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丁戰役(太巴列之戰)

哈丁戰役

太巴列之戰一般指本詞條

哈丁戰役(Battle of Hattin)也稱為哈丁之戰,是1187年7月4日發生於巴勒斯坦哈丁的一場戰役,也是十字軍運動的一次大會戰。

結果是伊斯蘭教埃及蘇丹薩拉丁大勝基督軍,俘虜耶路撒冷王蓋伊和他的弟弟阿馬里克、沙蒂永的雷納爾德、托倫(Toron )的漢弗雷、聖殿騎士團團長里德福特的傑勒德,醫院騎士團團長羅傑·德·莫林斯、阿克主教戰死。基督部隊作戰時向來攜帶的聖物真十字架被穆斯林繳獲。

基本介紹

  • 名稱:哈丁戰役
  • 地點:巴勒斯坦哈丁
  • 時間:1187年7月4日
  • 參戰方:耶路撒冷王國;阿尤布王朝
  • 結果:十字軍慘敗,穆斯林收復耶路撒冷
  • 參戰方兵力:埃及穆斯林2萬
    十字軍1.3萬以上
  • 傷亡情況:十字軍幾乎全軍覆沒
  • 主要指揮官:蓋伊、雷蒙德、傑勒德;薩拉丁,馬里克•阿爾夫達爾
戰爭背景,戰爭前奏,矛盾激化,戰爭前夕,戰爭經過,戰爭開始,參戰信息,戰爭裝備,戰爭發展,戰爭轉折點,關鍵一戰,戰爭結束,雙方將領,戰爭分析,戰爭意義,

戰爭背景

戰爭前奏

在鮑德溫四世末期,十字軍國家在抵禦業已掌握敘利亞和埃及,從兩個方向壓迫的薩拉丁時,就已經左支右絀。儘管鮑德溫四世在1185年去世後,十字軍國家內部爭鬥不休,但這絕不意味著他們就必然會在12世紀後半葉丟掉耶路撒冷。
1179年的泉水谷之戰後,十字軍就開始迴避與資源占優的撒拉遜人進行面對面的野戰。遍布黎凡特的城堡形成固若金湯的防禦體系,精幹的野戰軍則通過機動為遭到圍攻的城堡解圍。號稱能衝破巴比倫城牆的夾槍衝鋒在依託城池時更加如虎添翼,穆斯林也缺乏足以與十字軍騎士正面對抗的優質騎兵。由於阿拉伯帝國衰落後敘利亞地區的水土惡化,薩拉丁更是很難徵集到長期大規模圍攻城邑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補給。比起東方的女真人或蒙古人,這位吉哈德領袖只能發揮自己的精算才能,將自己手中每張牌的效用發揮到極致。如果十字軍國家能保持基本的穩定,加上威尼斯和熱那亞等義大利城邦的海上援助,雖然在接下來的作戰中面對薩拉丁這樣還算不錯的統帥和團結一致的穆斯林,也許會丟失一些城堡,喪失部分領土,但並非沒有機會將薩拉丁重新趕回埃及的沙漠中。
1185年,當薩拉丁開始最後完成其收復聖地大業、鮑德溫四世病入膏肓之際,雷蒙德被推為攝政王。這是他第二次攝政,他第一次攝政是在鮑德溫未成年期間。1162年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繼承了的黎波里的爵位,後來又通過其妻埃斯齊娃以國王封臣的身份掌握了加利利。他是個久經沙場的老戰士,曾當努爾丁的俘虜達8年之久。如今他45歲,既是個實幹家,又是個雄心勃勃的人;既是個好戰士,又是個高明的政務家和謀士。他恐怕是對付那個危難時期的種種挑戰的最合適的人,但在上層他有許多勁敵。
第二次十字軍東征時,沙蒂永的雷納德路易七世國王來到巴勒斯坦並留了下來。他生性多變、反覆無常、令人厭惡。他是對哈丁大敗負有主要責任的人。不過,他英俊、勇敢。安條克(安提阿)的康斯坦絲為之傾倒,兩人遂結為夫婦。通過康斯坦絲,雷納爾德成了安條克公爵。不久之後,他對賽普勒斯進行了一次掠奪性的遠征,引起了拜占庭皇帝和自己國王的不滿。1160年,努爾丁的部隊應十字軍的要求將他劫去達16年之久。獲釋之後,他娶米伊的斯特凡妮為妻(康斯坦絲已在他被監禁期間死去),並且通過她成了卡拉克和蒙雷阿勒的勳爵。卡拉克位於死海的東南端。為了對無辜的商隊和紅海港口進行襲擊,他從這個城堡出發,撕毀了與薩拉丁的兩次和約,製造了無數的麻煩。由於這些以及其他的劣行,薩拉丁兩次圍困過他的城堡,發誓有朝一日要親手殺死他。
里德福特的傑勒德於1173年到達的黎被裡,成為雷蒙德麾下的一名騎士。但不久他便與雷蒙德發生了爭吵,因為後者未履行為他娶一個富有的女繼承人為妻的諾言。傑勒德認為自己受到了愚弄,十分惱火,一直不肯原諒雷蒙德。不久之後,傑勒德參加了“聖殿騎士團”,青雲直上升到執事。1184年,“聖殿騎士團”的大頭領托羅熱的阿諾爾德在歐洲募兵期間去世,傑勒德被推選為繼承人。這樣,他實際上便成為該王國的最高統帥。

