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葉長10-13厘米;托葉披針形,棕褐色乾膜質,合生至中部以上;無明顯的葉柄;小葉15-27;小葉片長卵形、卵狀長圓形或橢圓形,長12-20毫米,寬5-9毫米;先端圓形,具短尖頭,基部圓形,上面無毛,下面被短柔毛。總狀花序腋生,等於或稍超出葉,花序軸被灰白色短柔毛;花多數;長15-16毫米,平展或外傾,具3-4毫米長的花梗;苞片狹披針形,與花梗近等長;萼鐘狀,長6-8毫米,密被灰白色短柔毛,萼齒披針形,側萼齒和上萼齒與萼筒近等長,下萼齒長為上萼齒的1.5-2倍;花冠淡黃色,長12-14毫米,旗瓣倒長卵形,先端截平狀圓形,微凹,翼瓣寬條形,等於或稍長於旗瓣,龍骨瓣長於旗瓣約2毫米。莢果2-5節,節莢倒卵形或圓形,兩側扁平,無毛,具細網紋,邊緣具狹翅。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500-3300米的礫石質山坡和分水嶺草地。
分布範圍
產陝西省的秦嶺山地和湖北(竹山)。
主要價值
【藥 名】:太白岩黃芪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豆科植物大白岩黃芪的根。
【功 效】:托毒生肌、補氣固表。
【主 治】:用於氣短心悸、乏力、虛脫、自汗盜汗、久瀉脫肛、子宮脫垂、氣血不足、氣虛失運、水濕停聚、水腫。
【性味歸經】:甘,溫。脾、肺、心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克。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陝西。
【考 證】:始載於《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