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浦街道

江浦街道

江浦街道隸屬於南京市浦口區,位於浦口區中部、長江北岸,與南京河西新城隔江相望,是浦口區委、區政府所在地,歷代王朝稱之為“京都拱衛”、“省會屏藩”,有獅子嶺、鳳凰山公園、求雨山文化園等旅遊景點。

南京市浦口區江浦街道原為江浦縣珠江鎮,是原江浦縣(已撤併)縣城駐地。2006年2月,撤銷珠江鎮建制,以原轄區域建江浦街道。

2013年,江浦街道總面積195平方公里,轄社區17個,居民小組267個,總戶數38635戶,總人口12.2萬人。地區生產總值64.04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5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9.19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0.35億元,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地貌,氣候,自然資源,礦產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交通,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教育,衛生,文化,旅遊,

歷史沿革

夏至西周以前,政區劃分不詳,傳有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今江浦街道地區處於揚州地域。
江浦街道江浦街道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建立西周后,始封諸侯國;至周平王建立東周(史稱春秋)時,秦、楚等國建有縣制。
周靈王十三年(前559年),江浦街道地屬楚。
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年),吳王夫差始通江淮,地屬吳。
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地入越。
周定王二十四年(前445年),越不能正江淮,地屬楚。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廢除周朝分封制,改行郡縣制,全國分為36郡,郡下設縣,地屬九江郡(治今安徽省和州)東城縣(治今和縣烏江鎮)。
漢初,仍沿秦制。漢武帝時全國分13郡州,始行郡、國並置,至東漢時(公元25年),地屬徐州(治山東郯城,轄山東東南部、江蘇北部等地;一說揚州,治歷陽,轄江蘇南部、安徽中、南部等地)下邳國。
三國時,江淮為魏(都許昌)、吳(都建業)戰爭之地,其間,除魏文帝三次(222年~225年)伐吳外,地皆屬吳。
西晉武帝太康六年(285年),於東城界置烏江縣,其縣境東與秦郡(治六合頂山,即今浦口區頂山街道地區)尉氏縣(治宣化鎮,即今泰山街道東門大街)西境相接,屬揚州淮南郡。
惠帝永興元年(304年),分淮南烏江、歷陽2縣,置歷陽郡,地先後屬揚州淮南郡、歷陽郡烏江縣。
南北朝時期,州、郡同置,縣制變動頻繁。劉宋時(420年),地屬南豫州歷陽郡烏江縣。
南齊高帝時(479年),地屬南豫州臨江郡烏江縣。
南梁武帝初年(502年),改屬揚州江都郡烏江縣。
南陳宣帝太建五年(573年),地再屬南豫州臨江郡烏江縣。
隋初開皇三年(583年),效法秦制,以郡統縣,地屬和州烏江縣。
唐太宗十年(636年),始行道制,改行政區域為監察區域,全國分為10道,地入淮南道和州歷陽郡烏江縣。中唐以後,又有節度使轄之建置(史稱“藩鎮”)。
唐至德元年(756年),地屬淮南道節度使烏江縣。
宋初仍行唐制,不久即廢,改道為路,全國劃為15路(南宋時增至16路),地屬淮南西路和州歷陽郡烏江縣。
元代推行行省制,全國劃為中央直屬中書省及11個行中書省,地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省治開封,轄河南黃河以南地區及江蘇、安徽、湖北3省長江以北地區)淮西江北道廬州路和州烏江縣。
明初,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全國劃為南北兩直隸及13個承宣布政使司,地方政區廢路改府,成為府、州、縣三級制。
明洪武九年(1376年),析六合縣(隸揚州府)孝義鄉、和州(隸廬州府)遵教、懷德、任豐、白馬4鄉和滁州(隸鳳陽府)豐城鄉,置江浦縣,縣治浦子口,隸南直隸應天府(今南京),地屬白馬鄉。
江浦街道江浦街道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知縣仇存仁遷縣治於曠口山(即今江浦街道),邑人時稱縣治。
明萬曆八年(1580年)三月,築城,城池周長780丈。從此,縣治始有本城、縣城、江城和浦城之稱。
清雍正四年(1726年),江浦縣行政區劃由7鄉、19里改劃為中、東、南、西、北5鄉、48保,縣城稱本城保。其中,原白馬鄉改稱中鄉,鄉下設本城、東白一上、東白一下、西白一上、西白一下、南門外6保,地屬中鄉本城保,高旺保歸南鄉(今橋林街道)所轄。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始行市、鄉自治制,中鄉改稱江浦市,地屬江浦市本城保。
民國初年,沿襲清末市(鄉)、保制。
民國十七年(1928年)上半年,奉省令取消保制,城鎮稱街;下半年,市、鄉改稱區,江浦市改稱城廂區,改街為里。
