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薊縣龍山地處薊縣東部,現隸屬馬伸橋鎮管轄,冀東大暴動中的指揮中心。出薊縣城,沿邦喜公路向東40華里的南側,在燕山薊水之間,有一九三八年以薊縣為主的,冀東西部地區抗日暴動中心 “龍山革命遺址”。通過民眾性社會募捐集資,建成了以薊縣龍山抗日紀念碑為主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共青團天津市委已將龍山作為全市青少年傳統教育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天津薊縣龍山
- 地理位置:薊縣東部馬伸橋鎮
- 景點:龍山革命遺址
薊縣西有盤山,東有龍山。這兩座山大小不一,但都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有著較大的貢獻,被譽為“抗戰搖籃,紅色堡壘”。 龍山地處薊縣東部,現隸屬馬伸橋鎮管轄,冀東大暴動中的指揮中心。出薊縣城,沿邦喜公路向東40華里的南側,在燕山薊水之間,有一九三八年以薊縣為主的,冀東西部地區抗日暴動中心 “龍山革命遺址”。通過民眾性社會募捐集資,建成了以薊縣龍山抗日紀念碑為主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雄偉壯麗的紀念碑矗立在龍山頂峰,碑體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外鑲堅固美觀的花崗岩,南面是革命前輩原冀東區司令員,交通部,法務部副部長李運昌同志手書的“龍山武裝抗日暴動精神永垂青史”的題詞,背面是革命前輩冀東區行署主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共北京市委書記焦若愚同志手書的“英勇頑強光輝壯麗”的題詞,碑頂有直徑二米不鏽鋼五角星,在日光月華照耀下,放射著絢麗的光輝,碑下有一米高碑座,座下為等邊八米、高兩米的平台,平台下有六百平方米水泥地面小廣場,周邊築以紅磚花牆,植有松樹,可供千人進行紀念活動。由紀念碑廣場順台階東下,是一千多平米天然廣場,南端,建有長十九米,高三米,藍牆紅琉璃瓦大碑,碑頂鑲有黃琉璃瓦二龍戲珠雕塑。碑南面黑大理石碑面上,是焦若愚題“龍山抗日暴動遺址,前世不忘再創輝煌”十六個大字,碑背面西側,大碑石碑面是龍山暴動領導骨幹名祿碑,東側是龍山傳統教育基地捐助名單的功德碑。廣場中心,有原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長李子光同志建國初期,率團慰問老區時所贈寫的“革命發祥地,抗戰基點村”光榮題詞碑。由抗日紀念碑小廣場北牆外,順山路西下二百米,建有占地近二千平米坐北朝南的薊縣龍山烈士陵園。陵園中軸線北上高埠處 ,是李運昌老同志題“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主碑,碑前有象徵著龍山暴動地區,在戰爭年代,犧牲的九百五十多名烈士的寶頂式無名烈士墓,墓前有標誌性墓碑。中軸線兩側,是太平莊在戰爭年代犧牲的三十六名烈士,及東北戰役中犧牲的四名無名烈士墓地和烈士碑林,周圍建有紅磚牆,院內廣植松柏,墓間種植花卉,莊嚴肅穆,可供人瞻仰觀光。烈士陵園東側,有四十多個穴位的,革命老同志百年後落葉歸根的墓地——逸靜園。整個建築群構成了一處,從早期的教育救國,喚醒廣大民眾自尊意識,開展秘密民眾性抗日救國活動,到公開的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人出人的全民武裝抗日暴動,到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日戰爭的勝利,比較系統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同時,也是一處風景秀麗的,觀光、旅遊和休閒的場所。