞方式。《史記》里的“夷維”,應是“維夷”的倒文。夷維部落的東夷人發展至距今4000年前後的夏朝時,稱維國。《路史》有言;“夷安,古維國,有維水。”《山東重要歷史事件·姜尚封齊》亦云:周初“齊地方國林立,勢力強盛,其中勢力強大的不下10餘國。這些地方邦國,世居東夷,繁衍生息,根深蒂固……”可明夷維這個地方國,曾長時間勢力較大,存在之歷史也較長。 《水經注》里提到的夷安縣,為西漢劉邦立國後,將原夷維邑一帶地區置縣,名“夷安”,縣治仍在夷維城。 夷安置縣後,初隸齊國。後改屬膠西國與由膠西改稱的高密國。時至東漢,夷安縣曾為高密侯鄧禹子鄧珍之封地,夷安城即為侯國都城。 自西漢置夷安縣,歷東漢、魏晉,舊《高密縣誌》載,北周“後地誌無夷安,當亦(北)齊省”。 隋文帝楊堅立國,將夷安縣併入高密縣,自此夷安之名成為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