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城旬陽縣

世界唯一一座天然太極城,陝西, 旬陽,物華天寶,風景旖旎。縣城是全國唯一、世界罕見的天然太極城。漢水風光,旬河漂流,漢劇歌舞、沙灘篝火晚會讓遊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東有集峰、崖、嶺、嶂、溪、瀑、坑、亞高山草原、田園風光,深切峽谷、奇妙溶洞景觀於一身的巍巍羊山,是探險觀光的旅遊好去處。禹穴遺蹤、蜀河古鎮、雙河天門山、紅軍老祖墓令遊人意想連綿,嘆為觀止;南有典型喀斯特岩溶地貌景觀—歪頭山溶洞群,洞內奇觀,神秘莫測,遊人至此,如入仙境;北有奇山異水遊覽勝地—公館自然風景區,這裡奇山異峰林立,怪石蒼峋,河水清冽,溪水潺潺,瀑布如織,風景如畫,人文傳說,如歌如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極城旬陽縣
  • 外文名:Chi Town Xunyang County
  • 地址:陝西
  • 美譽:“中華天然太極城
  • 面積:3554平方公里
旬陽縣情,歷史沿革,旬陽名產,地圖信息,

旬陽縣情

旬陽地處陝西省東南部,秦巴山區東段,漢江橫貫其中。縣城位於漢江、旬河交匯處,曲水環流,狀若太極,被譽為“中華天然太極城”。全縣總面積3554平方公里,轄28個鄉鎮319個村(居、社區),總人口45萬人,是革命老區縣,全國文明村鎮建設示範縣,全國文化工作先進縣,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先進縣,全省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全省雙高普九縣,也是省委、省政府確定的擴權試點縣。
旬陽資源富集。地處南北過渡的內陸山區河源地帶,四季分明,氣候溫潤,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生物、礦產、水能、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縣內農作物29類385個品種,中藥材496種,是國際型優質烤菸基地、全國著名優質蠶繭之鄉、全國人工栽培黃姜第一大縣,特色農副產品獅頭柑、櫻桃、核桃、柿子、拐棗、花椒、油桐等富有勝名。縣內已探明的礦產資源達39種,汞、銻、鉛、鋅、鎂、鐵、石灰石、白雲石儲量尤為豐富,汞銻礦為全國特大型礦床,鉛鋅礦遠景儲量200萬噸以上,石灰石儲量達億噸,瓦板石達2500億立方米,重晶石儲量152萬噸。境內主要河流196條,水能蘊量80多萬千瓦,規劃建設電站12座,裝機容量70萬千瓦。高山草甸、田園風光、溶洞瀑布、蜀河古鎮、紅軍老祖等自然人文景觀眾多。
旬陽區位優勢明顯。旬陽地處關中、成渝、江漢三大經濟區交匯地帶,具有承東啟西、連通南北的區位優勢。襄渝、西康鐵路及316國道、102省道在旬陽交匯,境內鐵路128公里,設站14個。全縣公路通車裡程達3000公里,已基本實現鄉鄉村村“通路、通電、通電話”的“三通”目標。隨著西康高速公路的通車,十天高速公路、西康鐵路複線及襄渝鐵路複線的開工建設,漢江四級航線的開通,旬陽將成為陝南重要的交通樞紐。