在這個地方以李子光同志為首的黨組織為隱蔽和容納革命骨幹、培養革命隊伍,為抗日救國運動開創了一個穩固的革命基地。附近村民自籌資金由國小擴建為龍山完小。根據革命的需要,1935年又由完小擴建為全縣唯一的村辦中學。學生的來源由200多個村選拔和推薦100多名進步青年。上級黨組織又為這箇中學派來十多名共產黨員教師,其中有幾名是129學生運動的骨幹。老師的生活問題全部由太平莊較富裕的24戶人家輪流負責管飯,不要任何報酬。這個革命的群體在李子光同志的直接領導下,在附近村民的熱情支持下,穩固的堅持開展革命工作,培養了一批革命骨幹。1938年7月14日,以龍山為中心,龍山中學的全體師生髮動了抗日救國的萬人大暴動。 龍山培養的這支革命隊伍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抗戰最艱苦的時期,冀東22個縣的縣委書記或縣長有21個縣的縣委書記或縣長都是來自龍山,在八年抗戰中有50%以上為國捐軀。全國解放後從龍山步入革命的倖存者大部分都成為了我黨我軍的較高級幹部。 龍山山頂,蒼松翠柏簇擁著一座雄偉高大的紀念碑,在花崗岩碑體正面鐫刻著由原冀東軍區司令員李運昌題寫的:“龍山抗日暴動精神永垂青史”的金色大字。背面鐫刻著由原冀東十五分區專員、北京市委書記、中顧委委員焦若愚題寫的:“英勇堅強,光輝壯麗”的金色大字。 在占地900平方米的烈士陵園內,有李運昌題寫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紀念碑。龍山暴動,“萬人舉義,千家淚”,前後犧牲千人,僅太平莊就犧牲30多人,其中許多人已不知姓名,所以,建起了一座寶鼎式“千人無名烈士墓”,對於知其姓名的烈士分別建墓立碑。在園內,還有一座高4.714米,長19.38米的功德名錄碑。金色琉璃瓦碑頂上有二龍戲珠。寓意為:1938年7月14日龍山暴動。一側碑文記載著21名龍山暴動領導人及骨幹的生平業績;一側記載著為籌建龍山抗日暴動傳統教育基地義務捐款人的姓名、單位名稱、捐獻款數。如今,“龍山革命遺址”已經成為薊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每年清明節、“五四”青年節及“七一”建黨紀念日,都有大批青少年來到這裡弔唁抗日英魂,舉行入團、入黨儀式等。 原來,龍山的傳奇還在繼續著,續寫這傳奇的就是一群革命老人。“龍山革命遺址”的建設,沒花政府一分錢,全靠這些或是英烈後代、或是英烈親屬、或是英烈鄉親的老人,四處遊說,宣傳龍山精神,以赤誠之心感動他人,十幾年的艱辛努力,募集捐款20多萬元,終於初步實現了他們的心愿…… 龍山暴動歷史傳奇 龍山地處薊縣,龍山頂上建有一百多間殿堂廟宇,每年三月十七廟會,來自京津唐及東北的商人、藝人云集,曾經是冀東西部的經濟、文化中心。龍山腳下曾有“京東第一戲樓”,這是一座由兩根石柱支撐的木質結構戲樓,極為罕見。廟宇被日寇焚毀。如今的戲樓遺址,兩根正方形的石柱靜臥在雜草叢中,一根石柱上面刻著:“按律呂點破炎涼世態”。另一根石柱上面刻著:“借衣冠描盡今古人情”。橫批:“陽春白雪”是木質匾額,已遭焚毀。張彥春老人回憶說,我們小時候,每年的廟會熱鬧極了,要演幾天的大戲,山坡上坐滿了看戲的人。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寇占領了東三省,又瘋狂地向華北進犯。龍山地處通往華北大平原的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黨組織將一批共產黨員、革命骨幹派往龍山,以教學為掩護,秘密開展抗日救國活動。1931年初,共產黨員王濟川(名為國民黨縣黨部委員)來到龍山國小任校長,他與本村進步紳士、社會名流張翠齋密切合作,掩護地下黨。