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同祺

須同祺,天文學家。他以上海天文台目視等高儀長期穩定的觀測結果,為中國綜合時號改正數系統躍居世界先進行列提供了基本素材。在伊巴谷天體測量衛星觀測計畫中,使中國首批加入第一個空間天體測量的觀測行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須同祺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蘇省無錫縣盪口鎮
  • 出生日期:1935年4月13日
人生經歷,個人簡介,科技成就,為中國時間工作努力,上海射電星星表的編算,參加第一個空間天體測量觀測計畫及預備研究,主要論著,

人生經歷

須同祺,1935年4月13日生於江蘇省無錫盪口鎮。1947 年他從盪口鎮中心國小畢業後,以優良成績考入江蘇省立蘇州中學,1953年高中畢業。在老師的引導下,從有關大專院校專業介紹中知道天文學不僅使人們了解和認識自然的奧秘,在生產活動和實際套用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因此就報考那時我國惟一有天文學課的南京大學數學天文學系,學習天文知識。1957 年畢業後,分配到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徐家匯觀象台,即現今的上海天文台
徐家匯觀象台是1872年由法國天主教耶穌會建立,其主要內容是時間工作。但在1950年人民政府從法國人手中接管過來時,由於設備陳舊,人員缺乏,它所發播的時間訊號的精度根本無法滿足全國各地建設事業的需要。徐家匯觀象台為改變這種落後面貌,上下奮鬥努力。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分配到徐家匯觀象台目視等高儀組。面對那架從未接觸過的天文儀器,開始了正式的天文工作,並在1964年擔任該組組長。
從1972年到1977年,由於工作變化,他被分在雷射陀螺組。這是一種還在探索中的儀器,和他所學的專業相距甚大。但他還是像當初對待目視等高儀一樣,從不懂到了解,和組內同事一起努力工作。
到1978年,上海天文台為了適應天文學的發展,重新調整原來的課題組織,他調任星表與天文常數組組長。為了更好地了解和學習國外在星表和天體測量領域的研究工作,1981~1983 年由上海天文台選派作為訪問學者,赴德國海德堡天文計算研究所(Astronomisches Rechen-Institut,Heidelberg)參加基本星表工作。該研究所以編算和修訂基本星表系列而聞名於世。通過在海德堡的工作,與所內外科學家的相互接觸,使他感受到該研究所有它的長處。基本星表的編算是他們有悠久歷史的工作,但每次修訂時,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和發展。他們對天體測量中的新動向,如射電天體測量和空間天體測量都有所研究和參與,使自己的工作適應新的要求,並注意研究天體測量和天文學中其他分支學科間的相互作用。這些經驗也給他以後的工作帶來有用的啟示。
他在上海天文台的職務從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到研究員。在天文委員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武漢動力大地測量實驗室等的大力支持下,40年來都是圍繞我國的時間工作,為我國的天體測量適應科學發展的需要,以及考慮高精度天體測量對天文學發展上的作用等進行工作,直到1995年退休。為此,在1994年獲得了中國天文學會發給的獎狀。1987年他加入了九三學社。

個人簡介

1935年4月13日 出生於江蘇省無錫縣盪口鎮。
1947~1953年 在江蘇省立蘇州中學(1951年改名江蘇省蘇州高級中學)學習。
1953~1957年 在南京大學數學天文學系學習。
1958~1963年 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時間緯度室、目視等高儀組工作。
1964~1971年 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目視等高儀組組長。
1972~1977年 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雷射陀螺組工作。
1978~1995年 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星表與天文常數組組長。
1981~1983年 在德國海德堡天文計算研究所(Astronomisches RechenInstitut,Heidelberg)做訪問學者。
1995年 從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退休。

科技成就

為中國時間工作努力

在精確時間的確定過程中,天文觀測是一個重要的基本環節。要取得實效好的天文觀測結果,就得對天文儀器進行精心維護。目視等高儀能同時用來測定時間和緯度,根據觀測結果還可修訂所用的觀測星表等。為了使儀器在時間、緯度和天文星表等多方面發揮其作用,他重新調整了原來的觀測綱要,對觀測星組進行組內修正,以減少因觀測中缺星而導致的星組系統變動,並對原來使用的附屬設備進行更換和整理。在他的帶領下,通過全組努力,使得該儀器的觀測結果從1962年到1971年間,相對我國綜合時號改正數系統的年平均波動的平均為0.0066時秒,為我國時間工作躍居世界先進行列提供了基本素材。
與此同時,他還對目視等高儀的改進作了研究。1960年他對原先上海天文台全和鈞提出的光電等高儀構想方案進行了研究和改進。考慮到為了簡化對記錄光柵製作的要求和事後處理的問題,他提出在觀測時同時採用恆星方位跟蹤,使星像在視場中像光電中星儀那樣上下移動。這種構思為後來我國光電等高儀的製作提供了依據。