矛盾激化

1185年,鮑德溫四世去世,雷蒙德在宮廷要臣對他頗有敵意的情況下繼續攝政。正好一年之後,幼王鮑德溫五世夭亡。鮑德溫四世生前已為這類緊急情況的出現作了安排,貴族們也曾發誓支持雷蒙德繼續治理國家,直到由教皇、拜占庭皇帝、法國和英國國王組成的委員會在西比拉(鮑德溫五世之母,原蒙特費拉特的威廉之妻)和她的同父異母的姐妹伊莎貝拉中間選定一個為止。但是,蓋伊的一群狐朋狗黨騙過了雷蒙德,違背自己的誓言,不等委員會裁決便將西比拉和居伊從阿什凱隆送到耶路撒冷,並為他們雙雙舉行了加冕典禮。
哈丁戰役(太巴列之戰)
雷蒙德發現自己上了當。便將忠於他的貴族召集到納布盧斯。他們一致同意雷蒙德的主張:第一,王位應交予伊薩貝拉及其丈夫托倫的漢弗萊(兩人當時也在納布盧斯);第二,向耶路撒冷進軍。除“聖殿騎士團”和雷納爾德以外,雷蒙德受到王國所有大小諸侯的支持。這次突襲本來是可以成功的;不料漢弗萊聞知自己可能要當國王,大驚失色,偷偷趕到耶路撒冷,與西比拉媾和。這樣,反對派失去了名義上的首腦,只好解散,大部分貴族歸順居伊,但雷蒙德不肯如此,而是退職回到妻子的封邑太巴列。
薩拉丁懷著極大興趣注視著事態的發展。他是個重信義的人,儘管他知道耶路撒冷王國內部嚴重分裂,正是他推波助瀾、攪亂該國的大好時機,但他寧願恪守和約。不料沙蒂永的雷納爾德為他代勞了。1187年初,雷納爾德向一支由開羅大馬士革的商隊進行了第三次擄掠性的襲擊,將護送船隊的軍人或打死、或生俘,把大批掠奪品運進城堡。薩拉丁強烈要求賠償損失和釋放戰俘,但遭到雷納爾德的拒絕;薩拉丁又向居伊交涉,居伊大為吃驚,責令雷納爾德照辦。雷納爾德再次拒絕,竟然聲稱自己是為獨立的國家,與薩拉丁根本沒有和約。

戰爭前夕

此時戰爭已不可避免,儘管安條克公爵和的黎波里的雷蒙德各自都在活動,爭取重修和約。但是雷蒙德走得更遠,他自認只有他能夠救王國,也只有他才配當國王。於是他爭取撒拉丁全力支持他來達此目的。誰都知道,薩拉丁自己的目標就是消滅這個王國,可見,阿拉伯人(撒拉遜人)和法蘭克人之間的關係多么錯綜複雜!侍臣們好不容易才說服了居伊不要為雷蒙德的叛國行為向太巴列興師問罪而引起一場內戰。作為變通辦法,他派出一個斡旋團,成員有伊貝林的巴利安、提爾的大主教和“軍事教團”的大頭領們。

