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通志--政權志·政府卷》是1996年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天津市地方志修委員會。
基本介紹
- 作者:天津市地方志編修委員會
- 出版社: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6年12月
- 頁數:423 頁
- 定價:86.00
- 裝幀:精裝
- ISBN:9787805635859
《天津通志--政權志·政府卷》是1996年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天津市地方志修委員會。
《天津通志--政權志·政府卷》是1996年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天津市地方志修委員會。目 錄序凡 例概 述大事記略第一篇 明清天津政府第一章 天津衛第二章 天津州第一節 機構第二節 官員第三章 天津府、縣...
政權志·政府卷》(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分別獲全國志書評比一、二等獎;總編纂的《天津通志·金融志》(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年1月出版),1996年榮獲天津市第六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總編纂的《天津通志·附志·租界》(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獲1996年度天津市優秀...
《通志·氏族略》記載厘諸君為戰國時期著名的中山國國相,因其封地在藍邑(今河北遷安),世稱其為“藍諸君”。在藍諸君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地為姓氏者,稱藍氏,世代相傳。 這個源頭,也有說是源於嬴姓的。源於姜姓 據《藍氏族譜》記載,藍姓源出姜姓,出自炎帝神農十一世孫帝榆罔之子昌奇。傳說昌奇出生時...
姬氏志》中亦記載:“臧姓,源於姬姓,其先出自魯孝公之子驅,字子臧,其孫以王父字為氏。”又據《通志·氏族略》記載:“魯孝公之子名彄,食采於臧,後建立臧國,為子爵位,世稱子臧,或臧。其孫以王父字命姓,分為兩支,一支臧孫氏,一支臧氏。後來,臧孫氏亦省文改複姓為單姓,也成臧姓。”源流二 ...
據《史記·殷本紀》和《通志·氏族略》所載,商高宗武丁在位時,國勢衰微,於傅岩(今山西省平陸東南)找到說,說幫助武丁興國,修政行德,使天下大治。在傅說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傅氏,世代相傳,史稱傅氏正宗。傅氏族人大多尊奉傅說為得姓始祖。1955年文字改革簡化之後,該支傅氏一族有...
”《河津縣誌·古篇》載:耿都城在縣東南二十里,汾水西逕耿鄉城北,故殷都也。《通志·氏族略二》:"耿氏,姬姓,商時侯國,閔公元年為晉所滅,今河中龍門縣南十二里故耿城是。《尚書》祖乙圯於耿,是其地也。"《古今姓氏書辨證·三十九耿》記載:耿氏,出自姬姓。侯伯之國,其地皮氏縣東南耿鄉是也。
《通鑑輯覽》是乾隆三十三年敕撰編年體史書,共一百一十六卷,(附唐桂二王本末三卷)。本書簡介 乾隆三十三年敕撰,共一百一十六卷,(附唐桂二王本末三卷)。編年記事,上起太昊伏羲氏,下訖明代,清高宗親作御批,又稱《御批歷代通鑑輯覽》。此書在史書中雖無特殊價值,但剪裁和內容組織上都很精當,篇幅...
出自姬姓。為唐叔虞之後,也以封地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成公的兒子懿,被封於閻邑(今山西省安邑),後被晉國所滅。該支閻氏族人在1955年以後多有訛寫為閆氏者,其閻氏、閆氏相偕。源流三 出自羋姓。楚國公族,有閻敖。出自楚國王族伯璵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春秋時期,楚國有...
”⑯清《通志》基本與《滿洲源流考》類似。二者成書時間雖大體相當, 但基本是前者承襲後者。⑰其一,《滿洲源流考》提出,漢譯之“滿洲”“滿珠”,本身無甚區別。其二,他們皆源於梵語,或喇嘛教之“曼殊師利”。關於第一點,筆者不持異議。“滿洲”、“滿珠”本身即漢譯之表達,同源於女真語之manju。...
近代許多政客、名人遷居天津,他們在天津購買私人住房時往往用“堂號”,卻不用本人姓名。例如: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袁世凱任直隸總督時,以“樹德堂袁”的名義買下河北區元緯路和地緯路之間20多畝土地,建起規模宏大的袁氏花園公館。1912年,曾任北洋政府大總統的黎元洪在舊英租界盛茂路(今河北路),以“...
重慶合川華氏續修族譜一卷,(現代)華隆思主編,200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天津華氏宗譜,(清)華承彥續輯,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天津華氏通四堠陽晴雲公支宗譜十三卷,首三卷,末一卷,(民國)華步照、華鐘靈等輯,民國十四年(公元...
1930年遼寧通志館曾根據盛京本影印,無滿、蒙文。1934年遼海書社將原圖縮小四分之一再次重排。對於太祖至穆宗這十朝實錄究竟繕寫幾部,歷來說法不一。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之後清點實錄,所見太祖、太宗、世祖(以上三朝為雍正、乾隆間校訂本)、聖祖、世宗、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十朝實錄滿、漢、蒙文本各有...
與此同時,廣方言館也極其注重國學教育,每周其餘3天上午則誦習國文,國文的主要訓練是讀“三通”,即研究傳統中國制度之學不能繞開的《通典》《通志》和《文獻通考》。教張君勱國文的袁觀瀾(希濤)是一位博洽的學者,在他這裡,張君勱對政治制度的終生關注得到啟蒙。不僅如此,由於廣方言館還教授策論,也就是...
39. 《制國之用大略》(0utlines of Politicaleconomy),24頁,該書闡述了一個好的政府所應具各的基本原則,共8者,分別為:服務百姓、錢幣、稅收、國家開支、軍隊、教育、財富來源及對相關同題的答覆。40. 《貿易通志》(Treatise on Commerce),63頁;一張圖表;1840年。41. 《小信小福》(Little Faith...