1932年由北平職校畢業的共產黨員安性存(女)被派往龍山太平莊,開辦了“性珍工廠”,一邊組織婦女生產,一邊開展愛國教育。她與王濟川、張翠齋一起秘密建立了反帝同盟會。1936年初,根據中共北方局“學生運動要與工農相結合”的指示,來自北大、北師大的“一二·九”學生運動骨幹共產黨員王少奇、卜榮久、劉卓群、白砥中、王坤載等到達龍山。按照李子光的指示,為便於開展工作、隱蔽容納抗戰骨幹力量,利用教學培養一批抗日骨幹隊伍。在將國小建成完小的基礎上,又擴建為全縣唯一的村辦中學。由二百多個村鎮抗日同盟會推薦出一百多名進步青年來龍山就讀。十幾名老師不要報酬,村民負擔他們的食宿。經過三年時間,培養出一批抗日骨幹,為抗日武裝暴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龍山太平莊成為冀東萬人大暴動的指揮中心。1938年7月14日,舉行了全校師生和二百多村鎮萬人參加的龍山抗日武裝大暴動,組建了抗日聯軍十六、十七、十八總隊和五總隊。這支隊伍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在抗日戰爭最艱苦時期,冀東22個縣,有21個縣的主要領導是龍山學校培養的革命骨幹。 紅色堡壘堅如磐石 龍山抗日武裝暴動沉重打擊了日偽軍,敵人對龍山附近村民恨之入骨,殘酷地進行清鄉、掃蕩,有時一天穿梭掃蕩四五次,最多時一個月達五六十次。圍住村莊後,有逃跑的開槍射擊,堵在家裡的嚴刑拷打。他們兇狠地對村民軋槓子、灌涼水、灌辣椒麵、用香火燙、刺刀挑等酷刑,不說出誰是八路,就當場殺死。最多時,一天就殺害村民8人,打傷幾十人。敵人經常把村民圈到一起男女分開,讓婦女認自己的男人,凡沒人認領的就視為八路軍抓走。1942年,敵人將龍山太平莊男性村民108人抓走,關押在馬伸橋據點長達100天,要挾張翠齋等人投降。敵人採用了多種花招,百般折磨,但無一人屈服。 在敵人的白色恐怖下,當年的龍山附近出現“六多”:老人孩子多、犧牲的烈士(村民)多、年輕寡婦多、軍烈屬多、黨員多、參加革命的多。敵人的鎮壓越殘酷,龍山附近村民抗日的鬥志越堅強,繼53人參加龍山暴動之後,又有40多人參軍抗日,特別是1940年初,張永起、張博、張池、張存、張禮等20多名未滿18歲的好男兒奮勇參軍,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15歲,最小的張池只有12歲。 在日偽五次治安強化的惡劣條件下,在最危險的時刻,冀東黨的領導人焦若愚、李子光等都是在龍山太平莊人的掩護下指揮抗日鬥爭的。 在龍山烈士陵園,安息著一位特殊英烈——小和尚廣明。 龍山山頂上自古就有僧廟,道觀,尼庵。明朝時,有“龍山書院”。到民國年間,龍山上的寺廟只剩百餘間。新文化運動後,各地將大廟改學堂,龍山部分寺廟也改成了學堂。後來,將國小建成龍山完小,又擴建立為全縣唯一的村辦中學。 小和尚法號廣明,俗家姓王,原籍遵化縣李各莊村。因家境貧寒,來龍山出家當了和尚。當年,很多抗日誌士雲集龍山,包括北大、北師大“一二·九”學生運動骨幹,幾十名老師帶來了抗日救國思想。小和尚耳濡目染,受到革命的薰陶,立志抗日。他利用出家人的身份,積極參加革命活動。龍山太平莊抗日骨幹張繼、楊伯春利用山頂廟多、僻靜的有利條件,經常在夜間為八路軍印製糧票,每次都由廣明事先準備,事後掩藏或轉移。 1942年農曆6月的一天夜裡,他們三人在廟裡印製糧票到拂曉,發現山後面有異常動靜,急忙收拾現場,廣明把印好的糧票裝進鐵桶藏在東山坡荊樹叢中。300多名日偽軍將全村團團圍住。天亮後,敵人把全村人趕到戲樓東側的山坡上,四面架起機槍,刺刀對準百姓,不斷地恐嚇逼問:“誰是八路軍,誰是共產黨,趕快站出來,不講就統統槍斃。”敵人從人群中拉出李樹蕃、李竹青等十多人,使用了各種酷刑,折磨得他們血肉模糊,仍無人開口……搜山的偽軍在荊樹叢中發現了隱藏的糧票,見這些糧票油墨未乾,認定小和尚廣明肯定知道內幕,威脅他說出糧票是哪裡來的,誰印的,交給誰?