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曲藝

曲藝是一種多類藝術的總稱,有人說它是都市中的市井藝術,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原曲藝
  • 興起:清末
  • 發源地:太原
  • 唱詞:太原方言
基本信息,起源,唱詞,曲目,快板書,

基本信息

起源

太原曲藝,源起較早,形式多樣,說的、唱的、拉的、彈的,無不各具風采。遠的尚且不說,只是清末至民國間,說唱藝術在太原城鄉間就有了一個較快的發展。當時主要流行於太原市城區的就有:唱蓮花落的,說快板書的,邊彈邊唱大鼓詞的,唱小曲的以及說評書的。他們有的資金略為雄厚,集股自設不大的園場,售票表演,俗稱其“小戲園”。有的與茶館合夥經營,雖不售票,但是,每說唱一段索錢一次,如飲茶須另付茶錢。有的則到處開設臨街散場,當場表演,跟蹤集會,並不定址,行止全視能否餬口養家而定。也有的頗為艱苦,整日走街串巷,沿門賣唱,形同乞丐,十分可憐,當地人俗稱其為“巧討吃”。當然,也有個別名頭子稍大的曲藝藝人,或應有錢人家喜慶,前往府上“唱堂會”;或應某業開張,前往獻藝助興。但是,太原本非大都會,用錢於此道者的富有人家,並不多見。所以邀之者不多,去之者亦寡。 在太原較早的曲藝表演,似乎要數太原蓮花落了。太原蓮花落,是一種說唱兼有的曲藝藝術。表演者多為一人,自說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所謂七件子乃是分執於兩手的竹板,因其右手所執兩片大竹板,左手所執五片小竹板。大竹板打板,小竹板打眼,相互配合有板有眼,說唱之詞則隨著板眼節奏進行表演。所以,俗稱此為“七件子”。

唱詞

至於蓮花落的說唱詞,基本上是七言四句為一段,全用太原方言來合轍入韻。表演之時,先扣大竹板,間配小竹板,打板三巡之後,開始說唱,以唱為主,間以夾白,邊唱邊說,抑揚頓挫,尾音稍長,頗合當地人的口胃。

曲目

太原蓮花落的傳統曲目,多為勝炙人口的歷史故事,當地人熟悉的民間傳說。長篇的有《五女興唐傳》、《萬花樓》和《呼延慶打擂》;短篇的有《小兩口打架》、《小寡婦上新墳》和《夫妻格水》等等。
時下的太原蓮花落,不僅有七件子伴奏,而且發展到弦樂器和打擊樂器伴奏。主要樂器有三弦、揚琴、二胡、木魚等。當年的蓮花落極不注重表演,僅是邊說邊唱。這是因其早年為街道表演的形式所決定。自從解放搬上舞台後,已經注重於身段和動作的表演,與昔日不可同日而語。

快板書

太原的快板書,是從太原秧歌中脫胎而出的,當地人叫做“二疊轍子”。其表演形式有二種,一種是伴隨太原秧歌而說的轍子詞,即一人在前表說,由他人在後用鼓板伴奏,其詞有長有短,多為敘事為主。這種形式即使在長篇大戲中也可見到。
第二種是演員自拿竹板一副,形同太原蓮花落。演員邊打板邊說唱,隨時隨地即興表演,不受舞台的限制。
早年太原快板書的表演者,多為秧歌戲中的丑角充當。其說詞多詼諧、幽默、插科、打諢的逗笑之詞,亦有不少格調庸俗、低級趣味的所謂“花詞”。解放之後已經全部割除,還編出不少健康的,反映新生活的快板段子。諸如《新舊社會對比》、《新舊婚姻對比》、《計畫生育好》、《賭博是個壞習慣》等等。
大鼓書,太原亦稱之為“坤書”,所以名此,似乎因其表演者見為女性之緣故。操此業者,多為河北、河南、山東人,本省和本市人,寥寥無幾。所唱之詞多為時調、小曲、二簧及各種梆子腔、秦腔等。
鼓書以唱為主,體裁多取於各種劇目中的傳統唱段所改編的鼓詞唱腔。表演時,女演員身著時裝,右手以竹棍擊打板鼓以為板,左手輕搖兩片金屬製作的半月牙形擊奏為眼,後有三弦和月琴為其伴奏。一般是唱一段收一次費。民國年間,彈唱鼓詞者,夏季多在今兒童公園的文瀛湖畔,進行地攤表演,冬季則多在開化市、大中市等市場的茶館、書攤和商店進行表演。據民國年間出版的《太原指南》一書講,太原市的鼓書表演,多於“每日午後表演,每奏一曲索錢一次,隨意付給,多寡不限。”“捧角點曲者’”,則須按約定的“需洋六角或八角”付酬。
至於沿街串巷的賣藝人,則大多為盲女瞽叟。他們三人一群,五人一夥,互相結伴,相依為命。每於夕陽西下,便沿街拉奏胡琴,彈撥弦子,高歌小曲,以此博得行人住戶的同情,賜與小錢,維持生計。這些藝人們,所唱的小曲多為流行時調,自編俚詞,有歌唱棲惶生活的,有歌唱感謝施捨者的,有歌唱傳統的鄉言俚語的,故而太原人稱其為“唱曲曲”。
這些藝人,多少年來,受盡人間坎坷之苦,為生活所迫賣唱為生。他們用自己的歌喉、說唱,豐富了太原的曲藝藝術,卻遭到了人們的卑視和白眼。是新中國的誕生挽救了他們,也挽救了瀕臨絕境的地方曲藝藝術。他們所創造的反映太原文藝民俗的蓮花落、快板書、鼓書,將載入太原民俗文化的史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