682) :俗姓尉遲,字洪道。雍州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唐代僧人。(以上為尉遲氏名人)史籍記載 《通志·氏族略·代北複姓》:尉遲與後魏同起,號尉遲部,如中華之諸侯國,孝文改為尉遲氏。研究考證 尉遲與尉 北魏時期,尉遲氏改為尉氏。隋朝時期,尉遲氏家族又進行了第二次漢化過程,許多貴族稱單姓尉氏。
又國名。《詩:大雅》虞芮質厥成。《史記:周本紀注》《晉太康地理志》:虞西北四十里有芮城,芮城西二十里古芮國也。又水涯。《詩:大雅》芮鞫之即。《箋》芮之言內也。水之內曰隩,水之外曰鞫。又《史記:蘇秦傳》革抉瞂芮,無不畢具。《索隱注》芮謂系楯之後綬也。又姓。《通志:氏族略》司徒芮伯之後,...
”《通志·氏族略》一書指出,這個家族的始祖,是周景王的兒子王子朝,或是衛國大夫史晁(又作史鼌)。據《鼠璞》上記載,認為晁姓是由朝姓改成的。綜合上述記載,可以知道推算起來,他們的得姓至少已經有2500年左右的歷史。追本求源,他們還是周文王珠姬姓後裔。望族居京兆郡(今陝西省西安東)。故晁氏後人奉...
故河南河內皆有蘇氏。”宋·鄭樵《通志·氏族略》:“蘇氏,已姓,顓帝裔孫吳回為重黎,生陸終,陸終昆吾,封於藕(同蘇),其地鄴西蘇城是也,至周武王用忿生為司寇,邑蘇,子孫因以為氏,世居河內。”明·凌迪知《萬姓統譜》:“蘇,祝融之後,陸終生昆吾,封於蘇,因氏,又望出藍洛陽。”
《趙南星詩詞曲校注》是由高邑縣作家單紀蘭、陳金鎖歷盡3年時間搜尋、勘校、研究、注釋的明代文學家趙南星作品專著,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作品簡介 趙南星是石家莊“十大歷史名人”之一,明末高邑人,官至吏部尚書。他清正廉明,剛直不阿,一生致力于澄清吏治,勇於同邪惡勢力鬥爭,曾三次入朝又三次遭貶...
源於舜帝姚重華,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姚氏正宗。南宋的《通志·氏族略》記載:“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於姚墟,故因生以為姓” ,舜因生在姚墟,其後子孫即以地為氏,稱為姚氏。 另見舜文化、虞舜文化 源流二 源於“癸”(舜之妻名),女+癸=姚。遠古部落聯盟時期,炎黃先祖,登泰山祈禱,天乃降十天干(...
星斗可掬,樂而忘眠, 天未達旦,路已過千, 已越天津,直抵薊南 ,生平快事,所謂得焉。遂入都門,曳裾見客, 河南王薛,鉅鹿楊李, 國之元老,邦之司直, 或載酒築,或攜琴瑟。觀畫寺廊,揮毫花側, 飲羅公酒,烹灤州鯽, 革其文場,縱以酒德, 抗席談詩,狂歌岸幘。至於歲暮,虎觀淡經, ...
北京國民政府都肅政使,審計院院長。故宮博物院卓越創建領導人之一,故宮圖書館館長。 [43] 莊公惠(1937.2—2015),上海市人。天津大學化學系教授、碩士生...《通志·氏族略四》:"莊氏,羋姓,楚莊王之後,楚有大儒曰莊周。" [14] 《姓氏尋源》卷十六《急就章》雲:“莊氏,楚莊王之後,氏於謚。澍按:戰國時,...
據《通志·氏族略》載,古代“恆”、“常”同義,北宋真宗名趙恆,因避名諱之故,恆姓改姓常。在歷史傳說時期已有常姓人物出現,中國最早的常姓出於今天的河南。三國、兩晉時期,蜀郡江原(現在的四川崇慶)常姓多有顯者,河內溫(現在的河南溫縣)常姓發展成為望族。隋、唐時期,長安(現在的屬於陝西)常姓比較興旺...
《通志·氏族略》載:“袁氏,亦作‘轅’,亦作‘爰’,媯姓,舜後陳(陳國)胡公之裔。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十八世孫莊伯生諸,字伯爰。孫濤塗以王父字為氏,世為陳上卿。”《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袁氏出自媯姓。陳胡公滿生申公犀侯,犀侯生靖伯庚,靖伯庚生季子惛,季子惛生仲牛甫,甫...
。(以上為部分徐姓名望)史籍記載 《通志·氏族略二》:"徐氏,子爵,嬴姓,皋陶之後也。皋陶生伯益,佐禹有功,封其子若木於徐,在今徐城縣北三十年。徐城併入臨淮,今泗州臨淮有徐城。自若木至偃王三十二世,為周所滅,復封其子宗為徐。子宗十一世孫章羽,昭三十年為吳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他在北京、天津、武漢及浙江、荊楚、齊魯等地拜訪名流,關注時政,目睹列強橫行,朝廷腐朽軟弱和東南各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堅定了拯救中華民族的志向,親自參與所到各地教育界反帝反清鬥爭。途經安徽時結識了張掖舉人、候補同知王之佐,兩人一見如故,志同道合,遂經王介紹加入同盟會,走上民主革命道路。回蘭州後,...
當今中國穆氏族人廣泛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山西、內蒙古、湖南、廣東、雲南、四川、安徽等地。傳統文化 郡望堂號 郡望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