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抗倭圖

太平抗倭圖

《太平抗倭圖》,又名《關公退倭圖》、《關帝君顯神圖》,明朝畫家周世隆作。巨幅,紙本,設色,長224厘米,寬180厘米。此畫人物多至四百五十餘人,真實地記錄了浙江沿海人民保家衛國的事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平抗倭圖
  • 外文名:無
  • 別名:《關公退倭圖》
  • 作者明朝畫家周世隆
作品簡介,作品賞析,創作背景,畫家簡介,

作品簡介

《太平抗倭圖》,又名《關公退倭圖》、《關帝君顯神圖》,明朝畫家周世隆作。巨幅,紙本,設色,長224厘米,寬180厘米。此畫人物多至四百五十餘人,真實地記錄了浙江沿海人民保家衛國的事件。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從海上登入,侵擾太平(今溫嶺縣),縱火焚近郊室廬,畫中表現了太平縣城百姓在城西北角奮勇抗擊,倭寇惶逃走,有的拖屍而跑,有的抱頭而竄,也有的背“竹編牌裹牛皮”的武器擁逼城下。遠處的北山下,有倭寇在追逐婦女,有的在山徑間扛抬搶劫來的家畜和酒罈。城中有少數官兵出巡,官僚、財主則在住宅前設定香案,向天祈禱。這與百姓的英勇奮戰,形成強烈對比。最後關帝顯聖,終於擊退倭寇。建築也是本畫著墨最多之處,用力最深,不亞於人物的表現,是難得的研究明代太平地區建築的重要資料。這幅作品現為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並為當地人民所珍重。

作品賞析

《太平抗倭圖》與明代主流繪畫樣式完全不同,它沒有採用傳統的表現重大主題和紀實性題材所慣用的橫卷形式,而是以民間“地輿圖”的表現方式,將與整體事件相關聯的各個情節安排在一個如同地圖的整體框架之內,並由此展開相互之間的情節關係,具有較濃郁的民間繪畫特性。從《太平抗倭圖》所繪內容來看,已是城牆環繞,東門迎暉門及月城、南門觀海門及月城、西門延照門、北門仰山門等巍巍在目,已然甓瓷,當是嘉靖壬子抗倭事件之後的城池,是周世隆根據他那個時候的縣城繪製的。
繪畫相當寫實,建築形貌、位置跟當時情況相符。把它與《嘉靖太平縣誌》中的縣治圖與《嘉慶太平縣誌》中的縣城圖兩兩對照,便可瞭然。古縣城因城呈方形,故有方城別稱。此圖所繪城池,亦略呈方形。城中主幹道名“十字街”,圖中間有十字交叉的寬闊大道分別通向四門。十字橫街上方有一條溪流橫貫,則為後溪,自西向東經柵洞出城。後溪與十字直街相交處,有橋躍然,則為三元橋。畫面左上方中間,前面有官員在香案前拜祭處,則為縣衙。據《嘉靖太平縣誌》描述,其格局中為治廳日琴堂,後改為親民堂;右耳房為縣庫,左耳房為儀仗庫。前為儀門,再前為外門,治廳後為川堂,後名為“省觀堂”,又後為知縣宅,其左為縣丞主簿等宅。觀其圖,縣衙中軸線上外門、儀門、親民堂、省觀堂、內宅一一畫出,圍以耳房翼廊等,洵為實錄。而關帝顯聖的儒學學宮,周世隆就把其欞星門泮池重檐大殿等一一繪畫,就連學宮左邊的騰蛟坊、右邊的起鳳坊,亦一一圖畫,無所遺漏。除官府建築之外,以大小不等的院落構成街區而成為普通的居民區,這裡雖然略感雜亂,但是街巷相通。受到街巷的限制,居民區的建築並沒有顯示出鱗次櫛比的秩序感,而是以其適合性的特點表現了太平建築的地方特色。這些建築家家戶戶不同,大都正門朝南,一部分街邊的建築則是門朝向街邊。因為建築的形制與規模和街巷有緊密的聯繫,所以,每戶的院子都呈不規則的形狀,不像人們通常見到的那種方形或長方形。或許這和繪畫的表現有關,而實際並非如此。每戶基本上都有院子,因此,除了正房廂房之外,還有院門如果從繪畫的藝術性方面來考察,當前畫面上建築規模的大小不等,形制的豐富多樣,要遠勝於那種規則性的表現,從而突出了城牆這一在整個畫面中繞城一周且占顯著位置的單體建築,並有益於畫面的主題表現。總而言之,圖中所畫縣城的形形色色,皆細膩而豐富。道路河流、城牆城門、屋舍廟宇、橋樑牌坊、山川樹木、馬匹家畜、士紳兵民,甚至連水井,皆歷歷在目,疏密得宜,聚散有致,栩栩如生。
太平抗倭圖太平抗倭圖
畫中的抗倭場面,亦是精彩紛呈。畫面上方山巒起伏,描繪的是縣後山、北山等山,遠處有塔聳立,則為天柱塔。山上倭寇正在搶劫,有揮舞倭刀的,有抬著搶來的酒與家畜的,有橫屍在地的,形態各異。官兵百姓集中在城的西北角一起奮勇抗敵,有在城牆堞孔中張望敵情的,有拿刀槍棍棒的,更有拿著石塊奮力砸向城外的。城牆下,有許多人正在把石塊傳遞到城上去。既有身強力壯的男子,又有長裙曳地的婦女,連兒童也上了陣,真是全民總動員。城東門至北門的一段城牆上,一隊官兵全副武裝,高舉紅旗,或騎馬或步行,正向北門前進增援。整個畫面可分為“倭寇來犯”、“民眾抗倭”、“官兵護城”、“城中祈禱”、“奔走相告”、“關公顯聖”六個部分,這六個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抗倭主題情節,通過內在的空間聯繫而結合到如同“地輿圖”一樣的畫面中,天衣無縫,具有很強的整體感。
《太平抗倭圖》是一幅具有獨特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的民間傑作。它對研究明代軍事、繪畫、建築、民間信仰、城市建設等都是非常有意義的,其內在價值還有待進一步探索。

