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縣烈士陵園

太湖縣烈士陵園

太湖縣烈士陵園是一座建於新中國成立後紀念在革命中犧牲的陵園。烈士陵園位於新縣城西3公里,花涼亭水庫南2公里的白石山(亦稱龍駒)上,地處城西鄉芭蕉村境內。1959年興建,1962年竣工。園內有烈士紀念堂、紀念塔、烈士陵、烈士公墓等紀念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太湖縣烈士陵園
  • 地理位置:太湖縣
  • 著名景點:烈士紀念堂、紀念塔、烈士陵
  • 紀念塔高:約13米
發展歷史,陵園建設,陵園設計,

發展歷史

紀念堂記憶體放著太湖縣各個革命歷史時期先烈的部分遺物;紀念塔高約13米,漿砌塊石結構,上嵌有“革命烈士紀念塔”七個大字。烈士陵有大、小公墓11座,內葬有皖西第一分區政委梁誠,1930年12任太湖縣委書記的葉義山,1931年任北中區蘇維埃政府委員的吳生禪,老共產黨員赤衛隊排長王宜訓以及1979年為支援巴基斯坦犧牲的錢良應等22位烈士遺骨。烈士公墓中安葬的是抗日戰爭中犧牲的革命將士。從革命烈士的業績中反映了太湖人民悠久的革命歷史,革命傳統和不屈不撓的革命鬥爭精神,是我們今天啟迪後代,奮發興國的寶貴財富。
太湖縣烈士陵園
烈士陵園總面積約0.5平方公里,花涼亭灌渠之水繞陵園東南山腳流過。建園時種植的松柏、杉樹、毛竹、板栗等已鬱鬱蔥蔥,碩果纍纍,松竹四季長青,果樹春花秋實,使陵園風景更加美麗。
陵園發展
縣烈士陵園一九九二年被安慶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陵園的建設還需要發展,從教育基地出發,還需要進一步挖掘革命老區的特色,加強對革命歷史和革命烈士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展示宣傳;從風景點出發,還須進一步規化和美化,走好陵園園林化的路子。在全縣人民的關心和支持下,陵園將為太湖的兩個文明建設作出新的更好的貢獻。
太湖縣烈士陵園

陵園建設

1984年11月6日,原國家主席李先念同志為太湖烈士陵園親筆題寫了“烈士陵園”園名,同日,原中顧委常委郭述申同志題寫了“發揚太湖人民的革命傳統,為四化建設做出新的貢獻”的題詞。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在各級部門的關心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縣烈士陵園的建設得到不斷完善,自然環境得到較好保護。陵園已經成為我縣進行國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又是省政府批准的花亭湖風景區的重要景點。從教育基地和風景景點這兩者考慮,陵園林化是我縣烈士陵園建設和發展的基本思路。經過幾年的努力和多方籌措資金,於1997年10月開始對陵園進行了重點維修和改建。這次維修改建工程,包括重建烈士陵園門樓,整修革命烈士紀念堂,新鋪門樓至紀念堂道路,美化烈士公墓墓區,新建辦公用房。加上圍牆及其附屬工程,累計投入資金30萬元。

陵園設計

陵園門樓經縣城建局、縣設計室實地堪測設計,從陵園特點和花亭湖風景點的特點考慮,改原石拱門為仿古式門樓,裝幀了李先念主席親筆題寫的園名,與紀念堂古殿式格調形成了一體風格。門樓前後樹木常青,環境古樸優雅,門樓的底座為花崗石料塊砌,顯得穩固莊重,氣勢輝弘。
紀念堂建築面積192平方米,位於陵園中心,為雙層古殿式磚木結構。門楣匾額書有“烈士紀念堂”五個鑲金大字,堂中正牆鐫有毛澤東主席書體“死難烈士萬歲”的題詞,堂內陳烈有我縣各個革命歷史時期的革命文物及烈士的遺像。堂前有一條寬約10米的水泥通道及百米見方的草地和共圃。 紀念堂後有石拱長橋相接,過橋拾級而上,便是烈士紀念塔。塔身呈方形,高13米,鋼筋水泥結構,正面書有“革命烈士紀念塔”,塔頂為一光芒奪目的紅五星,喻示著革命先烈為了民族和國家的利益而獻身,永垂不朽。
紀念塔後的高坡上是無名烈士公墓,墓呈半球形,墓內安葬著抗日戰爭時期壯烈犧牲的無名烈士,墓前“烈士之墓”白玉石碑為太湖縣人民委員會一九六三年冬立。整個墓區為仿漢白玉石欄所環護,四季常青的草坪,含笑怒放的鮮花及林間陣陣松濤表達著人民民眾對先烈的深深緬懷和敬意。
陵園最高處是烈士陵,陵地呈梯形,共有五層,原皖西一分區副政委梁誠和吳生禪、王宜訓、吳先艮、馬指導員(名不詳)、陳文耀等20多位烈士的遺骨、安葬在青山環繞之中,松柏常青,百花吐艷,烈士們碧血丹心,永垂青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