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戰略(軍事術語)

太空戰略(軍事術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太空戰略是一種軍事術語,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太空戰略目的與任務、太空戰略方針和手段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空戰略
  • 發布單位: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主要任務是:根據國家安全戰略和軍事戰略的需要進入並利用地球的外層空間,制定各種航天系統特別是軍事航天系統(包括太空武器)的研製、部署與發展的總體規劃;進行太空戰準備,實施太空軍事行動,奪取制天權。太空戰略隨著人類航天技術和航天活動的出現與發展而逐步形成。20世紀50年代,航天技術開始迅速發展,至2002年世界上已有近60個國家和地區具有不同程度的航天技術與能力,這些航天國家和地區都有各自的太空戰略。美國和俄羅斯是當今世界的兩個航天強國,其太空戰略對世界太空軍事戰略形勢具有重大的影響。早在60年代初,美國總統J.F.甘迺迪就公開宣稱:“誰能控制太空,誰就能控制地球。”從那時起,美國從未停止過對太空的爭奪。美國先後實施的大量軍用衛星計畫,包括“水星”計畫、“雙子星座”計畫、“阿波羅”計畫、“天空實驗室”計畫和太空梭計畫在內的各個載人航天計畫,以及80年代R.W.里根政府提出的“戰略防禦倡議”計畫等,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為實現太空戰略目標服務。美、俄太空戰略在許多方面表現得較為相近或相似,都把保持與發展各自的太空軍事技術優勢,逐步提高太空戰略、戰役以及戰術信息支援保障能力作為太空戰略的目的和任務;以主要研製試驗各種非直接對抗性太空信息戰技術裝備為太空戰略方針;以太空偵察、太空通信、太空導航、太空氣象觀測、太空預警、太空測地等為實現太空戰略目的和任務的基本手段。在太空戰略指導下,美、俄的太空信息支援與保障手段不斷發展與完善,太空軍事能力不斷提高。60年代美、蘇的太空信息支援保障活動主要服務於戰略及政治、外交和經濟目的,90年代後開始深入戰役戰鬥領域。20世紀90年代的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以及21世紀初的伊拉克戰爭,使美國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太空軍事力量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視發展太空軍事力量,並對太空戰略進行重大調整。1998年4月,美國航天司令部發布了軍事航天長期規劃。該規劃較為具體地反映了美國21世紀太空戰略的概貌:在繼續加強太空信息支援與保障能力的基礎上,加快進攻性太空武器的研製步伐,發展攻防一體化的太空軍事力量。通過控制空間、全球交戰、全面力量集成和全球夥伴關係等戰略手段,實現奪取21世紀空間優勢,控制空間的戰略目的和任務。控制空間指確保美國及其盟國無阻擋地進入太空和在太空中的行動自由,若需要時有不讓他國套用太空的能力。全球交戰指通過對地球的全面監視、全球飛彈防禦和從太空運用力量等各種潛力的組合,實施全球範圍的作戰。全面力量集成指將太空作戰力量及其獲得的信息與陸、海、空作戰力量及其獲得的信息無縫地銜接在一起,從而實現太空作戰力量與其他作戰力量一體化,實現最大的聯合作戰能力。全球夥伴關係指通過充分利用民用、商用和國際航天系統增強美國太空軍事力量的能力。21世紀初,美國制定了一套較為明確、完整的太空戰略。其中,2011年2月公布的《國家安全戰略》為在下一個十年應對當時和未來的太空戰略環境繪製了路線圖,要求美國國防部應與情報部門及其他部門一道推進該戰略的實施。中國發展航天技術的目的是為了打破超級大國對航天技術的壟斷。服務於國家現代化建設,造福全人類,是中國的太空戰略目標。幾十年來,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順應世界科技進步的大趨勢,緊密結合國情,充分體現出中國特色的內容:①以近地軌道的利用為主,以套用衛星和衛星套用為主,以軍民結合為主,以自主創新為主。②科學實驗、套用衛星與載人航天保持相對平衡。③重點突出,規模適度,經濟上承受得起。④近期計畫與長遠規劃相結合,前後銜接,可持續發展。21世紀,世界航天大國的太空戰略將依然是根據本國國家安全戰略和軍事戰略的需要,以一切可資利用的手段爭奪制天權。美國正在進行新型隱身衛星的開發,加緊部署可臨時中斷敵方衛星通信的反通信系統,使用電磁無線電頻率能量壓制敵方衛星的信號傳輸,試驗太空飛行器,用以裝載微型衛星攻擊敵方衛星。太空戰略的地位和作用將越來越重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