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體測量星表
- 所屬學科:天文學
天體測量星表,記載天體各種天體測量學參數(如位置、自行、視差)的表冊。天體測量星表常常同時給出天體的星等、光譜型等數據,滿足天體證認工作的需要。世界上最古老的天體測量星表是中國天文學家石申於公元前4世紀編著的,後世稱為《...
星表就是記載天體各種參數(如位置、運動、星等、光譜型等)的表冊。通過天文觀測編制星表,是天文學中很早就開始的工作之一。公元前四世紀,中國戰國時魏國天文學家石申著有《天文》八卷,後世稱為《石氏星經》,其中載有121顆恆星的位置。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今已失傳。公元前二世紀,喜帕恰斯編制了一本載有...
基本星表是一系列對小恆星的位置有著高精度定位資料,用來定義天體參考框架,做為測量恆星位置的標準座標系統的六個天體測量星表之一。從FK4到FK6的出版 第4基本星表(FK4)在1963年出版,包含1,535顆恆星從1950.0至1975.0年,不同分點的座標位置。第4基本星表的補充表(FK4S)是FK4進一步的修正,包含1,987顆...
冪級數收斂性很差,需要考慮很多項。這樣導致的繁瑣計算,使級數方法計算方便的優點完全喪失。直角坐標矩陣轉換,是當代天體測量學計算恆星位置的通用方法。這種方法在數學上是嚴格的。在解決拱極星和大曆元跨度的問題上,優點尤為明顯。隨著計算機的普及,直角坐標矩陣轉換的計算繁瑣已經不再成為問題。
採用帕洛瑪天文台第二期巡天觀測和英澳天文台第二期南天巡天觀測的資料編制新的《導星星表GSCⅡ》。星表將有2億顆星等暗至18等的星,自行精度好於4毫角秒/年,至2000年其位置絕對精度好於0.5″,相對位置精度為0.5″。這部星表將作為全天球天體測量干涉儀(GAIA)的輸入星表。
天體測量學或天文測量學(Astrometry)是天文學中最古老也是最基礎的一個分支,主要以測量恆星的位置和其他會運動天體的距離和動態。 他是傳統科學中的一個子科目,後來發展出以定性研究為主體的位置天文學。天體測量學的歷史,在西方可以追溯到依巴谷(Hipparchus),他編輯了第一本的星表,列出了肉眼可見的恆星並發明...
照相天體測量學(photographic astrometry),天體測量學的一個分支。主要任務是利用照相方法來測定並研究天體的相對位置和運動,其中包括:①天體(包括人造天體)的空間位置的測定;②恆星自行的測定;③雙星和聚星系統的運動的測定;④視差的測定;⑤照相星表的編制;⑥日全食時相對論效應的驗證等。一百多年來,隨著照相...
天體測量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文化的萌芽時代。遠古時候為了指示方向、確定時間和季節,先後創造出日晷和圭表。對茫茫星空的觀測,導致劃分星座和編制星表,進而研究太陽、月球和各大行星在天球上的運動。當時的天體測量學既奠定了曆法的基礎,又確認了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在天球上的反映,從而逐漸形成古代的宇宙觀。因此,...
當測量精度提高到這些雙星的子星在其軌道上運動變化的數量級時,如仍按經典方式處理,這種子星繞質量中心的軌道運動將以“誤差”形式影響恆星位置和自行的歸算值。另外,如雙星的1顆子星為變星,或其子星有不同顏色時,亦將產生類似“誤差”,影響恆星位置和自行的歸算結果。為此在編算星表時,需要利用統計方法,如相關函式...
在光學天體測量儀器中,子午環用於測定恆星坐標,以編制基本星表。中星儀、稜鏡等高儀、光電等高儀、照相天頂筒和天頂儀等用於測定世界時或極移,以研究地球自轉。它們以鉛垂線或水銀面為基準,測定天體的天頂距或過子午圈的時刻。北極管是用來測定某些天文常數的。此外,經緯儀是天文大地測量的主要儀器。六分儀則用於船舶...
巡天星表是天文學專名詞。內容簡介 “巡天星表”來自中國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的天文學專有名詞中文譯名,詞條譯名和中英文解釋數據著作權由天文學名詞委所有。補充說明 “英漢天文學名詞資料庫”(以下簡稱“天文名詞庫”)是由中國天文學會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以下簡稱“名詞委”)編纂和維護的天文學專業名詞...
中國天文學會第七屆理事會理事及星表與天文常數專業委員會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三、第四、第七、第八屆學天文科評審組成員。光電等高儀的研製(項目提出人及主要完成者)獲得了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圖書目錄 第一章 天體測量學引論及經典方法 第二章 時間、參考架、恆星的位置和運動 第三章 照相天體測量...
照相星表 照相星表是天文學術語。
在天體測量學中,慣性參考系是以基本星表坐標系統的形式來近似實現的。根據1961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決議,目前採用1963年發表的第四基本星表 (FK4)的星位和自行的基本系統作為實際使用的慣性參考系。這個星表包括 1,535顆均勻分布在天空的目視星等亮於 7.5等的恆星(見星等)。它是以赤道面和春分點作為慣性參考系的...
依巴谷星表和第谷星表(Tycho-1)是歐洲太空總署的依巴谷衛星成果的主要產物。這顆衛星在1989年11月至1993年3月的四年任務中,傳回了許多高精度的科學數據。依巴谷星表至少列出了118,000顆天體測量學上精確度在千分之一弧秒恆星,而第谷星表列出的則略微超過1,050,000顆恆星。這份星表包含很大數量的高精密度...
其意義在於這樣的考慮:①地面星表資料統一本身是空間和地面光學系統聯繫中必要研究的問題;②由於伊巴谷衛星的觀測時間只有幾年,這對所取得的自行的精確度有一定的影響。利用地面光學星表觀測時間間隔長的優點,將空間和地面光學星表結合,可以改進空間天體測量星表所得的自行的精度,為此也需將地面星表資料進行統一。另...
對PPMXL和UCAC3兩部大型天體測量星表進行了深入細緻地分析,發現UCAC3可能存在明顯問題。深入細緻地釐清了IAU最新推薦的基本天文學名詞、天文常數系統、國際天球參考系、時間系統和地球自轉模型等重大問題,這對深空探測中的精確定位等套用具有顯著影響。分別對ICRF1和ICRF2源的銀河系光行差分析發現,銀河系光行差對IC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