戰爭經過

戰爭開始

關於後來的詳細情況人們眾說紛紜,但最終結果無可置疑。看來當時的情況是:薩拉丁想派一支精銳的突擊隊穿過雷蒙德伯爵的領地去加利利,但此舉為何目的當代沒有令人滿意的解釋(註:薩拉丁的同時代人傳記作者貝哈丁稱:當時並無突擊隊,消滅斡旋團的部隊是撒拉丁之子阿夫達爾率領的主力軍一部,正開往戰鬥陣地。這種說法可能是正確的)。據說薩拉丁曾徵求雷蒙德的同意,而後者為了不得罪盟友便答應了,條件是部隊需日出而往,日落而返,而且不得損壞財產。雷蒙德隨後還向包括正在前往太巴列途中的斡旋團在內的所有基督徒團體發出了通報。埃德薩和哈蘭的王公莫哈法丁( Modhaffe-ed-din)率領的突擊隊如約準時在日落時返回,未曾損壞財產,但是殺了不少斡旋團的人,並把他們的人頭挑在刺刀上得意洋洋地招搖過市。
斡旋團一行(除留在納布盧斯另有公幹的巴利安外)於4月30日晚到達富拉,在那裡,他們收到了雷蒙德發來的通報。里德福特的傑勒德決心與突擊隊交戰(雷蒙德在通報中講要避免交戰),從周圍地區匆忙召集了一些“聖殿騎士團”的人。第二天,在人們通常稱作“克雷森泉”的地方發生了衝突。此處大約在拿撒勒以北10英里。即使加上傑勒德的援軍,雙方數量也太懸殊,只有傑勒德和兩三名騎士得以生逃,傑勒德還受了傷。提爾的大主教明智地決定中途留在拿騷勒,他與巴利安和西頓的雷金納德(看來是戰鬥的倖存者之一)最後到達了太巴列。此役使居伊痛失了一批精兵良將,雷蒙德和傑勒德的敵對也更尖銳了。
這件事使雷蒙德羞傀萬分,於是重返崗位,決心盡職。他廢除了與薩拉丁的和約,然後隨斡旋團一道去晉見居伊。到耶路撒冷之後,他向居伊和西比拉表示臣服,他們也對他表現得寬宏大度。表面看來,基督徒的團結已占了上風,但這種團結的下面仍埋藏著強烈的憤恨和猜疑。

參戰信息

雙方都在為即將到來的實力較量秣馬厲兵。各種史料對參戰的人數歷來說法不一,差異很大,而且大都偏高。1187年6月底在阿卡集結的拉丁軍大概有1200名騎士、1萬名騎兵,還有很多(可能有2000名)圖爾科波里人。圖爾科波里人是從當地招募來的,主要是些騎兵。他們是弓箭手,比騎士輕裝,但除在一些特殊場合外,其戰鬥作用與騎士相同。他們在“軍事教團”的部隊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而“軍事教團”又是王國職業部隊的核心。在“總動員”(居伊已下了總動員令)的情況下,兩個教團都能各自集合起400名騎士。然而這樣做意味著大大削弱城堡的防護力量,而城堡是王國戰略防禦的核心。
在雷納爾德進行最後一次擄掠後,薩拉丁立即宣布討伐。他從哈蘭、阿勒頗和帝國其他地域調集了人馬,甚至伊茲丁也從摩蘇爾給他派來一支強大的分遣隊。撒拉丁兵力的確切數目,我們不得而知,但肯定超過了法蘭克人,可能總共多達2萬人。大部分士兵騎著體型小而速度快的鄉間馬,其武器主要是弓箭。薩拉丁還有相當數量的鎧甲騎手,他們像土耳其的騎士那樣,用劍和矛作戰。

戰爭裝備

考慮到在哈丁所發生的情況,回憶一下騎士的裝束是很有意思的。那時騎士披的是鎖子甲,(其下擺和袖子一直延伸到膝部、小腿、臂和手),內有緊身皮上衣,外罩一層布衣。外衣的作用是防止炎熱的陽光把鎧甲曬燙。騎士頸部和面部有防護甲,頭戴鍋形或圓錐形頭盔,外加護鼻罩。騎馬的軍士以及圖爾科波里人則不這樣重甲披身。騎士作戰時不騎笨重的騎兵軍馬,而是騎更小巧的安達盧西亞馬。如果說馬匹也有護甲,那只是局部的,與騎士相比,馬匹更容易受到弓箭的傷害。
5月底,薩拉丁將其軍隊集合於豪蘭山區太巴列以東的阿什塔拉。在這裡,他給眾多的埃米爾下達了作戰命令,並作了如下的布置:侄子塔吉丁負責右翼,他最能幹的副手格克貝里負責左翼,他自己則指揮中路。6月26日(星期五),部隊向太巴列湖南端的烏庫旺納挺進,在該地駐留5日。偵察隊向撒拉丁報告說,法蘭克人已在克雷森泉附近的薩富里雅集結,該地在拿騷勒以北,常被用作基地。
哈丁之戰周邊地區哈丁之戰周邊地區
薩拉丁把大軍部署在由北向東約15英里的太巴列正北的山區。1183年和1184年,法蘭克人曾兩度憑藉堅固的陣地拒絕應戰。這一次也許是為了誘使法蘭克人到更有利於己方作戰的地區,撒拉丁親自率領一支精銳部隊圍困太巴列,不費吹灰之力便拿下該城。但雷蒙德的妻子埃施瓦伯爵夫人死守在城中的營堡內,向居伊求援。

