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冢位於莘縣十八里舖鎮太子張莊村旁,是春秋時衛國太子及和他弟弟壽的合葬墓,為聊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子冢
- 外文名:Prince mound
- 性質:目的
- 地點:莘縣十八里舖
莘縣太子冢,唐恭陵——千古風雨太子冢,
莘縣太子冢
太子冢位於莘縣十八里舖鎮太子張莊村旁,是春秋時衛國太子及和他弟弟壽的合葬墓,為聊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太子冢雖經兩千多年的風雨沖刷,至今仍有三丈多高,十畝多大,遠遠望去象一座小山。據載,衛宣公曾納太子及的妻子宣姜為妾,後生兩子壽和朔。太子及生性寬厚仁慈,於是宣姜便多次想方設法陷害他,夢想讓自己的兒子繼位。
後來宣公派太子及出使齊國,與朔合謀,派人想在莘野殺太子及。壽聞聽此事大為震驚,為救兄長太子及,他設法將太子及灌醉,自己代兄前往,結果誤被伏兵殺死。等太子及甦醒後趕往莘野擬說明真相,結果也被殺害。當地百姓感懷兩人義烈,自動湊錢出工,將其代殮合葬,名曰太子冢。
唐恭陵——千古風雨太子冢
唐恭陵(孝敬皇帝陵)位於偃師市緱氏鄉滹沱村西南景山白雲峰之巔,因是唐高宗的太子李弘的陵墓,故稱“太子冢”。蔡倫在河上游改進了造紙術,曹植在此流連作《洛神賦》。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太子冢也是當地人對唐恭陵的稱呼。唐恭陵位於洛陽東南偃師緱氏鎮東北2.5公里的滹沱嶺上,南依嵩山,北臨洛河,東南群山環抱,西北崗巒疊起。因是唐高宗太子李弘的陵墓,故稱"太子冢"。
恭陵“制度盡用天子禮”。其規模和24歲的墓主人名字含義相似,氣勢恢弘。陵區長寬約440米,為中原第一。按照武則天的工程標準,她要求站在今天的白雲嶺下的安灘伊河邊,可以看見唐恭陵頂端。相傳為預防被盜,當初修建採用民間建議,伊河取流沙,聚沙成丘,嵩山取粘土,泥封沙冢。這樣如有盜賊掘墓必被流沙活埋。在靈台頂上,還能看到一個凹坑,相傳就是盜洞。由於封土為粘性紅膠泥土,歷經千年風雨,“太子冢”高度僅僅虧損了5米,至今仍保持著大唐雄姿。
除了大自然的吹拂淋濾,民間對太子李弘的死因也是千年風風雨雨,越傳越神秘。武則天的四個皇太子命運多蹇,或是早殤或是被廢黜。而李弘是武則天第一個皇子,深得則天喜愛。李弘有庶政,曾冒險促成義陽、宣城兩位公主脫離冷宮,下嫁民間。“重致綿留,遂成沉疴。西山之藥,難救東岱之魂,吹湯之醫,莫返逝川之命。”高宗李治在石碑上留言強調李弘的病死說。於是1300多年前的公元675年八月十九日,積三省民力建陵,歷四個月建成恭陵,李弘下葬白雲嶺懊來峰之巔。
靈台東北50米處,有一四稜錐形土冢,頗似金字塔。太子妃被追號“哀皇后”,死後葬在此,當地人稱為 “娘娘冢”。 1998年1月末,一夥盜墓賊用炸藥炸開“娘娘冢”,將隨葬物品洗劫一空。此事驚動了國務院,月余,案件破獲,國寶追回,11名盜墓賊在恭陵前就地正法。被盜的61件國寶文物,其中的瓷燈通體藍色,使用鈷藍釉彩燒制,系全國首次發現。
恭陵布局規整,是我國唐陵保存較好的一座,陵墓周圍共有12個小土丘,系當年的門闕和角樓。南神門寬30米,門闕外10米有辟邪一對、石人三對,飛馬、華表各一對,其餘三神門外分別為一對坐獅。大型石刻群組合開創了唐代帝陵石刻制度化的先河。陵前神道開闊,翁仲、天馬、望柱兩兩相對,氣勢不凡,是河南僅存的一組盛唐陵墓石刻,它開創了唐代帝陵石刻制度化的先河。
南神門外10米有立獅一對,左右相距54米。其它三面與此同,唯改為坐獅。神道一側,有高宗親撰的《孝敬皇帝睿德記》石碑,高6.1米,寬1.95米,厚約0.4米,文33行,每行82~89字。而今,風化嚴重,字跡不顯。
太子墓紀銘
史載,春秋時期,衛太子伋與異母弟壽手足之情甚篤。壽之生母宣姜與宣公謀殺太子伋,壽捨命救兄,二人皆遇害於莘之野。百姓感其義,就地葬之。田海村前原有壽之墓,後平毀,唯太子伋之墓至今尚存。李樓曾名孝伋窪,張莊定名太子張,皆與墓相關。墓前原有孝伋之墓石碑一通,未審立於何代。為保護文化遺產,弘揚孝悌古風,祖籍周邊村莊之有識之士共議並集資勒石述其事,特為此文以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