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

《天津市“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是2022年6月6日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檔案。

基本介紹

全文,印發通知,

全文

天津市“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不斷滿足全市城鄉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依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的通知》(國辦發〔2021〕56號)和《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結合本市實際,編制本規劃。
一、規劃背景
城鄉社區服務體系,是指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履責、社會多方參與,以村(社區)為基本單元,以村(社區)居民、駐區單位為對象,以各類社區服務設施為依託,以滿足村(社區)居民生活需求、提高生活品質為主要目標,以公共服務、便民利民服務、志願服務為主要內容的服務網路和運行機制。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時期,全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紮實推進城鄉社區服務發展,人民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為“十四五”時期高質量推進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是黨建引領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的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在全國率先實現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全部通過法定程式當選村(居)民委員會主任。區域化黨建工作紮實推進,社區“大黨委”組建率達100%。創新推行駐區單位黨組織、在職黨員到社區“雙報到”和機關在職黨員幹部到居住地社區入列輪值。全市5000多個單位黨組織、18萬餘名在職黨員開展社區共建項目5500多個,認領社區服務崗位和民眾微心愿25萬多個,黨建引領社區服務的制度體系日趨健全。
二是社區服務設施和經費保障顯著改善。著力推進以黨群服務中心為基本陣地的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把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達標建設列入市委、市政府20項民心工程,投入資金30.5億元,實現每個村不低於300平方米、每個社區每百戶不低於30平方米的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目標。城鄉社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發展,中心城區、濱海新區主城區等區域實現第五代移動通信(5G)網路全覆蓋。社區各項經費得到保障,每個社區每年黨組織服務民眾專項經費10萬元、辦公經費每年每戶40元,公益事業專項補助經費每年每戶12元。
三是社區服務骨幹隊伍進一步加強。規範社區工作者“4+N”配備模式,每個社區配備1名社區黨組織書記(兼任居民委員會主任),1名黨組織專職副書記、2名居民委員會專職副主任;每300戶左右配置1名社區工作者。全市社區工作者達到2.07萬人,其中,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9.6%。健全社區工作者崗位與等級相結合的“三崗十八級”職業體系,落實薪酬待遇。全市城鄉社區建立格線化服務管理隊伍,配備專兼職格線員4.8萬名。全市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總量增至3.68萬人,其中持有國家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證書的1.08萬人;全市註冊志願者267萬人,占本市總人口的19.26%;全市註冊登記類社會組織6915個。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願者、社會慈善資源“五社聯動”的社區服務新格局初步建立。
四是社區服務內容進一步豐富。基本公共服務持續發展,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更加完善,15分鐘健康服務圈基本建成;創新發展社區居家養老等服務事業,先後建成1257個老年日間照料中心、1701家老人家食堂。便民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15分鐘生活服務圈基本形成。社區物業管理服務特別是老舊小區物業管理服務進一步規範。安民應急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平安社區創建再上新水平,社區疫情防控能力不斷提升。
五是社區服務方式創新發展。建立健全社區格線化服務管理機制,社區服務精準化、精細化水平顯著提升。不斷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社區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結構更加多元。鞏固拓展“和平夜話”、“五常五送”、“1+N幫1”等服務模式,全面推行一窗式受理、一站式辦理、節假日輪班、錯時上下班、為民代辦、走樓入戶等服務機制,社區為民服務效能明顯增強。積極推進信息化與社區服務深度融合,網上政務、電子商務惠及千家萬戶,社區服務更加方便快捷。
