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鱘

太平洋鱘

太平洋鱘,拉丁名Acipenser mikadoi ,溯流棲魚類,喜食無脊椎動物和魚類,生長緩慢很少遷徙喜棲江底。太平洋鱘是鱘魚中數量最少的物種,是中國國家二級保護物種、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極危(CR)物種。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生長特點,分布範圍,生活習性,繁殖方式,

外形特徵

太平洋鱘太平洋鱘
體呈長紡錘,形體被五行骨板,背骨板8-10枚,側骨板26-31枚,腹骨板6-8枚,在背骨板下面沿著魚背有一排大的星狀小骨板,在魚體上有許多小的櫛形骨顆粒。口腹面,吻突呈三角形,突出,稍純,觸鬚有許多細小纖毛。胸鰭硬骨鰭條很軟,背鰭條36-40,臀鰭條25-29,鰓耙數為18-20個。太平洋鱘背呈橄欖色,腹部稍黃。

生長特點

太平洋鱘生長速度較慢。1齡魚全長20-28厘米,2齡魚全長28-31厘米,5齡魚全長46-50厘米,18齡魚體重才達25千克。在北美海岸常見個體的體重在23-45千克之間,體長約213厘米,在加拿大捕獲的最大個體體重為160千克。
太平洋鱘太平洋鱘

分布範圍

太平洋鱘分布在太平洋、亞洲沿岸與美洲沿岸,在中國屬偶見種類。
太平洋鱘2太平洋鱘2
其種群在全球處於下降趨勢,2005年只抓獲3尾,2008年只有2尾。 據2004年12月國際周刊,在海洋生物普查計畫中,科學家發現了在美國失蹤已久的太平洋鱘種群,太平洋鱘是鱘魚中數量最少的物種。

生活習性

太平洋鱘為溯流棲魚類,通常棲息在大流的流口及下游江段,升春季洄游型和秋季洄游型兩個類型。在弗雷澤流下游,太平洋鱘於夏末和秋初溯流進入淡水,進行秋季育肥並越冬。幼魚在淡水中生活4-5年,且很少遷移,喜棲息在江底。
太平洋鱘攝食底棲無脊稚動物和魚類。
太平洋鱘1太平洋鱘1

繁殖方式

太平洋鱘繁殖期在每年的5-6月份,在北部地區延後1個月左右。體長1米左右,體重8-10千克的太平洋鱘可達到性成熟,雄魚性成熟年齡為10年,雌魚比雄魚晚2-3年。雄魚繁殖期4年。超魚繁殖周期平均5年,懷卵量80~240萬粒,卵徑約3毫米,成熟魚卵重25-34毫克,產卵後的親魚迅速入海育肥。
太平洋鱘太平洋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