孛兒只斤·脫脫不花(太松汗)

孛兒只斤·脫脫不花

太松汗一般指本詞條

孛兒只斤·脫脫不花 (1416年—1452年,生年另有1422年說),北元時期蒙古大汗(1433年—1451年在位),汗號岱總汗(來自漢文廟號太宗),又稱為不花王,普化可汗,哈爾古楚克都古楞特穆爾鴻台吉之孫,元裔阿寨台吉長子。

宣德九年(1434年)瓦剌順寧王脫歡攻殺東部蒙古貴族和寧王阿魯台,扶立脫脫不花為汗,並將阿魯台屬部及封地歸其管轄。阿魯台所立阿台汗逃至甘肅邊外。正統三年(1438年),脫脫不花攻殺阿台汗,成為包括瓦剌在內的全蒙古的大汗。但蒙古實權由太師、淮王、右丞相脫歡及其子也先操控。正統十四年爆發“土木之變”,脫脫不花隨也先進攻明朝。此後脫脫不花相繼攻擊明朝遼東兀良哈三衛,率兵東征海西及建州女真,並遣使招撫朝鮮景泰二年(1451年),脫脫不花與也先發生矛盾,戰敗東逃,後死於兀良哈人之手。

基本介紹

  • 全名:孛兒只斤·脫脫不花
  • 別名:岱總汗、不花王、普化可汗
  • 尊號:岱總汗(蒙語)
  • 所處時代:北元
  • 民族族群:蒙古族
  • 出生地:漠北
  • 出生日期:1416年
  • 逝世日期:1452年
  • 在位時間:1433年 至 1451年
  • 前任:蒙古大汗孛兒只斤·阿岱(無尊號,僅以大汗稱之)
  • 繼任:蒙古大汗孛兒只斤·阿噶巴爾濟(無尊號,僅以大汗稱之)
人物生平,人物考證,親屬成員,妻子,兒子,藝術形象,