(二)面臨形勢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津時指出,社區工作是具體的,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摸準居民民眾各種需求,及時為社區居民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決策部署,為更好解決民眾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持續減輕基層負擔,高質量推進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十四五”時期是天津在全面建成高質量小康社會基礎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是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時期,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面臨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本市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要求社區養老服務供給能力持續增強;著力打造“津城”“濱城”雙城發展格局,要求“津城”社區服務體系更加完善,“濱城”社區服務體系加快發展,實現雙城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更加協調;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促進共同富裕,要求與帶動城鄉社區服務一體推進,著力補齊農村社區服務短板。“十四五”時期,天津仍然處於發展方式深度調整期,將在一定程度上對增加公共服務投入、提高社區公共服務供給質量、加快社區便民利民市場化服務快速發展帶來挑戰。同時,常態化疫情防控對本市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提出新要求。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城鄉社區為遏制疫情擴散蔓延作出了重要貢獻,積累了成功經驗,但也暴露出在重大疫情面前,本市社區服務供給能力存在的短板。“十四五”時期如何鞏固發展成功經驗,繼續做好社區疫情防控工作,是全市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三個著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城鄉社區治理的決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以健全黨建引領制度體系為關鍵,以增進人民福祉、提升人民生活品質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增加服務供給,創新服務機制,不斷強化社區為民、便民、安民功能,為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奠定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黨建引領。把堅持黨的領導貫穿於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的全過程各方面,提升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發揮黨員服務民眾帶頭示範作用,厚植黨的執政基礎。
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始終把滿足居民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的目標方向,努力做到民眾有需求,社區有服務。
三是堅持共建共治共享。統籌利用各類資源,充分調動居民民眾、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志願者和市場主體等各類力量,廣泛參與城鄉社區服務建設,讓各類社會主體、市場主體和全體居民更加公平地享受發展成果。
四是堅持城鄉統籌。科學把握城鄉發展差異,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在農村社區服務補短板強弱項上下功夫,進一步推進城鄉社區服務制度銜接、機制聯動、要素共享、互通互融。
五是堅持分類指導。堅持因地制宜,突出問題導向,把握政府、市場、社會不同定位,區分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社區特點,重點突破、分層推進、分類實施,全方位提升社區服務水平和服務效能。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末,黨建引領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更加完善,服務主體和服務業態更加豐富,服務對象更加廣泛,服務手段更加智慧型,精準化、精細化水平持續提升,社區吸納就業能力不斷增強,惠民公共服務更有保障,便民社會化服務更加便捷,安民應急服務更有效能,人民民眾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更好解決,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專欄1 天津市“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主要指標
序號
指標
2020年
基期值
2025年
目標值
指標
屬性
1
城市社區每百戶居民擁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築面積
30平方米
30平方米以上
預期性
2
每個村擁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築面積
300平方米
300平方米以上
預期性
序號
指標
2020年
基期值
2025年
目標值
指標
屬性
3
居民活動區域面積占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總建築面積的比例
60%以上
預期性
4
新建社區商業和綜合服務設施面積占社區總建築面積的比例
10%以上
預期性
5
全市城市社區政務通用自助服務覆蓋率
100%
預期性
6
駐區單位黨組織、在職黨員到社區“雙報到”完成率和機關在職黨員幹部下沉社區入列輪值應下盡下率
均為100%
均為100%
預期性
7
每萬城鎮常住人口擁有社區工作者
17.2人
18人以上
預期性
8
500戶以上的城市社區、300戶以上的村擁有登記和備案型社區社會組織
12個以上(城市社區)和6個以上(行政村)
預期性
9
志願服務站點在社區綜合服務設施中的覆蓋率
80%以上
預期性
三、重點任務
(一)健全完善黨建引領多方參與的城鄉社區服務新格局
1.堅持黨建引領。全面加強黨建引領社區服務的制度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街道黨工委牽頭、駐區單位黨組織負責人參加的社區黨建工作聯席會議制度。落實駐區單位黨組織和在職黨員到社區“雙報到”,機關在職黨員幹部下沉社區入列輪值應下盡下。依託各級住房城鄉建設部門及物業行業協會建立物業行業黨組織,加強社區物業黨建聯建和協調共治。進一步落實業主代表、業主委員會成員中黨員比例“雙過半”要求,引導和支持業主中的黨員通過法定程式成為業主代表、業主委員會成員,推動符合條件的社區黨組織成員或者居民委員會中的黨員成員通過法定程式兼任業主委員會主任,鼓勵業主委員會和物業服務企業黨員負責人擔任社區黨組織兼職委員。涉及社區物業服務重要事項、重大問題由社區黨組織研究討論後按程式決定。全面落實黨領導下的城鄉社區協商制度,圍繞民眾關心的服務事項廣泛開展議事協商。(市委組織部、市民政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各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推動多方參與。