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溫氏

太原溫氏出自己姓、姬姓,分別為蘇忿生唐叔虞後裔。家族的歷代名人輩出:東漢護羌校尉溫序、曹魏涼州刺史溫恢西晉光祿大夫溫羨東晉開府儀同三司溫嶠等人,最為著名的是初唐溫氏三傑:溫大雅禮部尚書)、溫彥博(宰相)、溫大有(中書侍郎、清河郡公)兄弟三人,溫氏三傑俱為卿相之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原溫氏
  • 得姓方式:己姓、姬姓,分別為蘇忿生、唐叔虞後裔
  • 籍貫:太原郡祁縣
  • 代表人物:溫羨、溫嶠、溫彥博
家族起源,家族名人,

家族起源

太原溫氏,是漢唐名門望族。“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關於溫姓之源,過去有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說。最具代表性的是“三源說”和“多源說”。“三源說”主張溫姓有三個源頭(其實第一說和第二說基本上是一個觀點):一是出自己姓,為顓瑞高陽氏之裔,是昆吾氏之子立溫國後以國為氏。二是顓頊高陽氏之裔,昆吾氏之子蘇國之後,源於蘇國己姓。這支溫氏與郗氏同出蘇忿生。三是認為溫氏源於姬姓,為唐叔虞之後。唐人林寶《元和姓纂》載:“溫,唐叔虞之後,晉公族受封河內之溫,因以命氏。又郤至食采於溫,亦號溫季。”

家族名人

溫序,字次房,太原祁人,東漢建武初,受弓里戍賞識推薦,被漢光武帝越級提拔為御史,累官至護羌校尉。
溫恢,字曼基,太原祁人,舉孝廉,歷任廩丘縣長、鄢陵縣令、廣川縣令、彭城相、魯國相,頗有政績。得到曹操賞識,授丞相主簿,出任揚州刺史。曹魏建立,授侍中,出任魏郡太守。黃初四年(223年),任護羌校尉、涼州刺史。
溫恭,字仲讓,太原祁人,溫恢之子。曹魏濟南郡太守,夫人太原郭氏。兒子溫羨、溫襜。
溫羨,字長卿,太原祁人,兄弟六人並知名於世,被稱為“六龍”。少以朗寤見稱,先被齊王司馬攸辟命為掾,後遷尚書郎。晉惠帝繼位,歷任豫州刺史、散騎常侍和尚書。齊王司馬冏於永寧元年(301年)擊敗司馬倫後掌政權,因溫羨曾任父親司馬攸的屬官而特別親近,讓他改任吏部尚書。
溫嶠,字泰(太)真,太原祁人,博學孝悌,善於清談,起家司隸校尉都官從事。舉秀才出身,授司徒東閣祭酒、潞縣縣令。進入司空劉琨的幕府,拜司空左長史。西晉滅亡後,擁戴晉元帝即位,拜散騎常侍。兼任太子中庶子,輔佐東宮太子(司馬紹),結為布衣之交。晉明帝即位,拜侍中、中書令,從平王敦之亂。晉明帝病重,隨王導郗鑒等同受顧命,拜平南將軍、江州牧。從平蘇峻之亂,拜驃騎將軍,冊封始安郡公。鹹和四年(329年),病逝,時年四十二歲,追贈使持節、侍中、大將軍,諡號忠武。
溫大雅,字彥弘,并州祁人。唐朝禮部尚書。
溫大有,字彥將,并州祁人。唐武德元年,擢中書侍郎,封清河郡公。與兄溫彥宏溫彥博,時稱“一門三公”。去世,追贈鴻臚卿,諡號“敬”。
溫彥博,字大臨,并州祁人。唐貞觀四年(630年),升任中書令,成為宰相,封虞國公。貞觀十年(636年),任尚書左僕射。
溫造,宇簡輿,號水南山人,并州祁人。早年酷愛讀書,隱居於王屋山。為張建封幕僚,出使幽州,事後隱居於東都。唐穆宗繼位,任京兆司錄參軍,出使宣慰河朔,轉殿中侍御史。酒後得罪宰相,出任郎州刺史,勵精圖治,開通灌田“右史渠”,使百姓獲利,歷任侍御史、左司郎中、御史中丞、尚書右丞,冊封祁縣開國子,賜金紫。唐文宗即位,歷任山南東道節度使、兵部侍郎、東都留守、河陽懷州節度使、禮部尚書。在此期間,平定興元兵變,開浚了懷州古泰渠枋口堰。大和九年(835年),去世,終年七十歲,獲贈右僕射。
溫庭筠,本名岐,字飛卿,又作庭雲、廷筠,號溫鐘馗,世稱溫方城、溫助教,并州祁人。唐初宰相溫彥博後裔,中國晚唐時期詩人、詞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