戰爭發展

7月2日夜間,基督軍一方作出了進軍的決定,這對耶路撒冷王國的前途有決定性意義。雷蒙德曾力主留在薩富里雅,他的這一主張最初也已為眾人所接受,但後來居伊在雷納爾德和傑勒德的極力勸說下決定放棄此方案。會議把雷蒙德的忠告斥責為叛徒的奸計,認為拒絕戰鬥必將使大家蒙受恥辱。
很多騎士對這個最後決定感到遺憾,他們懇請居伊重新考慮,但這一次居伊堅定不移。出於忠誠,眾人最終服從了決定。於是,7月3日清晨,在手捧“真十字架”(註:這枚小巧玲瓏的十字架存放在鑲著珠寶的盒子裡,基督徒打仗時帶著它,其他重大場合也展示它。作為神聖的標誌,它就象後來軍隊中的國旗或軍旗差不多。阿拉伯傳記家稱之為基督教信仰的最高象徵)的阿卡主教的陪同下,這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拉丁軍隊向太巴列進發。隊伍中必定有很多人對此行懷有疑問,但沒有幾個能估計到這次冒險行動的致命後果。照慣例,雷蒙德(部隊先通過他的領地)率部走在前面,國王和“真十字架”居中,“聖殿騎士團”殿後。

戰爭轉折點

把“聖殿騎士團”和“醫院騎士團”放在殿後的行進位置上無疑是個正常而明智的預防措施,因為眾所周知,薩拉丁的戰術是先作包圍之勢,然後增加對後衛部隊的壓力,使其脫離主力部隊。後來所發生的情況果真如此。那是個熱不堪言的一天,基督徒軍隊在到達太巴列之前必須通過一片高原,而這片高原無邊無際、乾旱荒蕪,滴水不見。很快,人員(其中有些身著沉重的盔甲)和馬匹便乾渴難忍。他們剛走了大約7英里,敵人的輕騎兵就發起進攻,利箭撲面射來。從那時起,雖然居伊的士兵在嘴唇乾裂結起厚痂、舌頭幹得象皮條的情況下進行了拚死的抵抗,但撒拉遜人輪番攻擊,始終保持著強大的壓力。居伊的後衛部隊所受壓力太大,開始與中央脫節,於是傑勒德請國王下令停止前進。
主力部隊此時已行進到一個名叫馬里斯卡爾西亞的廢棄小村莊,這個小村莊差不多在薩富里雅和太巴列的正中間。向東幾英里有一條山脈,高達1100英尺,其間有三個隘口,沿著陡跌的地勢通往低于海平面600多英尺的太巴列。山脈的北端有兩個突出向外的山崖,稱作“哈丁角”,屏護著下面約600英尺的同名村莊。雷蒙德伯爵及前衛部隊用力趕到大軍前面,或許已經看到了太巴列山上薩拉丁人馬的部署情況。不管怎樣,他派人向後面送了一封信,力勸居伊加速前行,於夜幕降臨之前趕到有水的地方。
居伊國王的性格弱點,也在薩拉丁的考量當中。蓋伊十分懼怕與占據著山脈防線的強大撒拉遜軍隊交戰,於是他吹響了停止前進的號聲,下令盧比耶( Lubich)附近的山坡上就地宿營。有可能這時他已經決定放棄援救太巴列,準備撤軍。但到了這一刻,只有前進才有生路。雷蒙德聽到命令後,騎馬疾馳回到主力部隊中,憤怒地大叫道:“不幸啊,不幸啊,上帝!戰爭就要結束了,我們都會死在這裡,王國也要化為廢墟!”