民國十八年(1929年)7月,改里為鎮,江浦縣劃為25個鎮,77個鄉,縣城稱城廂鎮,屬第一區,鎮下轄街巷閭鄰,5戶編為鄰,5鄰編為閭。城廂區改稱第一區,同時改街為鎮,改村為鄉。下設城廂鎮及白馬、龍華、石佛、落鳳、锺奇、九袱、濱江、永定、花園、清涼、響鈴、興隆等12鄉,地屬第一區城廂鎮,第二區高旺鎮。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擴並鄉鎮,廢閭鄰制,推行保甲制,江浦縣劃為35個鄉鎮,城廂鎮下轄南門大街、文德街、東門大街、西門大街、上河街、下河街6個保。縮編鄉鎮,推行保甲制。第一區設城廂鎮、新東鄉、四合鄉、霽和鄉、馬鞍鄉。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月,汪偽政權江浦縣維持會(後改為自治會,再改為縣公署)改第一區為江浦城區。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縣公署改名縣政府,城區改為第二區,下轄兜率鄉、響鈴鄉、四所鄉、新東鄉、馬鞍鄉、霽和鄉。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江浦縣政府恢復民國23年(1934年)行政區劃,地屬第一區城廂鎮。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遵奉省令,撤區並鄉。撤銷區制,全縣劃為17個鄉鎮,城廂鎮轄12個保,即原城廂鎮6個保、四合鄉第一保、霽和鄉第一至第三保,馬鞍鄉第一、第二保。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3月,江浦縣政府將原35個鄉鎮改劃為11個鄉鎮,並採用和擴大保甲編制(每保15甲,每甲至少15戶),將244保、2870甲並編為107保、1498甲。城廂鎮改名珠江鎮,序列第一,此為珠江鎮得名之始。珠江鎮將原城廂鎮6個保和新東鄉5個保、四合鄉6個保、霽和鄉5個保、馬鞍鄉4個保並編為9個保、190甲。
1949年江浦解放後,始行基層民主建政,縣人民政府廢除保甲制,始建區、鄉(鎮)人民政權,至1950年8月,江浦縣劃為3個區39個鄉鎮、173個行政村,珠江鎮增設上河街村。珠江鎮隸屬浦城區,區政府設在珠江鎮。
1950年8月,浦城區改高旺鄉為高旺鎮,增設民主鄉、建設鄉、七里鄉,撤銷珠江鄉。
1951年5月,增設四所鄉。1951年冬,取消村、組制,實行代表區制,珠江鎮共劃有6個代表區。
1952年10月,鄉鎮規模繼續劃小,浦城區撤銷七里鄉,全區轄珠江鎮及龍山、建設、四所、馬騾、天井、上竇、楊柳、民主、白馬、五里、城東、高旺、龍壩、九袱、石佛、高北、鎮西17個小鄉。
1956年3月,取銷區制,撤併鄉鎮,江浦縣劃為2鎮、11鄉、331個代表區。珠江鎮與高旺鎮合併,為縣直屬鎮,下轄10個代表區,計1492戶、7171人;城東鄉與白馬鄉合併,成立白馬大鄉;楊柳、民主、龍壩、五里、四所、建設鄉合併,成立建設大鄉。珠江鎮、白馬鄉、建設鄉均為縣直屬鎮鄉。
1958年,高旺鎮劃出,由原6個代表區改劃為北街、南街2個居委會和1個蔬菜生產大隊。9月,珠江鎮成立珠江人民公社,白馬鄉改稱龍華公社,建設鄉改稱上游公社,高旺鎮劃入上游公社。
1959年8月,珠江公社併入龍華公社。
1961年6月,珠江公社從龍華公社劃出,恢復縣直屬鎮。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南街、北街社區改劃為烈士塔、人民橋、解放橋3個社區。
1976年9月,烈士塔居委會劃為烈士塔和東門橋兩個社區。
1981年,成立求雨山社區。
1983年3月,政社體制改革,撤銷人民公社,恢復鄉制,城東(曾名龍華、東方紅)公社改稱城東鄉,建設(曾名上游)公社改稱建設鄉。10月,增設城東和上河街社區。
1984年12月1日,建設鄉團結村劃歸珠江鎮。
1987年,珠江鎮轄東門橋、人民橋、解放橋、烈士塔、求雨山、上河街、城東7個社區和珠江、團結2個村。
1992年11月,城東鄉併入珠江鎮,珠江鎮轄10個村、10個社區,即團結村、珠江村、城東村、胡橋村、七里村、火藥洲村、同心村、光明村、八里村、白馬村和烈士塔、東門橋、人民橋、解放橋、求雨山、上河街、城東、城西、城北、王莊社區。
1996年8月,城東村併入白馬村,增設新河、婁莊2個社區。1997年,增設康華社區。
2000年4月,建設鄉劃入珠江鎮。
2001年1月,撤銷王莊、婁莊社區,其轄區分別併入白馬村、七里橋村,增設白馬、七里橋社區,與村委會合署辦公;撤銷城西、城北居委會,其轄區分別併入團結、珠江社區。
2002年4月,撤銷南京市浦口區和江浦縣,以原區、縣行政區域成立南京市新的浦口區,區政府駐地設在珠江鎮,珠江鎮為浦口區直屬鎮。
2005年末,珠江鎮下轄9個村,即大林、差田、中心、華山、虎橋、四所、張村、西江、新合村,7個村居合署社區,即七里橋、火藥洲、白馬、八里、光明、鞏固、五里村(社區),4個涉農社區,即團結、珠江、同心、高旺社區,9個城市社區,即烈士塔、人民橋、解放橋、東門橋、求雨山、上河街、城東、新河、康華社區。
2006年2月24日,經省政府批准,撤銷珠江鎮建制,以原轄區域建浦口區江浦街道。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江浦街道下轄烈士塔社區、求雨山社區人民橋社區新河社區、同心社區、高旺社區、西江口社區、老虎橋社區、華光社區、新合社區珠江社區、團結社區、火藥洲社區、七里橋社區八里社區鞏固社區、白馬社區,共17個社區,267個居民小組。政府駐地江浦街道珠泉路1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江浦街道位於南京市浦口區中部,長江北岸,北依老山國家森林公園,南臨長江與南京主城隔江相望,東與頂山街道毗鄰,西與星甸街道橋林街道接壤,是浦口區委、區政府所在地。中心位置坐標為北緯32°04′,東經118°35′,總面積195平方公里。