創作背景

嘉靖年間,東南沿海倭患嚴重。《太平抗倭圖》所描繪的這次抗倭事件,在《嘉慶太平縣誌》有詳細記載:“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壬子五月,倭寇益肆,惡少附之。自松門棄舟登入,直抵邑南門,吹螺蟻附,縱火焚近郊室廬,城幾破。邑人王庚火器攻退。次日,賊登山覘城,以竹編牌裹牛皮,擁逼城下,架雲梯欲上。城中弩石疊發,賊不得近。會郡守譚綸遣楊文將兵至,乃退去,文追破之於南灣。時任縣事為方公輅,備御督戰甚力,民恃以安。時儒學關帝君顯神事。”關於關帝顯聖一事,《嘉慶太平縣誌》“雜人”及“雜事”有更詳細的記載。據“雜人”載:“嘉靖壬子,倭寇,城幾危,漢壽亭侯學宮樟木上,倭望見駭退,世隆圖其攻御懾伏狀,歷歷如在目。”“雜事”則曰:“嘉靖三十一年壬子(1552年),倭寇從西南來,城幾陷。忽儒學樟木上見漢壽亭侯像,旗幟林立,若統兵狀。倭望見駭愕羅拜。邑人王庚乘之,用火攻,賊敗走。今廟中尚傳有《關公退倭圖》,神氣生動,周世隆筆也。”關公退倭顯然純屬附會,是民間情感的一種寄託,表現了明代人對於“武聖關羽的崇拜。另外傳說關公誕辰在五月十三日,這次倭亂剛好發生在五月,恐怕正在關公誕辰前後,人們很容易向關公尋求力量,並把勝利歸功於關公。

畫家簡介

周世隆丹峰,中國明朝崇禎間虞岙(今馬公鄉吳岙村)人。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跡無考。系民間畫師,長於傳神寫照,相傳被畫對象只須讓他默對半炷香,即能畫得惟妙惟肖。80多歲時,猶能作細筆圖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