關鍵一戰

戰爭的倖存者恐怕誰也不會忘記那個夜晚。傷員們不斷地叫喊著要水喝,可是沒有一滴水來濕潤一下舌頭。整個夜晚,敵人的巡邏隊在周圍遊蕩,高聲讚頌真主把基督教徒送到了他們的手心。有些人士說,除了擾亂軍隊外,他們還縱火燒了附近的灌木叢,但看來此舉更有可能發生在第二天的戰鬥之中。
7月4日(星期六)晨,居伊的大軍按原次序出發,穿過盧西亞,打算在哈丁旁邊的北山口實施突破。開始時先頭部隊取得一些進展,敵軍讓出了某些地段;但薩拉丁的兵力部署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有其狡猾的用心。戰鬥於哈丁角的正南方進行,撒拉丁把部隊擺成一個月牙形,兩翼前突、中央後縮,這樣很快就能對拉丁軍形成嚴密的包圍之勢,用伊馬德丁的話來說“連一隻螞蟻都休想逃脫”。阿拉伯人精神抖擻,士氣高昂,遠非基督徒軍可比,而且據伊馬德丁說,薩拉丁始終有一支載有大量箭矢和其它武器的駱駝隊處於待命狀態。
兩軍想必都是採取簡單的戰術,按各自的“作戰教程”作戰。法蘭克人的重騎兵有步兵弓箭手的保護,而弓箭手又有厚厚的軟鎧甲保護著。弓箭手的任務是當騎士出擊時把隊伍展開,騎士回歸時再把隊伍收攏起來。阿拉伯騎手的任務是騷擾居伊的側翼和後衛,準備敵進我退,敵退我追。在哈丁戰役中,基督教徒士氣低落,根本談不上使用什麼戰術,以致輸掉了這場戰鬥;這些疲憊不堪、垂頭喪氣、乾渴難忍的士兵再也挺不住了。戰鬥開始後不久,他們離開大路,爬上就近的一座小山,就再也不想動了,無論國王怎樣央求也毫無用處。不久,阿拉伯人來了,很多基督徒淪為俘虜,但更多的人死在地上,他們的舌頭都腫脹著伸在外面。
騎士失去步兵便處於極其不利的地位,在這種規模的戰鬥中很難取勝。居伊意識到局勢的危險性,便以“真十字架”為中心,將人馬組成密集的方陣。他們在力量非常懸殊的情況下英勇奮戰。但突然他們又被滾滾濃煙包圍,因為薩拉丁已下令將野草點燃,以便進一步擾亂法蘭克人。居伊將哈丁山坡作為最後的立足點。在這裡,約有200名騎士聚集在國王周圍殊死搏鬥,直到最後薩拉丁下令停止屠殺。基督教徒的騎兵幾乎全軍覆沒,阿卡主教陣亡,“真十字架”被穆斯林繳獲。
戰鬥即將結束時,雷蒙德伯爵可能是奉命、也可能是自作主張率領伊貝林的巴利安、西頓的雷金納德和其他幾個人孤注一擲,拚死衝出重圍。他們眼見大勢已去,只好逃離戰場,尋個安全之地。有些編年史家沒有很多的依據便斷言是塔吉丁讓隊伍為他們閃開一條路,以便計擒,但並非有意幫助他們逃跑。這後一種解釋使雷蒙德的人格受到進一步的詆毀。不過他很快便什麼都不用想了,因為3個月之後死亡使他從軍事叛變的奇恥大辱中得到解脫;而他自己深信,自己這樣做是出於對共同事業的忠貞不渝。

戰爭結束

戰役結束後,拉丁軍的戰俘被集中起來,薩拉丁對那些倖存的基督徒作了大致公正的處理。他對國王居伊相當仁慈,對大部分騎士也寬宏大量。(註:這其中還包括“聖殿騎士團”的大團長、里德福特的傑勒德。“醫院騎士團”的大團長羅傑已在哈丁陣亡)
例外是沙蒂永的雷納爾德,薩拉丁實踐了自己的諾言,親手將他處死。另外騎士團成員也沒被放過,超過兩百名聖殿騎士和醫院騎士被冷血地屠殺。
下層軍官、軍士和騎兵的遭遇則不太好。他們大部分淪為奴隸。
大部分城堡的軍隊都已被抽調去組成拉丁大軍,哈丁之戰的勝利使撒拉丁得以輕而易舉地蕩平這些城堡。少數幾個進行了抵抗的城堡可以用釋放重要戰俘的方式來換取,如用居伊和傑勒德換阿什凱隆。只有極少數城堡(如克拉克騎士堡)堅守了一年以上。一年半之後,十字軍手裡還剩下提爾、安條克和敘利亞的的黎波里。1187年10月,耶路撒冷宣布投降,撒拉丁對待那裡的居民十分大度,這與1099年第一次東征時十字軍的可恥行為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雙方將領

