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規劃(2022-2026年)

《天水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規劃(2022—2026年)》已經天水市政府第14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天水市人民政府於2022年10月11日印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水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規劃(2022-2026年)
  • 頒布時間:2022年10月11日
  • 發布單位:天水市人民政府
全文
為認真貫徹落實市第八次黨代會和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的奮鬥目標,全力推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創建工作,根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關於開展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遴選工作的通知》有關要求,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會議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指示要求,緊抓共建“一帶一路”、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碳達峰、東西部協作和定點幫扶等國家重大戰略機遇,對接融入“兩大國家級經濟圈”、建設“三城三地三中心”的發展定位,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天水市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以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為途徑,夯實生態經濟基礎,最佳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築牢生態安全螢幕障、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生活品質,弘揚生態文化魅力,完善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生態優良、產業興盛、宜居宜游、人文厚重的美麗天水。
(二)基本原則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強化源頭管控,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限硬約束,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建立綠色發展的政策導向,以資源高效和循環利用為重點,發展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堅持量水而行、節水為重,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持續提升經濟質量效益。
問題導向,以人為本。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人民民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解決社會關注和人民民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為導向,加快人居環境建設,積極構建布局合理、設施完善、功能齊備、服務方便的公共服務體系,切實提升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和生態環境滿意度。
改革創新,完善機制。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步伐,深化生態保護紅線管控、“三線一單”、河(湖)長制、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等制度建設,探索建設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市的有效路徑,建立健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體系。
黨政統籌,社會參與。發揮黨委、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引導作用,積極推進多部門、多地區的合作和協調配合。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導多元投資。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公眾的生態文明意識,充分調動企業和個人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倡導公眾積極參與,引導全民共建共享。
立足市情,彰顯特色。結合區位優勢、資源稟賦、產業發展、實際需求等,按照融入“兩大國家級經濟圈”、建設“三城三地三中心”的發展定位,加快發展特色農業、先進制造業、文化旅遊業等,提升生態產業增加值比重,推動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修復,持續提升天水市生態環境質量。
(三)規劃範圍
規劃範圍為天水市全部行政轄區,包括秦州、麥積兩區和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五縣及天水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總面積1.43萬平方公里。
(四)規劃期限
規劃基準年為2021年,規劃期限為2022-2026年。
(五)規劃目標
1.總體目標
全面推進生態制度、生態安全、生態空間、生態經濟、生態生活和生態文化六大體系建設,實施重點生態文明建設工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持續最佳化,經濟質量效益實現新突破,發展新動能不斷增強,能源結構和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改善,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相協調的高質量發展體系更加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大氣、水、土壤環境質量鞏固提升,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保護修復穩步推進,生態安全螢幕障更加牢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城鄉人居環境不斷改善;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明顯提升,各項建設指標達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考核要求,美麗天水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2.階段目標
2022-2023年: 產業結構持續最佳化,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大氣、水、土壤等環境質量進一步提升,環境風險得到有效防範;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國土空間格局進一步最佳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取得明顯成效;城鄉建設成效明顯,生態制度體系日趨完善,生態文明意識普遍增強。生態文明建設考核權重不低於20%;PM2.5濃度、優良天數比例完成省上下達的指標任務;地表水國、省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優良比例達到上級考核要求;城鎮污水處理率≥ 96%;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穩定提升;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率≥ 4.55%。
2024-2026年:低碳、循環經濟規模持續壯大,現代高端產業體系更加完善,形成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態勢;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大氣、水、土壤環境質量顯著改善,自然生態空間承載力、生態系統服務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穩步提升,重點區域、重點領域污染治理取得顯著成效,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進一步提升,生態安全螢幕障更加牢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明顯提升,美麗天水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六)建設指標
根據2021年生態環境部印發的《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建設指標(修訂版)》《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管理規程(修訂版)》,結合我市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特徵,突出迫切需要解決的重點、難點問題,提出天水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指標體系,共包括六大系統、十項任務和36項指標(表1)。
二、主要任務
(一)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完善生態制度體系
1.深化源頭防控制度
(1)深化環境準入制度
堅持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強化空間、總量、準入環境管理。充分發揮“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在最佳化生態環境保護空間格局、服務高質量發展、推進高水平保護、協同推動減污降碳、強化“兩高”行業源頭管控等方面的指導作用,從源頭上保護生態環境,減緩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最佳化產業布局,降低環境風險。嚴格落實《天水市生態環境準入清單(試行)》,最佳化行業布局、規模和結構,指導項目環境準入。
(2)全面落實林長制
全面履行林長職責,建立健全林長責任體系、組織體系、目標體系、保障體系和配套制度,建成市、縣、鄉、村四級運行規範、權責明晰、協調有序、監督嚴格、政令暢通的林草資源保護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進一步壓實各級黨委和政府保護髮展林草資源的主體責任,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整體規劃、系統治理和生態修復,重點抓好森林生態修復保護、退耕還林還草、渭河生態長廊建設、農田防護林建設、城鄉綠化美化、森林質量提升“六大生態工程”,全面提升森林、草地、濕地等資源生態系統功能,爭取國家儲備林項目,紮實推進全市科學綠化和森林城市建設。
(3)全面推行河湖長制
貫徹落實國家、省、市推進河湖長制工作要求,以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為主要任務,全面建立天水市河湖長體系,覆蓋全市境內所有河流、洪水溝道,構建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河湖管理保護機制,為維護河湖健康生命、實現河湖功能永續利用提供制度保障。統籌推進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規範河流水域岸線管理、河道采砂管理以及執法監管等,推進天水市水生態環境整體改善,保障水體功能永續利用,維護河湖健康。
2.健全過程嚴管制度
(1)健全生態環境信息公開制度
構建環境信息公開平台,完善環境信息發布機制,主動通過新聞媒體、政府入口網站和權威信息平台及時發布環境信息,保障公眾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公開環境治理信息,依託企業網站平台,積極拓展信息公開渠道,依法公開主要污染物名稱、排放方式、執行標準以及污染防治設施建設、運行等情況,確保信息真實有效,到2022年,重點排污單位自行監測信息公開率達到90%以上。通過開展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活動,提高全社會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實施污水排放口環境信息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拓展完善民眾信訪投訴舉報渠道,方便公眾直接向生態環境部門檢舉和投訴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的單位或個人,確保生態環境信息公開率達到100%。
(2)落實排污許可“一證式”管理
深入貫徹落實《排污許可管理條例》,全面推行排污許可“一證式”管理,按國家有關要求,依法逐步將工業固體廢物、環境噪聲等其他污染物納入排污許可管理,推進排污許可全要素管理,加快構建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推動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統計、環境執法、環境監測、總量控制、排污權交易等環境管理制度與排污許可制度有機融合銜接,對固定污染源實施全過程管理和多污染物協同控制。
(3)強化環境執法監督
完善格線化監管網路,落實污染源屬地監管職責,加強基層執法力量,進一步健全全覆蓋的生態環保執法體系。加強環境執法人才隊伍建設,重視環境執法人員依法行政意識與能力的培養,進一步規範環保行政許可、現場執法檢查、排污收費、行政處罰等執法行為,進一步明確環境執法工作職責、工作任務和工作目標,規範環境執法流程,嚴格遵守法定許可權和程式,推進環境執法監督過程的制度化、規範化。
(4)健全企業環保信用建設
完善企業環保信用評價制度,依據評價結果實施分級分類監管。將環境違法企業依法依規納入失信聯合懲戒對象名單,並將企業環境信用信息納入甘肅省社會信用信息平台和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依法向社會公開。逐步建立完善上市公司和發債企業強制性環境治理信息披露制度。
