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林街道隸屬於南京市浦口區,位於浦口區西南部,東與南京主城隔江相望,南、西、北分別與和縣烏江鎮、星甸街道和江浦街道接壤,有明因寺、平山趙古文化遺址、桿子湖墩古文化遺址、長橋步月等旅遊景點。
橋林街道是江蘇省重點鎮、江蘇省綜合規劃示範鎮、江蘇省衛生鎮,由原橋林鎮撤鎮改街後與浦口區烏江鎮合併而成,古稱失姬鎮,因西楚霸王項羽敗走烏江,其愛妻虞姬自刎於橋頭而得名,後更名為橋林鎮,古有“長橋半月”、“明因秋色”、“梨園聽鶯”等十二美景。
2013年,橋林街道總面積184.95平方公里,轄12個社區和11個村,277個居(村)民小組,總人口70375人。地區生產總值64.82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17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43.2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5.39億元。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地貌,氣候,自然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交通,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教育,衛生,文化,旅遊,景點,特產,
歷史沿革
商周時代,橋林屬揚州地域。
春秋戰國時期,地在東城。
周靈王十三年(公元前559年)屬楚。
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年)吳王夫差始通江淮,遂屬吳。
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入越;越亡,仍屬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郡縣天下,屬九江郡東城縣烏江亭地。
漢高帝四年(前203年)改九江郡為淮南國,屬淮南國東城縣烏江亭;後漢屬徐州下邳國東城縣烏江亭。
三國時,地屬東吳,實為吳、魏邊境之棄地。
西晉太康六年(285年),置烏江縣,屬揚州淮南郡烏江縣地。南北朝時期,梁武帝置江都郡,屬揚州江都郡烏江縣地。
隋文帝以州統縣,屬和州烏江縣。
唐代,屬淮南道和州歷陽郡烏江縣地。
宋代,屬淮南西路和州歷陽郡烏江縣地。
北宋時,橋林境內區劃為鄉、鎮,橋林為鎮,名曰石磧鎮,蘭花、陡崗是當時的白馬鄉、遵教鄉部分區域。
元豐八年(1085年),橋林鎮為烏江縣的石磧鎮。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至二十一年(1276年-1284年),屬河南江北行省淮西江北道廬州路,和州烏江縣。
明洪武初年省烏江縣入和州,隸廬州府。
明洪武九年(1376年),置江浦縣,區劃為鄉、里。劃和州石磧鎮、遵教鄉、白馬鄉等四鄉、五鎮入江浦縣,隸應天府。橋林為石磧鎮,蘭花、陡崗仍屬當時的白馬鄉、遵教鄉。
明萬曆七年(1579年)縣誌市集欄中,已有“石磧橋”記載,每逢農曆二、五、七、十日,四鄉農民來此趕集,相沿至今。“橋林”為“橋里”一音轉之。
清順治二年(1645年),屬江浦縣南鄉,隸江南省江寧府。
清雍正四年(1726年),區劃為鄉、保,橋林地域內有南鄉的石磧橋保、常山村保、遵二上保、遵二下保。
清鹹豐八年(1858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洪秀全改江浦縣為天浦省,橋林亦屬之。
清同治年間(1863年前後),石磧鎮更名橋林鎮。
清同治三年(1864年),天浦省復稱江浦縣,橋林復屬江浦縣南鄉。
民國八年(1919年),實行市、鄉制,橋林為石磧橋市。次年,復為石磧橋鄉。