強化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保障中的主體地位,規範鄉鎮(街道)面向村(社區)的服務事項,將直接面向民眾、鄉鎮(街道)能夠承接的服務事項依法下放。支持群團組織積極參與社區服務。發揮基層民眾性自治組織作用,增強城鄉社區自我服務能力,將參與社區服務融入村(居)民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居民公約,鼓勵居民民眾服務社區、幫助鄰里。組織實施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服務行動,通過政府購買、定向委託、公益創投、慈善捐助、共駐共建等多種方式,扶持社會組織、駐區單位、市場主體面向村(社區)開放服務場所、提供服務資源、興辦服務事業產業、開展連鎖經營,推動形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城鄉社區服務格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農業農村委、市商務局、團市委、市婦聯、各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2 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服務行動
1.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專項行動。著力培育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城鄉社區社會組織,到2025年,500戶以上的城市社區擁有經常性參與社區服務的社區社會組織12個以上,300戶以上的村擁有經常性參與社區服務的社區社會組織6個以上;形成300個以上品牌社區社會組織和品牌服務項目。(市民政局、各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大力開展社區志願服務行動。發展壯大志願者隊伍,依託黨群服務中心在全市80%以上的城鄉社區建立社區志願服務站點,搭建志願服務組織(者)、服務對象和服務項目對接平台,以老年人、殘疾人、兒童、困難群體等為重點服務對象,大力開展志願服務和鄰里互助,打造一批志願服務示範社區。(市文明辦、市民政局、各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創新開展社區社會工作服務行動。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項目資助等方式,逐步實現鄉鎮(街道)社會工作服務站建設全覆蓋;在有條件的城市社區建立社會工作服務室,發揮開展社區服務專業示範項目、帶動社區社會組織和志願服務、推動社區工作者隊伍專業化發展等積極作用。(市民政局、各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有序推進社區與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願者、社會慈善資源“五社聯動”行動。探索形成社區組織發現居民需求、統籌設計服務項目、支持社會組織承接、引導社會工作者和社區志願者參與、連結社會慈善資源於一體的“五社聯動”社區服務體系。(市民政局、各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強城鄉社區服務骨幹隊伍建設。進一步規範村(居)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全面落實村(社區)“兩委”班子成員資格聯審機制,依法依規選優配強村(社區)“兩委”班子成員。按照“4+N”配備標準繼續做好社區工作者招錄和崗位配置工作,推動實現每萬城鎮常住人口擁有社區工作者18人以上。進一步健全完善社區工作者薪酬待遇體系,繼續面向社區工作者定向招錄公務員和招聘事業編制人員,做好符合條件的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和主任“一肩挑”人員按照有關程式選聘為街鎮黨群服務中心事業編制人員工作。加強對社區服務骨幹隊伍的理論方法和政策法規等教育培訓,鼓勵支持社區工作者在職考取社會工作、心理諮詢、法律服務等專業任職資格以及參加學歷教育。組織實施社區人才隊伍建設行動,增強社區服務人才供給。(市委組織部、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各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3 社區人才隊伍建設行動
1.社區工作者主題培訓行動。綜合運用多種方式方法,落實“市級示範、區級重點、街鎮兜底”的分級培訓機制,線下與線上相結合,實現城鄉社區工作者輪訓全覆蓋,並且推進實施後續培訓。依託全國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信息系統建立健全社區工作者培訓監測機制。(市委組織部、市民政局、市農業農村委、各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行動。推動建立鄉鎮(街道)、村(社區)社會工作服務站(室)。鼓勵具有社會工作專業任職資格或教育背景的中青年人才報考社區工作者。將社會工作專業理念和方法技能納入城鄉社區工作培訓應知應會內容,鼓勵支持社區工作者參加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評價,到2025年,全市社區工作者中持有國家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證書或者具有社會工作專業畢業證書的人才占比達到50%以上。(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各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社區志願者人才隊伍建設行動。動員組織黨員、團員、公職人員、高校學生以及具有專業技能的各類人才加入社區志願者隊伍並且進行註冊登記,最佳化社區志願者人才結構。加強對社區志願服務活動的培訓指導,增強社區志願者的服務能力。(市文明辦、市民政局、各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積極推動城鄉社區服務設施和信息化建設最佳化升級