旬陽人文歷史悠久厚重。旬陽有人類生存已有六、七千年歷史,新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這裡繁衍生息。秦時設關,西漢置縣,旬陽經歷了兩千多年的農業文明發展歷史。受秦、楚、蜀文化和明清移民的影響,形成南北兼容的地域特色文化和民風民俗,創造了以漢劇、民歌、民舞為重點的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漢水文化。旬陽有優良的革命傳統,紅二十五軍、紅三軍、新四軍在旬陽創建過革命根據地,賀龍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旬陽浴血戰鬥,有全國唯一的一個以“紅軍”命名的鄉鎮,紅軍精神對旬陽人民影響深遠。
旬陽縣域經濟獨具特色。多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縣上下搶抓西部大開發機遇,大力實施生態立縣、工業強縣、文化興縣戰略,緊緊依託生物、礦產、水能、旅遊四大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烤菸、蠶桑、畜牧、黃姜、林果主導產業,壯大菸草食品、礦產加工、電力能源、水泥建材、生物製品等五大工業集群,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推動縣域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初步形成了一個依靠主導產業為支撐、後續產業為補充、具有旬陽特色的縣域國民經濟體系,經濟社會發展處於工業化初期階段。2010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55.44億元,是“十五”末的2.48倍;工業總產值達到78.24億元,是“十五”末的3.1倍;農業總產值達到15.94億元,是“十五”末的2倍;財政總收入達到10.14億元,是“十五”末的2.82倍;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017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14809元,較“十五”末分別增加2158元、8191元。

歷史沿革

旬陽因旬水得名。秦時設旬關,漢以旬關置旬陽縣,西魏改旬陽為洵陽,因“洵”字生僻難認,1964年經國務院批准,復改為旬陽縣。1981年,甘溪鎮紅花坪出土的古劍齒象牙化石表明,在數十萬年前的遠古時代,旬陽就具有氣候溫和、林木茂盛、水源充足的自然條件,適宜於古人類生活。
經過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後的幾次文物普查,僅縣城及城關附近,就發現了龔家梁、陳家坎、李家那三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各個遺址出土了內容比較豐富的遺物。這些遺物基本上屬於仰韶文化的範疇,其中個別器物具有江漢流域的屈家嶺和大溪文化的特徵。這表明,遠在六七千年之前,就有先民在旬陽地區生息。旬陽屬於新石器時代南北文化接觸地帶之一。
商朝末年,武王伐紂之時,其聯軍中的“庸”人,就活動在今湖北省鄖陽西部的堵水盆地及包括今旬陽在內的陝西省安康市。
春秋時期,庸人一度為大巴山區先進的族落之一。之後,隨著熊繹受封,楚國日益強盛,庸人逐漸衰弱。公元前611年(楚莊王三年)楚國大飢,庸人叛逃,楚人依葛賈之計,聯合秦人、巴人,攻滅了庸國。從此,旬陽地區歸屬楚國。
