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尚書令秦王
詔尚書令秦王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號貞觀。隴西成紀人(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是著名的
政治家、
軍事家,還是一位書法家和詩人。生於開皇十八年(599年),早年隨父親李淵進軍長安於618年建立唐朝,他率部征戰天下,為大唐統一立下汗馬功勞,隋恭帝
楊侑禪位於
唐朝,唐王李淵即皇帝位,改國號為
唐朝,
改元武德。武德元年,以
李世民為尚書令、右翊衛大將軍,進封
秦王。武德四年被封為
天策上將。626年玄武門之變奪位登基後,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被各族人民尊稱為
天可汗,為後世明君之典範。廟號太宗,諡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葬於昭陵。
尚書左僕射裴寂
裴寂,字玄真,唐初大臣。
蒲州桑泉(今山西省
臨猗縣西南、
運城縣西北)人。
隋末任
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宮副監。與
李淵交誼深厚,為
李淵太原起兵策劃者之一。並以晉陽宮米九百萬斛、雜彩五萬段、鎧四十萬枚支援出兵。後李淵進兵至
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他又支持李淵稱帝,唐建國後,他任
尚書僕射,最為李淵所寵信。629年(貞觀三年)因罪放歸原籍,曾參預製定《
唐律》。後流放靜州(今廣西柳州市昭平縣)。 貞觀6年(
公元632年)卒,終年63歲。他發明了月餅,解決了軍餉問題。
納言劉文靜
劉文靜(568—619年),字肇仁,原晉陽令劉文靜,和李世民一起策動起兵,南征北戰,
唐朝開國功臣,
彭城(今
江蘇省徐州)人,世居
京兆武功(今陝西省
武功縣)。
隋末,任晉陽(今
山西省太原市)令,與晉陽宮監
裴寂結交。
李淵時為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留守。他聯絡裴寂與
李世民,協助李淵出兵反隋,並奉淵命出使
突厥。李淵在
太原起兵,他亦隨軍南下,俘隋大將
屈突通。公元618年,李淵建立唐朝,任納言,助修律令,並助
李世民擊滅
薛仁杲,任民部尚書、
陝東道行台左僕射,封
魯國公。同時的裴寂也是起事元勛,更受李淵親信,這使劉文靜深感不平,為此在議論朝政時常與裴寂對立,彼此矛盾極深。據《舊唐書·本傳》載:劉文靜曾與他的弟弟通直散騎常侍文起酣宴,酒後狂言,拔刀擊柱道:“必當斬裴寂耳!”這原本是喝醉後感情衝動,理性失去控制的宣洩,但被一個失寵的姬妾聽見,把話報告了皇帝說他要謀反。唐高祖聽信裴寂讒言,將劉文靜、
劉文起兄弟殺害,家產籍沒。
左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
長孫順德,河南洛陽人,唐初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長孫皇后族叔。早年依附李淵。晉陽起兵時招募有功,拜統軍。攻長安任先鋒,擒隋主將
屈突通。高祖即位,拜左驍衛大將軍,封薛國公。貞觀初,以
玄武門之變有功,食邑千二百戶。後坐事除名,復爵後折節為政,時稱良牧。卒後贈荊州都督,謚曰襄。
右驍衛大將軍劉弘基
右屯衛大將軍竇琮
竇琮唐將領。岐州平陸(今屬山西)人。有武乾。隋大業末,犯法亡命太原,依高祖李淵。秦王降禮接納,引為統軍。從平西河,破霍邑,封扶風郡公。從劉文靜擊
屈突通於潼關,又進兵下陝縣,拔太原倉。武德初,為右屯衛大將軍,受命留陝護餉道。東都平,檢校晉州都督。復從擊劉黑闥,以功封譙國公。
左翊衛大將軍柴紹
柴紹(588—638),字嗣昌,漢族,晉州臨汾(今山西臨汾)人,唐朝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娶唐高祖女
平陽昭公主為妻。柴紹幼以任俠聞。補隋為太子千牛備身,淵起兵,紹兼領馬軍總管,率先登陷陣。高祖武德初,從李世民征戰,以功封霍國公。太宗貞觀初,轉左衛大將軍,出為華州刺史,滅東突厥後加鎮軍大將軍,改封譙國公,去世後追贈為荊州都督,諡號為襄。
內史侍郎唐儉
唐儉(579年—656年),字茂約。漢族,唐朝
并州晉陽(今
山西太原)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唐儉生於亂世之北周大象元年(579),卒於
唐高宗顯
