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山石

太湖山石

北京市中山公園東路,有一處環境幽雅、名稱更幽雅的兩層小樓,名“來今雨軒”。它建於1915年,最早是公園董事會的俱樂部。樓前有一太湖石,石高82厘米,顏色灰白,石質均勻。整體呈矛狀,上尖下鈍,中間外膨,兩頭孔洞勾連,凸隆交錯,側面觀之,玲瓏挺秀,造型精美,坐在軒內,隔窗北望,好似置於萬嶺重疊的叢山之中。此石原來是清代圓明園“別有洞天”里的奇石,叫“青雲片”,由廣東籍劉姓老藝人堆砌而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湖山石
  • 外文名:無
  • 地點:北京市中山公園東路
  • 屬性:兩層小樓
來今雨軒由來,來今雨軒歷史,魯迅與來今雨軒,來今雨軒發展,

來今雨軒由來

1915年中山公園董事會發起成立了來今雨軒,該軒是當時高層次文化場所之一。1920年,李大釗王光祈等在來今雨軒發起創建了“少年中國學會”;1929年,張恨水在這裡構思並寫出了《啼笑因緣》。蔡元培、李大釗、周恩來、于右任陳師曾魯迅老舍齊白石等人都曾在這裡活動集會。
來今雨軒的軒名是朱啟鈐所定,學界關於其出處有不同觀點,一說取自杜甫一首小詩《秋述》序中的“秋,杜子臥病,長安旅次,多雨生魚,青苔及榻,常時車馬之客,舊,雨來,今,雨不來。”還有一說,認為該典出自屈原《山鬼》“東風飄兮神靈雨”之句。中山公園傾向採取前一種說法,後人把舊雨今雨比作舊友新朋,來今雨軒就有了新老朋友相聚一堂之意。
太湖山石

來今雨軒歷史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來今雨軒是中央公園(今北京中山公園)里的一個茶座,建於民國四年(1915年)。當年,中山公園裡的茶座並不止來今雨軒一家,但來今雨軒無疑是當中最有名氣的。它之所以出名,與茶客的身份及茶座的氛圍大概不無關係。已故學者鄧雲鄉甚至認為,發生在來今雨軒的重要文化活動,“足可以編一本很厚的書,足見一個時代的文化氣氛”。
首先要提到的,是成立於1921年1月的文學研究會。這是中國最早的新文學團體,也是中國最著名的新文學團體之一。當年1月2日,鄭振鐸致信周作人:“文學會開成立會,如先生可以,務請必至,時間為一月四日,地點在中央公園來今雨軒,——請注意,不在水榭。”文學研究會的發起人是以下十二人:周作人朱希祖耿濟之鄭振鐸瞿世英王統照沈雁冰(茅盾)、蔣百里葉紹鈞(葉聖陶)、郭紹虞孫伏園許地山
半年以後的6月30日中午,北京大學、男女兩高師等五家單位在來今雨軒為美國學者杜威離華舉行餞別宴會,包括學界名流在內的八十來人到席,胡適代表北京大學致辭,號召思想界把杜威的方法(“歷史的方法”和“實驗的方法”)“養成一種思想上的習慣”。
1921年距來今雨軒建成不過五六年,這兩次活動表明,那時的來今雨軒已經成了京城文化圈凡遇重要活動一個首選的去處,漸而成為習慣。後來的《語絲》雜誌主要撰稿人、《大公報》的作者圈都曾在這裡進行經常性的喝茶、聚餐等活動,來今雨軒也成了一個令人神往的文化沙龍。

魯迅與來今雨軒

魯迅儘管沒有出席文學研究會的成立會,也沒有參加過《語絲》的聚餐,但來今雨軒卻是他在北京生活時不免經常光顧的地方。《魯迅日記》1924年5月30日記道:“遇許欽文,邀之至中央公園飲茗。”半個多世紀以後,許欽文著萬言長文,對這天兩人的談話,作了詳細的憶述,標題就叫《來今雨軒》。魯迅在這天的談話中向作者回顧了自己在日本留學時,曾接二連三遭商務印書館退稿,但仍不悔心的創作經歷。文中還提到了這樣一個細節:
一個服務員走過,魯迅先生向他招手,輕聲說了些話,不久那個服務員就送來一盤包子,熱氣騰騰的。魯迅先生放下報紙,稍微靜了一下,到那熱氣漸漸減少下去,不再燙手的樣子了,就拿起一個包子,用另一隻手把那裝著包子的盤子推到我的面前,微笑著說:“這裡的包子,可以吃;我一個就夠了,欽文,這些就由你包辦吃完罷!”他一個包子很快吃完,就又拿起報紙來翻閱。
魯迅是1926年8月26日離開北京南下廈門的。這年七八月間,他還多次來過來今雨軒,並在這裡和齊壽山一道翻譯荷蘭作家望·葛覃的長篇童話《小約翰》。8月21日,他離京前最後一次到來今雨軒,赴許壽裳的送別午餐。魯迅定居上海後,1929年5月回北京省親,住了不到20天,曾兩次去來今雨軒,一次是赴李秉中的婚禮,另一次是赴沉鐘社楊晦、馮至等人的宴請。

來今雨軒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來今雨軒依然被文化人視為消閒的上佳去處,直至“文革”中,仍有作家情系這裡。如今,有過來令雨軒品茗經歷並體驗過那裡的文化沙龍況味的前輩恐怕所剩無幾了,來今雨軒餐廳的冬菜餡包子儘管還有,味道也恐怕是今非昔比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