小和尚廣明一口咬定出家人不問俗事,一概不知。敵人拳打腳踢棍棒相加,邊打邊問,小和尚遍體鱗傷,倒在了地上。敵人吼叫道:“今天不把八路交出來,就把房子全部燒掉!”廣明意識到太平莊村民將大難臨頭,而且,直接威脅著隱蔽在村民中的李月林、宋安等八路軍。為了保住大家的安全,他使出全身力氣說:“好漢做事好漢當。糧票是我從盤山背來的,沒有第二個人知道,要殺要砍你們隨便吧。”老和尚元真跪下給日本兵磕頭求饒。毫無人性的鬼子,用皮靴照著老和尚的臉猛踢,老和尚血流滿面,暈倒在地。這時,小和尚廣明已被打得抬不起頭來,鬼子命令兩個偽軍把他架到人群中,叫他逐個指出誰是八路軍,誰是共產黨,印糧票的是誰。在場的村民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怕小和尚廣明受刑不住,真的認出躲在人群中的八路軍。人們眼盯著廣明的嘴,轉了幾個圈後,他終於開口說:“鄉親們呀,咱們下世再見吧。” 一個出家人,年僅26歲的廣明,為保護八路軍和全體村民,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地下交通小腳英雄 在多次殘酷掃蕩之後,為了徹底控制、摧垮龍山這個“紅色堡壘”,1943年,敵人在龍山頂上修炮樓、設據點,進駐日本鬼子一個小隊、偽軍一個中隊。他們還在村子周圍挖了3米深、4米寬封鎖溝,安裝吊橋,全村只留一個出口,進出的村民要嚴格盤查。經過60多年的風雨,當年封鎖溝的遺蹟還依稀可見。 “抬頭是炮樓,出門見壕溝”,日軍妄圖藉助炮樓和壕溝切斷八路軍與人民民眾血肉聯繫。可是,他們做夢也想不到,就在他們強行拉來修炮樓建據點的民工中,就有地下黨員。他們在給敵人修炮樓的同時,也把一個有地下室的秘密交通站建成了。而且,就在敵人的眼皮底下,距離炮樓不足200米。可謂越是危險的地方越安全。 薊縣縣委書記李子光親自指派張明齋(化名顧九州)和他的妻子陳光林負責地下交通站工作。他家住在龍山太平莊東北角,弟兄七人經濟條件都比較好,個個都是堅強的抗日堡壘戶,有三個地洞可以通往村外,敵人一直沒有發現這個秘密。 鬥爭形勢日趨緊張、嚴峻,黨的地下組織不斷遭到破壞,有的地下交通員被殺害。陳光林便親自送情報。她是小腳,典型的農村婦女,為了不引起敵人注意,她衣著襤褸,半呆半傻,抱個孩子,騎著小毛驢,以走娘家為名,順利通過封鎖線和敵據點,多次出色地完成任務。後來鬥爭形勢更加惡化,騎毛驢帶孩子目標大,行動不便,乾脆步行。一次,要將緊急情報送往盤山,她連夜出發,巧妙地爬越敵人多處封鎖線,將情報及時送到。當她返回龍山太平莊已是第二天深夜。一天沒吃飯,過度勞累,她踉踉蹌蹌走進院子就昏倒了,家人把她抬到炕上,脫鞋時發現鞋襪都被鮮血滲透,襪子和皮肉粘在一起,她的腳已血肉模糊,整個腳掌脫落一層很厚的肉皮,讓人心疼得流下眼淚……龍山太平莊是冀東西部最出色的交通站,多次受到上級表揚。 革命勝利後,陳光林這個革命的小腳交通員跟隨丈夫張明齋到四川工作,1960年離休,1997年病逝。張明齋曾任四川內江市檢察長、市委書記。 按照規劃構想,還應該建起一座“龍山抗日鬥爭紀念館”。可是,募捐越來越難了,而且,施工的費用,從原材料到人工費,這些年漲幅很大……募集捐款的數量,遠遠趕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原先20多萬元能幹成一件事,現在,啥也幹不了。而且,他們越來越老,已經去世了7個人。面對重重困難,一時間,老人們有些傷感,有些失望,又很不甘心把做了一半的事情停頓下來…… 心誠則靈。也許是他們的誠心感動了上天吧,今年以來,他們好事連連。共青團天津市委已經決定將龍山作為全市青少年傳統教育基地。新世界中老年網無償為龍山在網上建起了“紀念館”,準備在9月3日“抗日戰爭勝利65周年”的時候向網友隆重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