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倉花木蘭

王維潔,女,蘇州太倉新塘鎮人,1950年參軍並赴朝作戰,1950年12月長津湖戰役榮獲三等功。1951年5月25日下午3點,王維潔因常年忘我工作,終因積勞成疾患病去世,年僅18歲。1954年被追認為革命烈士,至今遺體被埋葬在韓國麟蹄郡的一座山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維潔
  • 別名:太倉花木蘭
  • 出生地:蘇州太倉新塘鎮
  • 信仰:中國共產黨
訊息背景,人物簡述,捨身參軍,忘我工作,殘酷歲月,凋落它鄉,追認烈士,詞賦哀悼,

訊息背景

2014年3月28日,437具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從韓國運回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安葬。這個訊息,牽動著江蘇太倉86歲老人仇永生太多的回憶。63年前的朝鮮戰場上,仇永生親手將因病犧牲的同學兼戰友、當時年僅18歲的王維潔安葬在三八線南附近。如今437具烈士遺骸都回來了,太倉女兵王維潔卻還躺在異國他鄉。
志願軍入朝作戰照片志願軍入朝作戰照片
揚子晚報記者一同和訊息的訴述人仇永生老人一起,在太倉市檔案館看到了一份遲到45年的王維潔病故通知書。為了爭取戰友的烈士身份,86歲的仇永生老人深情講述了女兵王維潔在朝鮮最後的青春歲月。

人物簡述

王維潔,女,蘇州太倉新塘鎮人,1950年參軍並赴朝作戰,1950年12月長津湖戰役榮獲三等功。1951年5月25日下午3點,王維潔因常年忘我工作,終因積勞成疾患病去世,年僅18歲。1954年被追認為革命烈士,至今遺體被埋葬在韓國麟蹄郡的一座山上。
王維潔烈士遺像王維潔烈士遺像

捨身參軍

17歲“小百靈”王維潔是首批入朝戰士
仇永生和王維潔,都來自蘇州太倉新塘鎮。
1950年,解放軍20軍團到太倉新塘鎮招兵。當年3月2日,就讀於黃渡師範一年級的王維潔和中學校友仇永生被錄取,成為20軍89師267團政工組的新兵,負責宣傳工作。
當年9月,美軍從仁川登入,20軍隨後接到緊急調令。就這樣,剛結束新兵營訓練的王維潔和仇永生,跟著部隊坐上悶罐子火車,於11月中旬抵達吉林通化。那時候他們才意識到,自己可能是首批入朝作戰的志願軍。
11月的東北,當地的士兵已經換上了加厚的棉衣和棉鞋,而剛下火車的20軍戰士,卻只有亞熱帶地區的棉衣、單薄的膠鞋和粗布軍帽。看到朝鮮軍隊節節撤退,20軍來不及籌集厚棉衣便匆匆跨過鴨綠江,來到了炮火沖天的戰場。

忘我工作

王維潔所在的政工組主要擔負宣傳工作,鼓舞士氣,267團政工組共30餘人,僅有3個女兵,王維潔雖然是年齡最小、個子最矮的一個,但嗓門卻最亮,被戰士們親切地叫做“小百靈”。仇永生記得,一跨過鴨綠江,就感受到美軍鋪天蓋地的轟炸。但從來沒參加過戰鬥的王維潔並沒有顯露出害怕,沒有話筒,王維潔用一個自製的鐵皮喇叭為戰士們加油;沒有舞台,王維潔就一邊跑一邊唱《白毛女》和《劉胡蘭》。
王維潔(中)演出王維潔(中)演出
棉被讓給傷員,自己手臉卻凍爛
經過了一個星期的急行軍,部隊終於趕到長津湖戰場。
美軍是飛機坦克加大炮,志願軍則用著解放戰爭繳獲的“萬國牌”槍枝。在零下30多攝氏度的惡劣氣候中,嬌小的王維潔伴著快板唱著:“人民英雄志願軍,單衣膠鞋抗擊美軍,我們的意志像鋼鐵,掀翻美帝坦克旅。”
除了鼓舞士氣,王維潔還有項安置傷員的任務。朝鮮戰場傷員眾多,王維潔等女兵不光要登記受傷戰士的姓名、血型,還要想辦法找擔架和棉被。又一次,王維潔到當地百姓家借牛車,想把傷員轉移到後方醫院,誰知撞上美軍轟炸—牛車散了架,王維潔就用兩個桿子做成擔架,在冰天雪地中把傷員送到醫院。
20軍和美軍在長津湖打了1個多月,王維潔就在炮火中跑了一個多月,冷了就用雪往手上搓,臉、手、腳都凍爛了,棉被卻讓給了傷員們。王維潔不僅用歌聲給了戰士們殺敵的勇氣,更讓傷者看到了生的希望。
1950年12月,志願軍取得長津湖戰役的勝利。後來成為作戰參謀的仇永生說,當時與20軍交戰的是美軍王牌海軍陸戰隊一師,20軍能夠堅持取勝,可以說是頑強意志帶來的奇蹟。17歲的王維潔,還因為表現英勇被記了三等功。
薄襖泅渡過江,彈盡糧絕撤退
戰鬥結束後,仇永生和王維潔暫時回到通化等任務。