民國十八年(1929年),實行區自治制。石磧鄉改為石磧區,(後改為三區),下轄橋東鎮、橋西鎮、橋北鎮、遵東鄉、遵西鄉、遵二下鄉、常山鄉、公子洲鄉。境內還有四區的陡崗鎮、小雍鄉、上陳鄉、大劉鄉、九連檀鄉、三虞鄉、攬沖鄉。鄉、鎮下設閭、鄰,五戶為一鄰,五鄰為一閭。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擴鄉並鎮,廢閭鄰制,行保甲制。橋東鎮、橋西鎮、橋北鎮合併為橋林鎮。地域內有橋林鎮8個保、常山鄉4個保、東平鄉6個保、百子鄉6個保、北三鄉8個保、龍崗鄉6個保。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月,在縣境西部三戶湯成立國民黨江浦縣政府(俗稱“西政府”),後流寓皖東。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在浦鎮東門成立汪偽江浦縣政府(俗稱“東政府”),橋林設偽區政府。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月,中共皖北專員公署建立江(浦)全(椒)辦事處,轄十個區,其中有橋林區(亦稱九華區、星湖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年)8月15日,日軍無條件投降,汪偽政權垮台,中共政權北撤,江浦縣政府還治。橋林屬江浦縣第三區。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3月,撤區編並鄉鎮,將東平鄉、公子洲鄉併入橋林鎮,建制為縣屬鎮,轄8保124甲。境內還有原北三鄉、龍崗鄉和百子鄉、九華鄉的部分區域。
1949年2月,中共華東局成立江浦縣人民政府,下轄新橋區等6個區。同年4月,江浦縣全境解放,廢保甲制,以區、鄉、村為區劃單位。境內有橋林區的橋林鎮、公子洲鄉、百勝鄉、十里鄉;星甸區的陡崗鄉和浦城區的鎮西鄉部分區域。4月底,縣政府機關從石村廟遷至橋林鎮,6月遷至珠江鎮。8月,新橋區更名為橋林區。同12月2日,中共華東局將江浦縣劃歸南京市,不久,劃屬皖北行政公署滁縣專署。
1952年5月,橋林地區範圍內各鄉鎮有代表區67個,其中橋林鎮6個、十里鄉6個、百庵鄉7個、公子鄉10個、陡崗鄉9個、七塔鄉6個、雙廟鄉6個、百勝鄉10個、馬騾鄉7個。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將江浦縣由安徽省劃回江蘇省,暫屬揚州專區。
1956年3月,撤區並鄉,由公子鄉、馬騾鄉、百勝鄉和鎮西鄉、林東鄉部分合併成立蘭花鄉;由十里鄉、七塔鄉、陡崗鄉(小鄉)、雙廟鄉及百庵鄉部分合併成立陡崗鄉。各鄉下轄高級農業合作社。橋林為縣屬鎮,轄園業、齊心兩個蔬菜合作社。同年8月撤區並鄉,橋林鎮為縣屬鎮。
1958年9月,橋林鎮與蘭花鄉合併,成立紅專人民公社(1961年改稱蘭花公社);陡崗鄉成立超美人民公社(同年10月更名陡崗公社)。公社下轄生產大隊、生產隊。
1961年,蘭花公社轄雙橋、八一、百勝、三合、馬陳、雙豐、蘭花、果場、雙壟、馬騾、五團11個生產大隊;陡崗公社轄大盧、七聯、東橋、山錢、南二、勤豐、西山、西二、雙廟、燕林、高湯、大宋、劉公13個生產大隊。同年7月,橋林鎮從蘭花公社劃出,單獨建鎮,並把蘭花公社雙橋大隊的西街4個生產隊劃入橋林鎮,成立鎮蔬菜大隊,下設6個生產隊(含園業、齊心兩個隊)。
1965年,陡崗公社雙廟大隊劃分為雙豐(1975年更名雙廟)、勝利(1975年改名七塔)兩個大隊。同年,把雙豐大隊的上陳、農業,燕林大隊的小黃、山鄭,高湯大隊的陡崗集、同意6個生產隊併入公社林場。
1970年,陡崗公社劉公大隊劃分為向東、曙光兩個大隊。
1971年,陡崗公社將1965年併入公社林場的5個生產隊劃回原大隊,山鄭生產隊劃到雙豐大隊。
1980年向陽公社(1965年蘭花改向陽)八一大隊劃分為八一、百勝兩個大隊。是年,撤銷果場大隊,其所轄的第一、二生產隊劃入三合大隊,第三、四、五生產隊劃給百勝大隊,第六生產隊劃入蘭花大隊。
1983年,恢復鄉、鎮建制,向陽公社恢復為蘭花鄉,陡崗公社改為陡崗鄉。是年,陡崗鄉七聯大隊劃分成七聯、施周兩個大隊,陡崗街道設立辦事處。
1985年,實行村民自治,生產大隊改為村,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蘭花鄉轄雙橋、下韓(八一)、三合、百勝、地庵(雙豐)、蘭花、雙壟、北壟、趙壟、四村(註:1985年雙壟大隊分為雙壟、北壟、四村、趙壟四個村)、大方(五團)、馬騾12個村,123個村民小組;陡崗鄉轄大盧、七聯、東橋、施周、山錢、南二、勤豐、西山、西二、雙廟、七塔、燕林、高湯、大宋、向東、曙光16個村,186個村民小組;7月,橋林鎮蔬菜大隊改為西聯村。