公元前312年(周赧王三年),秦楚戰於丹陽,楚敗,秦乘機奪楚漢水上游之地,新置漢中郡(治今安康市),旬陽地區遂歸於秦。公元前305年(秦昭襄王二年)秦楚和好,第二年,楚懷王與秦昭王結盟,秦歸還了原屬於楚國的上庸六縣,旬陽地區又重歸於楚。公元前280年(楚頃襄王十九年),秦伐楚,楚敗,割上庸及漢水以北之地子秦,此後,旬陽地區復歸於秦。
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分全國為三十六郡,旬陽地區屬漢中郡(治今安康市)有秦一代,在今旬陽縣城設有旬關,以關尹守之。
公元前209年,劉邦部下酈商遣將攻克旬關,公元前202年,漢朝建立,始置旬陽縣。公元8年,新都侯王莽代漢立新,曾改漢中郡為新成郡,旬陽屬之。
公元25年,東漢建立,其時,今安康地區為公孫述勢力範圍。30年,光武帝劉秀遣李通攻克西城縣(今安康市),旬陽地區歸於東漢。東漢時期,廢旬陽縣,以其地併入西城縣,隸於漢中郡(治今漢中市)。191年,張魯攻取漢中郡,旬陽地區歸屬張魯。211年,曹操打敗張魯,於西城縣治置西城郡,旬陽地區屬之。219年,旬陽地區為益州牧劉備所有。
220年(東漢延康元年),隨著關羽兵敗身死和孟達投降曹魏,西城郡歸屬曹魏。三國時期,旬陽地區一直屬於曹魏。魏文帝曹丕即位初,並西城、上庸諸郡置上庸郡(治今湖北省竹山縣上庸故城),由孟達任郡太守。不久復於原西城郡地設魏興郡,移治洵口(今旬陽縣城)。魏興郡在三國時,隸屬於魏之荊州(治今河南省新野縣)。
265年,晉王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史稱西晉。280年(太康元年),復置洵陽縣,並於洧溪口(今蜀河鎮)置興晉縣(一作“晉興”),洧溪(蜀河)以西屬旬陽縣,清溪以東屬興晉縣。旬陽、興晉二縣,在西晉時,先屬荊州(治今湖北省江陵縣),繼屬涼州(治今陝西省漢中市),一直隸於魏興郡(治今湖北省鄖西縣上津)。西晉末年,巴氐族豪強李特率領蜀地流民起義,占據益、涼二州,旬陽地區一度歸屬李特及其子李雄的成國(十六國之一)。
317年,東晉建立。東晉時期,旬陽、興晉二縣,仍屬晉魏興郡(移治西城縣)。379年,前秦(十六國之一)帝苻堅大將韋锺攻陷魏興郡,旬陽地區歸屬前秦漢中郡。384年,東晉車騎將軍桓沖部將郭寶北伐,收復了魏興郡。旬陽地區重歸於晉。
420年,劉裕代晉稱帝,改國號為宋。不久,北魏統一北方,中國出現了南北兩個政權對峙的局面,即所謂南北朝時期。這個時期,旬陽地區歸屬多變,沿革紛繁。
420—479年(宋),旬陽的南區、中西區、北區為旬陽縣,東區屬興晉縣,均隸屬於魏興郡(治西城縣)。
479—502年(齊),旬陽境內的旬陽縣和興晉縣仍隸於魏興郡。
502年蕭衍乘齊內亂,奪取帝位,改國號為梁。自宋至梁,旬陽地區一直歸屬南朝的梁州(治南鄭縣,即今漢中市)。
503年(梁天監二年)底,梁州刺史翟遠投降北魏,旬陽地區改歸北朝,屬北魏之東梁州(以安康郡治置,治今石泉縣東南石泉嘴)。535年(梁大同元年)底,北魏東梁州刺史元羅降梁,旬陽地區又歸於南朝。梁不久改東梁州為南梁州。552年(梁承聖元年),西魏大冢宰宇文泰遣大將王雄侵略山南1秦嶺以南),攻陷魏興郡(治西城縣),以其地置東梁外卜旬陽地區復歸北朝。
當時,由大巴山一帶進入旬陽境內的巴族流民很多,其酋帥杜清和自稱巴州刺史,統帥其眾。朝廷因其所據之地授之,劃歸東梁州都督管轄。因東梁州都督劉孟良“在職貪婪”,而南洛州(治今鄖西上津)刺史仲遵“出自巴夷”,且“善於撫御”,杜清和遂請求改隸於南洛州。朝廷因“山川不便”,沒有準許,杜清和便與安康(今石泉、漢陰一帶)夷族酋帥黃眾寶等舉兵,共圍東梁州。朝廷雖然復遣王雄討平了叛亂,但還是作出妥協,“改巴州為洵州,隸於仲遵”。(《周書·企泉傳》)。
