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書院

揚中建置前的教育由六邑分管。清康熙年間,泰興知縣宋生在太平洲建立“義學”1所(今永勝鄉紅光村王家埭),三間五架梁平瓦房,門樓鐫刻“太平義學”。光緒前早廢。今之太平書院,是一處國學教學場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平書院
  • 時間:清康熙年間
  • 別稱:太平義學
  • 狀態:國學教學場所
歷史背景,太平書院小記,

歷史背景

揚中建置前的教育由六邑分管。清康熙年間,泰興知縣宋生在太平洲建立“義學”1所(今永勝鄉紅光村王家埭),三間五架梁平瓦房,門樓鐫刻“太平義學”。光緒前早廢。原屋保存至1951年時,被拆去用於建造八橋中學。清同治五年(1866),六邑共建“太平書院”於龍王廟(今長旺中心國小處),郡守李仲良經建。院有匾額三塊:一為“太平書院”,巡撫李鴻章書;一為“學海觀瀾”,總督曾國藩書;一為“六邑觀摩”,郡守李仲良書。共撥圩田2274 畝、灘地1404畝,以供活動經費。書院後改稱“太平校士館”,民國初期活動廢止。田產由 縣收作學產。1940年1月11日,龍王廟與書院同被日本侵略軍焚毀。清光緒三十一年 (1904),上洲富紳田佩紳在太平庵(今人民國小)創辦蒙學堂1所,教授新學。是為揚中新 學教育之始。清末時期,揚中私塾教育遍及全邑,兩三自然埭(圩)即設私塾1所,共有私塾 300餘所,就讀學生7000餘人。教授《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四書”、“五經”等。在 清末的科舉考試中,應考中式者,有文舉人何士俊,武舉人郭萬松,秀才30餘名。

太平書院小記

揚中古稱「太平洲」,舊有「太平義學」傳薪;今之「太平書院」,繼往而開來,得天地人三才之道也。
天時也者——習主席所闡述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中國夢」也。憶往昔,總理少年時,曰「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至今日,吾儕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中國夢而讀書。太平書院藏書百千,更兼文言、詩詞等國學課程,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斯之謂歟?
地利也者——鬧中取靜之地也。雖乏山林之趣,卻有孔顏之樂。《詩》云:「經始靈台,經之營之。」《草庵歌》云:「青松下,明窗內,玉殿朱樓未為對。」太平書院藏於鬧市之中,而有交通之便;超然喧囂之外,乃得清幽之境——豈非快哉?
人和也者——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大止觀》云:「教授知識以訓誨,同行知識以策勵,外護知識以資養——三者俱備,方能成就其功,故稱善知識。」知識者,相知相識者也;善知識者,善友也。太平書院善友雲集,不亦樂乎?
丁酉建軍節,撰於太平書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