3.完善責任追究制度
(1)完善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
圍繞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積極探索總結審計方式和領導幹部責任界定方式,在土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草場資源、濕地資源、自然保護地、礦產資源以及國土綠化、大氣污染防治等重點領域積極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探索建立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信息面向審計機關的開放共享機制,強化領導幹部任職期間履行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
(2)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
嚴格落實天水市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辦法,明確環境保護工作責任,堅持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履行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屬地管理、分工負責”的原則,簽訂環境保護工作責任書,市政府定期向社會公布考核實績。對出現重大生態環境損害並認定應承擔責任的領導幹部及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考核中對生態環境損害明顯、責任事件多發區域的黨政主要負責人和相關負責人(含已經調離、提拔、退休的),實行嚴格的責任追究。將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與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緊密聯繫,發揮制度疊加效應。
4.創新環境經濟政策
(1)探索構建綠色金融體系
健全綠色金融支撐,探索建立綠色基金和碳基金,發行綠色債券,發展綠色保險;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企業上市融資,發揮國有資本示範作用,引導社會資本投入重大生態工程,率先形成綠色金融全產業鏈示範。鼓勵通過招商、銀行業綠色信貸產品等途徑,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天水市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鼓勵有條件的區、縣通過專業化綠色擔保機制、設立綠色發展基金等手段,撬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資綠色產業。
(2)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推進實施自然資源確權登記,明確生態產品權責歸屬。開展生態產品基礎信息調查,形成生態產品目錄清單。探索構建行政區域單元生態產品總值和特定地域單元生態產品價值評價體系,建立覆蓋各級行政區域的生態產品總值統計制度。鼓勵參與生態產品交易市場,探索生態產品與用能權、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等發展權配額交易制度。開展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探索建立渭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積極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
(3)完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機制
落實重點單位碳排放報送制度,加強重點單位碳排放報告管理和督查。根據國家、省上碳排放權總量設定與重點行業配額分配方案,建立全市配額分配管理機制,確定重點行業配額分配方法和標準。積極參與全國電力行業碳排放權交易。強化碳排放權交易基礎支撐能力。強化源頭管控措施,加強重點碳排放單位管理,落實碳排放第三方核查報告制度及配額履約制度,促進企業節能減排,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探索建立具有天水特色的碳排放權交易機制。
(4)健全綠色收費價格機制
完善污水處理收費政策,健全標準動態調整機制,適時合理提高污水處理收費標準和污水處理費用收繳率。建立健全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化激勵機制,探索建立農村垃圾處理收費制度。完善有利於節約用水用電的價格機制,全面推行城鎮非居民用水超定額累計加價制度,建立有利於再生水利用的價格政策;全面落實差別化電價、峰谷電價、部分環保行業用電支持、年度直購電交易、農業排灌用電超基數加價等電價政策。
(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構建生態安全體系
1.加強大氣污染治理,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
(1)推動多污染物協同治理
全面推進重點行業VOCs治理,組織涉VOCs企業開展VOC全過程排查,嚴格落實“一廠一策”,完善源頭、過程和末端的VOCs全過程控制體系。鼓勵具備條件的工業園區和產業集群開展格線化監測以及溯源分析等工作,支持開展臭氧(O3)和細顆粒物(PM2.5)複合污染協同防控科技攻關預研究。進一步收嚴油煙濃度限值,增加非甲烷總烴控制要求,推進顆粒物和VOCs協同治理。深化油品儲運銷VOCs綜合治理,加強儲油庫、加油站、加氣站、油氣運輸車輛油氣回收系統密閉性檢測,提高檢測頻次,減少油氣泄漏,加快油品儲運銷過程排放的油氣收集處理。
推動NOx管控,實施工業NOx深度治理,積極推進水泥、集中供熱等行業污染治理設施超低排放改造和全流程污染治理,推進自動監控設施建設。加強移動污染源污染治理,開展路檢路查,充分利用機動車遙感監測平台和黑煙抓拍系統,在主要路段開展常態化檢查,實現國家—省—市三級聯網,提升系統化、科學化、法制化、精細化和信息化水平。
(2)加強工業污染源綜合治理
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深入開展建材、鑄造等行業達標排放整治工作,開展無組織排放排查並建立管理清單。對物料(含廢渣)運輸、裝卸、儲存、轉移等工藝過程,按無組織排放標準要求完成深度治理。堅決關停難以通過技術改造實現達標排放的企業。實施水泥行業錯峰生產,對水泥等重點行業制定年度錯峰生產方案並細化到企業生產線、工序和設備,載入排污許可證。企業未按期完成治理改造任務的,實施停產。
(3)強化煤煙污染綜合整治
深入推進燃煤鍋爐綜合整治,加大燃煤小鍋爐淘汰力度,各縣區城市建成區淘汰每小時10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及茶水爐、經營性爐灶、儲糧烘乾設備等燃煤設施,原則上不再新建每小時35蒸噸及以下的燃煤鍋爐,其他地區不再新建每小時10蒸噸以下燃煤鍋爐。
深入實施城鄉居民清潔能源改造“三改一補”工作,優先發展集中供暖,加快推進集中供熱管網建設和供熱管網延伸,逐步減少城鄉結合部及重點鄉鎮居民高污染燃料使用。對農村和暫不具備清潔能源替代條件的地區,開展改灶、改暖等專項工作,採取潔淨煤等方式實現鍋爐煙氣達標排放。完善優質潔淨煤集中配送體系,基本實現全市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優質潔淨煤配送全覆蓋。
(4)實施揚塵污染綜合防治
全面推進綠色施工,嚴格落實施工地“六個百分百”抑塵措施。進一步落實主體責任,加強對各類工地及裸露地塊的揚塵污染管控,鼓勵推廣新型環保抑塵劑,嚴格落實施工地“六個百分百”抑塵措施。督促企業達標排放,最大程度上減少揚塵無組織排放。積極應對沙塵天氣,沙塵天氣過後,組織街道、社區、環衛部門對城區積塵進行沖洗。加大城區主道路機械化清掃力度,及時清掃道路拋撒物,保持路面整潔。
(5)強化機動車污染治理
依法規定城區大型運輸車輛禁限行區域、路段以及繞行具體路線,嚴控重型高污染車輛進入城市建成區。全面加強柴油車環保達標監管,嚴厲打擊生產、進口、銷售不達標車輛、不按規定公開機動車環保信息,以及排放檢驗機構弄虛作假、偽造檢驗結果、出具虛假報告等違法行為。強化老舊柴油車、燃氣車等高排放車輛監管,推進再用汽車排放檢測與強制維護制度。
提高新能源汽車和清潔燃料車使用率,加快推進城市城區新增和更新的公交、環衛、出租、通勤、物流等行業率先使用新能源汽車和清潔能源汽車,推進黨政機關、公共場所、社區充電樁設施建設,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推動能源結構調整,減少城市交通污染。
(6)強化低空生活面源污染管控
做好“四燒”管控工作。落實禁燒責任體系和格線包抓機制,實現農村區域秸稈禁燒目標,減少煙塵污染。落實煙花爆竹禁放要求,緊盯元旦、春節、元宵節及慶典開業、婚喪嫁娶日等重點監管時段,對城市建成區特別是劃定為高污染燃料禁燃區的區域和場所嚴防嚴控,對違規燃放煙花爆竹的單位或個人依法依規進行處理。
加快餐飲業油煙綜合整治,依法取締城區公共場所從事露天燒烤的流動攤點,查處固定門店室外爐灶進行露天燒烤的行為。對城區餐飲服務業進行全面排查,嚴肅查處未安裝油煙淨化設施、擅自停運油煙淨化設施和超標排放等違法行為,著力提升餐飲行業清潔能源使用率。
(7)落實區域聯合防治
建立跨區域、跨部門合作和協調機制,深化與隴南、平涼、定西等地共同預防和應對重污染天氣的工作機制。強化與應急管理、公安、交通、氣象等部門的應急聯動回響。開展大氣污染“冬防”攻堅行動,各縣區結合實際制定方案,市環委辦成立專項督查組,開展督查檢查。加強大氣污染管控,形成市、縣二級聯動的重污染天氣應急網路。
2.實施水污染治理,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
(1)深化工業企業污水治理
全面整治水污染重點行業,嚴格產業準入制度,全面推行排污許可制。強化排污許可與環境質量目標管理、總量減排等制度措施的有效銜接,落實容量總量管控要求。分年度開展造紙、化工、印染、農副食品加工、製藥、製革、電鍍等重點涉水行業達標整治專項行動,持續抓好強制性清潔生產與生產工藝技術改造。加大工業園區水污染整治力度,做好重點企業日常監管,依託自動監控設施、監督性監測、日常執法,確保污染防治設施正常運行,實現重點企業達標排放。
(2)實施重點流域分區管控
強化流域分區管控,最佳化實施以控制斷面和水功能區相結合為基礎的地表水環境質量目標管理,逐步建立“流域-重要水體-控制單元-匯水範圍-行政管轄區”5個層級覆蓋全市的流域空間管控體系。強化各級行政管轄區責任,對不達標斷面制定限期達標方案,推動控制斷面水質達標。
圍繞污染源整治、生態修復與保護、環境風險防控等方面,加大河湖系統治理保護,重點管控藉河、牛頭河、榜沙河、葫蘆河、後川河、通關河等市級重點河流,加大散渡河、白家河、南溝河、潁川河、東柯河、南小河、清水河等縣級重點河流的管控力度。
(3)強化地下水污染防治
開展地下水型“雙源”環境狀況調查評估,識別可能存在的污染源,研判風險等級,建立完善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補給區內優先管控污染源清單。重點推進“一企一庫”(重點工業企業、尾礦庫)和“兩場兩區”(危險廢物處置場、垃圾填埋場、工業園區、礦山開採區)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地下水環境風險。
加強地下水污染源頭預防,推進質量監管、風險管控和污染修復。以礦山開採區、尾礦庫(涉重金屬)、危險廢物處置場、垃圾填埋場等為重點,開展防滲情況排查和檢測,加強地下水污染滲漏監管執法,探索實施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地下水、區域-地塊污染協同防治。
(4)嚴格防控農業面源污染
嚴格控制農田化肥農藥施用量,推進化肥減量增效,落實有機肥替代措施,積極推廣施用有機肥,降低化肥農藥使用頻次和用量,有效控制農藥對環境的污染。加強對農膜生產、銷售環節的執法檢查。
通過“以舊換新”方式、探索“誰生產、誰回收”機制,建立健全廢棄農膜回收貯運和綜合利用網路。依法關閉或搬遷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小區)和養殖專業戶。鼓勵發展適度規模化養殖小區、養殖場,全面推廣雨污分流和糞污資源化利用。因地制宜建設畜禽糞污集中處理中心,建立健全畜禽糞污、病死畜禽等廢棄物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體系。
(5)有序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
以農村黑臭水體調查成果為基礎,總結推廣麥積區黑臭水體整體試點經驗,堅持“統一布局、統一實施、梯次推進”原則,依託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合理選擇治理技術模式,因河因地施策,分區分類治理。
3.推進土壤污染治理,深入打好淨土保衛戰
(1)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監管體系
建立健全全市、縣(區)兩級土壤環境保護管理制度,加強土壤環境監管人員隊伍建設,建立專業技術培訓制度,全市每年至少開展1次土壤環境監測技術人員培訓。以土壤污染詳查方案制定的區域為重點,在污染行業企業、固廢集中處置(填埋、堆放、焚燒)場地、採礦區、歷史污染區、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主要果蔬菜種植基地、規模化畜禽養殖基地及周邊等風險區域增設監測點位,提高監測頻次、增加特徵污染物監測項目,建立重點區域土壤風險點位網路,客觀反映重點區域土壤污染風險狀態和變化趨勢,實現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全覆蓋。
(2)加強農用地土壤污染源頭管控和安全利用
有序推進農用地土壤環境類別劃定,結合已查明農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積、分布及其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有序推進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定,逐步建立分類清單,按照“優先保護、安全利用、嚴格管控”三個類別,以耕地為重點,分別採取相應管理措施,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嚴格控制在優先保護區周邊新建有色金屬礦採選、冶煉、石油加工、化工、焦化、電鍍等涉重行業企業。加大對土壤污染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嚴肅查處向農用地傾倒、排放未經無害化處理的固體廢物、工業廢水(尤其是含重金屬的廢水)、醫療污水等違法行為。
