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自然條件,旅遊資源,人文遺蹟,自然景觀,仙跡,奇岩,洞府,特產茶葉,交通條件,經濟狀況,
簡介
太清山村是三聖鄉北部的一個高寒山區行政村,海拔1019米,村占地總面積為6.9平方公里,轄15個小組,230個農戶,685人,2013年人均收入為3500元,其中年收入在2300元以下人口206人,由於地質災害及貧困無房戶2戶,危房戶25戶,特別危房戶12戶。因為地區條件差,基礎設施不完善,脫貧致富缺乏後勁,2014年太清山已經被縣政府列入武陵山片區高寒山區少數民族貧困村。
總面積6.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80畝,茶葉面積800畝。
太清山村地處"湘北詩山"太清山中西部山麓,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2013年5月獲得第五批湖南省級生態村稱號。今後將大力推動旅遊業。
自然條件
太清山村平均海拔800米以上,最高海拔1051米,山腰有兩處長2~3公里、高40~100米的絕壁,極其險要。東面山下澧陽平原一馬平川,澧縣、津市均清晰可見。太清山有蠻王寨、楊家嶺等20多個山峰。山形狹長,東西長約30華里,南北寬約4.5華里,方圓約70平方公里,為殘留於志留紀頁岩上之孤山,因岩層幾近水平,故其四周者均崩塌盡淨,僅餘此孤山聳峙於頁岩之上。近山頂處石壁層疊,奇峰突兀,洞穴群連,碧泉潺潺。山頂寬平,可種“蒔蘿”,長蘿修竹,怪松奇草,清映碧落。山周回百里,影落十里外,顯得格外峻偉。
旅遊資源
太清山村占據了太清山整箇中西部山麓,太清山相傳為李凝陽(鐵拐李)修煉得道之所,李凝陽又名太清,故此山叫太清山;又傳是因太清山山勢崔嵬,高凌太空,石泉泱泱,水流清澈,故名太清山。太清山四季景遷,晴雨各異。日出,白雲繚繞,如紫氣騰空;天雨,瀑布懸掛,似銀河九天。
太清山每年有200多天雲封霧鎖,系優質雲霧茶產地,已辟茶園3000餘畝,春天抽芽噴芳,香溢四野,所產“泰仙野毫茶”、"雙上綠芽”茶聞名遐邇。據成書於西晉(公元265~317年)時代的《荊州土地記》載:“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表明在1700多年前的古代,隸屬武陵郡的石門就是優質茶葉主產區,有“石門三山茶生金” 之說(三山即壺瓶山、太清山、白雲山)。
太清山自古就是旅遊勝地,有太清48景之說。山上有大小溶洞120餘個,俱皆洞中有洞,洞中有水,洞中石鐘乳各具形勝。有各式觀庵寺廟遺址30多處,其它自然景點80餘處。素有“洞府”、“寺林”、“湘北詩山”、“湘北第一山”等諸多美譽,由於歷經戰亂,太清山的人文景觀已經破壞無遺,絕大部分自然景點仍然完整無損,因尚未開發而呈原生態。太清山北面景色怡人,南面怪洞遍布,有“北仙境、南洞天”之稱。
目前這些資源都是純天然的旅遊景點,近年也是騎行驢友的嚮往之地。
人文遺蹟
五龍觀、乘龍寺、懸天寺、茅佛寺、新興觀、紫極宮、迎龍觀、黃龍寺、仙姑廟、玉皇廟、連珠寺、煉丹爐等
自然景觀
無生頂、天生池、五老峰、響鼓嶺、蠻王寨、墨硯池、曬經台、自生窯、大岩屋、穿眼岩屋、鐵欄關牛、鴨母尖、轉閣樓、羅漢竹等
仙跡
八仙垉、三人埡(三仙崖)、穿洞(槓子眼)、雙神洞等
奇岩
馬腳岩、舌頭岩、酒壺岩、打兒岩、老君岩等
洞府
巡撫洞、龍門洞、牛洞、馬飲洞、升子洞、鴨母洞、倒洞、殺牛洞、夜壺洞、鬼洞、硝洞、百支洞、萬人洞等
特產茶葉
泰仙野毫茶產於太清山村山頂茶園,處於太清山主峰海拔1092米的雲霧高山,自古以來就多生野茶。相傳明嘉年間,澧州知州來太清山視察民情,由於山高坡陡,登山中途中暑,山寺住持為之感動,命僧徒將其抬至一山洞調養,並奉以太清野茶。知州飲茶後,暑氣頓消,大讚其茶,太清野茶隨之聲名鵲起。
交通條件
山頂和山腰均有鄉級公路環繞整個山村。可以北通湖北的宜昌、武漢;南通本省常德、長沙;東接澧縣、津市;西與太平街、壺瓶山旅遊區相連,適合創業發展。
該村目前有村級公路兩條,水泥路已通到山腳,到縣城班車一天兩班左右,需要到山下車站乘車。
經濟狀況
主要生產稻穀、玉米、紅薯。糧食村民自給有餘,稍有出售。經濟收入以茶葉、養豬、養牛、養羊和富餘勞動力外出打工為主要來源。茶葉是太清山村今後發展的支柱產業。現有茶葉四千餘畝,其中已受益的有一千多畝,建有綠茶加工廠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