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蜂蜜

太行山蜂蜜

太行山蜜源地位於山西省沁水縣:北依泰岳,東臨太行,南毗中條,自然風光秀麗以其獨特的卡斯特地貌、峽谷風光,原始深林等古野景觀擁有“歷山級自然保護區”,“歷山國家深林公園”,被譽為“北方天然公園”和“北方最具代表性的動植物寶庫”。

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適中,水熱同期,適宜於各種動植物生長繁殖。蘊藏著及豐富的蜜粉資源,是聞名全國的優質蜜源基地縣,發展養蜂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是山西省第一養蜂大縣。被評為全國五大蜜蜂之鄉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行山蜂蜜
  • 外文名:Taihang Mountain honey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區:柳氏民居  歷山風景區 
  • 地理位置:山西省晉城市沁水縣
地理位置,大美太行,人文景觀,柳氏民居,養蜂歷史,

地理位置

沁水縣,隸屬於山西省晉城市,位於山西省東南部,隸屬於晉城市,位於中條山東北,沁河中游。太行太岳中條三大山系銜接處。地理坐標為北緯35°24′-36°04′,東經112°47′-115°55′。縣境四周環山、東至老馬嶺、岳神山與高平市澤州縣為鄰;西至東塢嶺與翼城縣搭界;南至仙翁山、舜王坪與陽城、垣曲縣接壤;北至香山嶺、關帝嶺、宇峻山與浮山安澤長子縣毗鄰。
全縣總面積2676.6平方公里。天然林面積達269.7萬畝,深林覆蓋率達67.7%,年平均氣溫10.4攝氏度,無霜期203天,降雨量643.7毫米,日照時數2610.6小時,風速2.6m/s,水資源總量為4.3億立方米,人均擁,有水資源是全省人均水平的3.7倍,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適中,水熱同期,適宜於各種動植物生長繁殖。蘊藏著及豐富的蜜粉資源,是聞名全國的優質蜜源基地縣,發展養蜂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是山西省第一養蜂大縣。
太行山蜂蜜
沁水縣是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區域和中國綠色名縣,境內各種植物種類繁多,有種子植物134顆,452束,1010種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南方紅豆杉;二級保護野生植物—有翅果油樹,連香樹,水曲柳;省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靈芪樹、領春木30餘種,特別是蘊藏著及其豐富的蜜粉源資源。
粉源植物40餘顆,100餘種,面積約300餘萬畝。以荊條刺槐、狼牙刺為主,從早春三月到晚秋10月長達8個月花期不斷,蜜粉源豐富。特別是被譽為當捷運桿蜜源的荊條蜜源面積約120萬畝,以其面積大,分布廣,蜜量大,產量穩,業為發展養蜂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大美太行

在六億年以前,太行山地區是一片汪洋大海王莽嶺雲海,後來經過了頻繁的地殼活動,地面上升下降,海水時進時退,當海退時,這裡沼澤廣布,氣候溫暖潮濕,生長著茂密的森林,因此形成了太行山區豐富的煤炭資源。以後的一次次地殼活動,使太行山脈逐漸隆起。後又與東面的華北大平原斷裂,形成太行東部陡峭,西部徐緩的地貌形態
沁水縣自然風光秀麗以其獨特的卡斯特地貌、峽谷風光,原始深林等古野景觀擁有“歷山級自然保護區”,“歷山國家深林公園”,被譽為“北方天然公園”和“北方最具代表性的動植物寶庫”全縣總面積2676.6平方公里。天然林面積達269.7萬畝,深林覆蓋率達67.7%,年平均氣溫10.4攝氏度,無霜期203天,降雨量643.7毫米,日照時數2610.6小時,風速2.6m/s,水資源總量為4.3億立方米,人均擁,有水資源是全省人均水平的3.7倍,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適中,水熱同期,適宜於各種動植物生長繁殖。

人文景觀

水經·沁水注》:“沁水又逕沁水縣故城北,蓋藉水以名縣矣。”是沁水縣以沁水而得名。
是上古神話女媧補天的發源地
女媧補天女媧補天
沁水古為端氏地。春秋屬晉,戰國屬韓。兩漢時,為河東郡一縣。三國始隸平陽郡。北魏時廢又復置,並在今城西30里另設東永安縣,隸屬泰寧郡,北齊時改為永寧縣,和端氏縣同屬安平郡。隋開皇十八年(598),永寧縣改為沁水縣,和端氏同隸長平郡。唐至元代,端氏、沁水隸澤州。元至元三年(1266),端氏縣併入沁水縣,屬晉寧路。明代隸冀寧道,清代屬澤州府,民國三年又改屬冀寧道。
沁水縣
1938年3月3日,沁水縣城第一次淪陷於侵華日軍。1941年中條戰役後,中共太岳區組建太岳南進支隊挺進中條地區,先後在境內開闢出沁西、士敏、沁南三塊抗日根據地,分別隸屬太岳第四、第二專署。1943年7月沁水(西)縣撤銷。1944年4月沁水全境解放。1946年5月沁南縣改名為沁水縣。1947年7月士敏、沁水兩縣合併,恢復原沁水縣建制。1949年4月山西全境解放,沁水縣改屬翼城臨時專署。
新中國成立後,沁水縣先後隸屬於長治專署長治地區、晉東南地區。1958年10月,沁水縣併入陽城縣,沁水縣城改為沁水城關鎮。1959年10月與陽城分治,恢復沁水縣建制。1950年1月至1985年5月,沁水縣為晉東南地區行政公署屬縣。從1985年起,沁水縣隸屬晉城市。

柳氏民居

柳氏民居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位於沁水歷山舜王坪自然風景區腹地。柳氏民居為陝西華昌府通判祖籍沁水的柳遇春的故居,創建於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院中一石牌坊迎風板上尚存有楷書題跡:“明嘉靖二十九年庚戌冬十月立”。從現存民居建築形制、風格上看,清代屢有修葺、增建。
建築坐北朝南,南北長84米,東西寬48米,占地面積4032平方米,總計房屋114間。院落分為兩組,以東西走向的村中街道為中線,南北兩側並列兩院。原建築有13座院落,現僅存4座。除兩座石牌坊為明代所建,其餘皆為清代建築。
2006年05月25日,柳氏民居作為明至清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養蜂歷史

沁水養蜂生產歷史悠久,當地百姓養蜂世代相傳,養蜂能工巧匠代友新人,根據康熙縣誌記載,2500年前,沁水先民就開始散養土蜂,“養蜂三五窩,不愁吃喝穿”的地方諺語在我縣流傳了數百年,上世紀三十年代,沁水土蜂飼養已經達8000餘窩,土蜂也成為當地農民重要的經濟來源。50年代專門派人到中國農科院學習養蜂技術引進西方蜂蜜,沁水養蜂業從此走上現代科學
政府每年都會拿出定額養蜂專享資金用於蜂蜜之鄉建設工作,開闢養蜂產業發展綠色通道,結合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優先保證蜂產品加工企業入園,對全縣養蜂產業進行科學規劃,最佳化產業布局,建設蜜蜂飼養、產品加工和生態旅遊三大功能區,完善“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提升沁水蜂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使沁水優質產品與世界共享。
沁水楊槐花沁水楊槐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