加強農田灌溉用水監測監管,確保灌溉用水達標,嚴防灌溉用水污染土壤、地下水和農產品。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積極推進農藥化肥減量行動,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加強農藥使用指導和管理,加大生物農藥推廣力度,嚴格防控農產品農藥殘留物超標風險。著力做好農膜、農藥包裝等農業生產廢棄物處理處置和資源化利用工作。
(3)推進建設用地環境風險管控與治理修復
結合城市環境質量提升和發展布局調整,依法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和風險評估,對擬收回土地使用權的電鍍等行業企業用地以及用途轉變為居住、商業、學校、醫療和養老機構等公共設施的上述企業用地,由土地使用權人負責開展土壤環境狀況調查評估。
推進重點區域土壤污染防治,建立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及污染場地聯合監管機制。實行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終身責任制,建立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全過程監管制度,嚴格修複方案審查,加強修復過程監督檢查,確保目標任務落實。
對列入建設用地土壤污染修復名錄的地塊,土壤污染責任人、土地使用權人要採取風險管控措施,結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編制治理修複方案,委託有專業能力單位進行風險管控效果、治理修復效果評估、後期管理。
激勵相關企業參與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鼓勵金融機構、社會資金加大對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項目的信貸投放,對從事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的單位給予稅收優惠。加強土壤污染修復技術研究,積極申請土壤污染防治專項基金,集中用於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
4.加強噪聲管控,營造安靜環境
(1)開展道路交通噪聲防治
開展轄區內道路降噪改造,在城區主要幹道新建、擴建過程中推薦使用多空隙降噪瀝青路面(透水瀝青路面)。加強道路沿線綠化林帶建設,充分發揮綠色植物在降噪和淨化空氣污染中的作用,在城區有條件區域進行立體、多層次綠化建設。在城區居民區生活區過近的噪音敏感區域、交通噪聲居高不下的交通幹線或民眾投訴強烈的路段,設立道路隔聲屏障或建設住宅立面隔聲窗,以減少道路交通噪聲的影響。
(2)加強建築施工噪聲防治
嚴格執行建築施工排放污染物申報登記和噪聲許可證行政審批制度。執行建築施工聲環境質量狀況告知制度,建立公眾參與的監督制度,嚴格控制施工時間,執行夜間施工許可證制度,嚴禁在夜間進行高噪聲施工活動。噪聲評級嚴重不達標的企業可取締營業執照,禁止參加相關的建築施工建設,嚴令選用低噪聲設備、工藝代替高噪聲設備與加工工藝,並在聲源處安裝消聲器消聲。
(3)降低商業娛樂噪聲
從控制噪聲源、傳播途徑等方面入手,推動娛樂和商業場所業主對產生噪聲源的音響設備進行結構最佳化設計與製造,減小噪聲源,噪聲排放應符合國家規定的環境噪聲標準,對不符合噪聲排放標準的可給予經濟處罰,並責令整改,確保實現重點噪聲污染源達標排放,不斷提升城市聲環境功能區達標率。
5.強化風險防控,確保生態環境安全
(1)加強固體廢物污染防治
提高工藝技術水平,落實清潔生產要求,從源頭上減少固體廢物的產生量。完善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設施,對貯存的固體廢物做好風險防控。配套制定突發安全事故應急預案,有效處理環境污染突發安全事故。以創建“無廢城市”試點為契機,不斷提升固體廢物污染監管水平。
積極推進建築垃圾綜合回收利用,加強建築垃圾污染環境的防治,建立建築垃圾分類處理和全過程管理制度,建立建築垃圾回收利用體系。鼓勵採用先進技術、工藝、設備和管理措施,積極促進建築垃圾綜合利用產品套用。
加大塑膠廢棄物分類收集和處理力度,加強垃圾焚燒企業的運行管理,確保各類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最大限度降低塑膠垃圾填埋量,重點解決城鄉結合部、環境敏感區、道路和江河沿線、坑塘溝渠等處生活垃圾隨意傾倒堆放導致的污染問題。
(2)提升危險廢物環境監管、利用處置和風險防範能力
規範危險廢物收集、貯存、轉移、利用和處置的全過程監管。嚴格控制跨省、市轉入危險廢物的種類、數量和流向,禁止環境風險高、綜合利用率低、利用後產生的二次廢渣沒有妥善處置方案的危險廢物轉移入市。
規範醫療機構內部分類貯存,加強醫療廢物流向監控,實施醫療廢物運輸車輛跟蹤管理,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中心應依據國家相關的要求和技術規範進行升級改造,採用先進實用技術,增加處置種類,擴大應急儲備。鼓勵焚燒飛灰資源化、無害化技術的利用。
(3)加強涉及化學品環境風險管控
嚴格化學品環境準入,將化學品環境風險評估作為化學品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內容,嚴格限制高風險化學品的生產和使用,禁止在國家規定的環境敏感區新建、改建、擴建涉及危險化學品生產、貯存、使用的建設項目,完善危險廢物貯存、利用及處置環節的環境風險防控措施。
加強化學品風險防控,嚴格標準規範,以使用危險化學品企事業單位為重點,對使用危險化學品的單位開展摸底排查和安全風險辨識,督促健全完善危險化學品使用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規程和應急處置預案,配備監測報警設備,改善安全條件。
加強廢棄化學品規範化管理,全面開展廢棄化學品排查,重點整治化工企業、危險化學品單位等存在的違規堆存、隨意傾倒、私自填埋廢棄化學品等問題。建立多部門聯動協調機制,形成覆蓋廢棄化學品產生、收集、貯存、轉移、運輸、利用、處置等全過程的監管體系。
嚴格管控危險化學品、有毒有害物質運輸車輛。加強危險化學品等危險貨物運輸安全監管,嚴格行業準入,嚴禁未經許可擅自開展經營性運輸。組織開展危險化學品運輸安全專項整治,強化託運、承運、裝卸、車輛運行等危險貨物運輸全鏈條安全監管,落實危險貨物運輸車輛防撞報警系統相關標準。
(4)加強涉及重金屬環境風險管控
全面排查重金屬污染物排放企業及其周邊區域環境隱患,摸清重金屬污染情況,建立監管台帳,確定重點防控區域(流域)、行業、企業和高風險人群。開展重金屬污染防治區劃,建立比較完善的重金屬污染防治體系、事故應急體系和環境與健康風險評估體系,有效控制重金屬污染。
推進重點防控區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被列入重金屬污染防控的重點區域實施“一區一策,分類指導”。全面建立和健全區域重金屬監測、預警信息平台,加強現場監察執法能力建設,以小流域和區域為重點,推進重金屬污染土壤環境生態修復與綜合治理。緊盯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削減總目標,採取分類別、分企業、分地區的針對性措施,強化重點區域源頭防控。
(5)強化核與輻射安全監管
完善核與輻射安全監管體系,強化輻射監管人員、監測設備和經費保障,加強市級輻射環境監測能力建設,持續做好國控、省控輻射環境監測網站點運營維護。強化核與輻射執法監管,開展核與輻射安全專項檢查、排查隱患,消除輻射環境安全隱患,實現核技術利用單位監督檢查全覆蓋。加強放射源“全壽程”管控,嚴格放射源轉入轉出備案制度,做好廢舊放射源收貯工作。嚴格落實核技術利用單位輻射安全許可證管理制度及輻射類項目環評審批和“三同時”制度,強化核技術利用單位源頭管控。
6.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提升生態服務功能
(1)實施大規模國土綠化
牢固樹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基本方針,推進生態的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
積極實施天然林保護、重點防護林、退化林修復、森林提質增效、城區綠化景觀提升、生態廊道綠化、礦山綜合整治、經濟林和花卉種苗建設等重點生態工程,加大森林撫育、低產低效林改造力度,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環境承載能力和防災減災能力。
推進森林城市建設,建設一批森林小鎮、森林鄉村。結合大規模國土綠化,突出抓好城區、村莊、道路、水岸、農田林網等區域綠化美化,到“十四五”末,完成國土綠化16.1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36.84%。
(2)提升水源涵養能力
提升渭河乾支流水源涵養能力,持續強化森林植被保護力度,以渭河幹流及其支流藉河上游、榜沙河、葫蘆河、牛頭河等為重點,以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等重點林業草原工程為主體,大力營造水源涵養林,實行百萬畝林草生態修復及林草生態保護工程。以關山、小隴山、秦嶺等林區為重點,加大森林撫育和低產低效改造力度,全面提升造林質量及效益,構建健康穩定優質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
(3)加強水土流失綜合防治
推進水土保持重點預防保護區示範工程,實施坡耕地、黃土高原地區淤地壩、清潔小流域、渭河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等重點水土保持工程,合理配置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被措施和耕作措施,加快實施水庫、淤地壩除險加固,積極推進渭河流失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項目。
以渭河乾支流為骨架,以小流域為單位,構建以坡面整治、溝道壩系、坡改梯、林草和封育為主體的完整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減少入河(庫)的泥沙及面源污染物,維護水質安全。在小隴山林區、關山林區和流域內其他林區封育保護天然林草植被,促進自然修復,綜合治理山麓地帶水土流失。在秦州區南部滑坡、土石流多發區域,開展地質災害治理。在水力侵蝕區,加大生態修復力度,加強農田防護林建設。
(4)加大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
加強草原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在張家川、清水、甘谷、麥積、秦州、武山等高寒陰濕和林緣地區,建設草原生態保護和利用示範區。對張家川縣白石咀、平安牧場、甘谷縣古坡草原、秦州區楊家寺大莊草原、清水縣馮河草原、武山縣溫泉部分區域,通過實施圍欄、補播、施肥鼠蟲害防治等改良措施,改善草原生態系統,適當建設人工草地基地,加快現代草產業高質量發展。
加大河湖系統治理保護力度。在重要河流、湖庫周邊一定範圍內,合理劃定生態緩衝帶。按照生態優先、自然修復為主的原則對重點河流湖庫生態緩衝帶進行生態修復,加強生態緩衝帶攔截污染,提升生態系統完整性等功能。實施渭河流域水質保障及生態修復治理、甘谷縣散渡河流域綜合治理、張家川縣後川河流域生態環境修復治理,強化河湖生態緩衝帶監管,逐步清退、搬遷河湖緩衝帶內與生態保護修復功能不符的生產活動和建設項目。
推進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和恢復。加強現有濕地保護力度,提高自然濕地保護率,強化濕地生態功能。加快推進天水藉河三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麥積渭河段生態治理工程,新建一批濕地公園和濕地保護區,統籌推進濕地綜合治理,鞏固濕地修復保護成果,提升濕地生態功能。完善濕地修復和利用監管機制,健全濕地保護管理體系。
(5)開展礦區生態環境治理
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歷史遺留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尾礦庫治理等環境治理工程,推動綠色礦山建設。通過武山縣渭河流域邱家峽盤龍山生態修復治理、秦安縣9處無主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鑫達礦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尾礦庫污染治理等項目,積極推進生態礦區建設,引領探採礦行業綠色發展。
(6)多措並舉保護生物多樣性
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結合全國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工作,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單元,系統評估全市珍稀瀕危物種、保護物種、外來入侵物種的種類、分布、數量等生物多樣性信息,評估各區域生物多樣性豐富程度、威脅因素及保護狀況,摸清家底,為進一步搞好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工作提供科學依據。依託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及其周邊地區良好的自然條件,探索在此範圍內開展珍稀瀕危物種就地保護、資源擴繁和近地野化工程。
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構建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風景名勝區等多種生態保護形式,共同組成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對保護空缺的典型自然生態系統、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極度瀕危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規劃構建不同生態保護形式,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的組成和布局。通過實施自然保護區建設、森林公園建設及綠化工程、濕地保護與恢復等工作進一步提高區域生態整體質量。
健全野生動植物監管體系。依託保護管理機構落實“各級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點”,健全市、縣、鄉三級保護管理機構,構建監測保護網路和應急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珍稀野生動物的保護救助體系,全面提升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救護、繁育和野化放歸能力,嚴厲打擊亂捕濫獵野生動物行為,採取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相結合的途徑,搶救和保護生物多樣性資源。建立並完善全市自然保護區的紅外線相機、野生動植物資源資料庫監測體系。健全生物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完善應急預案,強化日常演練。