1.最佳化城鄉社區服務設施功能布局。鞏固發展“十三五”成果,確保既有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面積達標;把城鄉社區服務設施建設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確保新建社區商業和綜合服務設施面積達標;結合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和城市更新中的老舊小區改造,補齊農村社區和城市老舊社區服務設施短板;統籌利用各類存量房屋資源增設社區服務設施。鼓勵開展城市社區綜合服務體建設,促進便民利民服務集聚集群發展、項目化系統化供給。支持在社區綜合服務設施開闢空間用於養老服務,推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社區養老服務機構毗鄰建設,推進社區服務設施適老化、適兒化和無障礙建設,打造親情化、人性化服務環境。精簡整合城鄉社區辦公空間,實現居民活動區域占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總面積的60%以上。提倡“一室多用”,提高使用效益。創新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運營機制,完善居民民眾協商管理、輪值輪管、委託社會組織運營等有效做法。探索通過“以空間換服務”、優惠租賃等方式引進社會力量、市場主體興辦社區服務項目。農村社區要合理規劃民眾舉辦紅白喜事等活動的公共場所。(市委組織部、市發展改革委、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規劃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農業農村委、市商務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殘聯、各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加快社區服務數位化建設。逐步實現城市社區5G網路全覆蓋,行政村5G網路通達比例達到95%以上。提升數位化政務服務效能,實行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實現鄉鎮(街道)、村(社區)政務服務事項在移動端應上盡上。實施“網際網路+基層治理”行動,完善鄉鎮(街道)、村(社區)地理信息等基礎數據,根據服務民眾需要,依法依規向村(社區)共享數據資源,發揮村(社區)信息為民服務實效。實現全市城鎮地區智慧平安社區建設全覆蓋。構築美好數字服務新場景,開展兼顧老年人需求的智慧社區建設,逐步構建服務便捷、管理精細、設施智慧型、環境宜居、私密安全的智慧社區。推動政務服務平台、社區感知設施、家庭終端和城鄉安全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及互聯互通,發展實時監測、智慧型預警、應急救援救護和智慧養老等社區惠民服務套用。大力發展社區電子商務,支持社區團購平台擴大在津業務,發展無接觸交易、網訂店取(送)、自助售賣等創新模式,拓展數位化套用場景。推動“網際網路+”與社區服務深度融合,以區為單位,支持利用網際網路、物聯網、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開展現代社區服務體系試點建設,高效匹配社區全生活鏈供需,擴大多層次便利化社區服務供給。(市委網信辦、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規劃資源局、市商務局、市通信管理局、市政務服務辦、市大數據管理中心、各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著力增加城鄉社區服務供給
1.增強惠民公共服務供給。聚焦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弱有所扶和文體服務有保障,推動基本公共服務資源向村(社區)下沉,按照常住人口規模配置公共服務資源。推進村(居)民委員會下屬委員會建設,重點強化社區養老、托育、助殘、救助、社會保障、公共就業服務供給。著力提升城鄉社區醫療衛生保障服務能力,加快國家衛生區、鄉鎮和市級衛生村創建進度,實現國家衛生區、鄉鎮全覆蓋,市級衛生村比例達85%以上。大力發展社區教育,擴大文化、體育、科普等公共服務供給。開展兒童友好社區建設。加強婚姻家庭文化服務,引導民眾移風易俗,開展文明祭掃、節地生態安葬等文明殯葬宣傳引導,追求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生活方式。著力增加農村社區尤其是經濟薄弱村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持續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市發展改革委、市教委、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農業農村委、市文化和旅遊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殘聯、市婦聯、各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強化安民應急服務能力。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推動村(社區)制定實施務實管用的村(居)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發揮村(居)民委員會下屬治安保衛、人民調解委員會作用。深化城鄉社區警務戰略,推進社區警務室與黨群服務中心合署辦公率達100%。常態化開展“萬名民警進百萬家”活動。完善群防群治、聯防聯治、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和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等工作機制,進一步落實信訪制度。依法開展社區矯正工作,加強刑滿釋放人員服務管理工作,保持重新犯罪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推動村(社區)普法宣傳、人民調解、法律援助、公證等法律服務全覆蓋,確保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有效落實。開展安全教育,做好洪澇、地震、用氣、用電、用火等防災減災救災、生產安全、消防安全工作。提升村(社區)應急服務能力,拓展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渠道,推進農村社區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基本全覆蓋,健全完善微型消防站(點)。加強城鄉社區婦女兒童保護工作,建立健全家庭暴力線索排查、發現、報告機制和家庭監護監督制度。完善疏導機制,發展精神慰藉、心理疏導、關係調適、社會融入等社區服務項目。(市委組織部、市委政法委、市信訪辦、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農業農村委、市應急局、市婦聯、各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提升便民社會化服務水平。全面開展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推進農村生活服務便利化。提升城鄉社區郵政、金融、電信、供銷、燃氣、電力、自來水、廣播電視等公共事業服務水平。進一步引導社會力量、市場主體發展社區養老、托育、維修、家政、餐飲、零售、美容美髮、物流配送、快遞、資源回收等便民服務項目,滿足居民多樣化需求。鼓勵“品牌便利店+”商業模式助推社區服務,拓展線上團購、無店鋪經營等新型銷售模式,支持沿街商戶布設24小時智慧型售賣機。全面解決菜市場缺位補建和老舊小區、新建社區買菜不便問題,鼓勵發展生鮮直通車、生鮮超市等新模式,中心城區菜市場服務覆蓋範圍達95%以上。組織實施新時代新社區新生活服務質量提升行動。(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民政局、市城市管理委、市交通運輸委、市水務局、市商務局、市農業農村委、市郵政管理局、各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欄4 新時代新社區新生活服務質量提升行動