慶元年(656),經歷三朝五帝,年近八旬而逝,可稱當時官場的
老壽星。
高宗永徽初年,致仕於家,加特進。
顯慶元年(
656年)病故,年七十八歲,追贈開府儀同三司、并州都督,
謚曰襄,陪葬
昭陵。
吏部侍郎殷開山
殷嶠(?-622年),字
開山。漢族,雍州鄠縣(今陝西省戶縣)人。唐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父殷僧首為隋朝秘書丞,隋末為大谷長。
李淵自太原兵起,召補
大將軍掾,從攻
西河為渭北道元帥長史,與
劉弘基屯兵
故城,破
京兆內史
衛文升之兵,賜爵
陳郡公,遷丞相府掾,從
秦王李世民率八
總管兵討
薛舉戰敗,士卒死者十五六,被除名為民,後又從平薛舉子薛仁杲,恢復爵位。
武德六年(622年)在討伐
劉黑闥的路上,殷開山病死,
李世民臨喪
痛哭,贈
陝東道大行台右僕射,謚曰節。貞觀四年(630年),配饗唐高祖廟庭。
鴻臚卿劉世龍
唐初功臣,
并州晉陽人。大業末,為
晉陽鄉長。高祖鎮
太原,裴寂數薦之,由是甚見接待,亦出入
王威、高君雅家,然獨歸心於高祖。義兵將起,威與君雅內懷疑惑,世龍輒探得其情,以白高祖。及誅威等,授銀青
光祿大夫。從平京城,累轉鴻臚卿,仍改名義節。
衛尉少卿劉政會
劉政會(?-635年),漢族,滑州胙城(今
河南滑縣)人,唐朝大臣,北齊
中書侍郎劉環雋之孫。大業年間為太原
鷹揚府司馬,後率兵投靠
李淵麾下,被派至太原告發
王威、
高君雅謀反。武德初年,留守太原,經營後方。
劉武周進攻太原時被俘,忠心不屈,後獲救。歷任
刑部尚書,
光祿卿、
洪州都督等職,封
邢國公。貞觀九年(635年),病故,贈民部尚書,謚曰襄,追改渝國公。
都水監趙文恪
趙文恪
并州(今
山西太原)人。為
隋朝鷹揚府司馬。
李淵起兵太原後,被任命為右三統軍。武德二年,任都水監,受封為新興郡公。當時
中原地區剛剛經歷戰亂,馬匹消耗嚴重,李淵在同
突厥議和時,詔命文恪到太原,和齊王
李元吉一起想辦法讓突厥同意在邊塞買賣馬匹來裝備軍隊。
劉武周進犯太原時,周邊城鎮全部淪陷,只有李仲文還守著
浩州,兵力孤絕。齊王派文恪率領步軍千餘助守。當太原快要被攻下時,趙文恪就棄城逃跑了,後來皇帝下詔囚禁他並賜死。
庫部郎中武士彠
武士彠(yuē),生於
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卒於
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字信,
并州文水(今屬
山西)人,唐朝的開國功臣,卓有政績的高級官員,女皇武則天的父親。
驃騎將軍張平高
李思行
李思行,
隋唐時期趙州人。曾經在太原避仇。唐高祖李淵起兵之前,派他到京城打探動靜,回來之後,回答的頭頭是道,深中李淵之意,授為左三統軍。從軍破
宋老生,平京城,封驃騎將軍。為唐朝開國免一死的十四個功臣的第十三位。武德年間,任齊王
李元吉府護軍,
玄武門之變後,在
磁州被捉住,押解京城,宣慰大使
魏徵以
李世民大赦為依據,赦免了李思行。李思行官至嘉州刺史,封
樂安郡公。
永徽初年去世,贈
洪州都督,諡號襄。
李高遷
李高遷,
唐初功臣,岐州岐山人也。隋末,客游太原,
唐高祖常引之左右。及擒高君雅、王威等,高遷有功,授右三統軍。從平霍邑,圍京城,力戰功最,累遷左武衛大將軍,封江夏郡公,檢校西麟州刺史。武德初,
突厥寇馬邑,朔州總管
高滿政請救,高祖令高遷督兵助鎮。俄而賊兵甚盛,高遷乃斬關宵遁,其將士皆沒,竟坐除名徙邊。後以佐命功,拜陵州刺史。永徽五年卒,贈梁州都督。
左屯衛府長史許世緒
許世緒,隋末唐初
并州人(今山西
盂縣人)。隋末為
鷹揚府司馬。當他看到隋王朝行將滅亡之時,勸唐公
李淵說:“天輔德人與能,乘機不發,後必蹈悔。隋政不綱,天下搖亂。公姓名已著謠錄。今攬五郡之岳,據四海之春,苟無奇計,禍不反踵。若收取英俊,為天下倡,帝王業也。”
李淵聽後,感到其話很有道理,遂同左右親信密謀策反。其弟許洛仁亦從
李淵起兵晉陽,兄弟共為大唐基業累立戰功。初封世緒為右一府司馬,後遷
蔡州(今河南汝南)刺史,真定郡公。
出處
《舊唐書》
始,高祖論太原首功,詔尚書令秦王、尚書左僕射裴寂、納言劉文靜恕二死;左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右驍衛大將軍劉弘基、右屯衛大將軍竇琮、左翊衛大將軍柴紹、內史侍郎唐儉、吏部侍郎殷開山、鴻臚卿劉世龍、衛尉少卿劉政會、都水監趙文恪、庫部郎中武士彠、驃騎將軍張平高、李思行、李高遷、左屯衛府長史許世緒等十四人恕一死。
《新唐書列傳第十三》
《舊唐書·裴劉合傳》里保存了兩個功臣名單,《新傳》照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