國王鮑德溫四世指定其外甥(鮑德溫五世),即其姐姐西比拉與阿什凱隆-雅法伯爵蒙特費拉特的威廉所生之子,為繼承人。1177年威廉去世,3年之後西比拉改嫁給呂濟尼昂的蓋伊,新郎是由他的兄長、宮廷總管阿馬爾里克帶到東方來成親的。國王(鮑德溫四世)和他的貴族們極力反對這門親事,因為居伊還不過是個孩子,軟弱無能,毫無經驗。他通過結親進入王室,這樣,這個未見過世面的法國小貴族之子就有可能繼承王位。
居伊是哈丁之戰中拉丁人一方的四個主角之一,其他三人是:的黎波里伯爵雷蒙德三世、沙蒂永的雷納爾德(有時也叫雷金納德或雷納)和“聖殿騎士團”的大頭領里德福特的傑勒德。雷蒙德對居伊毫無好感,雷納爾德和傑勒德也對雷蒙德頗懷敵意。

戰爭分析

前面我們已經部分地談到了拉丁王國內部各要人之間發生衝突的複雜細節以及鮑德溫四世在位的大部分時間和他兒子在位的整個時間內經常發生的權勢之爭。長時期的貴族統治和以科特尼的阿格尼絲(鮑德溫四世和西比拉女王的母后)及其親戚和其他宮廷大臣為首的陰謀集團的胡作非為從精神上摧毀了這個王國,這一點是導致王國失敗的重要原因。但是,耶路撒冷王國的命運最後還是在“哈丁角”決定的。
雷蒙德從太巴列來向居伊和西比拉稱臣,掩蓋了已經大大傷害了王國的內部紛爭。然而,掩蓋紛爭的只是一張一捅即破的薄紙。人們不能不對哈丁之戰前夜的居伊抱一點同情。他戴著王冠,在最好的情況下,也像在大風天中站在塔尖上一樣。在薩富里雅他被爭吵不休的貴族們鬧得焦頭爛額。他自己也缺乏自信,沒有主見。整個軍隊、整個國家的命運就系在這樣一個優柔寡斷的人身上。
7月初,耶路撒冷王國的大軍駐紮在“薩富里雅噴泉”,此地位於沒有城牆的薩富里雅鎮以南1英里處,周圍是肥沃的耕地,溪水充足,夏天也不缺水。如前所述,薩富里雅和太巴列相距15英里,其間地面崎嶇不平,由於無水而乾裂荒蕪,一支2萬人的大軍肯定不適於呆在那裡。
前面已經講過居伊決定向薩富里雅進軍之前發生的事情:薩拉丁進攻太巴列(很可能是為了誘使法蘭克人離開營地);埃施瓦伯爵夫人請求宗主前去援救;她丈夫力主留在薩富里雅而不去救援;居伊先是同意雷蒙德的意見,後在雷納爾德和傑勒德的極力勸說下又改變了主意。
關於雷蒙德在薩富里雅會議(也可能是在此前的阿卡會議)上講了些什麼,當代或近代的各種敘述有多大程度的可靠性,在多大程度上沒有用事後的眼光添枝加葉,我們就不得而知了。但是,關於雷蒙德在會上反對過進軍迎敵的說法幾乎肯定是真實的。他首先提醒會議:儘管遇到危險的畢竟是他的妻子和他的領地,但他相信,埃施瓦不會受到傷害,而且以後可以輕而易舉地收復太巴列。他指出:在沿途沒有水而且沿途還要受到敵人襲擾的情況下進軍15英里,真是愚蠢透頂,這樣做正好給撒拉丁一個求之不得的機會,使他可以在自己選定的地點與一支又渴又乏的軍隊交戰。據說他最後還提醒會議注意:拉丁的軍事戰略一貫是避免在不利的條件下進行大規模交戰,因為穆斯林只要一時打不贏就會灰心喪氣。因此,他主張就地防守 ;他斷定,撒拉丁或者會來進攻,或者無可奈何地解散部隊。
後世論者往往認為,雷蒙德的建議堪稱不易之論。然而太巴列城池已經陷落,僅僅是圍攻太巴列城堡不需要太多兵力。
薩拉丁如若確定十字軍未曾來援,大可以將主力撤到戈蘭高地,從大馬士革輸送糧秣以及憑藉戈蘭高地的農作物產出來供養,只留下少數部隊圍城。假設十字軍出動,再揮師往太巴列以南阻截也不遲。須知馬匹充足的撒拉遜人,有著遠勝於十字軍的機動性。