1.社區固本強基行動。健全黨組織領導、基層民眾性自治組織為基礎的村(社區)組織體系。確保駐區單位黨組織和在職黨員到社區“雙報到”率達100%,機關在職黨員幹部下沉社區入列輪值應下盡下率達100%,業主代表和業主委員會成員中黨員比例“雙過半”,積極開展城鄉社區黨員“設崗定責”服務活動。健全村(居)民委員會及其下屬委員會、村(居)務監督委員會,支持集體經濟組織依法獨立進行經濟活動。(市委組織部、市民政局、市農業農村委、各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社區養老服務行動。引導興辦一批連鎖化運營、標準化管理的示範性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項目,提供失能護理、日間照料、助餐、助浴、助潔、助醫、助行等服務。健全村(社區)特殊困難老年人服務機制,月探訪率和社區服務率達到100%。開展示範性城鄉老年友好型社區創建活動,探索“社區+物業+養老服務”模式。(市民政局、市衛生健康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各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社區未成年人關愛行動。推動建設鄉鎮(街道)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覆蓋率達50%以上,村(居)兒童主任配備率達100%。依託社區綜合服務設施普遍建立青年之家、家長學校和校外實踐教育場所,根據居民需要開展學齡少年兒童課後託管和寒暑假集中看護服務,拓展社區托育服務,支持嬰幼兒照護服務納入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市民政局、團市委、市婦聯、各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社區助殘服務行動。推動實現村(社區)殘疾人協會全覆蓋。為殘疾人提供社區康復、日間照料、就業創業、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務。推進村(社區)無障礙環境建設和改造,完成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1.6萬戶。(市民政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殘聯、各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5.社區就業服務行動。依託鄉鎮(街道)、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設立就業服務站點,優先為登記失業人員、就業困難人員、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村轉移勞動力、符合條件的殘疾人等群體提供就業服務。(市人社局、各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6.社區文化、體育、衛生、教育、科普服務行動。推進醫療衛生“優質服務基層行”,做好傳染病、慢性病防控和兒童保健等工作,保持法定傳染病報告率達95%以上。開展學習型社區、學習型家庭創建活動,高質量辦好年度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建設一批村(社區)文化服務中心(站)和全民健身場地,推動公辦中國小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實現社區15分鐘健身圈全覆蓋,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不少於2.7人,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比例保持在45%以上。組織開展科普進村(社區)服務活動,提升居民民眾科普水平。(市教委、市科技局、市文化和旅遊局、市衛生健康委、市體育局、各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7.平安社區建設行動。加強社區警務,按照“一區一警”或“一區多警”配齊配強專職社區民警,推進社區民警占公安派出所警力不低於40%;推進落實社區民警80%的時間在社區工作,駐村民警每周駐村工作時長不少於20小時。健全群防群治、聯防聯治機制,群防群治力量占實有人口3%以上。(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各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8.法律服務社區行動。深化村(社區)法律顧問工作,確保村(社區)法律顧問實現全覆蓋。實施“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每個村(社區)培養3名以上“法律明白人”;發展壯大法律服務志願者隊伍、人民調解員隊伍。深化普法宣傳教育、法律援助、人民調解等公共法律服務。持續開展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創建活動。(市司法局、各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9.社區應急服務行動。依託村(社區)“兩委”健全村(社區)應急組織體系和應急預案,每個村(社區)培育1名災害信息員。探索構建在應急狀態下,由村(社區)“兩委”統籌調配本區域各類資源和力量,組織開展應急工作的運行機制。(市民政局、市應急局、市消防救援總隊、各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0.社區共建共治共享行動。堅持黨建引領,全面落實村(社區)協商制度,建立健全居民需求、服務資源、民生項目“三項清單”制度,實現資源和需求有效對接,推進城鄉社區共建共治共享。(市委組織部、市民政局、市農業農村委、各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創新城鄉社區服務機制