殘酷歲月

1951年3月,政工組接到參戰命令,王維潔和仇永生被分配到20軍60師。3月底,部隊喊出“打過三八線”的口號,但由於後方物資接濟不上,每個戰士僅有80發子彈,而且因為衣服單薄,凍傷情況也比較嚴重。4月中旬,20軍連同13兵團拼盡全力,終於殲滅了李承晚的5個師,跨過三八線。
然而,北漢江和昭陽江刺骨的江水,卻成為志願軍最大的攔路虎。
回憶起過江的經歷,仇永生忍不住痛哭:“江水及胸,非常刺骨。師長勸王維潔不要過江,但她堅決不肯,堅持參加戰鬥。那天,男同志脫了衣服頂在頭上過江,王維潔只能穿著薄棉襖過江。到了對岸,我看見王維潔的衣服全濕了,卻沒有乾衣服可以換。但她卻一直說不冷。她的手和臉在冬天被嚴重凍傷,即便春天到了,依然是紫紅色。”
5月初,60師已經接近彈盡糧絕,美軍出動坦克飛機沒日沒夜轟炸。部隊作出緊急撤退到三八線以北的部署,大路已經被美軍封鎖,志願軍只能走山路。
王維潔跟隨60師撤退,仇永生被調到其他隊伍蒐集李承晚部隊扔下的槍枝彈藥。就在這時,王維潔生病了。

凋落它鄉

異國犧牲,埋葬地已無處可尋
5月19日,仇永生第一次搜山回來,發現王維潔等許多戰友發燒。戰友向仇永生描述,王維潔為了不給大家添麻煩,堅持不坐擔架,第二天就陷入了昏迷。部隊沒有帳篷,也沒有藥物,衛生員只能用美軍的鐵帽子燒上熱水餵給她。戰友們白天輪流抬著王維潔撤退,晚上只能把她放在樹下面蓋上被子。
5月24日仇永生再次搜山回來,王維潔已經快要不行了。天空中飄著小雨,樹上的雨滴不斷地落到傷員的臉上。看到王維潔已經喝不下熱水,仇永生坐在枯葉上無能為力。5月25日下午3點,剛滿18歲的王維潔去世。
部隊無法將王維潔的遺體帶回祖國,只能就地埋葬。政工組長申鄭成和仇永生帶著兩個戰士,把王維潔的遺體抬到一個山溝里。沒有棺材,仇永生請衛生員找來一條白布,蓋在了王維潔的身上。由於擔心被敵軍發現,大家找來了枯樹枝和樹葉蓋在安葬處做掩護。
如今已86歲的仇永生,拿出地圖指著一個圓圈告訴揚子晚報記者,“王維潔被埋在韓國麟蹄郡的一座山上,解放後我和幾位老戰友想去尋找安葬王維潔的地方,但面對地圖,已經無法知道究竟是哪座山了”。

追認烈士

昔日戰友:想證明她是不折不扣的烈士
雖然仇永生寫了封信,但王維潔的父母不願相信女兒葬身異國的事實。直到第二年,民政局給王維潔父母送去了撫恤金,他們才終於明白,女兒真的回不來了。後來,新塘鎮為犧牲烈士建造了一座烈士陵園,但因為一直沒收到王維潔的陣亡證明,所以沒能列入。
王維潔的哥哥告訴仇永生,父母臨終前還說,最遺憾的事就是養了17年的女兒參加了革命,但最後沒能進烈士陵園。
仇永生和當年20軍老戰友共10位老兵聯名致信20軍前軍長餘光茂,得知王維潔的陣亡通知直到1954年才簽發,並送到了太倉。
1996年,老兵們找到了原太倉民政局工作人員,終於找到了遲到45年的通知書,上面寫著“王維潔烈士病故證明書”的字樣。如今,通知書被太倉市檔案館保管起來。
2001年,10位老兵聯合自費為王維潔製作了一塊墓碑,十幾年來,80多歲的仇永生老人一直收集著王維潔的信息,向當地有關部門證明,王維潔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烈士。
王維潔的戰友仇永生老人王維潔的戰友仇永生老人

詞賦哀悼

維潔辭
古有花木蘭,今有王維潔
一賦傳千年,共憶巾幗魂
唧唧復唧唧,維潔年十七
不聞機杼聲,唯聞書卷氣
昨夜見書帖,軍團大點兵
美軍登仁川,朝鮮戰事忙
誰人敢斷言,女子不如男
願為市鞍馬,巾幗獨自征
旦辭爺娘去,暮宿通化邊
不聞爺娘喚女聲
但聞鴨綠江水鳴濺濺
旦辭通化去,暮至長津湖
不聞爺娘喚女聲
但聞橫飛炮彈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輜重難運轉
東市無駿馬,西市無鞍韉
南市無子彈,北市無棉鞋
天寒地凍苦,漢江渡不易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薄衣
且戰且北歸,誰料染怪疾
巾幗百戰死,維潔未得歸
遺體異國留,埋身麟蹄丘
無需策勛十二轉
亦不用賞賜百千強
昔日戰友唯所願
再馳千里足,還她英烈名
(作者:石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