1992年11月,撤銷蘭花鄉,其轄區併入橋林鎮。
1999年5月,陡崗鄉陡崗街道成立福音居民委員會,轄7個居民小組。同年下半年,陡崗鄉大宋村與高湯村合併,成立高湯村;七聯村與東橋村合併,成立七聯村;西山村與西二村合併,成立西山村;雙廟村與七塔村合併,成立雙廟村;劉公村與曙光村合併,成立劉公村,村民組由186個並成104個。2000年3月,蘭花村與地庵村合併,成立蘭花塘村;百勝村與三合村合併,成立百合村;雙壟村與北壟村合併,成立雙壟村;趙壟村與四村村合併,成立濱江村。村民組由123個並成73個。同時撤銷西聯村建制,改設西街居民委員會。
2000年4月,撤銷陡崗鄉建制,其轄區併入橋林鎮。
2002年4月,江浦縣與浦口區合併,成立南京市新的浦口區,橋林鎮屬浦口區。
2003年6月,橋林鎮南街居民委員會與北街居民委員會合併,成立南北街居民委員會。
2006年10月,山錢村與西山村合併,成立西山村;施周村與七聯村合併,成立七聯村;燕林村與勤豐村合併,成立勤豐村;馬騾村與蘭花塘村合併,成立蘭花塘村;大方村與百合村合併,成立百合村(其中蘭花塘村、百合村同時增掛社區居民委員會牌子);明因寺、雙橋村與西街居民委員會合併,成立明因寺社區居民委員會;南北街居民委員會與南二村合併,成立石磧社區居民委員會;福音居民委員會與大盧村合併,成立福音社區居民委員會。
2007年7月,撤銷蘭花塘、雙壟、濱江、百合、西山5個村的村建制,改設蘭花塘、雙壟、濱江、百合、西山5個社區居民委員會;保留高湯村、劉公村的村建制,增掛高湯、劉公社區居民委員會的牌子。同年12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橋林鎮建制,原轄區設立橋林街道辦事處,管理石磧、明因寺、福音、蘭花塘、雙壟、濱江、百合、西山8個社區居民委員會,高湯、劉公、勤豐、雙廟、七聯5個村民委員會,202個居民和村民小組。
2012年8月,浦口區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烏江鎮與橋林街道合併設立新的橋林街道。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橋林街道下轄雙壠社區、濱江社區、百合社區、蘭花塘社區、西山社區、石磧社區、明因寺社區、福音社區、高湯社區、劉公社區、橋北社區、林蒲社區、七聯村、雙廟村、勤豐村、五一村、雙雲村、周雲村、南一村、茶棚村、林山村、林東村、河南村,共12個社區和1個村,277個居(村)民小組。政府駐地南京市浦口區橋林北街。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地質
橋林街道西部、北部為丘陵崗地,地層為雨花台組。燕山運動晚期,地殼緩慢上升,長江水道下切,江岸相對抬升,沿岸堆積河成相石英礫石、砂礫,厚達數十米,形成境內沿江的圩田、洲地平原,地下為全新統河成相地層。
地貌
橋林街道西北高,東南低,高低落差50米以上。西北部是崗、沖、窪相間的波狀崗地,東南部為臨江沿河沙洲、河谷平原,境內有、崗地、平原、江河,地形多樣,地貌多姿。
氣候
橋林街道地處北亞熱帶氣候區,東部臨近海洋,西部承接內陸,高空在副熱帶高壓和暖濕氣流的交替控制下,呈明顯的季風性氣候,境內四季分明。常年具有春溫暖、夏炎熱、秋涼爽、冬寒冷的特徵。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但也有倒春寒、秋老虎、涼夏、暖冬異常氣候,甚至有持續強降雨、高溫久旱、颱風、冰雹等災害性天氣。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橋林街道植物資源包括黑松、鉛筆柏、蜀檜、杉木、冬青、榨刺、枸杞、紫穗槐、笆斗柳、鐵掃帚等木類;淡竹、水竹、鳳尾竹等竹類;白玉蘭、丹桂、白蘭花、夜來香、牡丹、玫瑰花、水仙花、菊花、櫻花、文竹、君子蘭、萬年青等花木類;蒼朮、夏枯草、金銀花、車前草、何首烏、半夏、麥冬、太子參、柴胡、丹參、明黨參、紫花地丁、瓦松等藥用植物類。
動物資源