防止外來物種入侵。在開展本底調查的基礎上,摸清全市外來物種的種類、原產地、入侵分布區、生理生態、傳播途徑、危害程度、防治防範等全面信息資料,收集分類,編制外來物種入侵名單,建立外來物種資料庫。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小區,防範本地物種資源流失以及外來物種入侵,加強外來入侵物種的安全管理。加強對外來入侵物種的安全管理和危害性的宣傳教育,研究制定外來入侵物種防治方案,實施外來入侵物種防治工程,建立外來物種入侵風險預警機制。
(三)最佳化國土空間格局,嚴守生態安全邊界
1.最佳化國土空間格局
構建“一帶兩區三廊多點”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格局。按照生態過程連續性和生態系統完整性的要求,依託優越的生態基礎,依據生態重要性和生態敏感性程度,構建“一帶兩區三廊多點”的生態保護空間布局,形成點、線、面相結合,多層次、全覆蓋,相互連線、相互支撐的生態安全網路。其中,“一帶”指渭河幹流生態保護帶;“兩區”指北部黃土丘陵溝壑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和南部小隴山、西秦嶺生態安全螢幕障區;“三廊”指重點沿葫蘆河、藉河、牛頭河等渭河主要支流打造生態廊道。“多點”指以小隴山國家森林公園、秦州珍稀水生野生動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麥積山地質公園等為主體的各類自然保護地。
構建“南林北果、東牧西菜”為主體的農業發展格局。依託豐富的資源優勢,通過調整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形成了“南林北果、東牧西菜”的農業產業布局。北部秦安縣是甘肅省林果業大縣,以特色林果為主,打造全國特色林果產業強縣。南部秦州區、麥積區為小隴山、西秦嶺和關山林區主要分布區域,淺山區和山地發展蘋果、核桃、中藥材等多種生態農業。西部武山縣以綠色蔬菜為首位產業,建成全市菜籃子基地,打造優質綠色農產品全產業鏈示範高地。西北部甘谷縣是甘肅省重要的高原夏菜“西菜東調”基地縣之一,以果椒蔬菜、規模養殖為特色產業,打造甘肅省重要的“甘味”基地。東部清水縣以現代畜牧、中藥材為特色優勢產業,打造甘肅省畜牧產業大縣、中藥材種植加工大縣。東北部張家川縣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突出綠色發展,堅持生態保護優先,以現代草食畜牧業、勞務輸出為特色產業。
構建“一核三軸兩區”為主體的城鎮格局。依託主體功能區定位和現有產業布局,科學謀劃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預留城鎮、產業未來發展空間,構建“一核三軸兩區”城鎮空間格局。“一核”指秦州區、麥積區組成的核心都市區;“三軸”指沿渭河河谷以及隴海蘭新線的城市東西向發展主軸線,經由秦安縣城-三陽川新區-市區-皂郊鎮-平南鎮-天水鎮沿天巉高速和G316市域南段的城市南北向發展主軸線,天水至清水、張家川城鎮發展南北方向副軸線;“兩區”指渭河流域經濟區和清水-張家川經濟區。
2.嚴守三條控制線
(1)嚴守生態保護紅線
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監管要求,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原則上禁止人為活動;一般生態控制區嚴格禁止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在符合法律法規前提下,除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外,僅允許對生態功能不造成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
組織開展勘界定標工作,建立勘界定標信息資料庫,組織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監督、監測和執法管理等工作。
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問題發現—移交查處—督促整改—移送上報”核查督辦工作機制,對發現的生態破壞問題,加快問題整改,嚴厲打擊侵占生態保護紅線違法違規行為,確保實現“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
(2)堅守耕地保護紅線
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確保現有耕地面積基本穩定、耕地質量不下降。規範耕地占補平衡,嚴格實行耕地“占一補一”、“先補後占”和“占優補優”。強化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加強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健全耕地質量監測網路,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強化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保護,落實市縣區財政安排資金支持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高標準農田建設要求,不斷提升耕地質量等級。
解決耕地撂荒問題,全面落實國家扶持農業發展政策,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增強農民愛惜耕地的自覺性;市政府落實安排部署、督促檢查職責,縣區、鄉鎮政府落實直接責任,科學謀劃、分類指導,有序推進撂荒地整治,防止耕地“非糧化”,堅決遏制“非農化”。
(3)嚴控城鎮開發邊界
天水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節點、關天經濟區西部龍頭,經濟潛力較大,對周邊區域的人口有一定吸納能力,基於人口規模和分布、需求與供給潛力等,引導城鎮分類發展,最佳化提升秦州區、麥積區,適度拓展秦安縣、甘谷縣,潛力發展武山、清水、張家川三縣。
城鎮開發邊界內劃定的集中建設區原則上按照允許建設區進行管控,留白區按照有條件建設區管控。科學引導建設用地布局,合理安排城鎮空間開發建設類型、規模、強度和時序。城鎮開發邊界一經批准,不得擅自更改;確需更改的,應當按程式報批。各類城鎮開發和集中建設活動不得突破城鎮開發邊界,城鎮開發邊界內的區域公益性設施和重大基礎設施用地,不得隨意變更土地用途。居住和商業服務業功能區,工業集中區和物流倉儲集中區等非公益類功能集中區,應遵循功能和單元指引,實施彈性管控。
3.強化自然保護地管控
(1)構建科學合理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整合交叉重疊的自然保護地。以保持生態系統完整性為原則,按照保護面積不減少、保護強度不降低、保護性質不改變的總體要求,整合最佳化秦州珍稀水生野生動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李子園省級森林公園重疊部分,麥積山地質公園、麥積國家森林公園、太陽山省級級森林公園重疊部分,解決自然保護地空間交叉、重疊等問題。建立以秦州珍稀水生野生動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小隴山國家森林公園、麥積山地質公園等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2)加強自然保護地監管
結合生態保護紅線重點區域和重點自然保護地開展生態環境遙感監測能力建設,在全市範圍開展遙感解析和野外核查,對區域生態系統變化進行綜合分析與評價。健全完善自然保護地監管制度,加強監管隊伍建設,強化執法檢查,嚴禁在自然保護地內開展法律明令禁止的各項活動。開展常態化監控,堅決遏制新增違法違規問題。實行自然保護地差別化管控和分區管控,原則上核心保護區內禁止人為活動,一般控制區內限制人為活動。分類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推動自然保護地規範化建設和精細化管理。
4.加大河湖岸線保護力度
(1)劃定河湖岸線保護區
劃定河湖管理範圍,編制河湖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建立範圍清晰、權屬明晰、責任落實的河湖管理保護責任體系,積極推進渭河、葫蘆河、藉河、牛頭河等河湖劃界立樁,有序開展水庫、灌區、堤防等水利工程的管理保護範圍劃定工作。根據河湖岸線的自然屬性、經濟社會功能屬性以及保護和利用要求,結合國土空間規劃要求,參照水利部《河湖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編制指南(試行)》,加快推進27條重點河流的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編制,合理劃定岸線保護區、岸線保留區、岸線控制利用區和岸線開發利用區,落實規劃岸線分區管理要求,強化岸線保護利用。
(2)加強河湖岸線監管
開展河道采砂專項整治行動。積極探索河道采砂統一經營模式,制定《天水市河道采砂統一經營管理工作方案(試行)》,抓好河道采砂試點工作,紮實開展河道非法采砂專項整治行動,從嚴查處違規采砂行為,嚴厲打擊違法偷採行為,確定河道采砂管理重點河流和敏感水域“四個責任人”,全面落實“河(湖)長+檢察長+警長”協作機制,規範河道采砂秩序。
開展河湖“清四亂”專項整治行動。結合天水市總河長1、2、3號令及防汛減災、環保督察、全域無垃圾等專項活動,全面落實市、縣、鄉、村四級河(湖)長制,對河湖“四亂”現象以縣域為單元定期開展全覆蓋、拉網式排查,重點巡查督辦河湖亂占、亂采、亂堆、亂建等突出問題,列出問題清單、責任清單、整改清單,建立動態管理台賬,對河湖管理範圍內的垃圾進行徹底清理。建立易堆存垃圾等重點區域清單,加強日常巡河檢查,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清理整治。
(四)推動產業綠色轉型,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1.推動工業轉型升級
(1)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
發展先進適用技術,實現延鏈補鏈強鏈,推動電子信息、電工電器、醫藥食品、機械製造、新型建材等傳統優勢產業做大做強。
電子信息產業:依託華天電子、華洋、六九一三、天光半導體、華威電子等企業,引進產業鏈上下游配套企業,重點發展積體電路高端封裝測試、高端引線框架、晶片設計製造、智慧型終端製造等系列產品,建成積體電路封測產業聚集區、國家級電子信息產業基地、軍工電子產業基地、天水智慧型終端製造產業園、天水電子新材料產業園、數字信息產業園和甘肅移動第二大數據中心等,把天水打造成總產值超過320億元的國家級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電工電器產業:依託長開廠、二一三、電傳所等企業,積極引進國內知名電工電器企業,重點發展高中低壓開關成套設備、高低壓電器元件、電氣傳動及自動化控制裝置、電線電纜、變壓器、儀器儀表、人工智慧、電工觸頭等產品,培育一批國內一流的輸配電設備優質供應商和輸配電系統集成服務商,打造總產值超過80億元的電工電器產業集群。
醫藥食品產業:依託捲菸廠、岐黃藥業、成紀藥業、羲皇阿膠等企業以及長城果汁、昌盛食品等食品加工企業,重點發展生物製品、中成藥、中藥飲片、中藥配方顆粒、注射劑、凍乾粉針劑、固體製劑和口服液、醫療和製藥器械、康養保健等產品,發展菸草及食品加工產業,打造總產值超過100億元的現代生物醫藥及食品加工產業集群。
機械製造產業:依託星火工具機、海林軸承、光軒高端裝備、鍛壓工具機、風動機械等企業,突出整機製造和系統集成,聚焦智慧型化和信息化,在高檔數控工具機、高端軸承、鑿岩機械、光電顯示材料高端裝備製造領域,提升產品附加值。重點發展高檔數控工具機、高端軸承、鑿岩機械、半導體封裝測試裝備、智慧型製藥設備、農用機械設備、光電顯示材料高端裝備等產品,打造總產值超過80億元的機械製造產業集群。
新型建材產業:依託綠色裝配式建築產業、中材水泥、大成精工、華建新材料等企業,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築以及水泥等建築材料全產業鏈,重點發展新型牆體材料、防水材料、裝飾裝修材料、隔熱保溫材料、新型管材、合金與陶瓷複合材料以及裝配式建築部品部件製造,推動建材構件標準化體系建設,打造總產值超過60億元的綠色建材及裝配式建築產業集群。
(2)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加快培育新材料、航空維修製造、節能環保、智慧型製造、數字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東旭集團、中航天飛、匯能風電等企業快速發展,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促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位化,培育具有競爭優勢的工業新增長點。
新材料產業:以旭盛顯示科技公司為龍頭,圍繞OLED載板、藥用玻璃瓶等產品,大力推動東旭集團天水新材料產業園項目建設。依託西電合金公司發展鎢基高壓觸頭等電工觸頭產品,全力做好傑瑞10萬噸鋰電池負極材料項目服務保障工作。
航空維修製造產業:依託中航天飛等重點企業,在空港新城布局建設航空維修製造產業園,重點發展飛機維保一體化、航空部件製造、退役航空發動機再利用、通用航空設備、無人機、客改貨、航空食品等產業,打造總產值超過10億元的飛機維修製造及大航空產業集群。
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依託三峽新能源、匯能風電、星火、通號、深圳巨特、中節能、基亞特環保、華建新材料等企業,重點發展軌道交通及高速列車信號傳輸系列電纜、高壓合金電工觸頭、現代風力發電設備和專用軸承、可再生清潔能源發電機組控制系統、高壓變頻專用直流接觸器系列產品、工業固體廢物利用、廢舊電子電器產品回收利用、節能自動化控制設備以及清潔能源等產業,打造總產值超過15億元的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集群。
數字經濟產業:依託電信、移動、睿陽科技等企業,引進東部地區、成渝地區數字經濟產業鏈,謀劃建設天水大數據產業園、經開區慕灘片區智慧園區,培育大數據基礎服務、智慧型化監測分析系統、公共管理大數據服務、智慧型化物聯網企業級套用、數字創意等新經濟新業態,打造總產值超過10億元的數字經濟產業集群。
(3)推動形成“一區多園”工業發展格局
有序推進各級各類工業園區建設,加快電纜廠、長開廠(老廠區)、長通公司等企業搬遷改造,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集群發展的產業布局。
天水經濟技術開發區:以擴區增容、科技創新、產業承接、體制最佳化、智慧改造為重點,以社棠、三陽川、冀城、慕灘片區為支撐,加快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智慧型製造、新材料等產業,積極推進跨境電子商務試點示範,全面提升高端要素資源配置能力,將天水經開區建設成為高端產業集聚區、科技創新核心區、開放合作先行區。
張家川縣省級經濟開發區:重點發展生物醫藥、清真食品、新型建材、文旅產品等產業,打造省級特色經濟開發區。
