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倉高新區

太倉高新區

太倉高新區(原名江蘇省太倉經濟開發區)創辦於1991年,1993年11月被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開發區。2018年9月正式被江蘇省政府批准為省級高新區。太倉高新區地處太倉主城區,下轄科教新城、婁東街道和陸渡街道,實行區城(街)合一管理,常住人口21萬,擁有德企300多家,被中德兩國政府共同授予迄今唯一的中德企業合作基地,譽為“中國德企之鄉”。 近年來,太倉高新區緊扣高質量發展總要求,堅持新發展理念和系統化思維,不斷增強發展的創新性、探索性和引領性。依託現有產業基礎,太倉高新區進一步健全汽車零部件產業,壯大提升高端裝備製造產業,聚焦智慧型製造,推動信息化與製造、服務的融合,獲評國家新型工業化汽車關鍵核心零部件產業示範基地和高端裝備製造業(智慧型製造)標準化試點。區內企業創新能力不斷提升。2019年全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85億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倉高新區 
  • 行政區類別:高新區
  • 所屬地區:江蘇省太倉市
  • 面積:100 km
  • 下轄地區:科教新城、婁東街道、陸渡街道
  • 政府駐地:太倉市上海東路88號
  • 電話區號:0512
  • 郵政編碼:215400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人口數量:21 萬
  • 著名景點:天鏡湖公園、市民公園、城北濕地公園
  • 機場:虹橋機場,浦東國際機場
  • 火車站:太倉站、太倉南站
  • 車牌代碼:蘇EJ、蘇EK、蘇EL、蘇U
  • 地區生產總值:385 億元
建制沿革,地理環境,投資優勢,區位優勢,交通優勢,基礎優勢,環境優勢,人才優勢,交通運輸,歷史文化,

建制沿革

太倉高新區原名為江蘇省太倉經濟開發區,創建於1991年1月,1993年11月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開發區,2017年籌建太倉高新區,2018年9月正式被江蘇省政府批准為省級高新區。

地理環境

太倉屬長江三角洲平原中的沿江平原,全境地質平坦,自東北各西南略呈傾斜。東部為沿江平原,西部為低洼圩區。地面高程:東部3.5-5.8米(基準:吳松零點),西部2.4-3.8米。全境總面積822.926平方公里,其中長江水域面積173.89平方公里。
太倉屬北亞熱帶南部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冬季受北方冷高壓控制,以少雨寒冷天氣為主;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天氣炎熱;春秋季是季風交替時期,天氣冷暖多變,乾濕相間。歷年年平均氣溫15.5℃,降水量1078.1毫米,日照1960.9小時,無霜期226天。
太倉,這座長江經濟帶和沿海開放帶交匯點上的港口城市,昂首於江蘇省東南部的長江三角洲開放區前沿,東瀕長江,南依上海,西接蘇州,是江蘇省經濟最為發達的縣(市)之一。

投資優勢

區位優勢

太倉高新區南鄰上海,與國際大都市接壤,東靠"長江第一港"--太倉港,地處長江經濟帶與沿海開放帶兩大經濟帶的交匯處。既有上海人才、技術、資金等方面的優勢,又有港口的資源優勢,吸納和輻射能力極強。是長江三角洲地區承載產業、科技轉移的理想之地。

交通優勢

太倉高新區交通便捷,距上海市中心45公里,距上海虹橋機場35公里,距上海浦東機場80公里,距上海港35公里,距蘇州50公里,沿江高速公路和蘇太高速公路貫穿開發區東西南北。

基礎優勢

太倉高新區基礎設施完善,寬闊整潔的開發大道連通四方,供電、供水、供熱、污水處理等配套設施齊全,為進區企業提供了良好的建設發展條件。已接通來自中國華東電網的上海、江蘇和本市電廠的五路電源,電力資源充沛。30平方公里建成區已成為投資的福地。

環境優勢

太倉高新區具備了健全的管理服務功能,區內的海關、國檢、工商、稅務等服務機構一應俱全,太倉市行政審批中心和高新區的一站式、一體化服務便捷高效。五星級酒店、商貿服務區、物流中心、學校、醫院等社會服務設施全部到位。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1%,氣候宜人,社會和諧,人文、人居環境優良。

人才優勢

太倉擁有西北工業大學研究院、西北工業大學太倉校區、西交利物浦太倉校區,健雄職業技術學院、太倉職業技術中心校、太倉德國企業專業工人培訓中心、德國巴伐利亞技術工人培訓中心、舍弗勒(中國)培訓中心等眾多院校和培訓中心,已成為培養高級"藍領"的搖籃。德國"雙元制"教育、傳學研結合、訂單式培養等多種先進人才培育模式得到廣泛推行,為區內企業源源不斷輸送人才。

交通運輸

太倉,這座長江經濟帶和沿海開放帶交匯點上的港口城市太倉經濟開發區,昂首於江蘇省東南部的長江三角洲開放區前沿,東瀕長江,南依上海,西接蘇州,是江蘇省經濟最為發達的縣(市)之一。
太倉高新區位於太倉市城區核心,開發區地理位置優越,水、陸、空交通極為發達,東距天然良港--太倉港18公里,南距上海虹橋機場40公里,區內建有2個高鐵客運站,滬嘉瀏高速公路、蘇嘉杭高速公路和沿江高速公路在區內交匯。

歷史文化

太倉自古為文化之鄉,人文薈萃,積澱深厚,底蘊豐富,形成了獨特風格的婁東文化。譽為"百戲之祖"的崑曲和優美動聽的江南絲竹源自太倉一帶,中國四大民間神話之一的"牛郎織女"也有降生太倉之說。元代的橋樑建築獨具風格。明清園林之盛,有"太倉園林甲江南"之譽。太倉建州後學堂、書院盛極一時,民間讀書成風。現今,太倉的文化更具開放性,有全國橋牌之鄉、武術之鄉、龍獅之鄉、民樂之鄉等稱號。豐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舉不勝舉的文化名人。600年前,鄭和就是在太倉開始了他七下西洋的壯舉,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明清兩代狀元、進士、畫家、詩人輩出。曾誕生過王世貞、王錫爵、張溥、吳梅村等大文學家,以王時敏、王鑑、王原祁領銜的"婁東畫派"更是垂名青史。近代又湧現出了人民教育家唐文治、世界著名女物理學家吳健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中國新舞蹈藝術創始人吳曉邦、丹青大師朱屺瞻等一批蜚聲海內外的著名人士。深厚的人文環境已成為太倉招商引資的"銳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