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天花宮
- 地理位置:江西
- 占地面積:1100平方米
- 景點級別:環境泛雅
發展歷史,地理環境,史料記載,歷史典故,
發展歷史
據《德化縣誌》記載∶“天花宮創建於清同治九年”(一八七○年)。數百年來不斷擴建,寺內原有大殿、娘娘亭、觀音殿、地藏殿、僧寮等建築十餘棟,堪稱一方勝境。由於諸多因素,至建國前僅存大殿、娘娘亭等建築,而娘娘亭在解放前和一九五四年曾兩次被火災殃及,後不久均修復如初。天花宮雖然沒有悠久的歷史,也沒有出過祖師,但在信眾中的影響卻甚為深遠,湖北、安徽、江西之近鄰數十縣莫不知曉。每逢佛菩薩聖誕,年中數節,信眾絡繹不絕於途,寺內鞭炮轟鳴,香火鼎盛,經聲佛號久久繞樑,盛況不亞於名山大寺。
建國之初,政府就十分尊重公民的宗教信仰,宗教組織在全國範圍內如雨後春筍般地相繼成立。一九五四年,在九江行署的重視下,九江市佛教協會籌備小組成立,辦公地址就設在天花宮。佛協籌備小組在此後的十餘年中,在協助政府貫徹宗教政策,團結教徒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建設方面作了許多工作。一九六六年“文革”開始後,天花宮的宗教活動與市佛協的工作被迫停止。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宗教政策重新得到落實,公民的宗教信仰得到尊重,九江境內各大佛寺相繼重建恢復,重點佛寺的大型佛事活動頻繁,海外佛教友好交往日盛。一九八九年秋,市政府正式行文市城建局,責成市園林處將天花宮歸還給市佛教協會。
九江市佛協收回天花宮後,在做好全市佛教工作的同時,會長果一法師和全體同仁對天花宮的全面維修和整體建設規劃方面進行了細緻的商討。春秋九寒璁,天花宮占地面積已近三千平方米,建築面積約兩千平方米,寺廟建設基本完善,建築規模已超過歷史最盛時期。天花宮的主要殿堂有大殿、三聖殿、觀音殿、地藏殿、娘娘亭、果公堂、客堂、齋堂、敬香亭、寮房等。
天花宮歷任住持已不可考,據悉,解放前有高老和尚住持,頗有聲望,解放後有演法師住持,由常金師太住持。隨著宗教政策不斷得以貫徹落實,天花宮僧眾將精誠竭力,按照建設人間佛教的宗旨,使這一方佛教聖地更好地造福社會,利益眾生。
地理環境
天花宮位於江西省九江市甘棠湖畔。處於繁華都市之中,為城、鄉信教民眾共同的活動場所,每逢佛誕節日,寺內熙熙攘攘,人涌如潮,焚貝和鳴,佛號經聲久久迴蕩;香雲繚繞,鞭炮動地,倍增喜慶氣氛。
天花宮不但是宗教活動場所,也是旅遊觀光的極好去處。隔岸遠眺,叢叢綠蔭掩映著亭台樓閣,弱柳輕拂,紅牆黃瓦時隱時現,宛若瓊島仙景;近觀全貌,喜獅相迎,朱門洞開,庭院迴廊檐牙交錯,古風古韻猶如畫圖;臨亭極目,湖波浩淼,纖塵不染;春雨絲絲,煙霞籠瑞;每至雲淡風清,匡廬如對,到此境地,自會萬元皆釋,神清氣爽,實堪稱為都市中的一方淨土。
史料記載
據《德化縣誌》載:“宮系同治七年所建。”整個宮院建築為磚木結構,沿砌院牆,院內主體建築包括娘娘殿娘娘亭,亭上下三層,六角形態,飛檐起翹,又似塔型外表,頗為壯麗。左右建有禪房及其他建築。從前民間所祈送子神廟。天花宮是後來改的名,取廟貌如天賜花宮之意。登上三樓憑窗遠望,可眺湖光山色。
歷史典故
傳說,三國東吳周瑜守備宮亭練習水軍之時,此處曾是小喬梳妝地方,故前所建之樓稱小喬梳妝樓。
所奉送子娘娘,其實為五代時後蜀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宋太祖乾德三年,孟昶戰敗降宋不久死去,他的妃子花蕊夫人雖被逼送宋宮卻不忘故主,帶著孟昶的畫像私掛宮中奉祀。太祖入宮發覺不免追問,夫人情急之中謊告“所掛張仙,送子之神,蜀人皆智”幸太祖未為深究,但要她以蜀亡為題作詩一首。花蕊夫人無奈吟詠道:“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十四萬人齊卸甲,更無一個是男兒。”宋太祖對此也無可如何。送子之神,後從宮中傳到民間。晚清時,把張仙男身像改為花蕊女身像,天花宮也供起女的送子娘娘來了,過去一度香火十分旺盛。另作詩描:柳影湖波景色饒,天花宮聳更妖嬈。三樓微妙憑窗望,泛雅風光不厭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