十字軍國家確實承受不起太巴列徹底淪陷的結果。作為加利利地區的首府,薩拉丁一旦攻克了太巴列,就能向巴勒斯坦地區打入一個楔子,不斷蠶食十字軍的領地。所以援救的決策並沒有錯誤,十字軍幾乎全軍覆沒的結局,實是由錯誤的行軍決策所致。
雷納爾德和傑勒德當時之所以反對雷蒙德的意見,是他們確實認為雷蒙德謹慎過度。他們相信基督徒可以打贏,至少可以在交戰之前找到水。
這是迄今為止人們尚未認真考慮過的一個有趣的問題。十字軍若是在天亮之前出發,在涼爽的清晨走上三四個小時,午後不久即可與敵交火,那時還不至於太渴。他們未能做到這一點,部分原因是拔營太晚,但主要原因還是因為阿拉伯輕騎兵的襲擾。比起1183年的對抗時,薩拉丁麾下的騎射手作戰能力有了進步,步弓手難以有效壓制他們。
但是,居伊最終作出進軍的決定則更多是出於個人考慮。為了消滅撒拉丁和他的軍隊,他已經把整個王國的騎兵集合起來。拒絕交戰(尤其是不顧“聖殿騎士團”大頭領的反對而拒絕交戰)可能會嚴重動搖本已十分不穩的王位。當時他一定回想起了1183年,那年(那時他還是攝政王)他在薩富里雅集結了差不多同樣規模的一支軍隊,並把它帶到戈里亞特潭。在那裡,他占據了有利地形,與撒拉丁對峙。儘管幾乎所有的騎士都敦促他出戰,可是5天之內他除了散布失敗和懷疑情緒之外,什麼也沒有做,直至穆斯林部隊散去。鮑德溫認為這是卑鄙怯懦的行徑,十分惱怒,並罷免了他的攝政王職務。
還應該考慮到埃施瓦伯爵夫人的呼籲。雷蒙德斷言她不會受到傷害,這樣說可能是不對的。不管怎樣,封臣受難時國王前去救援,這已是公認的職責。當然,也並非總能兌現。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國王上一次履行此種責任是應作惡多端的雷納爾德的請求,而正是他幾年之後撕毀和約,藉口是:他管轄的是一個獨立的國家。
最後一個因素是居伊和雷蒙德之間的私人關係。起初居伊成為國王時,雷蒙德威脅要進行武裝干涉,拒絕參加加冕典禮。如今,在居伊登上王位後的第一次戰鬥中,雷蒙德會不會有意把居伊引向毀滅呢?這似乎有些捕風捉影,但雷納爾德和傑勒德是心狠手辣、搬弄是非的能手,無需他們多說,居伊就可能信以為真。
事後看來,我們可以很有把握地說,當1187年7月3日(星期五)呂濟尼昂的居伊下令進軍時,他就已經輸掉了十字軍參加的歷次戰鬥中最有決定性意義的戰鬥。他違背傳統,尤其是在沒有預備隊作後盾的情況下,拿部隊作不必要的冒險。為此,他一直為人們所譴責;但過分責備他也不公道,因為他當時承受著極大的壓力,而他又不是一個性格剛強的人。他自信能取勝也是有一定根據的,條件是他要合理地使用部隊,而實際上他沒有做到這一點。
進軍的決定顯然是這場戰鬥中的決定性因素;但是,部隊投入行動後,還有另一個有待作出的關鍵性決定。這是一個饒有興趣的問題,但又很難說清楚,因為幾個世紀以來,有關阿拉伯軍隊的部署情況的各種說法含糊不清,自相矛盾。作出各種推測自然容易,但真要提出結論性的觀點卻必需有足夠的事實作根據。
如果綜合一下當代或近代傳說中的一致點,我們似乎可以相當有把握地說,在那個時期,從薩富里雅有兩條路通往太巴列:一條向東南方向,經薩卜特村通向加利利湖南端,然後沿湖畔向北;另一條在馬里斯卡爾西亞村和盧比亞村之間向北,穿過哈丁到哈馬姆乾河,這條河在太巴列以北流入加利利湖。這兩條路距太巴列都是20英里左右。可能還有第三條路:從薩卜特村岔出去的更直接的路。
