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南寺位於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人民中路,是伊斯蘭教的禮拜地,整體呈呂字形宮殿式建築,占地四十餘畝,縣誌記載南寺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由張、哈、馬、李許、柏、穆、白8姓穆民鼎力集資興建,由馬良伊瑪目教長麼北京人躬親督建、清康熙19年曾重修擴建,清道光年間、中華民國又多次整修,現保存建築為明清式建築。也是我縣僅存的明清式兩代建築、但近代文革時期對其破壞極為嚴重,由趙貫倉先生為首的文革後新一屆寺管會及穆民不負眾望擔起重責,憑著信仰的忠誠,終其呈現如今盛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太和南寺
- 外文名稱:TAI HE NAN SI
- 地理位置: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占地四十餘畝
- 開放時間:早9:00—晚5:00
- 景點級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望月台
禮拜大殿
建築形制,現代狀況,現代價值,
建築形制
太和南寺現存建築為清式建築,至中歷時600宗主,是我縣僅存的明清兩代建築、寺院面積為3650平方米,寺院座西向東面對倉坑,軸線對稱建築,寺院前置照壁牆,兩邊有南北兩座正門,兩門之間又有宮牆式屏風花牆,照壁牆正面有榜書“天方屏藩”四個斗大金字,開宗明義說明寺院性質,兩座正門小巧玲瓏金字塔式清磚八角拱頂,前後門楣分別刻有“明經義”、“宣聖言”。正門內側門楣分別刻有“明善”、“罰惡”。東正門有望月台,此台是張天榮傳育穆民子弟習武之地。望月台後是東殿也稱對殿,穿堂門直通四合大院,東殿兩側有二門,門楣書有“不偏不倚”、“中規中矩”,二門西側門楣則刻有“言忠信”、“行篤敬”字樣,其皆為孔孟哲理。二門北側是水房,井在室內水不見天,是信教穆民嚴守五番沐浴之場所。寺院南北是講堂和明經堂,南講堂也稱書堂,書聲琅琅,碑林數塊,此記載吉寺歷史地靈人傑巍巍南寺,在此不知孕育過多少民族精英如馬大初、歐陽泰、蔡甲午、馬小波等似水流年,當乃供廣大信教穆民五時祈禱之聖地,再西為朝真大殿,殿頂五脊六獸,海馬朝雲和東殿脊頂的"金馬碧雞"互相輝映,珠聯璧合,殿內畫棟雕甍,宮燈高掛,四壁如雪,地面褥墊平鋪,清淨肅穆,視而不由您生出一種悟世之懸念,深感真主無形妙化,更使您頓有物我共化草木同春之感慨。
現代狀況
不幸的是古寺在十年文革時期慘遭破壞,面貌全非,一度政治左傾社會急進,民族政策模糊,民眾思想茫然、致使皇皇古寺,淪為旅社、工廠、作坊、傾污瀉穢、狼籍不堪,塵窗垢戶、斷瓦頹垣、比比皆是、觸目傷情,一九八零年人民路拓寬之際,太和縣委、縣政府遵照民族政策,保古寺、留文物、才使遍體瘡痍,一息尚存之南寺於岌岌之中延息下來。
幸喜民族政策落實,有日可待,清真南寺於一九九八年九月經政府批准正式恢復開放,並組織建立以趙貫倉先生為首九人的民主管理委員會,廣大移民無不加糖稱慶,愛教移民一呼百諾、踴躍捐錢出力、分工合謀、各登一職,更是不避艱難,銳身承負修復南寺之重擔,先以大處著眼、規模既奠、再以小處著手嘔心瀝血、自解私囊、枵腹從公,任勞任怨、竭盡寒暑、從無懈怠、創業難、守成更難、好義易,急公不易,清真南寺幾經波折終期完壁,實非易事、皆為黨和政府支持,廣大愛教穆民赤誠奉公費力同心的結果、南寺修復後由民意選舉趙貫倉先生當選修復後第一屆寺管會主任,請丁新月為教長。
幸喜民族政策落實,有日可待,清真南寺於一九九八年九月經政府批准正式恢復開放,並組織建立以趙貫倉先生為首九人的民主管理委員會,廣大移民無不加糖稱慶,愛教移民一呼百諾、踴躍捐錢出力、分工合謀、各登一職,更是不避艱難,銳身承負修復南寺之重擔,先以大處著眼、規模既奠、再以小處著手嘔心瀝血、自解私囊、枵腹從公,任勞任怨、竭盡寒暑、從無懈怠、創業難、守成更難、好義易,急公不易,清真南寺幾經波折終期完壁,實非易事、皆為黨和政府支持,廣大愛教穆民赤誠奉公費力同心的結果、南寺修復後由民意選舉趙貫倉先生當選修復後第一屆寺管會主任,請丁新月為教長。
現代價值
太和南寺歷史悠久,整個建築是按照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則例》的嚴格規定而進行施工的,它在淮北千里平原是一座按原貌保存下來的完整古建築物,也是太和人民崇尚民族文化,愛護古老建築的歷史見證,為我縣民族文化生機發展增添濃重的色彩,它對今後研究我縣清式建築藝術有著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