甘谷縣冀城工業園:承接東中部地區產業轉移,重點發展電子信息、電工電器、機械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藥、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等產業。
秦州經濟開發區:包括都市產業園(暖和灣、華天、東十里)、中梁臨空產業園、裝配式建築產業園,重點發展電子信息、電工電器、裝備製造、農副產品精深加工、裝配式建築等產業。
武山縣工業集中區:包括城關工業園、洛門工業園、鴛鴦工業園、馬力工業園、四門工業園,重點發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現代中藥、冷鏈物流、飼料生產、新型建材等產業。
清水縣工業集中區:加快建設清水循環經濟產業園、東關工業園、黃門工業園,重點發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新型建材等產業。
秦安縣工業集中區:包括何川工業園、西川工業園、蔡店工業園、安伏工業園,重點發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紙箱包裝、農業地膜、新型建材等產業。
(4)全面推行清潔生產
圍繞工業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等,以推動全市工業綠色循環可持續發展為方向,以重點項目實施為支持,加強沿鏈、補鏈能力,加大配套協作力度,工業綠色設計,持續提升綠色製造、綠色礦山等清潔生產能力。
推動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按照“資源化、循環化、再利用”原則,推行清潔生產方式,加大清潔生產技術研發和推廣,對建築建材、機械製造、電工電器、電子信息、醫藥食品等傳統產業進行綠色化、生態化改造,降低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引導工業污染防治從“末端治理”向“全生命周期控制”轉變。
加大對中小企業清潔生產技術創新支持力度。開展產學研用聯合開發,打造有色冶金材料高值利用、尾礦尾渣綜合利用等產業鏈,建設綠色生態生產體系和新型產業清潔生產基地。鼓勵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切實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生產工藝技術水平。
依法在“雙超雙有高耗能”行業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把企業清潔生產審核與節能降耗結合起來,樹立一批資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少、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清潔生產標桿企業,重點對產品、生產及服務的全過程進行節能分析和評估,並通過清潔生產方案的實施,在源頭減少能源消耗,消除廢物產生,推進資源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實現“節能、降耗、減污、增效”。加強清潔生產審核的監督管理,制定重點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及評估驗收年度工作計畫,依法公布應實施清潔生產審核的重點企業名單。
2. 培育壯大特色優勢農業
(1)最佳化特色農業生產布局
圍繞發展現代農業,調整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做優果品、做強蔬菜、做精畜牧、做活勞務、做大中藥材、做特鄉村旅遊業,推動“4+2”農業產業體系更加完善,著力把天水市建設成為甘肅省特色農業主導區。
做優果品基地布局。重點建設渭河流域南北淺山區花牛蘋果基地、葫蘆河流域鮮食蜜桃基地、渭河流域優質葡萄基地、秦州藉河流域大櫻桃基地、清水和麥積淺山區優質核桃基地,以及麥積、秦安、甘谷高山區花椒基地等果品經濟帶,建設優質花牛蘋果124.2萬畝、核桃36.9萬畝、花椒50萬畝、鮮食蜜桃3.1萬畝、優質大櫻桃6.3萬畝、葡萄3.6萬畝。
最佳化蔬菜產業布局。重點建設武山、甘谷渭河川道區設施蔬菜基地,秦州、麥積兩區遠郊“菜籃子”基地,清水、張家川、秦安高原夏菜基地,以及旱作區夏秋蔬菜基地等蔬菜規模化設施化生產區。
發展畜牧養殖基地。依託地域優勢,利用項目支持,持續抓好秦州區國家級種豬養殖,張家川、清水省級肉牛大縣,武山國家級、甘谷省級生豬調出大縣,麥積、清水省級蛋(肉)雞養殖示範區建設。
建設中藥材標準化基地。重點建設渭河以北道地中藥材標準化生產基地,渭河以南資源類中藥材標準化生產基地,隴山西部清水、張家川大宗中藥材生產基地,秦州、張家川動物性藥源基地等“四大”中藥材種養示範區。
做活勞務產業。推進勞務輸轉組織形式、市場開拓、培訓方式、信息建設、返鄉創業、幫扶車間多元化發展,探索精細化管理、清單化對接、政策化保障、集成化服務新模式,實現農村勞動力輸轉向組織規模化、勞動技能化、就業創業並重、市內市外兼顧、有意願外出的農村勞動力全覆蓋等方向發展,開拓省外、海外勞務基地,發展家庭工場、手工作坊、鄉村車間,拓寬農民就業渠道。
做特鄉村旅遊產業。探索鄉村旅遊融合發展新模式,打造一批鄉村旅遊示範村,建設一批農業融合示範園、田園綜合體、星級農家樂,打造農業景觀,開發農業節事節慶,發展鄉村休閒觀光游。加快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以及中醫藥調理、溫泉養生、智慧養老小鎮建設,發展鄉村養生養老游。實施“周末鄉村休閒”,發展鄉村生態度假游。
(2)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
培育壯大農產品精深加工主體。統籌發展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工,圍繞果品、蔬菜、畜牧、中藥材、主食、調味品等重點領域,做大眾興菌業、唐人神、長城果汁、娃哈哈、華盛農業、昌盛食品、天河酒業等骨幹企業,推進農產品多元化開發、多層次利用、多環節增值。
提升農產品初加工。鼓勵和支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發展農產品產地加工,減少產後損失,延長供應時間,提高質量效益。重點發展果品、蔬菜、畜禽等鮮活農產品預冷保鮮、冷凍清洗、分級分揀、分割包裝等倉儲和商品化處理設施,實現減損增效;加快發展糧食、花椒等耐儲農產品烘乾、儲藏、脫殼、去雜、磨製等初加工,實現保值增值;推動漿水、酸菜等食用類初級農產品發酵、壓榨、灌制、熟制等加工,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
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按照“突出重點、扶優扶強”的原則,擇優選擇一些農產品加工、包裝企業,有針對性的扶持發展。重點發展以果品貯藏保鮮、果汁飲料、果蔬脆片、果脯、果粉加工等為主的果品加工,以蔬菜貯藏保鮮、淨菜、脫水蔬菜、速凍蔬菜等為主的蔬菜加工,以清真牛羊肉、休閒食品、奶製品、蜂產品、皮革、飼料加工為主的畜牧加工,以及以包裝箱、發泡網、果袋等為主的農產品包裝材料業。加強長城果汁年產10萬噸高端果蔬汁罐裝示範基地、天水岐黃中醫藥產業園、隴豐生態農業循環示範園建設、綠源國際農產品深加工、太盛祥特色道地中藥材產業融合發展建設、金隴果蔬精深加工示範基地建設等農產品加工項目建設,提升農產品加工能力。
加強綜合利用加工。鼓勵大型農業企業推進加工副產物循環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實現變廢為寶、化害為利。採取先進提取、分離與製備技術,推進麥麩、油料餅粕、果蔬皮渣、畜禽皮毛骨血、水產品皮骨內臟等副產物綜合利用,開發新能源、新材料等新產品,提升增值空間。
(3)推進農業品牌化建設
實施農業品牌提升行動。按照“ 政府主導、主體運作、嚴格標準、財政支撐 ”的公共品牌創建機制,推動區域形象品牌、農產品公用品牌和企業合作社品牌“三牌聯創”,支持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積極申報認證“三品一標”,創建“三品一標”示範市,幫助支持龍頭企業爭創知名商標、著名商標、馳名商標,做大做強品牌農業。推進農業企業與原料基地緊密結合,開展自主創新、質量管理、市場行銷,打造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企業品牌。“十四五”期間,全市創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5個、農業企業商標品牌20個,新創建“三品一標”農產品100個。
打造農產品品牌。圍繞“獨一份”、“特別特”、“好中優”、“錯峰頭”優勢農產品,大力發展天水山地特色農業,打造綠色有機農產品“甘味”天水特色農產品品牌,打響“天水花牛蘋果”、“秦州大櫻桃”、“秦安蜜桃”、“武山蔬菜”、“甘谷辣椒”、“清水核桃”等區域性公用品牌,完善品牌培育、保護 、行銷 、監管等配套政策。加大特色農產品宣傳推介力度,創新農產品行銷方式,充分利用農業展會、產銷對接會、電商等行銷平台,藉助網際網路、大數據、5G、雲計算、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加強品牌市場行銷,提升品牌農產品市場占有率,促進農產品優質優價。
3. 做強現代服務業
(1)壯大文化旅遊產業
拓展區域文化旅遊發展格局。加快構建跨區域文化旅遊圈(帶),向東聯動黃河流域(渭河支流)文化旅遊高質量發展帶,推進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天水段)工作,加強與黃河流域地區文化交流合作,做好黃河主題產品,講好“黃河故事”;向西對接絲綢之路文化旅遊產業帶,深度整合“一帶一路”文化旅遊資源,最佳化文化旅遊精品路線,聯動蘭州、武威、張掖等絲綢之路沿線城市,共同打造絲綢之路文化旅遊產業帶;向北融入六盤山紅色旅遊生態旅遊板塊,對接六盤山國家森林公園、平涼崆峒山旅遊區、六盤山紅軍長征景區等精品線路,與慶陽、平涼聯合打造具有影響力的紅色文化旅遊線路;向南聯繫隴南-成渝地區文化旅遊圈,依託人文、交通、經濟等方面的互動,發展文化游、田園游,吸引成渝地區遊客資源,形成隴南-成渝區域旅遊發展大格局。
推動傳統旅遊產品提質升級。推動精品景區建設,以麥積山、大像山、水簾洞、拉梢寺石窟、大地灣遺址、馬家塬遺址和天水地質博物館等為重點,開發研學旅遊。以國家、省級森林公園為核心,以古坡草原、關山大景區為補充,發展生態旅遊。根據天水溫泉資源分布特徵,重點打造清水湯浴溫泉、麥積山溫泉、武山溫泉,開發溫泉養生度假產品。深入挖掘傳統村落、梯田、森林、峽谷、草場、果園等鄉村旅遊資源,大力發展以農耕文化為魂、田園風光為韻、村落民宅為形、生態農業為本的鄉村旅遊。全面推出“黃河文化”“絲綢之路”“紅色旅遊”等系列主題研學活動,積極培育研學教育旅遊業態。
培育文旅新興業態。創排黃河流域渭河文藝精品,圍繞“五大文化”元素,加快文創產品研發,支持書畫創作交流,提升打磨精品劇目,推動演藝、影視、動漫、非遺項目等業態蓬勃發展。持續做好《一畫開天》、《天水千古秀》等優秀劇目市場化常態化演出,打造文化旅遊演藝品牌。依託中國天水伏羲文化旅遊節、山地腳踏車賽等重要節慶、賽事活動積極培育節慶旅遊品牌,創新舉辦節慶會展活動。依託天水優越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森林資源,打造多元體驗的自駕車營地系統,加快發展自駕游營地。
打造十大精品旅遊線路。深度挖掘、梳理、整合旅遊資源,策劃打造羲皇故里尋根祭祖游、百里石窟藝術走廊游、絲綢之路名城古韻游、秦漢三國古戰場文化遺蹟游、隴上回鄉民族風情游、秦嶺森林生態休閒遊、溫泉沐浴康療度假游、美麗鄉村農業觀光游、中醫中藥養生保健游、草原風光民俗體驗游等一批精品旅遊線路,開發一批特色旅遊產品,提升環線旅遊品質,滿足不同遊客需求。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建立和完善省級以上文物基礎檔案資源庫,推動文物資源動態管理和社會共享。實施大地灣數位化保護、伏羲廟數位化保護、大地灣F901遺址展廳提升、大像山石窟地藏殿建築群修繕、卦台山遺址保護修繕等工程,提升館藏文物保護利用水平。挖掘歷史文化遺存,組織開展對大地灣、馬家塬、毛家坪遺址的考古調查和價值研究,謀劃實施大地灣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天水古城西關片區綜合保護與利用等一批渭河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利用項目。推進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加強對傳統村落遺存和文化形態的保護和繼承。積極配合做好長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打造一批紅色文化國防教育基地、愛國主義示範基地。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開發。構建非遺保護體系,持續深入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建成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創建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及教學、創作表演、發展研究、文化創意研發一體化的資源平台。推進非遺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天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縣區各建成1個民俗博物館,作為非遺名錄項目建設傳習所。建立非遺傳承保護機制,加強非遺展示交流,培養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2)培育數字經濟新業態
強化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慧、5G+工業網際網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穩增長、促轉型、育動能中的重要作用,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位化,加快研發、生產、流通、交換、消費領域數位化進程,逐步打造區域數字經濟高地。
培育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加快天水大數據產業集聚區和產業園建設,打造1-2個大數據產業融合示範園區,突出信息領域技術攻關、大數據產品及服務套用,提高固移融合、寬窄結合的物聯接入能力,促進區塊鏈技術的運用。加快發展電子信息、新型顯示材料、智慧型終端製造、數字文創等產業,培育信息安全、人工智慧等5G相關產業鏈。
加快製造業數位化轉型。創新發展工業網際網路,完成IPv6規模部署,建設一批工業網際網路集成創新套用試點,培育“網際網路+智慧型製造”示範企業,推動企業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發展。支持製造企業網際網路“雙創”平台建設,培育服務於製造業的“雙創”示範基地。以天水經濟技術開發區智慧化改造為引領,加快智慧產業園區建設,搭建基於雲技術的技術賦能、信息撮合、交易結算、物流配送、融資服務等數字服務平台。