人物生平

脫脫不花的父親阿寨台吉是哈爾古楚克都古楞特穆爾鴻台吉所留下的遺腹子,阿寨台吉出生後被瓦剌大領主烏格齊哈什哈收養,視若己出。1424年,瓦剌內亂,太平脫歡殺死。脫歡之母薩穆爾公主乘機把阿寨台吉父子送回東蒙古。阿寨台吉有三子,長子脫脫不花,次子阿噶巴爾濟,幼子滿都魯。1431年,東蒙古大敗於瓦剌,阿岱汗阿魯台對東蒙古部眾的統治崩潰,有大批人馬投靠了瓦剌,阿寨台吉、脫脫不花父子為了恢復黃金家族的汗位,想藉助脫歡的勢力,他們再度投靠了瓦剌。當時,瓦剌首領脫歡企圖自立為大汗,卻遭到了東西蒙古貴族的強烈反對。無奈之下,1433年,脫歡擁立脫脫不花為大汗,並將自己的女兒嫁與脫脫不花,自己則以太師的身份把持朝政。脫脫不花的弟弟阿噶巴爾濟被封為濟農。因為當時東汗廷的阿岱汗尚在位,脫脫不花只能成為西汗廷的大汗。脫歡和脫脫不花懷著各自的政治目的暫時結合在一起,這種政治結合,是在北元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的產物。
1434年,脫歡、脫脫不花率兵攻殺阿魯台,在蒙古政壇活躍了三十多年的太師阿魯台被殺,其部屬潰散,阿岱汗隻身帶領百餘人遁往亦集乃(今阿拉善盟)一帶。1438年,明軍在兀魯乃之地遇阿岱汗將其擊敗,脫歡、脫脫不花得到訊息後,在巴丹吉林沙漠將阿岱汗俘殺。這樣,結束了蒙古東西兩個汗廷對峙的局面。原東蒙古部眾被瓦剌征服,蒙古在瓦剌勢力的統治下實現了短暫的統一,結成了東、西蒙古政治聯盟。在這個政治聯盟中,“元裔”脫脫不花統治其祖先部眾,脫歡、也先父子相繼任太師,統治瓦剌部眾,阿魯台等北元汗延舊貴族失去了把持朝政的權利,將太師官銜讓與瓦剌貴族。
1439年,脫歡病故,其子也先繼任太師、淮王兼中書右丞相職務。從這時起,脫脫不花與也先就“君臣異處,常不相見”,各自統治其部眾,分往蒙古高原東、西兩處。遇有大事則以會盟形式開會,商議協調對內對外事務,脫脫不花就這樣逐漸擺脫昔日的傀儡地位。
1442年,脫脫不花儘自己最大勢力,以北元大汗的名義和身份,展開政治、軍事攻勢,聯合兀良哈三衛,征討嫩江黑龍江松花江流域的野人女真,殺死了大批女真首領,“收了野人女真等處大小人口約有四五萬,內精壯約有兩萬一”,將他們帶回蒙古。嫩江,松花江流域直到明初多是女真人的駐地,脫脫不花對這一地區的征討,最終使這裡為蒙古人所有,拓展了蒙古人的牧地和空間。脫脫不花還以大元皇帝的名譽遣使高麗,要高麗稱臣納貢。
1449年,脫脫不花同也先等人通過會盟決定兵分四路大舉進攻明朝,脫脫不花攻遼東,也先攻大同阿剌知院宣府,阿羅出將軍攻陝西。脫脫不花指揮的三萬軍隊大部分來自科爾沁兀良哈地區的蒙古諸部,在脫脫不花的率領下迅速到達廣寧附近(今遼寧興城),明朝守軍聽到蒙古軍來攻,緊閉城門不敢迎戰,脫脫不花指揮軍隊攻打廣寧城,三晝夜未能攻破,遂退兵十里將廣寧衛和遼東衛之間的明軍據點和道路破壞殆盡,攻破驛站屯堡八十餘處,擄去官兵13280口,馬六千餘匹,牛羊和財物無數。其他三路大軍捷報頻傳。明軍戰敗和城池失守的戰報接連傳入京城,明英宗朱祁鎮氣急敗壞,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令皇弟朱祁鈺留守,親率50萬大軍出征至大同,北元軍見到明軍後佯退,誘敵深入。王振聞前線戰敗訊息後,才知道形勢的嚴重性,遂決定回師。明軍退至土木堡時被也先率軍包圍,在北元軍猛烈攻擊下,明軍潰不成軍,死傷慘重,王振被殺,明英宗被也先俘去,兵部尚書鄺野、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士兵死傷數十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此役給明朝以嚴重的打擊,後來為了緩和明蒙矛盾,明英宗被北元軍放回明朝。
也先與脫脫不花素有矛盾,明朝則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故意加厚對脫脫不花的“賞賜”,離間他們之間的關係,使之互相猜疑。1451年,脫脫不花與也先會盟,商議立皇子之事。也先主張立脫脫不花與其姊所出的也先猛可為皇太子,自己則以舅父身份繼續把持朝政。脫脫不花對也先的專橫早已不滿,欲立別妻所生的兒子。結果使脫脫不花與也先相互“怪恨”,脫脫不花首先發兵攻打也先。
也先十分狡詐,以蒙古大汗之位作誘餌,拉攏脫脫不花之弟阿噶巴爾濟,阿噶巴爾濟被也先的陰謀所迷惑,背叛了其兄脫脫不花,帶領屬下投靠了也先,合兵一處攻打脫脫不花。脫脫不花最終被也先打敗,僅帶十餘人逃往大興安嶺以東,來到科爾沁郭爾羅斯部首領沙不丹處。沙不丹的女兒原為脫脫不花的王妃,脫歡立脫脫不花為大汗後,將自己的女兒嫁給脫脫不花,並立為正宮皇后,沙不丹女被迫休回娘家。至此,脫脫不花來投奔昔日的岳父,被心懷怨恨、心胸狹窄的沙不丹所殺,時年37歲。
也先與脫脫不花的聯合,因脫脫不花的死亡而結束,這個聯盟,給動亂之中的北元帶來了十幾年相對和平穩定的政治環境,促進了草原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人物考證

