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虛本動

物質世界具有自己運動的能力,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明末清初王夫之關於動靜學說的命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虛本動
  • 定義:明末清初王夫之關於動靜學說的命題
出自《周易外傳·繫辭下傳》第五章:“太虛者,本動者也。動以入動,不息不滯。”“太虛”,指廣大的太空。“太虛即氣,絪縕之本體。”(《張子正蒙注·太和篇》)可見,太虛本動就是說氣具有自己運動的能力。氣所以能夠自己運動,是因為內部具有陰陽兩種不同的勢力,它們互相感應就成了氣自我運動的動因。氣中的陰陽對立和氣一樣是永恆存在的,所以運動也是永恆存在的。運動既是自然的本質屬性,也是人的本質屬性,君子只有自強不息,才能進德不止。所以他說:“天下日動而君子日生,天下日生而君子日動。動者,道之樞,德之牖也。”(《周易外傳》卷六)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形態:“靜者靜動,非不動也”(《思問錄·內篇》);“動而不離乎靜之存,靜而皆備其動之理”(《張子正蒙注·誠明篇》),靜止是與運動相對而言的,它從運動轉化而來,又內在地包含著運動的趨勢,運動和靜止是互相包含的。所以,王夫之反對“廢然之靜”,即絕對靜止的形上學觀點。他批評老子“致虛極,守靜篤”的觀點是叫人們“與死為滅,與鬼為幽”(《周易外傳·繫辭下傳》)。王夫之的動靜現代表著中國古代哲學對運動與靜止關係的深刻認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