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橋(江西省南城縣太平橋)

位於江西省南城縣東門外盱江上,又名“留衣橋”。原為浮橋,後改建為石橋。為半圓形石拱橋,共14孔。江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太平橋原名“萬壽橋”,始建於宋嘉佑五年(1060)。宋嘉定十三年(1220)毀。元至元十九年(1282)募建,改名為“太平橋”。明萬曆八年(1580)橋毀,明益藩捐金首倡重建,“往來稱快”,改名“東郭虹橋”、“虹橋”(明羅汝芳《太平橋記》:“庚辰(萬曆八年)臘月橋北民舍災,延及橋……事聞益藩潢南殿下,捐金首倡”)。清康熙《南城縣誌》卷1《形勝》:“東郭虹橋即太平橋,在郡東門外江之上……縣東北五里烏龍潭”。

明嘉、萬間,益府諸王對太平橋迭圯迭修,“厚帤藏以助”地方“佐駕太平之橋”,使得南城東江諸橋皆“朱家造就”。專家考證,此實為明益藩江東“洪門”塋山墓事而為。虹、紅、洪聲同韻通,太平橋一名“虹橋”,與天地會簿“紅橋”、“洪橋”史謠義貫音通,揭示了南城“太平”橋與明益藩“洪門”墓事及天地會簿“洪橋一洪門”之間的微妙關係和史學百年之謎。

太平橋後屢毀屢修,清順治二年(1645)、康熙元年(1662)迭毀於火。據清康熙《南城縣誌》卷1《津梁》:“太平橋在東川門外。舊為浮橋。宋嘉佑五年郡守豐有俊創立石橋……國朝順治乙酉毀於火。丙申郡守劉公道著、邑令李公正蔚復建。康熙壬寅橋上市民失火悉燼無遺”。清同治二年(1863)全邑捐資修復,改名為“留衣橋”。至此,古橋還給後人留下一段佳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平橋
  • 地點:江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形狀:為半圓形石拱橋
  • 創建時間:始建於宋嘉佑五年
歷史,歷史戰役,

歷史

據光緒五年補版的《建昌府志》載:鹹豐十年(1860)山東樂安人隋藏珠任建昌知府。他廉潔嚴厲,生活儉樸,外出不前呼後擁;對上級不送禮,對下級不收饋贈;禁止民間鋪張浪費。他勤政愛民,親自審理訴訟。又廉潔又有能力,郡民傳誦他為“百年來所僅見也”。他在端正民風、敦促教化方面,也“美不勝書”。任職不到一年,政聲卓著。離任的那一天,郡人攔道挽留。隋知府於是在太平橋解下衣裳給郡人留作紀念,太平橋遂改名“留衣橋”。
值得應幸的是,南城“太平”、“萬年”二橋歷經數百年歲月,仍“如(蟲+東)飲河,二龍躍淵”,飛架旴江兩岸,造福百姓。

歷史戰役

4月21日,根據解放戰爭的發展形勢,中共中央軍委決定,以百萬大軍發起渡江戰役,奪取國民黨的政治中心,從而徹底消滅國民黨反動派,建立新中國。6月2日,渡江戰役全面打響,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以排山倒海之勢,催毀了國民黨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順利渡過長江並向縱深發展。第二野戰軍第四、五兵團打通浙贛線進入撫州境內。
1949年5月上旬,為控制閩贛通道,國民黨在南城設重兵防守,在縣城駐守一個團的兵力,且裝備精良,並組織自衛大隊、保全大隊等地方武裝把守塔山,麻姑山和機場。在縣境北部的駱家坪,還駐有國民黨第二編練司令部的兵力。他們分別把守縣城城門,登高山,萬年橋等軍事要地,並集中強大火力封鎖橋頭,企圖阻止解放軍進城。
9日上午,解放軍40師先頭部隊在占領金谿縣城後,立即抽調部分兵力馬不停蹄追擊向南城逃竄的殘兵,下午解放軍第40師某連200多人從金溪直趨南城。當日下午解放黃獅。
10日清晨,解放軍向塔山發起進攻,敵守軍急忙炸斷萬年橋。一部分向南倉皇逃竄,一部分向城內收縮,企圖憑藉城內工事作重死掙扎。解放軍占領塔山後,從圭峰渡分兵兩路,一路涉水過旴江河,在飛機場登入,占領汽車站,擊潰敵保全大隊,再沿廣度寺衝上登高山,控制整個縣城;另一路從圭峰渡、景雲寺、太平橋東頭與守敵展開激戰,敵守軍緊閉城門,利用橋西堅固工事,以猛烈火力封鎖太平橋,為催毀敵軍堡壘,解放軍尖刀排的9名戰士冒著槍林彈雨在太平橋上匍匐前進,以求接近敵軍火力點,炸毀敵守軍堡壘。當接近橋西頭時,敵守軍用機槍對橋面狂掃,尖刀排戰士何二俚、宋有文等多名戰士不幸中槍犧牲,戰鬥進入僵持階段,尖刀排第二梯隊3名戰士急中生智,滾下橋階,然後懸著竹竿爬上城門,摧毀敵軍的橋頭堡壘,打開城門,隨即解放軍主力部隊乘勢沖入縣城,敵守軍見敗局已定,紛紛從南門、西門向新豐方向逃竄。接著,駐守麻姑山的自衛隊在解放軍的包圍之中,走投無路,舉手投降。至上午10時,戰鬥結束。下午1時解放軍41師師長劉峰率領1萬餘將士開進縣城,南城數千民眾手拿紅旗站在城西夾道歡迎解放軍入城,南城解放
6月21日,“二野”隨軍南下支隊60餘人在周泰率領下,進駐南城
7月1日,中共南城縣委、南城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隸屬中共撫州地委、撫州專署,周泰任縣委書記,王華任縣長。
今天,我們回顧這段歷史,是為了祭奠為解放南城事業付出生命的英烈,提醒後人記住那些為南城的解放事業付出生命代價的無名英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