1433年脫脫不花被瓦剌脫歡擁立為可汗,1452年初(景泰二年臘月二十八日)被也先殺死,共在位十九年。對脫脫不花可汗的身世和來歷,和田清做過如下論述:脫脫不花是也先的姊丈,早在宣德九年(1434年)就自己帶兵打敗了阿魯台,可知當時年齡已相當大。如按《蒙古源流》所說,脫脫不花生於1422年,那當時(1434)只有十一二歲。據《明實錄》永樂七年(1409年)七月丁亥條有“韃靼脫脫卜花王、把禿王”等各率部降明。又據《明實錄》永樂十年(1412年)五月乙酉條記載,馬哈木對明朝說:“脫脫不花王子,今在中國,請還之”;宣德七年(1432年)夏四月癸卯條甘肅總兵劉廣奏:“初,韃靼脫脫卜花二十餘戶即降復叛,今在鐵門關西,請發兵掩捕”。這三條記載中出現的“脫脫卜花王”、“脫脫不花王子”、“脫脫不花”是同一人,也就是脫脫不花可汗。馬哈木向明朝求“脫脫不花王子”,是要擁立他為可汗。當時馬哈木正好殺死了不聽擺布的本雅失里。由於明朝沒有把“脫脫不花王子”送還,馬哈木只好立本雅失里子答里巴為可汗。宣德七年,“脫脫不花王子“從明朝回到瓦剌,次年,脫歡便立他為可汗。九年二月,脫脫不花領兵殺死了阿魯台。
和田清這段論述錯訛很多,需要認真辨析。
答里巴非本雅失里之子,本雅失里也不是在1412年才被殺死的,這些觀點已有論證。出現在《明太宗實錄》永樂七年的”脫脫卜花王“、十年的”脫脫不花王子“及宣德七年隨買來的等降明的”脫脫卜花“指的是三個不同的人,與後來的蒙古大汗脫脫不花毫不相干,不能把他們都混為一談。
首先看一看永樂七年出現的脫脫卜花王。這一年就在本雅失里、阿魯台在漠北取得全殲丘福所率明軍大捷的前夕,以脫脫卜花王和咎卜為首的原鬼力赤部眾卻來到甘肅、寧夏邊外,乞求降明。七月丁亥,鎮守寧夏寧陽伯陳懋奏:”偽丞相咎卜,王亦兒忽禿、典住哥,平章都連、脫火赤,司徒禿魯、塔失,國公卜答失里,同知朵兒只、速可,同僉阿來等各率所部來歸,至寧夏。眾三萬,牛羊馬駝十餘萬。“同月乙未,甘肅總兵官都督何福奏:韃靼脫脫卜花王、把都王,都督伯克帖木兒,都指揮哈剌你敦,國公賽音帖木兒,司徒撒爾桃、賽罕,知院都禿、阿魯、把撒兒等各率所部來歸,止於亦集乃。”
以丞相咎卜為首的部落集團,人數多達三萬。以脫脫卜花王為首的部落集團人數,《明實錄》雖卻記載,但從其頭目們的官稱看,不會少於咎卜等部眾。脫脫卜花王無疑是個大部落集團的首領。
但是,包括脫脫卜花和咎卜本人在內的這兩個部落集團的絕大多數,最終並未降明。《明太宗實錄》永樂八年壬寅條記載:“虜酋把禿、伯克帖木兒、哈剌你敦、阿魯、把撒兒、撒兒桃、朵欒帖木兒等來歸,至甘肅。先是把禿與脫脫不花、都禿等俱來降,而遲回不至。上敕甘肅總兵官何福等計度處置,而福等已遣兵往撫諭。把禿等遂來歸。脫脫不花、都禿等復叛去。”可知,甘肅邊外的脫脫卜花部眾最終降明的是把禿(即把都王)、伯克帖木兒等幾枝,而脫脫不花、賽因帖木兒、賽罕、都禿等幾枝卻叛去;寧夏邊外的咎卜部下則只有平章都連、國公卜答失里兩枝降明(都連後又叛去,明將陳懋率兵出擊,俘都連而回)。
由於脫脫不花等叛服不常,明成祖令何福不要將他們安置在甘肅、寧夏沿邊,“勿給田土,令俱來北京扈從。漸漸移之南行,散處於便民畜牧之處。蓋近者脫脫不花之事可鑑也。”由上可知,脫脫不花並沒有留在明朝,留在明朝的是脫脫不花之子。叛逃後的脫脫卜花加入了瓦剌集團。永樂十年五月,瓦剌馬哈木遣使明朝,聲稱:“脫脫不花之子,今在中國,請還之。”和田清將引文中的“脫脫不花之子”誤為“脫脫不花王子”,又把“脫脫不花王子”當成“脫脫不花王”本人,進而與後來的脫脫不花可汗混同。
再看宣德七年出現的脫脫不花。據《明實錄》,這年正月“迤北韃靼買來的、小瀉等來歸,願居京自效。命買來的為指揮同知,小瀉為副千戶,納哈赤、脫脫卜花等七人為百戶、所鎮撫。“同年四月,甘肅總兵官都督劉廣奏:”初,脫脫不花二十餘戶即降復叛,今在鐵門關西,請發兵掩捕。上諭兵部尚書許廓等日:虜人難馴,其性則然。朕以寬待之,來者不拒,去者不追。今以二十餘家,輒欲興兵捕之,所得幾何?徒勞自費。保境安人,要為上策。爾移文令廣慎固封守,勿輕出兵。這個僅另有二十餘戶,也無王號的脫脫不花,無疑是正月份來降,受封百戶的那個脫脫卜花。由其身份與地位可知,他於永樂年間的脫脫不花王不可能是同一個人,更不可能是日後的蒙古大汗脫脫不花。