地質

江浦街道境內地質以距今8億年以前的元古震旦系變質岩為基礎。在距今約2.3億年的中生代三迭系中期,地面基本為淺海。至距今約2億年時期,地殼呈上升態勢,海面逐漸演變為陸地。此後,又經過距今1.8億年的印支造山運動及距今6500萬年前的燕山運動,地殼發生強烈上升,形成老山山脈和長江斷裂帶。進入距今約300萬年的新生代,長江斷裂帶水道開始下切,江岸相對抬起,形成開闊的沿江漫灘地帶。

地貌

江浦街道地貌多元,相互交織。鎮西北為低山、崗地,東南是長江沖積平原、灘涂,由高向低,次第延展。

氣候

江浦街道位於中緯度,季風氣候明顯。一年中四季分明,冬夏季長,春秋季短,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春秋季冷暖多變,伴有連續陰雨天氣。年平均日照1938.6小時,年平均氣溫15.5℃,年平均降雨量1068.9毫米。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石英岩
石英岩分布於境內象山、大馬山、西華山一帶。大馬山二氧化矽含量達99%,自1958年起開採,礦石運往上海、安徽省馬鞍山等地,是冶煉合金鋼、製造玻璃和提煉單晶矽的原料;白馬石英礦是典型礦點。2003年停止開採。
石灰岩
石灰岩分布在小馬山、大馬山、饅頭山一帶,氧化鈣含量不高,主要用作燒制水泥和石灰的原材料。50年代起開採,2003年停止開採。
白雲石
白雲石分布在大馬山、小馬山一帶。八里舖採石礦為代表礦點,礦石含氧化鎂21%、二氧化矽21%。50年代起開採,主要用作建材。2003年停止開採。
黃砂
黃砂主要成份為石英岩、石灰岩等分化砂礫,分布於境內高旺—老虎橋一帶階地上,民國時期就有開採,解放後開採規模擴大,主要用於建築和生產混凝土構件。50~70年代,高旺砂礦產量高,砂礫質量好。80年代,虎橋、楊柳、差田等村形成規模生產。90年代,村組砂礦陸續停采。
粘土
粘土分布於七里橋—五里橋黃土丘崗地區,為燒制磚瓦的優質原料。60年代起,沿線相繼建磚廠6座。90年代,全鎮平均年開採粘土40萬立方米,產磚瓦1.5億塊。

