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蹤女性

失蹤女性

“失蹤女性”(missing women)最早由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在上個世紀90年代提出,被用來指代那些因人為干預因素沒能來到這個世界或者因性別偏好較早死亡的女性人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失蹤女性
  • 外文名:missing women
概念釋義,具體介紹,

概念釋義

失蹤女性(missing women)最早由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在上個世紀90年代提出,被用來指代那些因人為干預因素沒能來到這個世界或者因性別偏好較早死亡的女性人口。

具體介紹

在正常出生性別比和分性別存活率條件下,正常的性別比[族群中雄性(男性)對雌性(女性)的比率]大致應該在102~107(以女孩為100)左右。但由於不少地方存在的男孩偏好,導致性別的天平出現嚴重失衡。
根據阿馬蒂亞·森的估計,全世界約有1億多名女性因為人為性別選擇而失蹤,其中中國和印度是重災區。
根據國家統計局所編的《中國社會中的女人和男人——事實和數據(2007)》,中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持續升高,從1982年的108.5增加到2005年的118.6(如表所示)。
美國企業公共政策研究所人口學家Nicholas Eberstadt的研究指出,目前中國0~4歲的人口性別比為123,在某些省份,如江西、廣東、海南、安徽等,這一年齡組的男孩甚至比女孩要多30%。
中國成為女性失蹤的“重災區”一點兒都不奇怪。中國傳統的生育文化中長期存在男孩偏好並由此導致了對女孩各種形式的歧視。在生育控制技術尚不普及的古代和近代,對女孩的歧視難以在孕婦生產之前發生,於是多以溺嬰等方式表現在生產之後。
社會學家費孝通的著作《江村經濟》真實地記錄了當時農村人口限制的現象。“殺害女嬰就更為經常”,以至於全村0~5歲年齡組的性別比達到100個女孩比135個男孩的極端失衡狀態。
根據李樹茁等人的研究,失蹤女性現象貫穿於中國整個20世紀。其論文《20世紀中國失蹤女性數量的估計》指出,上個世紀60年代之前,女性失蹤的比例一直比較高,最高的1940年前後達到14%左右。1960年至1970年比例較低,而從上個世紀70年代後半期開始,女性失蹤的比例開始穩步升高,一直達到2000年的7%左右。
根據人口學家的分析,女性失蹤的根本原因是由於男孩偏好的生育文化背景,而如果不考慮這一因素,僅從生理上來說,女孩的存活率原本要高於男孩。
至於不同年代女性失蹤的具體原因,李樹茁等人分析,1950年之前,戰亂、饑荒等導致的女孩高死亡率是主因。而自1980年之後,由於嚴格的計畫生育政策,政策規定的生育數量與民眾的生育意願有很大差距。當數量和性別不可兼得時,產前性別鑑定技術的普及使得中國父母獲得理想子女規模和性別構成的途徑從傳統的溺棄女嬰轉變為性別選擇性人工流產,由此導致中國的出生性別比持續升高。
根據李樹茁等人推算,1980~2000年間出生佇列的失蹤女性數量在920萬人,比例為4.1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