552年,西魏於洧溪口置洧陽縣,又以洧陽縣置洧陽郡,並於涫陽縣西16公里之漢江南岸黃土山西置黃土縣。同時,以洵州為洵陽縣,並以洵陽縣治置洵陽郡。554年(西魏廢帝三年)改東梁州為金州(州治及西城縣治由今安康市漢江北岸移至南岸今址)。洵陽郡及洧陽郡均屬之。
556年(西魏恭帝三年),宇文氏代西魏稱天王,建國號為周,史稱北周。北周初,改洧陽郡為長岡郡,並改洧陽縣為長岡縣,翌年廢長岡郡及長岡縣,將赤石縣、甲縣、臨江縣(均在今湖北省鄖西縣及陝西省白河縣之間)併入黃土縣,移黃土縣治於原長岡郡地,隸於甲郡(治今鄖西縣甲河關)。北周時期,洵陽郡所轄之洵陽縣及甲郡所轄之黃土縣,均隸屬於新置之金州總管府(治金州)。
南北朝後期,史稱當時洵陽境內“俗雜責、渝”(“責”、“渝”均為巴族),“夏夷”並居(《周書·陽雄傳》)。黃土縣境,是巴人“白虎蠻”(即白虎部落,屬巴族的一支)聚居之地。
581年隋朝建立,583年,罷天下郡,洵陽郡和甲郡俱廢。607年,以郡統縣,洵陽、黃土二縣分隸於西城郡、上津郡。
617年底,唐王李淵遣李孝恭為山南道招慰使,占領西城郡。618年,李淵逼恭帝楊侑讓位,建立唐朝,當年(武德元年)改西城郡為金州,洵陽縣屬之,改上津郡為上州,黃土縣屬之。其年,分洵陽縣為三縣:一曰洵城(轄境相當於今旬陽縣北區旬河流域),一日洵陽(轄境相當於今旬陽縣縣城周圍),一日驢川(一作“閭川”,轄境相當於今旬陽縣南區呂河流域),並於洵陽縣治置洵州,以洵陽、洵城、驢川三縣屬之。624年,廢洵州,其地隸屬金州。627年省驢川縣,併入洵陽縣。634年省洵城縣入洵陽縣。同年,以已廢上州之黃土縣隸屬金州。
742年,改金州為安康郡,黃土縣為洧陽縣。757年,肅宗李亨憎惡安祿山,厭見“安”字,改安康郡為漢南郡(又稱漢陰郡)。758年,復改漢南郡(漢陰郡)為金州。771年省涫陽縣。821年復置清陽縣。有唐一代,金州先後隸屬山南道、山南西道(治興元府,即今漢中市)、京畿道(治長安,即今西安市)及昭信軍防禦使。
唐朝末年,朱溫篡唐後,王建於成都稱帝,建立前蜀(十國之一),洵陽縣、洧陽縣為前蜀所有,隸屬金州雄武軍節度使。925年,後唐中宗滅蜀,洵陽、洧陽二縣歸於後唐,隸屬金州戎昭軍節度使。936年,石敬瑭滅後唐,建號為晉,洵陽、洧陽二縣改屬後晉。947年,劉知遠代後晉稱帝,建號為漢,洵陽、洧陽二縣歸於後漢。951年,劉知遠部將郭威代漢,建號為周,洵陽、洧陽二縣又歸於後周。後晉、後漢、後周時,洵陽、洧陽 二縣均隸屬金州懷德軍節度使。
960年(後周顯德七年),掌握兵權的宋州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策動“陳橋兵變”,代周稱帝,建立宋朝,是為北宋。966年,省洧陽縣入洵陽縣,今旬陽縣境域蓋從此略定。北宋時期,洵陽縣一直隸於金州,屬京西南路,改昭化軍節度。
南宋時,洵陽縣仍一直隸於金州,先後屬利州路金均房州鎮撫使、京西南路、西川宣撫司、金房開達宣撫使及利州路。其間,雖處於宋金兩國分界線邊緣,但自1146年(即紹興十六年)以後,以縣東北鶻嶺關之卓馱坪(今山陽縣南)和縣北乾佑河之清風關(今鎮安縣青銅關)為界,一直為宋所有,未陷入金人之手。(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六)
南宋末年,洵陽縣為蒙古所有。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改國號為元,是為元朝。1279年,南宋滅亡。元朝滅宋之後,因洵陽縣境民居寥落,遂廢縣,設洵陽巡檢司,隸於金州,屬陝西行中書省興元路總管府。 1368年,明朝建國之後,派鄧愈率軍由均州、房州一路西進,攻下洵陽縣東部牛心石諸山寨,在蜀河迫使陳友諒“漢''政權平章張子貴投降,占領洵陽。1370年(洪武三年),復置洵陽縣。縣治設今旬陽縣城,轄今旬陽、白河二縣全境及湖北省鄖西縣西部金錢河流域。