植物資源

江浦街道植物資源包括黃松、赤松、河柳、楓楊、桂皮櫟、榆、榔榆、華中甸子、水竹等木本植物和海金沙、芒萁、烏蕨、芍藥、活血丹、夏枯草、水蘇、益母草、丹參、紫參、血見草、天麻、白芨等藥用類植物。

動物資源

江浦街道動物資源包括鳶、鸕鶿、蒼鷺、白鷺、牛背鷺、鴛鴦、蒼鷹等鳥類;穿山甲、刺蝟、豬獾、江豚等獸類;火蛇鏈、蝮蛇、紅點錦蛇、菜花蛇、黑眉錦蛇、烏鳳蛇等爬行類;鰣魚、魛鱭、銀魚、鰻魚、鯢鯰魚、河豚、螃蟹等魚類以及各種蟲類。

人口民族

人口

2005年末,江浦街道總戶數達35025戶,總人口為101277人。其中,男性50421人,女性50856人;2012年,江浦街道總戶數38116戶,總人口121299人;2013年,江浦街道總戶數38635戶,總人口12.2萬人。

民族

江浦居民向以漢族為主,回族次之。2005年,全鎮有回族、土家族、苗族、滿族、蒙古族、侗族、彝族、布依族、朝鮮族、瑤族、達斡爾族、仡佬族、黎族、畲族、藏族、壯族16個少數民族。

交通

2005年,江浦街道境內計有公交站點53個,其中,浦珠南路5個,寧烏路西門至高旺段12個,江農線11個,森林大道6個,各線號設在江浦街道站點共19個。鎮村道路全部改建為硬質化水泥路面。
江浦街道
南京長江大橋和南京長江三橋是江浦街道連結南京主城的兩條重要通道,過江隧道和捷運都直達江浦街道,使江浦街道與南京主城融為一體,312國道、寧烏省道、寧淮高速穿境而過,距南京國際機場、碼頭車程僅一小時。

經濟

綜述

江浦街道在南京鎮街分類考核中,定位為現代服務業主導型。
2012年,江浦街道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4.51億元,比2011年增長18.5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09億元,比2011年增長12.5%;第二產業增加值25.29億元,比2011年增長16.44%;第三產業增加值25.13億元,比2011年增長21.79%。實現財政收入7.01億元,比2011年增長25.88%。固定資產投資58.34億元,比2011年增長10.3%。農民人均年純收入15396元,比2011年增長14.5%。
2013年,江浦街道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4.04億元,比2012年增長15.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5億元,比2012年增長10%;第二產業增加值29.19億元,比2012年增長12%;第三產業增加值30.35億元,比2012年增長20.8%。實現財政收入8.41億元,比2012年增長20%。固定資產投資64.79億元,比2012年增長11.1%。農民人均純收入17493元,比2012年增長13.6%。

第一產業

2012年,江浦街道實現農業總產值7.39億元,其中農業產值3.59億元,林業產值0.58億元,牧業產值1.62億元,漁業產值1.45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15億元。糧食麵積1652公頃,產量10872噸;油料面積301公頃,產量765噸。
江浦街道
2013年,江浦街道實現農業總產值8.12億元,其中農業產值4.13億元,林業產值5006萬元,牧業產值1.72億元,漁業產值1.61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662萬元。糧食麵積1631公頃,產量10876噸;油料面積293公頃,產量756噸。

第二產業

2012年,江浦街道實現工業總產值103.02億元,比2011年增長17.84%;利稅8.3億元,比2011年增長26.39%。全年完成各類企業註冊90家(含落戶),完成“金洽會”簽約項目8家,總投資約19.7億元。在手在談重大項目15家,其中總部研發項目12家,現代服務業項目3家,總註冊資本10.6億元,總投資46.7億元。
2013年,江浦街道實現工業總產值114.06億元,比2012年增長10.67%。利稅12.64億元,比2012年增長30.1%。實際利用外資2142萬美元,出口創匯8400萬美元。

第三產業

2012年,江浦街道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55億元,比2011年增長22.04%。從業人員25981人,個體戶數4057戶,年產值近25億元。康華農貿市場年總成交量2000萬元;凡星綜合市場年總成交量2億元;珠泉農貿市場年總成交量3000萬元。
2013年,江浦街道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49億元,比2012年增長17.7%。從業人員35981人。個體戶7057戶,年產值25億元。

社會

教育

2005年,江浦街道有國中2所,共56個班,2745名學生,教職工164人,其中專任教師145人;國小7所,147個班級,在校學生6950人,教職工445人,其中專任教師414人;幼稚園6所,入園兒童1080人,教職工66人。
江浦街道
2011年,江浦街道有南京工業大學南京審計大學等5所高等院校,國小4所(浦口區行知國小浦口區珠江國小浦口區城東國小浦口區人民國小),中學1所(浦口區第四中學),有24個班級,1400餘名師生。

