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村太平橋

楊村太平橋

楊村太平橋,位於江西贛州龍南縣楊村鎮車田村,離龍南縣城62.5公里,跨太平江,是一座建於明末清初的石拱橋。位於楊村街北面三里許的太平江上,為兩孔三墩、四拱雙層重疊組合石拱橋,該橋重建於清嘉慶至道光年間,主體橋身完好,太平橋的始建與王守仁(陽明)“平三氵利”事件有關。1983年太平橋被列為龍南縣重點保護文物,已列入申報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村太平橋
  • 全長:50米
  • 面寬:4米
  • 通身高:17.2米
結構構造,文物歷史,

結構構造

重建的太平橋,造型奇特,用工精細,四拱重疊組合,分磚木和磚石雙層結構,下層兩孔三墩,以精磨花崗石為料,桐油、石灰、紅糖、糯米漿為灰漿,精工砌築而成。拱跨分別為11.9米和12.9米,拱高6.2米。上層有磚木結構的四通涼亭,資以覽勝和憩息。側面大拱磚8.4米,高8米,拱肩落於下層兩拱的拱頂之上,正面小拱跨2米,牆厚1米,小拱之上有賴懋傑手書剛勁有力的“太平橋”三字。亭頂四周以三耙飛檐相襯,橋中專兩岸,宛如長虹,氣勢磅礴,蔚為壯觀,被《世界橋樑大觀》收錄。

文物歷史

據傳,明正德十三年春,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南贛巡撫王守仁率官兵進入龍南太平堡,鎮壓太平農民起義後接踵鎮壓廣東三利農民起義。回師贛州府進,王守仁在太平堡水口嶺處建太平橋以示天下昇平。橋成,橋下游十餘米處突然顯現出一塊巨大的奇石,形同臥伏的水牛麻。一到晚上,水牛麻便去廣東連平州尋食禾麥。至清道光初,一風水先生說:“神牛在橋下,必往外地爬,神牛在橋上,保得太平旺”。村民按風水先生的吩咐,即在原橋下游100米處重建了一座太平橋,即今太平橋,並將原橋拆毀;又精雕一隻水牛古與水牛麻配對,置放在車田村老圍門口。橋成,鳩工建橋的督理、族正賴懋傑(1794—1872)在四通涼亭北向額上書寫了“太平橋”三個大字,蒼勁有力,堪稱書法珍品。
在古橋之下十餘米處的江中,顯現出一塊巨大的奇石,形同臥伏的水牛,鄉民視為神牛。傳說它能隨著洪水漲落而浮沉,夜間還會到廣東省連平縣的上坪尋食禾麥。當地流傳著一首詠石水牛詩,詩云:“可惜江邊一瘦牛,迄今不知幾春秋。洪水滔滔推不動,細雨霏霏作漢流。縱多嫩草難下口,鐵鞭任打不回頭,過往君者牽不起,天地為欄夜不收。”經人賦詩,神牛更神奇了,可是,後來廣東一位行家(風水先生)又愜惻評說:“牛要在欄內,怎可在欄外?神牛在橋下,必往外地爬,神牛在橋上,保得太平旺。”神迷心竅的鄉民,便幾經醞釀,於是在清朝嘉慶至道光年間(1796—1850)年,以族正賴懋傑為督理,廣為集資,興師動眾,鳩工建築,在石水牛下游100餘米處,重建一座太平橋。據說,還為這隻石水牛配對,又精鑿細雕一隻石水牛牯,至今仍放置在楊村鎮車田村老圍門口。
建橋經費來自通堡緣款,經辦者必須廉潔自律,不得私吞分文,吞則誓將絕後。大 橋落成後的餘款,兌換成金條,窖藏橋體,意即留給後人修橋之用。有句窖語“三箕柴撒燒千年”即喻金條。據傳此窖於八十年代間被盜賊偷走,未遂古人心愿。
太平橋的建成,給行人留下了方便,也為楊村增添了一處勝景,它以其動聽的傳說,壯美的雄姿聞名遐邇。並吸引了不少港、澳、台及美國遊客考察和瞻仰遊玩,領略古人的才智風騷,激勵後人的學習熱情。1983年太平橋被列為龍南縣重點保護文物,豎立石碑,以昭後人。
太平橋全長50米,造型奇特,四拱重疊組合,上有四通涼亭,以方便行人覽勝和憩息。太平橋飛檐俊秀,在青山綠水之間,格外神采飛揚,它滿載著鄉人的喜悅和名人的躊躇滿志,仿佛一股浩然之氣,在山峰間迴蕩。即使歷經數百年風雨,在奇絕青山之間拜訪這座名橋,我們依然可以想像當年王陽明勝利回師,楊村父老壺漿相迎的場面。太平橋帶給龍南人的,不僅僅是久亂不治之後的安寧生活,更是一場精神教化的開始,在王陽明和他的弟子們的努力下,“市民亦知冠服,朝夕歌聲,達於委巷,雍雍然漸成禮讓之俗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