1372年,洵陽還屬陝西等處行中書省漢中府金州。1376年t改陝西等處行中書省為陝西承宣布政使司。1476年,以洵陽縣白河堡析置白河縣,析洵陽縣東部漢江以北金錢河流域入新置之鄖西縣。第二年,以金州兼屬鄖陽巡撫。1583年(萬曆十一年)以水毀州城,改金州為興安州。1595年(萬曆二十三年),改興安州為直隸州,直隸於陝西承宣布政使司,不再屬漢中府。有明一代,曾於洵陽縣東區龍家河與蜀河匯合處設閶關巡檢司,於北區乾佑河與洵河匯合處設三岔巡檢司。明代中期以後,洵陽縣一直是農民起義軍活動頻繁的地區。
1644年,明朝滅亡,清朝建立。明清之際,洵陽地區抗清鬥爭彼伏此起,接連不斷,直至1646年(順治三年)前後,清軍才占領了興安州及所屬的洵陽縣。1662年,興安州不再兼屬鄖陽巡撫。1673年(康熙十二年)吳三桂起兵反清。1675年,清興安游擊王可成起兵回響,洵陽縣遂為吳三桂所有。1679年冬,清撫遠大將軍圖海率兵由商州1B縣關南下,在洵陽兩河關出其不意,一舉攻破吳三桂部將韓晉卿七營,乘勝收復了洵陽縣及興安州。興安州於1782年升為興安府,洵陽縣屬之。自乾隆末年以後,洵陽縣境農民戰爭接連不斷,川楚白蓮教起義軍、太平天國西路軍、藍二順農民軍等,均在這裡進行過激烈鬥爭。
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清朝的最後一位洵陽縣知事白玉昆(滿族)被逐。同年11月底,陝西軍政府南路安撫招討使張寶麟率部由白河縣西上,派方斌為辛亥革命後首任洵陽縣知事。民國初年,洵陽縣隸屬陝西省漢中道。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廢道,直隸於省。1935年設陝西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後改為陝西省安康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洵陽縣屬之。
1934年底至1936年間,洵陽縣東北部聖駕河、竹筒河一帶,曾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開創的鄂豫陝革命游擊根據地的一部分。1948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洵陽縣 東區,中共上關縣委、上關縣政府遷至蜀河鎮。至當年8月,洵陽縣境以大棕溪、泥溝、 羊山、洛河一線為界,東部為上關縣人民民主政府領導,西部仍屬國民黨洵陽縣政府管 轄。1948年8月至1949年5月,東區蜀河、雙河一帶是共產黨和國民黨武裝力量激烈爭奪的地區。1949年5月,洵陽縣民主政府在湖北省鄖西縣境成立。7月13日,中國人民 解放軍由湖北西進,再次解放洵陽縣東區,8月10日,洵陽縣民主政府由鄖西移治蜀河。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同年11月2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九軍五十七師解放洵陽縣城。洵陽縣民主政府隨之遷至縣城,隸於陝甘寧邊區安康分區行政督 察專員公署。1950年陝西省人民政府成立,洵陽縣改隸於陝西省安康分區專員公署。1959年改屬陝西省安康地區。“文化大革命”中,地、縣行政機構改稱革命委員會。1980年,旬陽縣革委會改為旬陽縣人民政府。