衛生

2005年,江浦街道有鎮管衛生院、衛生室(站)24家,駐鎮全民、集體醫療機構26家,個體診所12家。有醫務人員93人。
2012年,江浦街道有衛生服務站18家。
2015年,江浦街道有衛生服務中心1家,社區衛生服務站17家。分別是:江浦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江浦街道西江服務站、江浦街道虎橋服務站、江浦街道華光服務站、江浦街道鞏固服務站、江浦街道差田服務站、江浦街道白馬服務站、江浦街道八里服務站、江浦街道四所服務站、江浦街道團結服務站、江浦街道同心服務站、江浦街道五里服務站、江浦街道七里橋服務站、江浦街道大林服務站、江浦街道火藥洲服務站、江浦街道新合服務站、江浦街道新民服務站、江浦街道中心服務站。

文化

江浦街道的人民自古崇文習武。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起,江浦街道即為江浦縣文化體育活動中心。民國初期,各類教育館、戲曲班團活動頻繁。新中國成立後,縣級文化機構相繼在江浦街道建立。1955年,成立珠江文化站,專司鎮內文體管理。1958年,珠江城鄉開通有線廣播。20世紀60年代初期,境內文化館(站)、圖書館、影劇院、廣播站、報社、劇團、運動場等文體機構和設施日臻健全和完善。至2005年,江浦街道先後獲得江蘇省民眾文化先進集體、江蘇省全民健身先進單位,獲得市級以上文藝演出獎項28個。
2013年,江浦街道舉辦文藝演出9場、文明禮儀宣講17場、垃圾分類知識講座10次。利用市民素質提升宣講團、道德講堂、家長學校、電子顯示屏等陣地,在廣場健身點、宗教堂點、學校定期開展主題宣講。發動廣大婦女開展清潔家園等活動。

旅遊

獅子嶺位於鎮西北老山山脈大刺山與西華山之間,主峰標高363米,峰巒起伏,狀如臥獅,竹木蔥蘢,環境清幽,更以其懷抱古剎兜率寺而馳名,列為新評金陵四十景之一。兜率寺前身為獅子林道場,清順治年間改場為寺,保持經院式寺廟之特色。1978年以後,兜率寺得以復建,齋室、大殿、三聖殿相繼落成。
江浦街道
鳳凰山公園位於江浦街道鳳凰山上。鳳凰山古名曠口山,相傳曾有鳳凰在此棲息,故名。此公園前身為江浦公園,1978年由烈士陵園管理處興建。1985年,一期工程竣工,免費對市民開放,設有兒童樂園、溜冰場、涼亭、曲廊及茶室。2003年4月,增建鳳凰山瀑布和鳳凰閣等一批新景觀,易為現名。鳳凰閣現為江浦街道及浦口區標誌性建築,總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閣高31.5米,4層,廣場面積3100平方米,公園建設投資1000萬元。此後又陸續建成亭榭等休閒設施,重修公園門樓,擴大草坪綠地,種植花木竹樹,增添特色景觀。
江浦街道
求雨山文化園位於江浦街道求雨山。1992年起,求雨山上先後建成林散之、蕭嫻、高二適、胡小石四位享譽海內外的書畫大師紀念館,館藏大師書畫珍品近千件,被世人稱為“當代蘭亭”。園區占地面積3.73公頃,總建築面積5200平方米。在建築造型上,一館一款,各具特色。其中,林館呈明清園林風格,蕭館仿漢唐建築,高館呈風車狀,胡館以民國建築風格為主,並賦予西式建築裝飾。求雨山上栽有數十種樹木花卉和萬株毛竹。2005年,求雨山文化園內四座名人紀念館均被列為浦口區文物保護單位。
江浦街道
七里橋古文化遺址
七里橋古文化遺址位於七里橋村婁莊東北150米處的小山,面積1200平方米,分屬新石器時代、周代兩個文化層。新石器時代文化層厚約0.4米,出土器物有瓦形鼎足、帶圓圈與弧線三角形鏤孔的豆把、雞冠狀耳以及施紅色陶衣的夾細砂陶片、扁平無鋌石鏃等。周代文化層厚4米左右,出土器物有夾砂鬲足、幾何印紋硬陶及少量印紋軟陶片。該遺址內涵豐富,既與太湖流域崧澤期文化特點相似,又具有北方大汶口文化因素。是浦口區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發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