橋林街道動物資源包括狗獾、豬獾、狐狸等畜類;百靈鳥、雲斑鳩、大雁、鴛鴦、白頭翁、蒼鷺、白鷺、杜鵑等鳥類;烏龜、甲魚、竹桿青、泥鰍毒、土呆子(蝮蛇)等爬行類;鰣魚、刀魚、河豚、白鯤、鯰魚、蒼苗魚、歡團魚、乾絲魚、翹嘴白、桂魚、白蟮(鰻魚)、中華鱘(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鱖魚等魚類。
礦產資源
黃砂
橋林境內黃砂資源豐富,南二、勤豐、燕林、西山、高湯、蘭花塘、大方、百合等地地下均蘊藏著黃砂,其中蘭花塘社區境內的黃砂,不僅質地優良,而且藏量豐富。十里常山下的砂礦,從1957年開採以來,至2007年,累計開採達百萬噸以上。砂塘開採到地下14米深,仍未見底,且離地面越深,砂質越好。
石灰石
浮石山(揚子江山)蘊藏大量的石灰石,但石灰石鈣質含量低。1968年,大宋大隊曾進行開採,只能作為一般石料用。
人口民族
人口
2004年,橋林鎮人口總數43741人;2007年,橋林鎮人口總數44470人;2012年,橋林街道總人口69789人;2013年,橋林街道總人口70375人。
民族
橋林地區居民以漢族為主。截至2007年,有回族、苗族、傣族、壯族、彝族、蒙古族、藏族、土家族、布依族、滿族十個少數民族。
交通
橋林境內水網密布,路網縱橫,區域內有6.5公里長江黃金水道、有板橋汽渡和七壩兩座碼頭,均可停泊五千噸級駁船。千年石磧河直通長江,上至蕪湖、安慶,下達滬杭。
經濟
綜述
橋林街道在南京鎮街分類考核中,定位為先進制造業主導型。
2012年,橋林街道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4.06億元,比2011年增長19.10%;完成一般預算收入3.88億元,比2011年增長25.15%;實現固定資產投資44.42億元。
2013年,橋林街道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4.82億元,比2012年增長19.3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17億元,比2012年增長11.05%;第二產業增加值43.26億元,比2012年增長22.2%;第三產業增加值15.39億元,比2012年增長17.51%。實現一般預算收入3.92億元,比2012年增長1.02%。固定資產投資54.39億元,其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51.7億元。
第一產業
2012年,橋林街道實現農業總產值9.98億元,比2011年增長12.72%;農業增加值5.56億元,比2011年增長13.02%,農民人均年純收入1.44萬元,比2011年增長14.7%。
2013年,橋林街道實現農業總產值10.99億元,比2012年增長10.21%。農民人均純收入16412元,比2012年增長13.9%。糧食種植面積4785公頃,產量33704噸,比2012年增長1.42%;油料種植面積1542公頃,產量3837噸,比2012年增長1.08%。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11家,76家專業合作社實現農產品銷售收入2.3億元,利潤2055萬元。
第二產業
2012年,橋林街道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0.28億元,比2011年增長26.30%。
2013年,橋林街道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187.92億元,比2012年增長23.48%;規模工業增加值39.24億元;規模工業銷售收入188.26億元;規模工業利稅19.81億元。
第三產業
2012年,橋林街道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13.1億元,比2011年增長21.15%;全年旅遊直接收入為5944萬元,旅遊接待量為23.02萬人次。
2013年,橋林街道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15.39億元,比2012年增長17.51%。服務業從業人員7322人,個體戶2123戶,年產值50億元。旅遊直接收入7410萬元,旅遊接待量28.02萬人。