推進服務業數位化升級。大力培育網路體驗、智慧型零售、共享經濟、平台經濟等新模式新業態,重點培育特色農產品、食品醫藥、文旅產品等領域電商供應鏈平台。發展線下線上結合的跨界業務融合模式,開展餐飲、零售、家政等智慧服務新場景,建設一批數字商業街區。
4.推進資源節約與高效利用
(1)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
推廣新型裝配式建築材料。鼓勵商業房地產開發等建設項目積極執行綠色建築標準,在建造階段推廣工廠化生產、裝配式施工,努力打造成為國家裝配式建築產業化綜合試點城市。
發展以廢舊產品再利用為主的再製造產業。全面打造機械製造、電工電器、電子信息循環經濟產業鏈和廢舊電器電子產品及廢舊設備回收利用產業鏈,建成天水再製造生產基地。
提高工業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水平。依託融源新材集團廢礦渣綜合利用技改項目、華建工程新材料有限公司建築固廢物資源化利用等項目,提高煤矸石、粉煤灰、脫硫石膏、選礦廢渣等工業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水平,建設區域性再生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和區域性集散交易中心。
推進循環經濟產業聚集區建設。加快各類產業園區循環化改造,打造循環經濟產業鏈,在資源節約、節能減排、清潔生產、廢物利用、環境保護等方面取得新進展 。
(2)有效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強度
推廣清潔能源使用。持續最佳化能源結構,推動清潔能源產業提質增效發展。以天水市新能源基地建設項目、天水市分散式光伏電站項目為重點,增強太陽能、風能能源供應能力;鼓勵推廣燃煤耦合生物質發電,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大幅提高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消費比重。加快推進列入國家抽水蓄能中長期規劃的麥積黃龍、張家川2個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建設,提升電網調峰能力。努力降低煤炭消費比重,新建耗煤項目實行煤炭減量替代,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費中的占比。
控制工業領域二氧化碳排放。加強工業領域節能減排技術創新,控制工業過程溫室氣體排放,爭取部分高耗能產品碳排放強度達到國內平均水平。開展機械製造、電工電器、電子信息、醫藥食品、建築材料等傳統優勢產業深度治理以及綠色化循環化低碳化改造。
控制交通領域二氧化碳排放。加快推進城市城區新增和更新的公交、環衛、郵政、出租、通勤、輕型物流配送車輛使用新能源或者清潔能源。加快開展黨政機關、公共場所、社區及布設區域充電樁設施建設,鼓勵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購買使用新能源汽車。推動公路建設、養護過程綠色化,推廣使用節能燈具、隔聲屏障等節能環保產品。
控制建築領域二氧化碳排放。全面推行綠色建築,持續做好建築節能工作,有序推進新建建築能效提升,推動社區基礎設施綠色化和既有建築節能改造。穩步推進可再生能源建築套用,因地制宜引導自然條件適宜地區加大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建築套用。依託重點企業,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築以及水泥、建築材料全產業鏈,打造綠色建材及裝配式建築產業集群。重點發展綠色低碳新型牆體材料、防水材料、裝飾裝修材料、隔熱保溫材料、新型管材等,加快建設西部地區建築新材料產業生產基地以及甘肅省建築新材料技術創新產業化示範中心。
(3)加強土地資源高效利用
開展土地集約高效利用。以嚴控增量、盤活存量、提高流量為基本導向,確定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目標、指標與實施策略,按照嚴守底線、調整結構、深化改革的思路,提高城鎮建設用地集約化程度。統籌建設用地增量與存量,著力釋放存量建設用地空間,提高存量建設用地在土地供應總量中的比重。有序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鼓勵農村宅基地有償退出和集體建設用地復墾利用,壓減農村居民點用地規模。
嚴格節約集約用地考核與評價。開展土地開發利用強度和效益考核,從健全節約集約用地控制標準、加強節地考核評價、推廣節地模式和技術等方面入手,進一步提高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深入推進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狀況調查與評價,及時掌握雙控目標、管控指標落實情況和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及潛力狀況。
“騰籠換鳥”盤活土地。鼓勵政府部門和企業通過工業用地轉型升級與“騰籠換鳥”,提升土地利用效益;積極推進停產企業和低效企業有序退出,盤活存量國有建設用地資源,為產業轉型、城市更新騰出發展空間、環境容量、資源要素。
(4)促進水資源節約循環利用
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強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制,不斷完善縣級行政區用水總量、用水強度指標,將用水總量分配到縣(區)地表、地下,逐步推進渭河等跨縣區河流水量分配工作。加強取用水監管,嚴格新增取水審批和延續取水評估,落實取水許可、用水計畫管理、水資源費徵收等制度,加強水資源管理監督檢查。
強化農業節水增效。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強化農業節水增效,按照合理布局、突出重點、分類指導、梯次推進的總體要求,加快實施灌區現代化改造,開展渭濟、永濟、南河、渭惠、中惠等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啟動秦安、甘谷引洮供水二期配套農業灌溉項目,提高灌區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推進節水灌溉,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大田間節水設施建設力度,積極推廣噴灌、微灌、滴灌、低壓管道輸水灌溉、集雨補灌、水肥一體化、覆蓋保墒等技術。開展深度節水、極限節水示範區建設,探索“投、建、管、服”一體化農業節水新模式。最佳化種植結構和產業布局,適度壓減高耗水作物,擴大低耗水和耐旱作物種植比例,選育推廣耐旱農作物新品種;在旱作農業區,積極發展集雨節灌,增強蓄水保墒能力;積極推進農藝節水、工程節水、管理節水深度融合,推廣玉米、馬鈴薯等作物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提高降水利用效率。
實施工業節水減排。推進工業節水改造,大力推廣高效冷卻、洗滌、循環用水、廢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產工藝替代等節水工藝和技術。鼓勵支持現有企業和園區開展以節水為重點內容的綠色高質量轉型升級和循環化改造,加快節水及水循環利用設施建設,促進企業間串聯用水、分質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環利用。定期開展水平衡測試、用水審計及水效對標,對超過取水定額標準的工業企業分類分步限期實施節水改造。嚴控高耗水行業用水增量,新建企業和園區要在規劃布局時,統籌供排水、水處理及循環利用設施建設,推動企業間的用水系統集成最佳化。實施節水管理和改造升級,採用差別水價以及樹立節水標桿等措施,促進高耗水企業加強廢水深度處理和達標再利用。嚴格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在生態脆弱、嚴重缺水和地下水超采地區,對產能過剩或超過地區水資源承載能力的高耗水行業嚴格控制項目審批,推進高耗水企業向水資源條件允許的工業園區集中。對火力發電、紡織、造紙、化工、食品發酵等高耗水行業實施節水型企業創建。
全面推進節水城市建設。加快全市節水型社會建設工作,推進節水型機關、企業、校園、社區建設。強化城鎮節水降損,落實城市節水各項基礎管理制度,推進城鎮節水改造。結合海綿城市建設,提高雨水資源利用水平,實施污水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與改造,推進優水優用、循環循序利用。深入開展公共領域節水,園林綠化要選用適合本地區的節水耐旱型植被,採用噴灌、微灌等節水灌溉方式。公共機構要開展供水管網、綠化澆灌系統等節水診斷,推廣套用節水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產品,提高節水器具使用率。推動城鎮居民家庭節水,普及推廣節水型用水器具,建設節水型公共衛生間。
加大非常規水源利用。提高再生水、雨水及苦鹹水等非常規水利用水平,推動非常規水資源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提高非常規水在工業、城市綠化、生態灌溉等方面的利用率。
(五)建設優美人居環境,倡導綠色低碳生活
1.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
(1)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
推進水源保護區規範化建設。鞏固天水市東部飲用水水源地、甘谷縣城區飲用水水源地(馬務寺—二十里舖水源、楊趙水源)、武山縣城區飲用水水源地、清水縣牛頭河—湯峪河飲用水水源地、張家川縣東峽水庫、石峽水庫飲用水水源地、秦安縣葉堡飲用水水源地等縣級以上飲用水水源地規範化建設成果,實施水源地達標建設。加快推進秦州、麥積、秦安、武山和清水五個縣區的52個鄉鎮水源地規範化建設,按規範設定保護區隔離防護、警示宣傳、界碑界樁等水源保護設施。嚴格落實水源保護區有關法律法規,加強城區和鄉鎮集中式水源地日常執法監管。
開展水源地環境綜合整治。按照“一源一策,分級防治”的原則,清理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違法建築,有序整治水源地民眾居住、耕地、公路穿越等問題。開展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安全排查專項行動,對水源地上下游可能影響飲用水水源地安全的化工、製藥等重點行業及重點污染源,強化環境執法監管和風險防範;在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實施“減磷”專項行動,依法禁止或者限制使用含磷洗滌劑、化肥及農藥;確保水源地內各類環境問題整治到位。優先實施水源地周邊環境整治工程,治理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養殖等污染,確保飲用水水源安全。
加強飲用水水質監測和應急能力建設。合理布設飲用水水質監測點位,建立水源定期監測和隨機抽檢制度,實現供水監測信息化,定期公布飲用水水源水質監測信息,接受社會監督。構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水質監測網路。健全完善水源突發事件管理制度,制定飲用水安全保障的應急預案,健全水源風險評估和預警預報系統,強化應急物資裝備,提升應急預警和保障能力。
(2)推進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
分期推進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及提標改造。加快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與改造,統籌推進全市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實施雨污分流改造工作,實現建成區內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到“十四五”末,全市生活污水實現全收集、全處理並穩定運行。加快天水市秦州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等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繼續實施天水市城區供水老化管網改造,啟動實施陸港城污水處理廠、秦州新城污水處理廠、三陽川新城污水處理廠、東柯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
加大工業園區水污染整治力度。加快完善武山縣、甘谷縣等工業園區的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及配套污水管網建設,完善污水集中處理線上監控系統,實施污水排放口環境信息公開,接受社會監督。分期推進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及升級改造,實現工業園區全部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並穩定達標排放。
實施重點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加快推進秦安縣葫蘆河、清水河流域重點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統籌實施武山縣、甘谷縣和麥積區渭河沿線人口密集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啟動實施甘谷縣六峰鎮等重點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項目,實現渭河乾支流重點鄉鎮污水全收集、全處理。
(3)完善城鄉生活垃圾收運體系
全面推進、完善和鞏固城鄉生活垃圾回收網路體系建設。對現有生活垃圾處理設施進行擴建、改造,逐步淘汰規模偏小、不符合環保要求的生活垃圾處置設施。最佳化配置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設施,建立健全覆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全過程的分類體系,鞏固完善“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垃圾轉運處理體系。進一步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網路,提高可回收垃圾、建築垃圾等的資源化利用水平,將回收網路的建設推向社會化和市場化,並加強對過程的監督管理。提高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推進城鄉垃圾處理向減量化、資源化發展。
(4)加快完善綠地系統