旬陽名產

蠶絲被
蠶絲是自然界中集輕、柔、細為一體的天然纖維,素有"人體第二皮膚"的美譽,被業界稱為"纖維皇后"。其主要成分為純天然動物蛋白纖維,其構造和人類的皮膚是最相近的,有87%是一模一樣的,內含多種人體必須的胺基酸,有防風、除濕、安神、滋養及平衡人體肌膚的功效。蠶絲滑爽、透氣、輕柔、吸濕、不剌癢及抗靜電等特點使其成為製作貼身衣物的上乘料子,而以蠶絲作為內質的蠶絲被更具有貼身保暖、蓬鬆輕柔、透氣保健等得天獨厚的品質和優點。古時候的達官貴人、皇親國戚的被子,用的都是蠶絲被。所以,蠶絲被是蓋起來最舒服的被子。
雞血石
雞血石是辰砂條帶的地開石,其顏色比硃砂還鮮紅。因為它的顏色像雞血一樣鮮紅,所以人們俗稱雞血石。 我國最早發現的雞血石是浙江昌化玉岩山雞血石。後來又發現了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的巴林雞血石。20世紀90年代又在陝西、甘肅、四川、湖南、雲南等地發現了雞血石。旬陽的雞血石主要產於青銅溝汞銻礦。
相傳,古代有一種鳥,叫“鳥獅”,又稱鳳鳥,生性好鬥。一天,覓食飛過玉岩山,見一凰正在孵蛋,頓生惡念,向其發起攻擊。毫無準備的凰被咬斷了腿。鳳聞訊趕到,同仇敵愾,戰勝了“鳥獅”。鳳凰雖然勝利了,但凰鮮血直流,染紅了整個玉岩山,遂成了光澤瑩透如美玉的雞血石。據考證,雞血石的開採始於明代,而盛名於清代,康熙、乾隆、嘉慶等皇帝十分賞識昌化雞血石,將其作為寶璽的章料。
上世紀70年代初,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前外相大平正芳來我國訪問,周恩來總理將昌化雞血石對章,作為國禮饋贈兩位貴賓。操刀奏石者是集雲閣篆刻家沈受覺、劉友石先生。於是,雞血石在日本名聲大噪,掀起了一股收藏雞血石熱潮。大批日本遊客來華時,必將雞血石作為首選禮品帶回國內。在我國,國人對雞血石的收藏投資熱情也逐年上升。
獅子柑
“獅頭柑”在旬陽栽培歷史悠久,其耐寒性優於其它品種,外形有許多突起,形似獅頭而得名。樹體抗性強、產量高、果大、耐貯藏,酸甜適度,口感頗佳。多次在楊陵農業博覽會上榮獲金獎,是旬陽縣名優特有傳統果品
獅頭柑樹體抗性強、產量高、果大、耐貯藏,酸甜適度,口感頗佳。適宜生長區在海拔500米以下,以平坦向陽、土壤肥沃、通氣性好沙質壤土為最好,在零下9.6℃度仍能正常生長,有單株產量高、盛果期長的優點,汁多、味甘、單果個大,平均0.2——0.3kg/個,11月初成熟。常食具有清熱降火之功效,據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測試中心2003年10月對我縣獅頭柑檢測,獅頭柑果實含蛋白0.59%,VC0.12mg/100g,含鈣(Ca)147.4mg/kg,含磷(P)166.9mg/kg,含鐵(Fe)2.31mg/kg,未檢出砷、鉛、汞等12種有毒物質,充分說明,獅頭柑屬綠色無公害果品。
生長期間,要求比較濕潤的氣候條件,年降水量以1000毫米-1500毫米為宜。夏秋乾旱,常易造成卷葉落葉,影響果實發育,甚至引起落果。乾旱情況下發育的果實,囊瓣壁厚,汁液少,風味較差。但降雨過多,易影響授粉,並降低光照強度,會加劇生理落果。生長的理想空氣濕度,以相對濕度75%左右為宜。
魔芋,龍鬚草也是旬陽的特產

地圖信息

地址:康華二路與濱河大道交叉口東100米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