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虛即氣則無無

太虛是氣,則不存在虛無的本體。北宋張載哲學思想的基本命題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虛即氣則無無
  • 定義:北宋張載哲學思想的基本命題之一
  • 出處:《正蒙·太和》
語出《正蒙·太和》:“氣之聚散於太虛,猶冰凝釋於水,知太虛即氣則無無。”太虛是氣散而未聚的原始狀態,是無形的:“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同上)一切有形之物皆是太虛之氣凝聚的結果,如同水凝結為冰,萬物散則氣又返歸於太虛,如同冰釋為水。所以張載認為,作為世界本源的太虛是氣,而不是虛無,一般所謂“由無到有”或“由有到無”,不過是氣的聚散,即由一種形態到另一種形態的轉化過程。因此張載認為,萬物有生有滅,而氣是不生不滅的,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是永恆的:“氣聚則離明得施而有形,不聚則離明不得施而無形。方其聚也,安得不謂之客;方其散也,安得遽謂之無。故聖人仰觀俯察,但云‘知幽明之故’,不雲‘知有無之故’。”(同上)氣只有幽明之分,而無有無之別。張載從太虛即氣則無無這一基本觀點出發,批駁了佛、道家的錯誤:“知虛空即氣,則有無隱顯、神化性命,通一無二。……若謂虛能生氣,則虛無窮,氣有限,體用殊絕,入老氏‘有生於無’自然之論,不識所謂有無混一之常。若謂萬象為太虛中所見之物,則物與虛不相資,形自形,性自性,形性天人不相待而有,陷於浮屠以山河大地為見病之說。”(同上)認為道家和佛教的錯誤,都是把太虛與氣割裂為二。張載的太虛即氣則無無的命題,否定了以氣之外之虛無為世界的本原,證明沒有任何存在於氣之外的東西,虛空、空間也是物質氣的存在形式,世界統一於物質性的氣,從而建立了一個相當完備的氣一元論的,唯物主義哲學體系,對明清兩代哲學思想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國內外的許多科學家認為張載“太虛即氣”、“虛空即氣”的學說,在一定程度上猜測到了“場”的存在,而給予高度的重視和評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