社會
教育
2007年,橋林街道有完中1所、初級中學2所;中心國小2所、村完全國小3所;中心幼稚園1所。在校中學生1655人,小學生1767人,入園幼兒617人。共有教職工431人。
2013年,橋林街道有國小5所,在職教師233人;中學3所,在職教師206人;幼稚園6所,在職幼兒教師65人。
衛生
至2007年,橋林街道已建立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鎮已形成鎮、村醫療網路,有中心衛生院1所、分院1所、村衛生室7家、企事業單位醫務室2家、個體診所4家。
2013年,橋林街道有衛生院2個,床位98張。累計投入500萬元,創建省級示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完成社區衛生服務站標準化建設8個。
2015年,橋林街道有衛生服務中心2家,衛生服務站17家。
文化
橋林是千年古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至2007年,橋林文化機構有橋林文化站、廣播電視站,設有圖書室、書店、電影院、歌舞廳、遊戲機室等文化場所。
2013年,按照浦口區三年文化行動規劃,新文化體育中心和福音社區特色文化廣場前期各項準備工作就緒。新增投資億元以上文化產業項目2個。組織參加“南京好市民”“感動南京”“道德模範”等評選和宣傳活動。有線電視“戶戶通”入戶率95%以上。
旅遊
景點
舊日橋林有十二景觀,其名曰:柏子樵歌、梨園聽鶯、雙峰菊圃、長橋步月、柳岸秋蔭、紫砂返照、滄浪濯足、文閣鐘聲、朱石漁火、明因秋色、茅庵古檜、延陵垂釣。如今這十二景,由於地貌變遷,建築興廢,有的已無跡可尋,有的為已被等新的景觀所替代。
橋林有多處古文化遺址,如1957年發現的鎮西林家小村“蔣城子古文化遺址”,雙橋村“曹城子古文化遺址”,1982年發現的劉公村“小樊城子古文化遺址”。古橋林寺廟林立,其中最為聞名的明因寺在街道東北的烏龍山下,始建於元代(1335年),距今已有670多年的歷史。橋林街道東8里有“蘭花塘”,相傳項羽敗走東城路過此地,漢兵追之,虞姬揮劍護夫,失落蘭花玉簪,不久路邊長滿蘭花,故而得名。當項王行至石磧鎮(今橋林街道),虞姬自刎於此,其血衣藏於西街一古井中,井水呈胭脂色,此井故名“胭脂井”,現尚存。自鎮西去30里,可憑弔楚漢相爭古戰場四潰山(今駟馬山),西南去25里便是楚霸王廟,項羽烏江自刎的地方。
平山趙古文化遺址
平山趙古文化遺址位於橋林街道辦事處南二村平山趙組,平山趙組就位於遺址之上。遺址的東邊有村級水泥路通向外界,遺址東邊有一條河流。平山趙周邊全是農田。平山趙遺址面積約2300平方米,高約4米,文化層厚2.5米左右。1962年發現。出土遺物有夾砂紅陶鬲、甗,幾何印紋陶罐等殘片,有段石錛、石斧等。屬周文化遺存。1983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桿子湖墩古文化遺址
桿子湖墩古文化遺址位於橋林街道辦事處七聯村桿子胡組南300米,北有東西方向的村級水泥路,遺址東邊有一個人工開挖的魚塘。桿子湖墩古文化遺址俗稱城子山,面積約3500平方米,高約4米,文化層厚3米左右。1982年發現。出土遺物有夾砂粗紅陶鬲足、甗足,以及幾何印紋陶等殘片。屬周文化遺存。1983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長橋步月
長橋步月位於橋林鎮中石磧河上的石磧橋,走勢恰與子午線平行,因而每年農曆冬月十五日午夜,如逢天晴,明月當空,憑欄俯視,橋兩側的石磧河水各倒映著半個月影,橋與橋上觀者之影,龜縮腳下,而不得其見。波光粼粼,河水清澈,景物絕妙。此現象每年只有一次,每次只有半袋煙的功夫(約3分鐘)。1970年此橋因河道拓寬重建。
特產
橋林茶乾,鮮美可口,色香味俱佳,早已馳名大江南北,是橋林鎮享有盛名的土特產之一,是饋贈親友上選禮品。有《過橋林》詩云:春風送我至西關,盛世風雲最耐看。一振能消萬古疾,千蕭吹徹七星丹。堤柳招搖通水國,江波吞吐送征帆。惟愛橋頭香十里,停車河畔買茶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