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銀毫產於河南省桐柏縣崇山峻岭中;其特點為條索雄壯,緊實,銀毫滿披,色澤翠潤,香氣嫩香,湯色綠而清澈,滋味醇爽,葉底肥軟綠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白銀毫
- 地點:河南省
- 品質特點:條索雄壯、緊實
- 榮譽:1986年被評為河南省名茶
簡介,生長環境,品質特點,製作過程,采葉、攤放,殺青,揉捻、搓條顯毫,烘乾,發展歷程及榮譽,
簡介
“太白銀毫”茶產於豫南邊沿,桐柏山主峰“太白頂”一帶,是河南省桐柏茶種場實施“南茶北移”,採用無性繁育的良種茶樹“福鼎大毫”和“福鼎大白”創製的榮獲農業部優質產品獎的省級獲獎名茶。
生長環境
太白銀毫茶產於淮河發源地的河南省桐柏縣。這裡海拔800-1000米,山峰層疊,樹木蒼翠,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雲霧繚繞,茶園土鑲肥沃,有機質達 1.74%,茶樹生長旺盛,芽葉柔嫩肥軟。
品質特點
太白銀毫的品質特點:條索雄壯、緊實,銀毫滿披,色澤翠潤,香氣嫩香,湯色綠而清澈,滋味醇爽,葉底肥軟綠亮。具有消食解倦、提神、清心明目、生津化痰、防治心血管病、防治金屬中毒和放射性傷害等作用。
製作過程
“太白銀毫”的製作,要求技術精湛、採摘精細、工藝嚴謹,其工藝流程是:采葉、攤放、殺青、揉捻、搓條、顯毫和烘乾。
采葉、攤放
必須選用同一良種茶樹的芽葉(福鼎大毫或福鼎大白)、要求一芽一葉初展,葉芽長度4厘米、而且葉芽肥瘦一致,鮮葉色澤一致。以清明前後採制的茶品質最佳。鮮葉採回經過3小時攤放後進行加工,攤放時間最遲不能超過12小時。
殺青
殺青是形成綠茶品質特點的關鍵。鮮葉經過殺青,破壞了酶的結構,酶促作用被抑制,從而保持了綠茶、綠色、綠湯的品質特點。殺青鍋溫度為150- 160℃,投葉量為0.4-0.5公斤。殺青堅持高溫殺青、先高后低的原則,使殺青葉溫度在1-2分鐘達到70℃,從而讓酶的活性迅速鈍化。太白銀毫茶所用原料芽葉肥嫩,含水量較高,應在殺青中採用多抖、不悶的炒制方法,殺青除去鮮葉的青氣、使殺青葉發揮茶葉中低沸點的芳香物質。悶殺出的茶葉黃綠,香氣低悶,則是太白銀毫殺青工序所禁忌的。悶黃的葉子不可能恢復綠色,這樣的殺青葉要想制出香氣清高、滋味醇爽、清湯綠葉的優質名茶是絕對不可能的。殺青中,鮮 葉要抖揚開,挑抖均勻,要看茶做茶,靠熟練的雙手和敏捷的嗅覺密切配合操作完成這道工序。
揉捻、搓條顯毫
殺青後,稍作揉捻,將茶葉卷緊,初步成條,然後改作搓條顯毫。太白銀毫的製作功夫就在這道工序。揉捻鍋溫110-120℃、揉時要揉抖結合,用力要輕。揉抖2-3次後作搓條顯毫,鍋溫80-90℃,用雙手抱拳將鍋中茶葉抓入手中,再雙手前後推拉錯開達到搓條顯毫之功,並用手碗彈力將茶葉甩入鍋中,此舉反覆進行,直到成條、色綠、銀毫滿披即止。
烘乾
烘乾的目的是使茶葉進一步散發水分和增加茶葉的香氣。烘乾分兩次進行。第一次烘乾(初烘)(以烘頭)溫度70-80℃,每烘攤葉量為揉搓葉的5-6鍋。時間約30分鐘,每隔6-8分鐘翻一次。第一次烘後茶葉要攤晾4小時,即攤晾,使葉內水分重新分布,利於足乾。第二次烘乾(復烘)(以烘頭)溫度50-60℃,時間約30分鐘,每隔10分鐘翻一次,每烘攤葉量為初烘的2倍。烘至茶葉手捏成粉、含水量4-6%,到此時太白銀毫已製成。太白銀毫茶有色綠、香高、味爽之絕稱,用透明的杯子沖泡,展開的芽頭像朵朵的花兒,從杯底浮向水面、活像整齊的生長在茶蓬上一樣,細細品味,另有一番情趣。
發展歷程及榮譽
太白銀毫茶是20世紀90年代研製成功的,1986年被評為河南省名茶,1989年被農枚漁業部評為優質茶。產品不僅銷售國內,並遠銷台灣、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地,頗受國內外飲茶者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