脫脫不花是個相當常見的人名。在沒有認真檢索史料的情況下,見到一個脫脫不花就與脫脫不花可汗相聯繫,那是危險的。其實,永樂七年一度降明後又叛歸瓦剌的脫脫不花王,早在永樂元年(1403年)就以鬼力赤部下大頭目脫脫不花而聞名。從明廷賞賜來看,脫脫不花的地位僅次於鬼力赤以及馬兒哈咱(太師右丞相)、也孫台(太師左丞相)、阿魯台(太保樞密知院)等人,排在第五位。後來由於阿魯台殺死也孫台和鬼力赤,迎立本雅失里為可汗,使原鬼力赤部下脫脫不花等人與本雅失里、阿魯台等人的矛盾激化,因而有大批鬼力赤部眾“不相附而奔潰”。他們從蒙古高原東部遷回原來的根據地——明甘肅邊外亦集乃等處,迫於本雅失里、阿魯台以及瓦剌馬哈木兩大勢力的壓力,還可能感到了明軍北征的威脅,才做出了上述降明的權宜之舉。
和田清不輕信《蒙古源流》所載脫脫不花可汗壬寅年(1422年)出生之說,是有道理的。但他錯誤的認為脫脫不花可汗之父阿寨台吉在永樂二十年被阿魯台殺死,進而主張其長子脫脫不花在宣德初年齡已相當大,此說則不可取。據蒙文史書,脫脫不花可汗之父阿寨台吉生於1399——1400年間,脫脫不花之弟滿都魯於1438年出生,因此脫脫不花的生年不會太早。前文我們已經提到,《黃史》謂脫脫不花十八歲時即位,在位十四年,三十一歲卒;《黃金史綱》則謂脫脫不花馬年(1438年)即位,在位十五年,於猴年被害。由此可推知,脫脫不花的生年為1421年(《蒙古源流》的推算結果是1422年)。脫脫不花的真實即位年是1433年,因此其真實生年應為1416年,1452年時被殺時三十七歲。根據這些,我們更有理由相信,脫脫不花可汗與那位永樂元年(1403年)出現的、業已有了兒子的脫脫不花王不是同一人。
脫脫不花即位時其父阿寨台吉還在世。據《黃史》額色庫死後瓦剌內亂,薩穆爾公主(額勒伯克尼古埒蘇克齊可汗之女,嫁馬哈木,生脫歡)悄悄把阿寨台吉母子送回東蒙古。額色庫即太平,《明實錄》說他於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被馬哈木侵害(“侵”謂“攻擊”;“害”謂“殺害”)所以,阿寨台吉回到東蒙古應在1424年左右。但是《黃史》後文緊接著又說阿寨台吉隨阿台可汗、阿魯台太師征瓦剌,殺死了巴圖剌丞相(即馬哈木),俘其子脫歡。似乎早在馬哈木被殺之前阿寨台吉就回到了東蒙古。兩《黃金史綱》記同一事時未提阿寨,看來《黃史》這一說法可能是附會。
宣德六年(1431年)阿台可汗、阿魯台所率東蒙古大敗於瓦剌,從此一蹶不振。當時阿魯台“部曲離散,多於近邊假息”,阿寨台吉、脫脫不花父子可能是在這一時期再度投靠了瓦剌。這時,在於阿台可汗、阿魯台的鬥爭中已是勝券在握的脫歡企圖自立為汗,卻遭到了東蒙古部眾的強烈反對。無奈之下,脫歡擁立了年少的脫脫不花。脫歡之所以立脫脫不花,而不立脫脫不花之父阿寨台吉,恐怕是覺得年少的脫脫不花容易擺布吧。
總之,和田清將脫脫不花可汗與脫脫卜花王、百戶脫脫不花相混同是個失誤。由此和他提出的“阿魯台弒主阿寨”這兩個誤說立論,和田清對脫脫不花被擁立的歷史背景以及蒙古與瓦剌的形勢做了極富想像力的猜測。例如說:馬哈木沒有得到脫脫不花才擁立了答里巴;阿魯台與阿台合謀殺死了阿寨台吉,因此阿寨台吉子脫脫不花才去投靠了瓦剌;脫脫不花率兵攻殺阿魯台是為報“不共戴天的殺父之仇”,等等。這些事不可輕信的。

親屬成員

妻子

也先姐姐

兒子

長子:也先猛可

藝術形象

影視形象
類型
地區
片名
扮演者
電視劇
蒙古國
索德滿達赫(少年)、安赫巴雅爾
電視劇
中國大陸
那仁畢力格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