加快公園綠地建設。以構建生態廊道、渭河、藉河生態景觀帶為骨架,以建設城市公園、廣場綠地、便民遊園為重點,均衡布局城市綠地,努力實現全市綠化量的擴張。以南北兩山與藉河、渭河良好的生態本底為基礎,形成“雙核引領、三帶串聯、多廊滲透”的公園綠地體系。雙核引領是指依託天水市中心城區南北兩山的現狀資源,打造北山片區鳳凰山森林公園;南山片區空洞山郊野公園和南山農業公園,作為天水都市區的生態綠核,引領天水市生態文明建設。三帶串聯是指對穿越城區的渭河、藉河、葫蘆河進行生態景觀綜合整治,打造獨具特色的城市濱水生態景觀休閒帶,串聯城市的各個功能分區。多廊滲透是指依託南溝河、穎川河、牛頭河、東柯河、羅玉溝等濱水綠色空間和城市內的公園綠地、農林用地等綠色生態空間,構建多條連通南北兩山的生態綠廊。
推進綠道網路建設。以綠道網路串聯“山、水、林、田、湖、城”,構建完整連續的綠道建設,形成“一環兩軸三山八廊”的區域主幹道綠道體系,覆蓋天水主城及周邊區域。一環,指環城綠道;兩軸,包括藉河濱水綠道、鳳凰山森林綠道;三山,包括鳳凰山、南山、麥積山區域綠道;八廊,八條對外聯繫的濱水綠道。
加快庭院及立體綠化推廣。以園林單位(小區)創建為引導,按照拆牆透綠、見縫插綠、破硬還綠、立體掛綠、屋頂顯綠、陽台見綠等增綠造景的要求,加快學校醫院、部隊營區、機關單位、大中型企業廠區綠化建設。單位庭院裸露地面實現綠化全覆蓋,道路沿線擋土牆、圍牆採用綠化遮擋等方式進行綠化美化。公廁、廊架、橋樑等建築物進行立體綠化。
2. 打造綠色人居環境
(1)推廣綠色建築
推動新建建築全面執行建築節能標準。認真貫徹落實綠色建築標準規範和相關政策,從設計、施工、驗收各環節加大綠色建築監管力度,實現閉合式管理,對未執行綠色建築設計施工規範、完工後未通過綠色建築驗收的綠色建築工程,不予通過竣工驗收。大力推進綠色建築設計、運行標識申報工作,鼓勵政府公益性建築和大型公建、10萬平方米以上的商品房開發小區項目積極申報綠色建築設計、運行標識,全面提高綠色建築比重。
推廣新型綠色建造方式,發展鋼結構等裝配式建築。政府投資或主導的工程項目率先採用裝配式建築,鼓勵新建商品住房項目採用裝配式技術建造,城市新區集中連片發展裝配式建築,舊城區改造項目、農村集中安置項目原則上採用裝配式技術建設。依託天水綠色裝配式建築產業園,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築以及水泥、建築材料全產業鏈,打造綠色建材及裝配式建築產業集群,開展超低能耗建築、近零能耗建築技術示範,提高綠色建材套用比例。
(2)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
積極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持續開展全域無垃圾專項治理,按照“三筐一桶”戶分類、“兩點三場”村收集、“一鄉一站”鎮處理和農村存量垃圾清零行動,加強源頭減量分類,加快生產(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和再利用水平。實施鄉鎮生活垃圾智慧分類收運系統建設工程,提升生活垃圾轉運能力。探索推行“購買社會服務保潔模式、環境衛生巷長制、‘三筐一桶’垃圾分類處理”等管理模式,推進農村環衛常態化管護機制建設。
梯次推進農村污水治理。嚴格落實縣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規劃,分區分類推進治理。以減量化、生態化、資源化為導向,優先治理渭河流域及水質需改善控制單元區域、水源保護區和城鄉結合部、鄉鎮政府駐地、中心村、旅遊風景區等人口居住集中區域農村生活污水。鼓勵城鎮周邊村莊生活污水就近納入城鎮污水處理,推動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和服務向農村延伸。推進非正常運行污水處理設施分類整改,提高設施運行水平。以房前屋後河塘溝渠和農村黑臭水體為重點,採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水體淨化等綜合措施,逐步解決農村黑臭水體污染問題。強化農村生活污水(黑臭水體)處理設施建設和監測監管,各縣區結合實際健全完善運行管護機制,鼓勵專業化、市場化建設和運維管理,探索設立污水處理設施管護員公益性崗位。
實施村莊清潔創建行動。借鑑清水縣全國清潔示範縣的經驗做法,以清理垃圾、清理塘溝、清理廢棄物、清理亂搭亂建、清理無功能建築,改美庭院、改好習慣和建立長效管護機制的“五清兩改一機制”為重點,廣泛宣傳、群策群力,開展“清潔村莊”創建行動,持續提升村容村貌。在鄉鎮政府所在地和行政村人流量較大的集市、文化廣場、村鎮地等場所建設一批公共衛生廁所。加大衛生防疫、健康生活等宣傳教育,健全完善村規民約,鼓勵通過集體倡議、黨員帶頭示範、發動民眾組織開展以清潔家園為主題的自發性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提升村民清潔衛生意識。
分類推進廁所無害化改造。在城鎮及周邊污水管網覆蓋範圍內的村莊和農村新型社區,推廣使用水沖式等無害化衛生廁所;在民眾居住相對集中的沿河地區推廣使用三格化糞池、雙瓮漏斗式等無害化衛生廁所;在乾旱山區、高寒區域及偏遠、分散農戶以衛生旱廁為主,結合實施“一池三改”和糞污資源化利用,推廣使用雙瓮漏斗改良模式、雙坑交替式等無害化衛生旱廁。
(3)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生態農業為基、農耕文化為魂、傳統村落為形、田園風光為韻、傳統手藝為彩,持續抓好“三大革命”,推進“六大行動”,持續治理農村“八差”問題,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實現產業融合與環境改善互促互進,打造一批生態系統穩定健康、生活環境整潔優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水平高質量生態宜居美麗鄉村。
3.倡導綠色低碳生活
(1)鼓勵綠色交通
積極推進“公交都市”建設。提高公共運輸的覆蓋率、準點率以及有效通達性,鼓勵市民乘用公共運輸出行。增加公交線路和班車線路的規劃建設,加大其覆蓋面積和覆蓋人口,分期完成公交體系建設。通過交通基礎設施完善和政策引導相結合的方式,採取增加使用成本等措施降低公眾私家車使用強度。提高公交供給能力和運營速度,推廣電子站牌、移動支付等,改善公眾出行體驗。
創新農村客運服務體系。借鑑國內村村通“微公交”經驗,在天水市城鄉公交和客運班線無法覆蓋的地區,出行需求較小或相對分散偏遠的農村地區,積極探索區域經營的預約定製式鎮村“微公交”,允許在鄉鎮區域內使用 9 座以下車型(小型客車、商務車、小轎車),按照“一定五不定”(定經營區域,不定線路、不定班次、不定站點、不定時間、不定票價)的運營模式或與天水自身相適應的模式,通過電話預約、手機 APP 預約等定製式、個性化服務,保障農村居民村到村、村到鄉鎮的出行需求,切實提高農村地區公共運輸覆蓋率。
加大新能源車輛推廣套用。以城市公交、出租汽車、旅遊包車、城市物流配送車為重點領域,加快推廣新能源車輛,設立節能減排專項資金,激勵企業和個人購買與使用新能源綠色節能的交通運輸裝備。結合充電站、加氣站規劃建設和運營情況,對城區新增公車輛全部投入新能源車型,路況、運距、客流等條件具備的班線車輛,投放油氣雙燃料或新能源車型;計程車運營企業,新增計程車輛應儘量投放純電動車型;提高客運車輛車型配置和等級,持續推進老舊車輛的淘汰報廢。在公路服務區、停車區、公交停保場等區域強化布局新能源充電樁等相關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全面提升新能源節能交通設備在所有交通運輸裝備中的占比。
促進城市綠道慢行系統建設。深化“腳踏車道+步行道+特色慢行線”慢行交通系統建設,完善“公交+慢行”兩網融合的城市綠色交通體系。以旅遊景區、旅遊度假區、特色小鎮、旅遊風情小鎮等為重要節點,構建具有天水特色的“兩網多線”慢行交通網體系。“兩網”包括腳踏車交通網+步行交通網,共同承擔人的慢行功能需求,根據旅遊文化資源與特色元素,與綠色廊道銜接,同時考慮馬拉松、腳踏車賽等賽事活動,根據需求增設腳踏車道、步道等慢行設施。“多線”為城市特色慢行線,通過對中心城區內散落的生態旅遊資源重新銜接,建設具有天水特色的山水風情旅遊慢行線路,進一步展現天水市“隴上江南”風采,鼓勵居民“慢游”出行。
(2)推廣生活垃圾分類
遵循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生活垃圾處理原則,建立全過程、全鏈條的生活垃圾分類體系,促進生活垃圾源頭減量。推動建立垃圾分類標識制度,逐步在產品包裝上設定醒目的垃圾分類標識。嚴格執行國家限制商品過度包裝有關規定及標準,鼓勵包裝物的減量化和循環使用,採取有效措施加強產品包裝回收處置。落實國家有關塑膠污染治理管理規定,禁止或限制部分一次性塑膠製品的生產、銷售和利用,推動可降解塑膠袋的生產、銷售和套用。切實加強監管,旅遊、住宿等行業不主動提供一次性用品。鼓勵各級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企業和社會組織使用再生紙製品,加速推動無紙化辦公,減少使用一次性辦公用品,優先採購節能環保產品。嚴禁工業固體廢物、危險廢物、醫療廢物、建築垃圾等混入生活垃圾處理體系。
分類投放。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單位的辦公或生產經營場所、城市住宅小區按生活垃圾分類設定分投全類型垃圾的容器;其他公共區域按照操作方便、實用性強的原則,根據不同場所、不同垃圾產生源,合理確定設定投放容器種類,確保垃圾收運便捷。
分類收集。規範統一的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容器顏色和標識,由投放管理責任單位在責任區域內按照規範標準合理設定收集容器,並保持容器乾淨整潔。設定必要的生活垃圾分類信息公示欄,引導提醒分類行為,倡導使用智慧型設備。建立“不分類、不收運”的倒逼機制,對未實行生活垃圾分類或分類不符合要求、多次違規拒不整改的,收運單位可以拒絕收運。
分類運輸。建立健全收運網路,配足配齊分類運輸車輛,並噴塗統一規範標識。有害垃圾必須由具有危險貨物運輸資質的車輛運輸到危險廢物經營單位進行安全處置,嚴格執行危險廢物轉移聯單制度。廚餘垃圾運輸採用密閉的專用車輛,做到“日產日清”或“一日兩清”。可回收物採取預約收運、定期收運方式,由專門運輸車輛進行清運。居民建築垃圾,可根據數量定期清運。其他垃圾收運利用現有環衛收運系統運輸。積極推進現有生活垃圾轉運站升級改造,實現對分類垃圾的暫存、減量等功能,亦可增加分選設施,嚴格按照環保要求布局建設有害垃圾暫存點。
分類處理。建設1座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場,秦州區和麥積區兩區各新建1-2座建築垃圾渣土處置填埋場,各設定1-2處有害垃圾暫存點。積極建設1座危廢處置中心,確保有害垃圾得到安全處置。加強對中節能天水環保公司的運營監管,確保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安全有序運行。推進城市再生資源回收綜合利用體系建設,推動可回收物規範化、專業化處理,鼓勵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回收利用大件垃圾,促進垃圾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
(3)普及節水節能器具
積極推廣普及節水器具。禁止生產、銷售不符合節水標準的產品、設備。公共建築必須採用節水器具,限期淘汰公共建築中不符合節水標準的水嘴、便器水箱等生活用水器具。鼓勵居民家庭選用節水馬桶、節水水龍頭、節水噴頭等新型低水耗器具。
積極推動節能改造。鼓勵居民家用電器、家庭照明多採用節能產品。在文化中心、廣場、公園等主要公共場所普及節能燈具或半導體燈照明。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內部日常高能耗用品,可根據情況換裝節能電器,電器能耗至少達到國家低能耗二級標準。
加強節約型社會建設宣傳工作。以“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六·五’環境日”、“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等宣傳活動為載體,通過集中宣傳、媒體宣傳和“一對一”宣傳等方式,向全社會普及節水節能等相關常識,開展節約型機關、企業(單位)、社區創建活動,發揮公共機構在節水節能和建設節約型社會中的表率作用。
(4)引導綠色理性消費
鼓勵建立綠色商場、綠色批發市場等,支持市場、商場、超市、專賣店等企業在顯著位置開設綠色產品銷售專區。大力倡導低碳生活,組織開展“低碳家庭行動”等活動,自覺抵制高能耗、高排放產品和過度包裝商品,逐步減少一次性消費品人均使用量。推進餐飲住宿業綠色化,倡導酒店賓館、餐廳等場所減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量,鼓勵使用可重複利用的餐具及其他用品。
(5)推行政府綠色採購
政府採購要有利於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在編制政府採購目錄、採購限額標準及採購預算時,全面落實綠色產品採購政策,促進綠色產品採購的標準化、規範化。
(六)弘揚生態文明理念,構建生態文化體系
1. 挖掘和弘揚傳統文化生態理念
挖掘傳統文化的生態理念。伏羲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陰陽和合的辯證觀,尊重自然,遵從天道,多元共存,包容和合,美美與共。軒轅文化源遠流長,表現了軒轅黃帝“觀天”“理地”“治民”,天、地、人三者和諧生存,永恆發展的精神追求。
推動傳統文化理念融入生態文明建設。結合依託山水資源特質,建設生態田園之城,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康養產業、民俗休閒產業,打造“隴上美麗鄉村、西部好客人家”的農業觀光帶。同時,開發地脈、農耕、工業、民俗、民族宗教、生態養生文化等傳統文化符號融入到旅遊業中,創作一批文旅創意舞台劇等精品節目,持續提升精品劇目演出質量,培育現代文化品牌,展現天水特色,講好天水故事。
2. 加大生態文明宣傳力度
(1)利用重大主題日開展宣傳
深入開展世界環境日、世界地球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全國低碳節能周等主題宣傳活動,通過新聞發布、領導訪談、公眾體驗、廣場活動、文藝匯演、線上線下“微”活動、遊園會、攝影、書畫展文體娛樂活動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環保法律法規、生態環境保護成效、普及環保知識,倡導綠色理念,增強市民創建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的主體意識,切實提升公眾環境素養,營造全民齊參與、人人講環保的良好社會氛圍。
(2)完善公共傳媒宣傳方式
利用電視新聞欄目《直播天水》和廣播新聞欄目《新聞直播間》等市級新聞媒體,大力宣傳市、縣各級各部門污染防治攻堅戰安排部署、工作動態和進展成效。抓好入口網站運維管理,明晰入口網站線上辦事、信息發布、宣傳教育三大功能定位。開發天水市環境問題“隨手拍”系統,電腦端與手機端互聯互通,數據信息與微信公眾號、政務微博互聯互通。推動“兩微一網”發展多元化,牢牢占領網路傳播主陣地。與中央、省級媒體和網路媒體良性互動,主動向中央、省級重點新聞媒體提供宣傳素材,全方位展示天水在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取得的成效和有益經驗。把握新媒體傳播規律,策劃製作生動簡潔的圖解、動漫、短視頻等民眾喜聞樂見的新媒體產品,展現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新氣象、新作為和新故事,並在生態環境“雙微”上不間斷推送,增強生態環境宣傳外延。
(3)建設生態文明宣教示範基地
