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七扇子

太湖七扇子

太湖七扇子大船

大船古稱“罛船”,“罛”,大網也,即大網船,為我國淡水捕撈中最大的漁船。因船上豎桅桿七根,掛篷帆七扇,漁民俗稱“七扇太湖七扇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湖七扇子大船
  • 始創年代:南宋
  • 類別:交通運輸  船舶
  • 古稱:罛船,罛
史書記載,《太湖備考》記載,清代古籍記載,七扇子大船介紹,大船結構,大船漁業,大船故事,

史書記載

《太湖備考》記載

據《太湖備考》卷十六載:“太湖漁船,大小不等,大概以船為家,父子相承,妻女同載,衣粗食惡,以水面作生涯……其最大者曰罛船,亦名六桅船,不能傍岸,不能人港,篙櫓不能撐搖,專候暴風行船,故其禱神有‘大樹連根起,小樹著天飛¨’之語。又記載:“罛船……中立三大桅,五丈高者一,四丈五尺者二;提頭桅一,三丈許;梢桅二,各二丈許……其捕魚聯四船為一帶,二船牽大繩,前導以驅石,二船牽網隨之,常在太湖西北水深處,東南水淺不至也。其住泊無定所,風止則下錨湖中,二大桅常豎不眠。”

清代古籍記載

清代古籍對太湖大船有:“千斛漁舟,風帆六道,遠若浮鷗,近如山涌……衝風駕浪,出沒深波,見者膽寒”的描述。
大船方頭平底,艙淺船身寬,平穩耐風浪。船長26米,寬5 米,船頭高近3米,載重60噸以上,航行時可抗風力7~9級。船頭的一根桅桿(漁民俗稱“檣子”)微向前傾,稱“招檣”(也即“提頭桅”),招檣所掛篷帆稱“招篷”,從船頭至船尾依次是“三大篷” (三根大桅,即頭檣、大檣和二檣)和“三艄篷”(二根艄桅),計七檣七篷(古代原是二根艄桅,計六桅,七桅為後加)。大船無櫓無槳,全憑風力行駛(“三大篷”是大船的主要動力,終年常豎),因篷多,受力均勻,遇6級順風,時速可達20公里。在航行途中若遇湖面風小時即扯滿篷,遇風大則落半篷。船身中間有“船樓”。船身兩舷各有披水板兩塊,遇橫風可向前直行;即使逆風也可“調戧” 作“之”字形行駛。當湖而上起8級風時,仍可照常捕魚,9級風可正常行駛。真所謂“當夫白浪滔天,奔騰如駛時,商民船隻不敢行,而罛船則乘風牽網縱浪自如”。故民問流傳有“神仙眼熱扯篷船”之諺。太湖漁船竹枝詞中也有:“旋折六帆騎浪走,使船本事屬吳兒”的描述。太湖大船甲板密封,都用柏木板拼成,用油灰麻線捻縫,銜接處尚建有“水溝”,故排水十分暢通,當湖面風急浪高、波濤洶湧時,即使水浪湧上漁船,甲板上積滿水,而艙內仍滴水不漏。
太湖七扇子太湖七扇子

七扇子大船介紹

大船結構

大船以船梁和木龍骨為支架,結構堅固,並由船梁分隔成13 個船艙,如尖船頭(置放壓艙石和雜物)、頭桅艙(放漁具)、大船頭(分為前、後船頭,是船上工人的臥艙)、網艙(放魚網兼魚貨)、大艙(位於船中,是船上舉行重大活動的場所)、大艄(主臥艙)、伙艙(半敞開式,艙內置灶及廚房用具,灶台對面置床,是船上“看風” 的住宿處)、大船艄(即中臥艙)等。
因太湖大船船大難泊,難靠岸,故船上都載有小舢舨,以供捕撈作業時上下網、下水撈魚及外出購物和擺渡時用。
在船尾設定“船廁”,兼洗澡問,另搭有“小棚”置放蓑衣等什物。大船的船艙內都用“替艙板”鋪成木地坪,既保護船底,又使 “替艙板”與船底留有一定的實用空問,該空問既可放置一些小雜物,又能使船艙內冬暖夏涼。船艙高15米,人在艙內幾乎可直立活動,這樣,就形成了甲板上、下兩部分的獨立活動空問。漁民們平時捕撈作業在甲板上,生活起居則在甲板下。
太湖大漁船可謂船體寬敞,功能俱備,設施齊全,生活舒適。前人《罛船竹枝詞》中有“村外村連灘外灘,舟居翻比陸居安,平汀漁艇瓜皮小,誰信罛船萬斛寬……”,“但得罛船為贅婿,千金不羨陸家姑”的詩句。

大船漁業

太湖大船漁業捕撈有其特有的規律,即採取人湖“連續捕撈” 的方式,一般不輕易靠岸停泊。故舊時太湖大船一年到頭在湖中捕撈作業,基本不停捕。解放後,政府考慮到水產資源的增殖保護,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時,規定一般於清明前至小滿停捕,“小滿”過後的銀魚、訊即開航,銀漁汛過後,從6月中旬至8月下旬再次停捕,而從9月初開捕直到歲尾年初,即進入太湖的秋冬季大捕撈。從80年代開始,太湖的禁捕期更長,捕撈期主要集中在每年的9月初至春節。
太湖大船一旦下湖開航,則在湖中日夜不停地作業。以前都是靠風行駛,看風行船,實在無風時,即在原地臨時下錨停泊,也不靠岸,這時漁民們仍要在船上從事揀魚、整理、修繕漁網、漁具的工作,一俟起風即重行起航捕撈。
太湖中的七桅大漁船(包括五桅),大多集中在原吳縣沖山地區的漁業村。近年來,由於太湖水產資源及捕撈作業的變化,七桅漁船在20世紀末退出了太湖捕撈的歷史舞台,目前僅存3艘,作為古船在風景區供人觀賞。其中停泊在西山石公山下的七桅船,已經歷了一百六十餘年的風雨,而停泊在無錫著名風景區黿頭渚的七桅古漁船,已在太湖的“訪古旅遊”中名聞遐邇。

大船故事

船尾呈半圓形的太湖大船(七扇子),民問傳說由南宋岳家軍的戰船演變而來。該船至今仍帶有古戰船的痕跡,如艙堂寬,船幫高,人站艙堂內船幫齊胸高,可代盾避箭,攻戰時也可彎腰行走;船頭有隆起的橫樑(太湖漁民都稱之為“箭板”);大船由“對船”或四船作業,太湖漁民稱“對船”為“舍”,稱四船為“帶”,明顯帶有古代水師軍事建制的稱謂;在大船漁民中普遍崇信岳飛,平台山禹王廟中曾專門供奉岳飛、韓世忠塑像,大船漁民每年都去定期祭祀;有些大船漁民自稱是岳家軍的後裔;大船漁民在賧佛或結婚時有單獨請“南元帥”(據大船老漁民稱,“南元帥即岳元帥”)的儀式等。而請“南元帥”的祭祀儀式,在太湖小船漁民、農轉漁漁民和外來漁民中卻沒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