上海射電星星表的編算

20世紀70年代,正是國際上提出並實施修訂原來使用的第四基本星表,以滿足各種需要。同時射電干涉測量方法的出現,使可以對遙遠的射電源的位置進行測定。另外空間天體測量也已在準備之中。因觀測波段和觀測方法的不同,就建立了不同的天球參考系,既有光學和射電的,還有地面和空間的天球參考系。天球參考系的建立和維持,各類天球參考系的相互聯繫,目的是使大量天文觀測資料能在準慣性系中發揮作用。因此他在天體測量上的工作,就是按地面天體測量、空間天體測量和射電天體測量三方面來開展和準備。
許多常用的光學星表,如基本星表等中的天體,雖然有一定的光學亮度,但無法用射電干涉測量方法去觀測。而射電源又因其很暗,無法用一般的光學望遠鏡看到。這就給光學和射電天球參考系的聯繫帶來了問題。20世紀70年代末,天文學家注意到射電星既有一定的光學亮度,又有射電輻射。這類天體是用來聯繫光學和射電天球參考系的理想對象。但它們基本上沒有精確的位置,更缺少必要的自行參數。
1980年,須同祺首先在上海天文台的目視等高儀和光電等高儀上組織觀測和研究射電星,這在國內是首次開展這項工作。接著1985年到1988年,又在佘山40cm望遠鏡上,對8~13等的85顆射電星和少量的亮一點的射電源組織觀測。前後共有100顆射電星,其中2/5是初次測定。在赤經和赤緯上的平均精度分別為0.11角秒和0.09角秒,比國外同類的測定精度要好一些。這份星表在後來實施的伊巴谷天體測量衛星射電星觀測綱要中,占了近40%。在當時國際上,也是少數幾個星數較多的射電星星表之一。除了星位,後來他還對其中部分射電星給出自行參數。1988年在西班牙召開的伊巴谷輸入星表會議上,參考系聯繫組負責人A.N.亞吉(Argue A.N.)在報告中提到射電星光學測定的重要意義時,就提到包括他和少數幾個外國同行在這方面的工作。會後還給他寫信表示,希望儘早得到上海的資料。他和組內同事一起,從觀測工作開始,直到資料分析,完成了整個工作過程。該項工作以《上海射電星星表》命名,獲得1991 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三等獎。

參加第一個空間天體測量觀測計畫及預備研究

從1967年法國P.拉格勞(Lacroute P.)提出空間天體測量計畫,經過約10年的討論和研究,到20世紀70年代末期,被歐洲空間局(European Space Agency,ESA)列入執行計畫。空間天體測量的出現,是天文學中最老一個分支——天體測量學的一個突變。它的特點是觀測不受大氣干擾和地球重力對望遠鏡的影響。由於它的觀測精度比地面觀測高10倍以上,而且是全天候的在更大空間範圍內觀測各種類型天體,所得觀測資料對於天體物理和宇宙學等研究都是有幫助的,因此它的出現受到廣大天文學家的熱烈回響。
1980年歐洲空間局伊巴谷衛星組織正式向全世界公開徵求提案。須同祺考慮到我們的天體測量工作今後的發展,以及天體測量資料對天文學的作用,就結合自己的研究工作,向該組織送交了兩個提案:提案4號,1957年以來的地球自轉;提案5號,射電星光學和射電位置的比較。其中第一個提案主要是使我國的時緯歷史資料和空間天體測量新系統相聯繫並重新研究,同時也可以進行空間和地面光學參考系的聯繫研究。而第二個則直接和參考系有關。
這些提案在1982年被接受。在伊巴谷觀測計畫中,被接受的射電星提案共8個,在編制其射電星觀測綱要時,就是根據這些提案制定的;有關地球自轉的提案共3個。在一共223個提案中,除西歐和美國以外的外國提案共有25個,其中包括中國的2個。這樣,使得我國成為參與世界上第一個空間天體測量觀測的成員之一。
接著他開始對一些常用的光學星表進行研究,並將它們統一到基本星表系統中。其意義在於這樣的考慮:①地面星表資料統一本身是空間和地面光學系統聯繫中必要研究的問題;②由於伊巴谷衛星的觀測時間只有幾年,這對所取得的自行的精確度有一定的影響。利用地面光學星表觀測時間間隔長的優點,將空間和地面光學星表結合,可以改進空間天體測量星表所得的自行的精度,為此也需將地面星表資料進行統一。另外他還對空間觀測資料和地面星表結合,修訂空間天體測量星表自行的方案,以及主要處理過程作了討論和研究。他的這些工作都是為了取得空間天體測量資料後,開始進一步工作前的準備研究。

主要論著

1 須同祺.射電星觀測與射電參考系和光學參考系的聯繫.上海天文台年刊,1984,6:81~85。
2 須同祺,陸佩珍,儲宗元等.射電星光學定位結果.天文學報,1988,29(4):305~309。
3 須同祺,陸佩珍,王叔和,等.射電星自行.上海天文台年刊,1989,11:88~91。
4 須同祺,陸佩珍,王叔和,等.射電星與射電源的光學定位.天文學報,1991,31(3):267~275。
5 須同祺,金文敬,陸佩珍,等.基本星表和天文常數的變動對地球方向參數的影響.動力大地測量學進展,朱灼文,潘憲章主編.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1~17。
6 須同祺,陸佩珍,廖德春,等.1953~1961年在FK5系統中中國地極坐標系的均勻化.上海天文台年刊,1993,14:39~44。
7 須同祺.關於射電參考系的VLBI研究.上海天文台年刊,1995,16:238~23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