關於薩拉丁部隊的確切位置,編年史家沒有說得很清楚。毫無疑問,他控制著哈丁角地區和太巴列山脈的北部;但在戰鬥前一天他在薩卜特村(在其集結地以南4英里處)還有部隊嗎?可能他在那裡留下了一個支隊,還派了另一支隊去守衛加利利湖南端的森納布拉橋,但可能兩個地方人數都不多。這一點很重要,因為據說居伊曾打算走南線。
居伊的主力部隊午後到達馬里斯卡爾西亞和盧比亞兩村之間的地帶時,已經感到厭戰,後衛部隊更是如此。雷蒙德率領的先頭部隊看來沒有受到敵軍大的襲擾。他幾次派人送信給後面催促國王繼續前行,因為那個地區的泉水已經乾涸,他十分清楚部隊急需用水。基於某種原因,他建議居伊折向北行。這意味著居伊需要通過哈丁殺出一條路,以便尋找水源。可能雷蒙德在薩卜特村已與敵人交過火,認為那條路線難以通過。從我們掌握的少量資料來看,似乎通過北路成功的可能性最小。如果我們相信雷蒙德手下的一些騎士把行軍路線出賣給撒拉丁的說法(不過,這很可能是後來某些人為了進一步指責雷蒙德的所謂背叛行為而杜撰出來的),那么雷蒙德選擇北路就值得懷疑了。
然而路線的選擇很快便成為第二位的問題了。不幸的居伊發現自己不得不再次為激烈對立的兩派作仲裁人。這兩派都各執己意,互不相讓。“聖殿騎士團”的大頭領堅決主張當天不再前進而就地宿營,他說自己的部隊在反敵人騷擾的戰鬥中一直首當其衝,不宜再與敵人交戰;而雷蒙德則同樣斬釘截鐵地表示,如果再過15個小時部隊仍喝不上水,誰也不要指望打贏這一仗。居伊再次拒絕了雷蒙德的主張,下令部隊就地宿營過夜。
事態的發展再次證明雷蒙德的主張是正確的;歷史學家大都譴責居伊作出這一致命的錯誤決定。實際上,他可能只有這一條路可走,因為如果他下令繼續向哈丁前進,向來自行其事的“軍事騎士團”是否會聽命於他又是個大問題。象以往一樣,步兵是戰鬥的關鍵因素。第二天,他們乾渴難忍,束手無策。幾個小時之前他們是不是就渴成這個樣子呢?這是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說實在的,人們也無從知道雷蒙德究竟為什麼建議走這條最難走的路線。如果穿過薩卜特繼續前行,是有可能到達加利利湖而避免這場災難的。
居伊決定拿他的王國冒戰爭的危險,這是個勇敢的決定,或許並不如通常所認為的那樣是個愚蠢的決定。如果他是個能力更強、運氣更好的將軍,勝利很可能是十拿九穩的,阿拉伯人對此十分清楚。戰爭的勝敗往往就差在毫釐之間。有些勝利名垂青史,有些勝利被人遺忘;但後人卻很少寬恕失敗。不管怎樣,在大難臨頭之際,國王表現得還算堅強。

戰爭意義

哈丁戰役對十字軍運動的影響與曼齊刻爾特戰役對拜占庭帝國的影響十分相似,戰敗的一方都繼續存在了一段時間。第三次十字軍東征與薩拉丁之死使得已經大大削弱和縮小的耶路撒冷王國繼續苟延殘喘了100年。曼齊刻爾特戰役與哈丁戰役都成了歷史的轉折點。哈丁戰役的勝利是伊斯蘭教對基督教的勝利,是新月對十字架(基督教正是打著這種旗幟參戰的)的勝利。十字軍丟掉了耶路撒冷以及內陸的戰略要地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教皇也失去了對十字軍的控制,以後十字軍運動的宗教色彩越來越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