以城市污水垃圾處理設施、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生態園區、特色農業生產基地等為載體,構建生態文化交流的平台,打造生態文化宣教基地,增強生態文化載體服務功能和宣傳教育功能,推進環保科普工作民眾化、經常化。每個縣區建1處以上參與式、體驗式生態課堂、生態場館等生態科普教育場所。開展天水市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巡迴展覽,廣泛宣傳生態文明建設過程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形成人人爭做生態文明典型的良好氛圍。
3. 完善生態文明教育體系
(1)加強學校生態文明教育
推進校園生態文明教育,培養生態文明未來建設者。重視生態文明課堂教育,把生態文明建設的有關知識納入中國小教育體系,引導廣大青少年兒童增強生態文明意識。鼓勵開展特色校本課程,強化學科滲透,開展學生社團教育活動,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學中。引導、宣傳、推介綠色生活方式、綠色消費方式,提高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
(2)開展黨政機關生態文明教育
持續開展黨政機關生態文明教育,樹牢生態文明理念。邀請權威專家對生態文明理論和政策檔案進行解讀,深入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教育,促進領導幹部樹立生態文明政績觀,提升黨員幹部的生態文明素養。逐步擴大生態文明教育覆蓋範圍,把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大講堂、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黨校行政學校培訓、黨員幹部遠程教育、幹部職務任前培訓等內容,用生態文明理念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3)加強企業生態文明培訓
加強生態文明培訓,落實企業生態文明責任。學習國內外先進的企業生態化管理理念、技術及成功案例等,加強企業員工綠色技術培訓,結合企業實際情況,重點培訓與企業節能減排、清潔生產有關的綠色環保技術和管理辦法,及時發掘最新的環保技術,推動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創新,落實企業生態文明建設主體責任。
(4)開展農民生態文明教育
豐富農村生態文明宣傳載體,建設生態文明新農村。充分發揮農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主陣地作用,舉辦系列讀書月、文化大講堂、送戲曲進鄉村等活動,開展生態文化下鄉活動;充分利用農村現有農家書屋等公共文化設施及教育教學資源,對農村幹部民眾開展生態文化教育,倡導綠色、低碳、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開展入戶宣傳低碳環保理念,發放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普法宣傳冊等,提升村民的環保意識,保護當地生態環境。
(5)開展社區生態文明教育
加強社區生態文明宣傳,培養生態文明新市民。在社區製作生態文明宣傳欄,發放綠色宣傳單、懸掛各類條幅和綠色社區倡議書,舉辦社區生態文化展覽和主題宣傳活動等,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理念。組建綠色志願者隊伍,開展豐富多彩的環保宣傳活動,指導居民進行垃圾分類;開展“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等主題宣傳活動,激發居民綠色生活的積極性,營造人人講環保、戶戶倡綠色的良好氛圍,進一步完善社區環境面貌。
4. 多渠道拓寬公眾參與途徑
(1)開展綠色創建
開展全民綠色行動,通過開展綠色家庭、綠色社區、綠色學校、綠色企業、綠色商場、綠色展館、綠色餐館和節約型機關創建活動,激發廣大人民民眾保護環境的責任感及創造綠色家園的信心和決心,增強全民生態文明意識,營造人人關心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
(2)動員社會團體參加
加強生態文明志願者隊伍建設,動員全民廣泛參與生態文明建設。規範民間環保組織及高校環保社團的運作管理,形成政府與社會團體在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良好互動,組織和引導社會大眾有序開展各類生態文明建設活動。
(3)設定生態文明建設專欄
在政府網站設定生態文明建設專欄,實時更新市、縣各級各部門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最新的安排部署、新動態、新舉措、新成效。設立生態文明獎項,對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表現突出的個人或單位,給予通報表揚和物質獎勵;對提出生態文明建設合理化建議並產生一定效益的公眾給予獎勵。拓寬信息反饋渠道,實行環境有獎舉報,鼓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監督工作,推動社會生態文明意識不斷提高。
三、重點工程與效益分析
(一)重點工程
圍繞天水市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規劃目標和主要任務,結合天水市未來一段時期規劃實施的重大工程項目,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六大工程”。“六大工程”包括生態經濟、生態空間、生態安全、生態人居、生態文化、生態制度工程。根據工程投資概算方法,參照已建同類項目經費投入情況,預計總投資2128890.79萬元,其中,截止到2022年8月已經完成投資431414.85萬元,還需要投資1697475.94萬元。
生態制度工程總投資200萬元。生態安全工程總投資752618.3,已經完成投資68381.12萬元,還需要投資684237.2萬元。生態空間工程總投資2330萬元。生態經濟工程總投資1109185萬元,已經完成投資309616萬元,還需要投資799569.3萬元。生態人居工程總投資255557.2萬元,已經完成投資53417.73萬元,還需要投資202139.5萬元。生態文化工程總投資9000萬元。
(二)效益分析
1.保持經濟優質高效增長
通過實施傳統產業升級改造、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清潔生產示範、循環經濟試點、生態農業示範、文旅產業最佳化發展等工程,改造提升有色金屬、化工、能源、建材等傳統產業,推進新材料、先進裝備製造、新能源、節能環保產業、生物產業、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發展,引導產業有序轉移和集聚發展,走集約化、規模化、循環化發展道路,逐步形成“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緊密協作、聯動發展”的產業發展格局,促進經濟綠色優質高效發展。
2.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
通過實施資源節約、全社會節水、清潔低碳等工程,建設再生資源產業基地,發展低碳產業和清潔能源,最佳化閒置低效用地再開發空間布局,提升集約用地水平,促進水資源節約利用,提升工業固體廢物利用水平,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至2026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持續改善,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持續降低,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持續下降,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持續改善。
3.保障城市生態環境安全
通過實施水、大氣、土壤環境治理以及環境風險防控、自然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全市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優良天數比例提高和PM2.5濃度下降幅度達到要求;區域水環境質量按控制單元要求達到考核目標,達到或優於III類水質比例提高幅度、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到省級生態環境部門確定的考核任務;全市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自然生態空間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功能不降低,河湖岸線保護率完成上級管控目標,築牢生態安全螢幕障。通過實施城鎮公園綠地建設、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飲用水水源保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綠色出行等工程,城鄉人居環境顯著改善。
4.增強公眾生態文明意識
通過實施歷史文化傳承、生態文化宣教工程,加強各級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拓展教育宣傳渠道,普及生態文明理念,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斷增強企業自主環保意識、政府綠色管理能力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積極性,全面提升天水市生態文明水平。
5.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
隨著環境基礎設施的補強和生態文明建設能力的提升,天水市將從“做大、做強”向“做精、做優”轉變,其科學技術競爭力、經濟結構競爭力、生態環境競爭力、商業文化競爭力、經濟制度競爭力、企業管理能力競爭力等方面將得到全面提升,其生活環境、投資環境、創新環境將得到明顯改善和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將明顯增強。
6.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中長期目標,既是我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也是我國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通過實施能源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低碳技術研發推廣等工程,有效降低工業碳排放強度;通過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不斷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增強草原、綠地、湖泊、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從減排、增匯兩方面,為天水市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中長期目標奠定基礎。
四、保障措施
(一)明確工作責任
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市領導任副組長,相關部門、區縣政府負責人為成員的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創建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規劃。落實領導幹部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明確相關部門和各縣區政府的責任,按照職責分工,層層分解任務,制定年度工作計畫,通過構建職責清晰、分工明確、協調推進的立體責任體系,切實將責任扛在肩上,落到實處,確保規劃任務按期完成。
(二)多方籌措資金
建立健全政府引導、企業為主、社會參與的多元化生態文明建設投入機制。加大財政資金投入,逐步增加各級財政生態環保年度預算,逐步建立常態化、穩定化的財政資金機制。積極推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實施生態環保投資項目。大力發展綠色金融,鼓勵金融機構和有關部門發行綠色金融債券,為符合條件的企業提供綠色信貸支持、基金支持和融資對接服務。用足用好十大生態產業發展基金。在環境高風險領域建立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制度。鼓勵發展重大環保裝備融資租賃。加大生態文明建設項目資金的審計和監管工作,確保建設目標和重點項目按計畫推進。
(三)強化科技支撐
加大生態環境保護領域資金投入,大力開展污染防治、節能減排和環境風險防範適用技術研發,推動區域性、流域性生態環境問題解決和綠色產業發展。建立人才引進及培養新機制,從技術、人才和資金方面扶持重大生態環境保護科研項目,加大污染治理裝備、材料和環境監測儀器、設備的套用,加快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為科學決策、環境管理、精準治污提供支撐。同時充分調動企業技術創新活力,帶動生態環保產業創新發展,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深化環保科技合作,支持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環境容量、環境承載力、霧霾防治、生態環境監測、小流域生態修復等基礎研究,建立環境保護領域產學研聯動機制,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四)引導公眾參與
提高全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推進生態環境教育設施和場所建設。推行綠色辦公,創建節約型機關。健全生態環境新聞發布機制,充分發揮各類媒體作用,依託電視台、政府網站、微信、短視頻等多種媒體,及時報導和宣傳生態文明建設的先進典型,公開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的行為,曝光突出環境問題、報導整改進展情況。大力發展電子政務,構建環保信息服務平台,完善環境質量信息、環境管理信息、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公示制度。定期公布大氣、水等生態環境質量數據,加強重特大突發環境事件信息公開。鼓勵、支持和引導公眾和社會團體參與環境保護。充分發揮天水市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和微信平台的作用,拓寬和暢通民眾舉報投訴渠道,完善公眾監督、舉報反饋機制,切實提高公眾參與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