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清之際哲學家王夫之關於動靜關係的樸素辯證法命題。意謂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狀態。王夫之針對傳統的形上學的主靜論,主張“太虛者本動”和“天地之氣,恒生於動而不生於靜”的主動論。他明確肯定運動和靜止是氣化過程中呈現的兩種狀態,而運動是絕對的、根本的,靜止是相對的、派生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靜者靜動
- 有關人物:王夫之
- 主動論:天地之氣,恒生於動而不生於靜
- 理論:運動是絕對的 ,靜止是相對的
概述,王夫之的動靜觀,
概述
中國明清之際哲學家王夫之關於動靜關係的樸素辯證法命題。意謂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狀態。王夫之針對傳統的形上學的主靜論,主張“太虛者本動”和“天地之氣,恒生於動而不生於靜”的主動論。他明確肯定運動和靜止是氣化過程中呈現的兩種狀態,而運動是絕對的、根本的,靜止是相對的、派生的;自然界是永恆自我運動著的物質過程。他認為靜止乃是運動的一種狀態,“靜者靜動,非不動也”,是動中之靜,不存在“廢然無動”的絕對靜止;“動靜當動也,由動之靜,亦動也”,運動與靜止互相聯結而統一於運動,只是一種表現為動中之動,即“動之動”,一種表現為動中之靜,即“動之靜”。同時,王夫之也肯定了靜止的意義和作用,他深刻地指出:“二氣之動,交感而生,凝滯而成物我之萬象”,“動而成象則靜”,認為相對的靜止是物質分化、“物我萬象”得以形成的必要條件。他還認為在事物發展的全過程,“靜即含動,動不捨靜”,“動靜互涵,以為萬變之宗”;而在特定階段,“動有動之用,靜有靜之質”。動靜關係,被辯證地理解為對立統一的關係。
王夫之的動靜觀
既否定了魏晉玄學與宋明道學中關於精神本體絕對靜止的形上學的靜止觀,又批判了莊子和佛教割裂運動與靜止的形上學的運動觀。他特別尖銳地抨擊宋明道學家因所謂“吉凶悔吝生乎動”而強調“靜”的觀點,說他們根本違反了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他認為人類要改造自然和社會,有所作為,“不容不動”,“天下日動而君子日生,天下日生而君子日動”。“動”被看作是“道之樞,德之牖”。王夫之由世界運動的觀點引出人生運動的觀點,在中國哲學史上有著深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