邴原少孤,數歲時,過書舍而泣。師曰:“童子何泣?”原曰:“凡得學者,有親也。一則願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中心感傷,故泣耳。”師惻然曰:“苟欲學,不須資也。”於是遂就書。一冬之間,誦《孝經》《論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失親得學
譯文,注釋,歷史年表,歷史評價,出處,導讀,啟示,
譯文
邴原幼時喪父,幾歲時,從書塾經過,(聽見書聲琅琅)忍不住哭了,書塾的老師問他說:“小孩子為何(事)哭泣?”邴原答道:“孤兒容易悲哀,窮人容易感傷。那些讀書的,凡是能夠學習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來羨慕他們不孤單,二來羨慕他們能夠上學。內心感傷,因此而哭泣。老師憐憫他說:“你想讀書嗎?”邴原對答:“我沒有錢交學費啊!”老師說:“孩子如果有志向,我願收你為徒教你讀書,不收學費!”於是原就進了學堂。一個冬天,就熟讀《孝經》和《論語》。
注釋
少孤:自幼喪父。
過:經過。
書舍:書塾。
親:父母。
願:羨慕。
則:就是。
得:能夠。
中心:心中。
惻:心中悲傷。
苟:如果,要是。
徒:白白地,此處指免費上學。
資:學費。
就書:上書塾(讀書)。
得:能夠。
欲書可耳:想讀書的願望可以這么強烈。
惻然:憐憫、同情的樣子。
孤:指失去父親的孩子
歷史年表
原十一而喪父,家貧,早孤。
黃巾起,原將家屬入海,住郁洲山中。
時孔融為北海相,舉原有道。原以黃巾方盛,遂至遼東,與同郡劉政俱有勇略雄氣。
原在遼東,一年中往歸原居者數百家,遊學之士,教授之聲,不絕。
後得歸,太祖闢為司空掾。原女早亡,時太祖愛子倉舒亦沒,太祖欲求合葬,原辭曰:“合葬,非禮也。原之所以自容於明公,公之所以待原者,以能守訓典而不易也。若聽明公之命,則是凡庸也,明公焉以為哉?”太祖乃止,徙署丞相徵事。
漢建安十五年[公元二一零年]
代涼茂為五官將長史,閉門自守,非公事不出。
太祖征吳,原從行,
歷史評價
荀彧:此一世異人,士之精藻。
陳壽:邴原躬履清蹈,進退以道,蓋是貢禹、兩龔之匹。
孫崧:“兗、豫之士,吾多所識,未有若君者;當以書相分。”
《三國志·邴原傳》:“以操尚稱”、“有勇略雄氣”、“邴原躬履清蹈,進退以道,蓋是貢禹、兩龔之匹。”
出處
邴原泣學《初潭集-卷十二》
《初潭集》·十二卷(內府藏本)
導讀
邴原,三國時人,是當時著名的學者與名士,與管寧、華歆等稱“遼東三傑”。其在幼年喪父、生活極度貧困的情況下仍立志學習文化知識,最終感動了書塾里的教師,成就了一則學與教的佳話。一個“泣”字寫出了邴原強烈的求學欲望。
本文用順序的記敘方式,把邴原幼小家貧,泣而求學;得到上學機會後,勤學苦讀,僅用一個冬天,就能熟練背誦兩本經書的事交代得清清楚楚,一個立志求學而且成績顯著的幼童形象活靈活現地站立在我們面前。文中採用讓人動容的對話描寫,著重記敘了邴原泣學的經過。全文不枝不蔓,意簡言駭。
啟示
我們要好學,並且珍惜我們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
也應向文中的老師學習,寄予別人求學的幫助,尊重愛學習、有志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