1.建立健全服務統籌機制。強化黨建統領作用,以區為單位統籌整合面向社區的服務資金、資源、項目等,以村(社區)黨組織為主渠道落實,確保村(社區)黨組織有資源有能力為民眾服務。(市委組織部、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各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改進格線化管理服務機制。一般以村(居)民小組或住宅小區、若干樓院為單元劃分社區格線,每個格線原則上覆蓋300戶左右。把社區內的黨建和政法綜治、民政、城市管理、信訪、市場監管、衛生健康、應急管理等各類格線統一整合成“一張網”。打造專兼結合的格線員隊伍。以減負增效為導向,明確格線管理服務事項,完善格線運行機制,建立健全信息收集、問題發現、任務分辦、協同處置、結果反饋工作機制,促進社區格線化管理和居民自治有效銜接、良性互動。發揮“津治通”社會治理綜合套用平台作用,提升精細化治理水平。(市委組織部、市委政法委、市委網信辦、市民政局、市政務服務辦、各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健全即時回響機制。對民眾關切的項目開展24小時線上服務。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等服務場所開放服務時間不少於每天8小時。通過線上和線下相結合及時回響居民需求,實現接訴即辦。(市委組織部、市民政局、市政務服務辦、各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完善政府購買服務機制。最佳化政府購買社區服務目錄和政策措施,支持黨組織健全、管理規範的社會組織優先承接政府轉移職能和服務項目,通過政府採購、定向委託、公益創投等多種方式提高城鄉社區公共服務質量和資金效益。(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各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5.健全評價激勵機制。完善社區服務“好差評”評價激勵措施,改進民眾對社區服務滿意度調查評估制度,把民眾滿意度調查覆蓋到所有村(社區),把評價結果作為考核社區服務供給主體的重要依據,與評先評優、績效薪酬、購買服務掛鈎。(市民政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城市管理委、市水務局、各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6.改進社區服務方式方法。全面推行“一窗”受理、“一站”辦理,加快推行市域通辦,逐步推行跨區域辦理,實現政務代辦服務村(社區)全覆蓋。(市民政局、市農業農村委、市政務服務辦、各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實施保障
(一)強化組織推動。建立健全市民政局、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市委組織部、市財政局、市商務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規劃資源局、市農業農村委等部門參加的規劃實施推進機制,明確相關部門職責任務,制定規劃實施年度任務清單和工作檯賬,跟蹤和督促各項任務落實。各區要把規劃主要任務列入議事日程,定期研究謀劃,統籌推進實施。各鄉鎮(街道)、村(社區)要做好具體落實工作。市級相關部門和各區結合自身實際,細化目標任務,研究制定落實推進本規劃的工作措施,按照任務分工向牽頭部門報送相關工作進展情況。(市委組織部、市發展改革委、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規劃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農業農村委、市商務局、各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強化資金保障。按規定落實經費保障,確保村(社區)組織有資金為民辦事,確保管理服務有效覆蓋常住人口。統籌利用現有資金渠道,支持城鄉社區服務設施建設、信息化建設、公共服務管理等項目。鼓勵通過引入社會資本、慈善捐贈、民辦公助等多種渠道籌集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資金。(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各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強化政策制度保障。制定完善城鄉社區服務相關政策規定,進一步完善社區公共服務目錄和準入制度,全面規範、清理村(居)民委員會出具證明事項,推動村(社區)減負增效。推動落實城鄉社區服務稅收、公用事業收費、用工保險和社會組織登記等優惠政策,推動落實社區服務網點的水、電、氣、熱執行居民生活類價格等政策規定。(市發展改革委、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稅務局、各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強化考核評估。市民政局、市發展改革委牽頭,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健全本規劃實施監測機制,依據年度任務清單和責任分工,開展年度監測分析、綜合評估和專項評估。探索實施第三方評估。各區、鄉鎮(街道)及有關部門要將規劃實施任務納入目標責任考核內容,作為改進基層治理工作的重要依據,推動規劃落地落實。(市發展改革委、市民政局、各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加強調研宣傳。深入開展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調研,及時了解工作進展及存在的突出問題,研究解決措施;發現總結城鄉社區服務領域的典型事跡、創新經驗、特色成果,組織學習推廣。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路等媒體,廣泛宣傳城鄉社區服務,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的良好氛圍。(市委宣傳部、市民政局、各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印發通知

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天津市
“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的通知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
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將《天津市“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印發給你們,請照此執行。
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2年6月6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